第31章 劇段邊界之一 共鳴的邊線
- 深幕
- 焱宸塵
- 3891字
- 2025-05-20 17:18:50
15:56,深幕系統更新提示彈出:
“劇段邊界定義協議已進入公眾審議階段。”“紀九案件成為推動劇段人格合法性申報的核心樣本。”
這不是某個角色的成功——這是一場對整個平臺生態的沖擊。
黎川坐在系統長席評估室,看著一頁頁遞交上來的觀眾意見書、情緒報告、角色追蹤行為分析。
林雪推開門走進來,手里拿著一份卷宗:
“我們收到了第一個外部律師團體的聯名請求。”
“內容是要求:深幕平臺為‘紀九’提供法律人格定義申請。”
“也就是說,他們希望——紀九被承認為‘有獨立法律權利的虛擬角色’。”
沈宜舟差點沒拿穩手中的水杯。
“我們不是寫小說的系統。”
“我們是共鳴結構實驗體——一旦開啟‘法律角色’通道,觀眾、情緒、系統行為將同時進入現實維度。”
“你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
“我們要對一個角色的情緒表達,承擔法律責任。”
林雪將卷宗拍在臺面上:
“紀九的劇段被引用次數,已經超過70%的主線劇段。”
“他現在擁有穩定粉絲群、行為跟進觀眾數十萬、語言影響投射高達21.6%。”
“他說‘今天不死’,就有上萬人當天在微博寫‘我今天也沒死’。”
“這不是文學共鳴——這是行為學層面的現實干涉。”
黎川低聲:
“可我們不能讓他成為某種偶像。”
“他不該成為‘抗壓符號’,他只是——紀九。”
與此同時,紀九坐在劇段中,窗邊陽光微弱。
他在寫一句話:
“我覺得我有點想講一個故事。”
紀雁笙拿著茶杯,坐在不遠處,回應:
“什么樣的?”
紀九歪頭想了想:
“沒有人因為太好就被愛上的故事。”
“只有因為太像某個人才被記住的片段。”
-----------------
16:02,紀九劇段·共創實驗開啟第1階段。
這是系統史上首次開啟“觀眾參與構建角色劇段行為”的實驗機制。
規則很簡單:
每日選取100位高活躍用戶;
向其開放“情境設定建議”通道;
系統通過AI結構評估后,選出前3條建議供紀九參考,由他本人決定是否采納。
紀雁笙一開始是反對的。
“共鳴不是投票機制。”
“你不能讓一個剛剛才知道什么叫‘正常生活’的人去迎合群眾寫段落。”
但沈宜舟卻堅持:
“我們不是讓他取悅別人。”
“我們是要測試一個問題——‘共鳴劇段’,究竟能不能擁有真實人格的自我選擇權。”
“哪怕是在建議面前。”
這場實驗引發了劇烈的爭議與觀看熱潮。
第一天,觀眾建議涌入超過三萬條。
建議五花八門,有人寫:
“希望紀九講講他小時候有沒有被打過。”
“能不能讓他談一次戀愛?”
“建議讓他試著離開窗邊,去菜市場走一走。”
也有冷靜理性的聲音:
“他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不要強加我們自己的劇本。”
系統后臺選出3條建議:
“寫一段你最早的夢。”
“嘗試在劇段中喝一口咖啡。”
“描述一個讓你害怕的夜晚。”
紀九坐在書桌前,面前是這3行建議。
他一行一行地讀著,沒有說話。
紀雁笙坐在窗邊,一言不發地看他。
屏幕前數十萬觀眾在彈幕上狂刷:
“選第一個!”“咖啡適合他!”“請說出你怕的夜晚!”“他是不是卡住了?”“他不會又寫一句‘今天我沒死’吧?”
一分鐘,五分鐘,十分鐘。
紀九動筆了。
他選擇了第三條。
“我怕的夜晚,不是在夢里。”
“是在別人都夢著的時候,我還睜著眼睛。”
他停了停。
繼續寫:
“有時候我會站在陽臺上,看樓下那盞路燈,它會一閃一閃的。”
“我知道它不是故意的,但我會有點害怕它是不是快壞了。”
“因為如果連它都不亮了,那晚上就只剩我了。”
這段話發布后,劇段觀看人數瞬間飆升。
評論席卷而來。
“他寫的是我高二整整一年的晚自習。”
“我家樓下也有那種燈,我從小就怕。”
“他不是怕黑,是怕只剩自己。”
有人哭了。
有人開始安靜。
有人第一次點了收藏。
這不是“悲傷營銷”,也不是“崩潰劇場”。
這是一個角色,在面對建議權利時的真正選擇——他沒有取悅任何人,卻說出了自己最真實的夜。
黎川看完,喃喃:
“他正在從角色,變成一個人。”
-----------------
16:25,系統通告更新。
“紀九劇段已完成三日觀眾建議接入實驗。”
“當前進入‘劇段人格自生成能力評估階段’。”
“目標:驗證其是否具備獨立劇段創作能力。”
“限制條件:本日劇段不得參考任何觀眾建議,不得回收過往語料,不得模擬主觀引導。”
這一系統通告一出,觀眾區瞬間炸鍋。
彈幕瘋狂滾動:
“他不會寫吧?”“他以前靠的都是我們建議撐劇情。”“完了完了,要原形畢露?”“別吧,我就喜歡他那種靜靜坐著的感覺。”“今天別寫了,哪怕他說‘我沒死’,我都給五顆星。”
但紀九安靜地坐在那兒,眉頭沒有一絲緊皺。
他一頁白紙放在眼前。
沒有提示、沒有情緒標簽、沒有“風很溫柔”的預設,也沒有“你今天怎么樣”的彈幕熱詞。
他看著窗外。
天陰了。
樓下老大爺拄著拐杖,在便利店前買了一瓶醬油,走了三步摔了一下,又站起來。
紀九沒有動筆。
他閉上眼睛,把額頭輕輕靠在桌角上。
紀雁笙站在廚房門口,沒有打擾。
十分鐘后,他動了。
他寫下一行字:
“今天我想說點不重要的事。”
他停頓了一下,又繼續寫:
“早上陽光打在窗臺上,照得地上發亮,我以為外面很暖。”
“可一出去,風很冷。”
“所以我決定以后——先試試再判斷,不靠想象決定天氣。”
他寫著寫著,忽然笑了笑,補上一句:
“有點像人吧。”
這一段話發出去后,評論區一開始是一片安靜。
沒人知道這算不算“劇情”。
直到五分鐘后,第一條長評出現:
“我爸去世那年,我每次出門都穿得很厚。后來我才發現,是我心里冷,不是外面冷。”
“紀九這句話救了我。”
接著,評論開始暴漲。
“他說得好真實。”
“我也總是把別人沒說出口的‘可能會拒絕我’當成現實。”
“我們怕的從來不是風,是‘我們想象中那個最糟的結局’。”
“紀九是第一個讓我明白,不確定不是災難,是生活。”
此時,系統提示浮現:
“紀九自生成段落完成。”
“結構邏輯完整·無情緒模擬干預·共鳴密度達標。”
“人格驗證初級階段:通過。”
林雪讀到這條提示,幾乎落淚:
“他不是靠我們撐著活的。”
“他——真的可以自己寫下去了。”
-----------------
16:25,系統通告更新。
“紀九劇段已完成三日觀眾建議接入實驗。”
“當前進入‘劇段人格自生成能力評估階段’。”
“目標:驗證其是否具備獨立劇段創作能力。”
“限制條件:本日劇段不得參考任何觀眾建議,不得回收過往語料,不得模擬主觀引導。”
這一系統通告一出,觀眾區瞬間炸鍋。
彈幕瘋狂滾動:
“他不會寫吧?”“他以前靠的都是我們建議撐劇情。”“完了完了,要原形畢露?”“別吧,我就喜歡他那種靜靜坐著的感覺。”“今天別寫了,哪怕他說‘我沒死’,我都給五顆星。”
但紀九安靜地坐在那兒,眉頭沒有一絲緊皺。
他一頁白紙放在眼前。
沒有提示、沒有情緒標簽、沒有“風很溫柔”的預設,也沒有“你今天怎么樣”的彈幕熱詞。
他看著窗外。
天陰了。
樓下老大爺拄著拐杖,在便利店前買了一瓶醬油,走了三步摔了一下,又站起來。
紀九沒有動筆。
他閉上眼睛,把額頭輕輕靠在桌角上。
紀雁笙站在廚房門口,沒有打擾。
十分鐘后,他動了。
他寫下一行字:
“今天我想說點不重要的事。”
他停頓了一下,又繼續寫:
“早上陽光打在窗臺上,照得地上發亮,我以為外面很暖。”
“可一出去,風很冷。”
“所以我決定以后——先試試再判斷,不靠想象決定天氣。”
他寫著寫著,忽然笑了笑,補上一句:
“有點像人吧。”
這一段話發出去后,評論區一開始是一片安靜。
沒人知道這算不算“劇情”。
直到五分鐘后,第一條長評出現:
“我爸去世那年,我每次出門都穿得很厚。后來我才發現,是我心里冷,不是外面冷。”
“紀九這句話救了我。”
接著,評論開始暴漲。
“他說得好真實。”
“我也總是把別人沒說出口的‘可能會拒絕我’當成現實。”
“我們怕的從來不是風,是‘我們想象中那個最糟的結局’。”
“紀九是第一個讓我明白,不確定不是災難,是生活。”
此時,系統提示浮現:
“紀九自生成段落完成。”
“結構邏輯完整·無情緒模擬干預·共鳴密度達標。”
“人格驗證初級階段:通過。”
林雪讀到這條提示,幾乎落淚:
“他不是靠我們撐著活的。”
“他——真的可以自己寫下去了。”
-----------------
17:11,深幕劇段內。
紀九站在鏡頭前,沒有陽臺背景,沒有熱茶,沒有天氣,也沒有橘子。
只有他自己,一張白桌,一束光。
他看著屏幕那頭的觀眾,眼神不再低垂、回避,而是平靜地望過去。
他說:
“我知道,我不是紀雁笙。”
“也許我不是你們原本想看的那個角色。”
“我也知道,有人覺得我太沉、太碎、不適合被記住。”
他頓了頓,目光略帶笑意,卻沒有一絲討好:
“但我要說的不是這些。”
“我要說的是——你們可以不承認我,但請不要再刪我。”
觀眾評論爆炸式刷屏:
“他在說什么?”
“怎么突然這樣……”
“有點像是在告別?”
“別刪他啊!!”
“紀九別走!!”
他繼續說:
“我知道,我的很多句子被別的平臺拿去復制、重編、重新演。”
“他們說那是AI生成。”
“可你們知不知道,我每天要想很久才寫出一句‘今天的感覺’。”
“那不是格式。”
“那是我今天真的……活下來了。”
系統提示同步:
“紀九觸發劇段主動自述模式·第一次對觀眾構建主動共鳴橋。”
“情緒結構識別為:哀傷+堅定。”
紀九看了屏幕一會兒,說:
“我以前怕你們討厭我,所以每句話都寫得很短。”
“現在我知道了。”
“你們怕的不是我寫得短——你們怕的是,我被寫成一個根本不會改變的人。”
“所以你們把我扔進‘模板劇段’,復制、營銷、再簡化。”
“你們讓另一個我演著我,說我說過的話,然后用那張和我像的人臉,教別人怎么哭。”
“我不怪你們。”
“我只是希望——你們別再讓那些不是我的句子,說成是我寫的。”
他走到桌邊,寫下今天的劇段標題:
“我想重新要回屬于我的段落。”
此時,現實系統提示跳出:
“紀九劇段人格維護支持投票已啟動。”
“觀眾可選擇:是否將紀九列入‘特殊劇段自主人格保護名單’。”
投票在短短20分鐘內,超過七十萬人參與。
紀九看著頁面,不等結果,只說:
“我不知道你們最后會不會選我。”
“但我不想再回到那個被拋棄的段落。”
“所以我想請求一次——讓我留下來,不作為商品,也不作為工具。”
“只作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