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節 蒙古國的興起
12世紀末13世紀初的中國,是多種政權并存的時期。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滅掉遼、北宋,統治了中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是當時力量最強大的國家。南宋政權偏安江左,以淮水為界,與金對峙,雙方時戰時和。存在于西北的,有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契丹族建立的西遼,以及畏兀兒、哈剌魯等族建立的地方政權。在西南,一度強盛的吐蕃王國已經分裂,許多政教合一的地方勢力各自割據一方。與吐蕃相鄰的云南地區,則在白族先民建立的大理政權統治之下。
北方的蒙古高原,自從回鶻、黠戛斯政權相繼消逝以后,長期處于分裂狀態,部落林立,互相爭戰。13世紀初,比較強大的有乃蠻、克烈、塔塔兒、蒙古、篾兒乞、弘吉剌等部。其中多數都曾先后與統治中原的遼、金發生聯系,接受封號,定期進貢。遼、金王朝則把賞賜和邊境互市作為籠絡、羈縻他們的手段。對于那些不肯臣服的,便出動軍隊加以鎮壓。高原上戰火連年不息,民不聊生。后來蒙古人追憶當時的情景說,“星空團團轉旋,各部紛紛作亂。誰能在床鋪上安睡!都去劫掠財源。大地滾滾騰翻,天下到處作亂。誰能在被窩里安睡!人們相殺相殘”[1],使這種狀態得以改變的,是成吉思汗鐵木真。
鐵木真(1162—1227)出身于蒙古部孛兒只斤氏族,他的祖先世代充當蒙古部首領。鐵木真9歲時,父親被仇敵害死,部眾離散,家道中落,生活艱困。鐵木真自己曾不斷被仇敵追逐流亡,甚至一度成為俘虜,幸而遇救,但他并不因此灰心喪氣,而是積極積聚力量,努力爭取其他部落的支持,逐步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經過十余年不屈不撓的奮斗,鐵木真擊敗了一個個比自己強大的對手,將高原上各游牧部落統一于自己的旗幟之下。1206年,鐵木真在貴族、將領們參加的忽里臺(大聚會)上被推舉為大汗,號成吉思[2]。以成吉思汗為最高統治者的這個新興政權,稱為大蒙古國。隨著大蒙古國的建立,草原上的游牧民逐步融合成為一個民族共同體,以蒙古為名,出現在世界上。
新國家的政權組織是簡單的。全國臣民按十進制組織起來,分別由千戶、百戶、牌子頭(十戶)管轄。千戶都是立有功勛的將領,或是歸附成吉思汗的各部首領。十進制既是行政組織,又是軍事組織。平時,千戶長、百戶長是行政長官;戰時,就率領成年男子出征。千戶之上,設左、右萬戶和中軍萬戶。萬戶只是軍事統帥。與此同時,成吉思汗設置了號稱“怯薛”的護衛軍,總數一萬人。怯薛主要是由萬戶、千戶、百戶、牌子頭的子弟組成的,保衛大汗的安全,也分管汗廷的各項事務。它是大汗直接掌握的一支精銳軍隊,在政治上也起很大的作用。成吉思汗還設置了大斷事官(札魯忽赤),掌握民戶分配和司法的權力,實際上是最高的行政長官。大斷事官下有若干斷事官,處理各種事務。成吉思汗還制定了“札撒”(法律),作為管理國家、統治百姓的依據。
大蒙古國的政權組織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前代草原上建立的國家政權(匈奴、突厥等)有明顯的相同之處,而與中原傳統的政權組織形式則截然不同。這個結構簡單的、軍政合一的政權,是與草原居民游牧生活方式相適應的,可以稱之為游牧君主制。
建國以后,成吉思汗向外擴張,接連發動戰爭。他擊敗西夏,西夏國王請和。發兵攻金,包圍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西南),迫使金朝訂立城下之盟。他一直注視著西方,發動震撼世界的西征,先滅西遼,后滅強大的花剌子模,先遣部隊到達黑海以北的欽察草原。在此以前,畏兀兒、哈剌魯已先后歸附。從中亞回到蒙古高原不久,成吉思汗又率大軍南下,圍攻西夏。屢經摧殘、孤立無援的西夏,仍然進行了一年多頑強的抵抗,終因力量懸殊,于1227年被消滅。就在西夏滅亡的同時,成吉思汗也病死了。
成吉思汗的正妻有四子,即術赤、察合臺、窩闊臺和拖雷。他們都隨父親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各有封地。由于術赤與察合臺不和,成吉思汗選擇了窩闊臺為汗位的繼承人。但另一方面,他又將軍隊的大部分交給了拖雷,因為按照蒙古的習慣,幼子繼承父親的財產,其余諸子則分立門戶,這就埋下了窩闊臺與拖雷之間矛盾的種子。窩闊臺即位以后,發動了滅金戰爭。公元1232年初,在拖雷指揮的三峰山(在今河南禹縣境內)戰役中,金軍主力被消滅殆盡。但就在三峰山戰役后不久,窩闊臺以自己有病需要替身向神鬼謝罪為名將拖雷毒死。以后又多方施加壓力,企圖削弱以致并吞拖雷留下的軍隊、百姓。但因拖雷之妻唆魯禾帖尼善于應付,未能得逞。
1234年初,金朝在蒙、宋聯合進攻下滅亡。接著,蒙古與南宋之間便為爭奪河南之地兵戎相見,于是出現了新的南北對峙局面。1241年,窩闊臺病死,其妻脫列哥那攝政4年(1242—1245)。1246年,窩闊臺之子貴由在忽里臺上被選為大汗。這時術赤的長子拔都統治被征服的欽察、斡羅斯(即俄羅斯)之地,拔都與貴由不和,拒不出席忽里臺。貴由十分惱怒,在1248年率領軍隊西行,準備襲擊拔都,但在途中死去。這樣,汗位又出現了空缺,暫時由貴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攝政。成吉思汗4個兒子的后人,圍繞著汗位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拖雷的長子蒙哥屢立戰功,有很高的威望;唆魯禾帖尼善于安撫部眾,籠絡人心,特別是得到拔都的支持,而窩闊臺的后人中則缺少強有力的人物。因此,在1251年召開的忽里臺上,蒙哥成了新的大汗。自此,汗位由窩闊臺系轉移到拖雷系,這是蒙古國歷史上的一次極其重要的事件。蒙哥即位以后,立即著手對反對勢力加以鎮壓,斡兀立海迷失被扔入河中溺死,一些宗王被放逐,貴由的不少親信均被處死。以前的汗位轉換也都經過激烈的爭奪,但在忽里臺上則要表現出團結的景象,當選者還要謙虛推辭,登位后要大加賞賜,以示家族內部的和睦一心。蒙哥當選的忽里臺上則有激烈的爭吵,即位后立即施之以血腥的屠殺,表明黃金家族內部矛盾已十分激烈,趨于公開化了。
蒙哥即位后,采取多種措施,樹立大汗的權威和政令的統一。與此同時,他積極籌劃新的軍事行動,擴展疆土。在貴由汗時期,吐蕃已歸附蒙古。1253年,蒙哥之弟忽必烈受命經吐蕃之地進入云南滅大理國,這樣便從側面對南宋形成了威脅。從1257年起,蒙哥發起全面進攻南宋的戰爭。他親自率領一支軍隊攻入四川。南宋軍隊依據險要的地形進行頑強的抵抗。1259年秋,蒙哥因受傷病死在合州釣魚山(今四川合川縣東)下。忽必烈當時正在進攻鄂州(今湖北武昌)的軍中,聞訊后立即北返,回到燕京(即金中都)。1260年,他在漠南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境內)召開一部分貴族、將領參加的忽里臺,自立為汗。蒙哥、忽必烈的幼弟阿里不哥,鎮守蒙古本土,也舉行忽里臺,宣布自己為大汗。兄弟二人為了汗位,展開了長達數年的殘酷的戰爭,最后在1263年以忽必烈勝利、阿里不哥的投降告終。忽必烈見到阿里不哥時,問道:“在這場紛爭中誰對了呢,是我們還是你們呢?”阿里不哥回答說:“當時是我們,現在是你們。”[3]可見,直到失敗以后,阿里不哥仍認為他作為鎮守本土的幼子繼承汗位是合法的,而忽必烈是不合法的。事實上,通過一系列事件表明,蒙古國大汗的確立,除了必須通過忽里臺選舉這一形式之外,完全是黃金家族內部憑實力斗爭的結果、并無明確的原則。對阿里不哥斗爭的勝利,使忽必烈成為名正言順的蒙古國第五代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