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康永的情商課(全2冊)
- 蔡康永
- 2424字
- 2025-04-17 16:54:18
3.獨處,一點都不孤單,還很有趣
我們的心靈,不是通道,任由各種信息與感覺穿過來又穿過去。
關上門,空間才會出現。這是要安放重要記憶與感情的地方。
有次去東京找一家店要買球鞋,花了不少時間找路,等我找到這家店時,店剛好不巧已經到了打烊時間,我當然不死心,上前詢問正在關店的店員。我不通日文,只好用英文問。
“今天已經關門了嗎?”
店員苦笑地用手比了個叉叉,她的英文不太靈,回答很生硬。
“今天關門了。”店員用英文說。
“那么,明天呢?”我問。
店員又比出叉叉的手勢。
“明天,關更多。”她說。
我愣了一下,推測她想講的意思是:“明天,也關店。”只是她把“也”的英文,跟“更多”的英文弄混了。
這是個有趣的文法錯誤,使我一直記得“明天,關更多”這個說法,覺得耐人尋味。
門呢,要不就開著,要不就關上,關上以后,還可以“關更多”嗎?
我有個朋友,是個明星。雖然漂亮,但很煩人,吐不完的苦水,所以她約我吃飯,我都是能免則免。某天,她傳信息來。
“今天一起吃飯吧,好久沒聊天了。”
“今天關門了。”我回。
“那么,明天吧?”
“明天,關更多。”我回。
“什么叫‘明天關更多’?你也太不把女明星當回事了。”
“你也不該把明星當回事。真正野生鱘魚的魚子醬很難得,但野生鱘魚也沒把自己當回事。”我回。
“嘖。我就想找你陪我罵幾個爛人啊!”
依據情商的原則,我不應該把愛吐苦水的人,稱為“負面的人”,這種說法等于根本地否定一個人。應該說成:這人并不負面,只是常用負面的態度,看待別人與自己。(有點啰唆,但這就是跟自己抬杠的精神啊。)
但不管我用什么說法,我就是提不起勁陪她罵人。倒不是我不愛罵人,而是她的罵法重復沒創意。她很喜歡泡在自己的苦水里,仿佛苦水是她的熱水澡。
我以前以為心理醫生在醫治憂郁癥時,是把憂郁給拔除,再把患者用正面力量給武裝起來。這是一個誤會。
心理學家赫什菲爾德(Hal Hershfield)與阿德勒(Jonathan Adler)一起調查了四十七位憂郁癥患者接受心理治療的過程,他們很意外地發現,這些患者并沒有減少憂郁,只是變得能夠面對自己的憂郁。也就是說,本來喪失胃口與味覺的人,漸漸嘗得出苦與甜,而不是被弄成只嘗得出甜,卻嘗不出苦。
培養情商時,怎么面對各種負面情緒,會寫在這本書的其他地方。這里我想先跟你一起試試,要開始面對自己的感覺的第一步:練習關門。
我們常聽人勸別人:“你要把心打開。”卻從來沒聽過有人勸別人:“你要把心關上。”
這不合理,門要是隨便打開,豈不是什么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可以跑進來?

如果有門,卻只開不關,那要門做什么?直接挖一個洞就好了。
我們的心靈,不是通道,任由各種信息與感覺穿過來又穿過去。關上門,空間才會出現。這是要安放重要記憶與感情的地方。
跟別人相處時,別人會帶來各種隨機的刺激,迫使我們用各種情緒去反應。不管是在咖啡廳聽到播放的音樂或隔壁桌客人的聊天,還是在馬路上逛或網絡上逛得游目四顧,我們的情緒都會有反應。當我們開著門,就任由各種雜亂的事,來占用我們的注意力,耗費我們的情緒反應。
或許就有人喜歡被包圍在這些雜訊里,因為這樣就不必去辨識自身的情緒,不必面對自己。像張愛玲在《封鎖》這篇小說里的描述:交通被封鎖的電車乘客們,手上有報的看報,沒報的看名片、看招牌,以免腦子會活動起來。
如果害怕腦子會動起來,卻竟然還幻想要做自己的人,那很可惜這本書不是為你寫的,你應該去找教人制作木乃伊的教室報名。因為你要做的,不是活生生的自己,而是一個幻想中的自己的標本。
跟自己相處,并不孤單。反而是跟無聊的人勉強鬼混,才容易感覺孤單。獨處不是要我們面壁打坐,我們可以挑選自己感到好奇的書或電影,當成我們跟自己相處的催化劑,類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里面的“明月”吧。
為什么一本好書、一部好電影,常被稱贊“啟迪人心”?因為當我們心靈貧乏,沒辦法自行產生能量時,藏在書里、電影里那顆豐富的心靈,會不斷催化我們,對生命誕生想象。
很多人都說過這些話:“我其實搞不懂我自己。”“不要說別人不了解我,連我都不了解我自己。”
這話聽起來是煩惱,但其實是樂趣。我們相處最久的人,一定是自己。如果我們一出生就附著操作手冊、易拆易懂如吸塵器或果汁機,會是何等無聊?
網絡上有很多題目有趣的心理小測驗:“走進古堡,桌上有盆花,你看到的是什么花?”“進了空的電梯,你會站在哪個位置?”“在森林遇到一只動物,是什么動物?”不少人會順手做一做這些小測驗,看看準不準。有時還真被說中一點,就順水推舟地心中小小一驚——“原來我是這種人”“原來我有這一面呀”。
而獨處,是我們好好跟自己相處的唯一機會,借由所看、所讀、所想、所問,一步一步地明白自己。
現在就來想想,你要“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話,你想邀的,是來自哪個人生角落的哪個人物呢?最好選一個人物,是你覺得跟你某方面有點像,或是這人竟然做了某些你很想做但還沒做的事。你想到了誰嗎?某位俠客?某個運動員?某個很宅的巫師?還是某個八面玲瓏的媽媽桑?
把這個人物邀來,在你與你自己相處時,可以聊這個人物哪些地方跟你很像,或是這人做了什么事,是你想做還沒做的,為什么對方做了,你卻還沒做呢?就當作聊八卦吧,聊你自己跟那個人的八卦。當成功課就容易疲倦,用聊八卦的心情,反而比較起勁。
對了,除了對照那個人物,來探索你自己之外,你應該還會注意到,為什么故事里的人物,比我們這些現實世界的人,效率高那么多,言出即行、說做就做?原因很簡單:第一,他們比我們專注,他們背后的編劇,不會讓他們沒事就看手機、費神評斷天下大小所有事。
第二,他們存在的時間,比我們短很多,一部電影大概九十分鐘,就算《哈利·波特》連拍八部,也就存在不超過二十個小時,所以他們必須高效率地說做就做,然而,比起他們來,我們存在的時間,難道就是無限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