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故事思維設計你的人生
- (日)古川健介
- 918字
- 2025-04-17 18:59:26
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總之,過去的經驗不會影響自己當下的行為,但將來“想成為的樣子”則會。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過去的經驗毫無用處。就上文打棒球的例子而言,如果這個人在過去10年間一直堅持打棒球,那么當他決定成為一名優秀的專業網球運動員并為之努力時,他的身體素質和打棒球的經驗一定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對之前從未學習過的人說“學習重在積累,你現在開始學是不是有點晚了?”,那他一定會失去干勁,繼而放棄學習。合理的建議應該是:“先思考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然后再逆向思考如何改變當下的行為習慣。”

當然,也有人會覺得“在此之前自己什么都沒做,所以是不可能達成目標的”。
從邏輯上來看,“無法改變過去”毋庸置疑。此外,大家也都明白“凡事要趁早,年輕就是最大的資本”的道理。基于以上兩點,顯而易見,“因為過去沒做而后悔”毫無意義,“規劃未來,把握當下,及時行動”才更緊要。
假設你今年30歲,再奮斗5年就會有所作為。倘若你能活到100歲,那么剩余的人生差不多還有70年。但是如果你現在什么都不做,那么你在之后的70年間肯定會一直后悔,“早知道30歲就開始努力了”“40歲開始好像也來得及”。
所以,請別在意自己“過去什么都沒做”。
也許還有人在擔心“現在才說要開始行動,怎么看都為時已晚了”,那么請聽我再舉一個具體的例子。
棒球運動員達比修有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講過一個有關他自己的故事,他在參加完某次比賽后感覺“假如再這樣下去,我很有可能會被調入二隊,必須做點兒什么來改變目前的局面”,據說,他當時感慨“轉眼之間,人生已經過去了20來年,再一轉眼我就40歲了”。
于是,他設想自己已經40歲了,且被球隊開除,成了無業游民。如果這時神明突然降臨,對他說“你有一次重返20歲的機會”,他該怎么辦呢?接著,他開始思考“若是神明真的讓我回到了20年前,我該做點什么呢?”,他得出的答案是“一定要拼了命地努力”。所以一路走來,他一直在努力拼搏。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先用語言表達出將來想成為的樣子,再根據其改變目前的習慣。
話雖如此,但人們仍面臨著“開始行動需要很大的勇氣,而且絕大多數人即便付諸行動了,也往往堅持不了多久”的問題。
接下來,我來具體介紹如何打開思維的枷鎖,讓你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