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領航算力時代新產業新賽道
- 劉志彪 凌永輝 孫瑞東
- 3379字
- 2025-04-09 18:38:23
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存在哪些常見的認知誤區
現實中,人們如果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本身的認知存在不足或缺陷,往往就會蠻干,導致做偏或做錯,由此造成嚴重的失誤和浪費。這是我們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必須要防范的首要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關于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人們常見的幾個認知誤區。
1.誤區一: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經濟戰線干、其他戰線看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而高質量發展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經濟戰線、科技戰線因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直接需求高度相關,所以需要先行動,但這不代表其他戰線與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毫無關系。
在教育戰線,人力資本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最為關鍵的要素。“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是新質生產力的三個重要特征,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需要人才來推動,而人才的培養需要依靠教育來實現。因此在教育上,我們要加快更新育人理念,不僅要加快培養滿足未來產業發展要求、能實現顛覆性創新的高層次人才,同時更要關注教育產業發展各環節的需求,解決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供需錯位的矛盾。
在文化戰線,文化創意產業是新質生產力重要的應用場景。新質生產力也為發展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模式,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的應用,可以讓古籍、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在醫療健康領域,新型科技模式、新型技術和藥物等的迭代,能夠強化對慢性病的管理和有效應對流行病的威脅;醫療健康專業大模型庫的建設,將有助于新藥研發、疾病預防、診斷康養以及打造未來的數字醫院和數字醫生,等等。
在綠色發展領域,“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7]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一方面,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能夠加快形成高效生態產業集群;另一方面,用新技術改造傳統高能耗產業,也有利于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
2.誤區二: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先進地區的事情
東南沿海等先進地區產業基礎雄厚、先發優勢明顯,更有利于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觀點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需要注意的是,新質生產力正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結合東北地區的現實情況和戰略地位首次公開提出的。東北地區擁有良好的自然稟賦和強大的重工業體系,為我國工業化進程做出了大貢獻。但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東北地區的發展卻在某種程度上相對滯緩。
為扭轉這一局面,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這標志著東北振興戰略的正式啟動。迄今二十余年,客觀來看,2012年以前的十年,在以強調資源調配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多項政策疊加效應下,東北地區經濟一度快速發展,東北三省經濟增長速度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
2013年之后,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這一時期東北地區的產業政策明確瞄準了企業(尤其是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創新創業激勵、民生改善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期構建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
但我們也需認識到,東北地區并未有效解決內生增長的動力問題,制約東北地區長遠發展的因素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變。東北地區的人口尤其是高素質人才仍然呈現外流狀態,城市化質量與經濟發達地區差距愈加明顯,產業結構也不夠合理,經濟下行壓力增大。
以東北地區為代表的“后進地區”如何重振經濟、擺脫困境,是我們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破解的重要現實問題。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以“算力”為核心驅動力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的來臨,也為資源型、重工業型區域“換道起跑”“換道超車”提供了新的機遇。
因此,新質生產力理論指導下的“東北再振興”,不是在“老工業基地”原有基礎上的簡單恢復重振,而是尋求新的發展動能,再造新的產業體系;不是僅僅強調基于比較優勢理論發展傳統產業,而是運用新的生產力理論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布局未來產業。
具體來說,在傳統產業領域,東北地區擁有良好的自然稟賦和強大的重工業體系,產業基礎優厚,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持下,將能夠順利實現“智改數轉”。在未來產業領域,東北地區豐富的土地、能源資源和低溫環境也利于布局算力中心,從而為培育壯大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賦能。此外,新質生產力強調科技創新和高附加值的生產方式,也可以應用于農業領域。東北地區是國家的重要糧倉,每年為全國提供約三分之一的商品糧。因此,東北地區可以通過發展數字化農業、智能農業和精準農業,提高糧食的產量和質量,減輕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3.誤區三:發展新質生產力,進行“智改數轉”就足夠了
在現實中,人們常常有個疑惑:以智改數轉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就足夠了,為什么還要更加注重網絡化聯接(簡稱“網聯”)呢?
我們知道,制造業的“智改”和“數轉”是企業硬件智能化改造以及軟件集成化應用的疊加,企業通過組織流程再造和數字化嵌入,能夠全面提升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新質態技術水平。“網聯”則是依托工業互聯網,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制造業企業與數字服務企業的高效聯接。當前,我國制造業數字化改革普遍面臨的問題是“智改、數轉、網聯”三者不協同,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 集成陷阱:大型企業往往擁有多個信息系統,但系統間的集成性較差,企業全局優化需求與碎片化供給產生難以調和的矛盾。具體表現為:各個職能部門的信息系統建設各自為政,忽視系統間的連接與集成,信息孤島問題嚴重。
● 中小企業陷阱:目前在我國中小企業的智改數轉中出現了“五不敢”的現象:①缺少專業人才,“不敢轉”;②缺錢缺技術,“不愿轉”;③設備制式數據標準不統一,“不能轉”;④缺后續服務,“不會轉”;⑤頭部企業示范作用不強,中小企業缺抓手,“不擅轉”。
● “智改數轉”模式亟待變革:如果沒有整個產業鏈規模化的“智改數轉”,就無法快速降低“智改數轉”服務商的邊際成本,從而反向制約了“智改數轉”工作的推進。“智改數轉”改革要加強信息網絡的聯接,使“網絡效應”得以充分發揮。
在實踐中,“智改數轉網聯”行動有“全國兩化融合看江蘇,江蘇工業互聯網看蘇州”的說法。從蘇州探索的實踐經驗來看,在高質量發展要求下,政府積極主動作為,企業服務中心、行業協會支持力度大,產業化資金運作效率高,智能化改造的軟硬件供應商高度集聚,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蘇州擁有了一批自動化水平較高的工業企業。由政府、行業協會、金融機構、大學、研究所和職業培訓機構等支撐體系構建的高效協作體系,促使蘇州以產業鏈、產業集群方式來推動“智改數轉”工作。[8]可以說,這是一條存量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巨大增長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升級之路。
4.誤區四:發展新質生產力,只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夠了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9]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形成新的產業、新的模式、新的動能,就需要在生產力水平上實現更大突破、更大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著力點。
一方面,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下,原有的生產力理論需要隨之完善,以適應新的生產力變革和發展要求。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新質生產力引領帶動生產主體、生產工具、生產對象和生產方式變革調整,推動勞動力、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充分參與到生產過程中,數字與“算力”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對生產函數造成變革性的影響。同時,在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并聯發展的現狀下,綠色發展也成為發展模式的新要求。
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在實踐中的成效與問題,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予以總結和應對。我們應當注意到,現階段高質量發展也存在不少的制約,例如,一些關鍵技術面臨“卡脖子”困境,產業門類全而產業結構尚不夠優,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面臨諸多障礙等。面對這些問題,如何在當前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也需要我們在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以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新的發展實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10],從這個角度來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對高質量發展在理論上與實踐上的指導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