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叢書(第三輯)
- 王顯暉 阿牛木支 安圖主編
- 6737字
- 2025-04-28 13:13:04
第二節 尼木措畢祭祀的角色和用物
作為一種獨特的司祭文化,“尼木措畢祭祀”是主祭方主辦的由畢摩主持的集家族、親友、鄰居共同參與的大型祭祀活動,規模宏大,程序復雜,關涉到主祭方、輔祭方、參與者、執祭方等眾多的人,涉及諸多的祭祀活動事項以及用物的組織、調度等。因此,需要諸多人員擔任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同時,還需要形形色色的各種用物。分述如下:
一 形形色色的角色
1.主祭方
主祭方指祭祀直接舉辦者的直系男性后代,即兒子、孫子、曾孫、玄孫等,是祭祀活動的物質承擔者和實際受益方。其主要任務,一是提供祭祀場所、祭祀犧牲和用品。大型儀式,兒子們每人必用一頭牛作為祭牲,中小型儀式則可用綿羊作為祭牲,孫子、曾孫則用綿羊或小豬獻祭即可。二是承擔畢摩的食宿和畢酬。祭祀期間,因畢摩們基本上不舍晝夜地在室外做儀式,無住宿之憂,只需保障其生活即可。而畢酬,則根據儀式的復雜程度和主祭方的經濟狀況而定,可多可少,少的數百元、多的數千元不等。三是負責姻親和儀式參與者的食宿,尤其是做好輔祭姻親的住宿。四是在畢摩的教導下參加每一個儀式,完成獻祭、負牲、轉棚、接種、接食粉等活動。由于祭祀活動繁雜,主祭方還必須請下述角色。
(1)主祭家總管“色茲”:是指代表主人家準備、協調、調派儀式活動中需安排的人和物。由于祭祀規模大,參與人數多,儀式活動程序繁雜,必須指派專人統籌儀式中的接待、活動、用物等,所以,舉凡該類儀式,都必須有一名總管。總管一職,一般由熟悉“尼木措畢祭祀”儀式環節和用物,且有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有威望的中老年男子擔任,無報酬。
(2)助祭“丘莫”:是一個在事前經占算選定協助祭祀畢摩的人。他既是“尼木措畢祭祀”畢摩們的助手,也是負責一切祭祀用物安排,犧牲的調撥、使用,靈牌守護、管理,以及送往祖靈箐洞者,整個儀式期間不離畢摩左右。彝族民間認為,“丘莫”由于時時伴隨畢摩守護祖靈、接觸祭祀用品等,其靈魂容易伴隨祖靈而去,所以,一般都是由地位較低的貧賤且比較熟悉儀式規程的中老年男子擔任。儀式完成后,主人家須給予一定的報酬和犧牲用物,讓其進行招魂喚魂儀式,以防不祥。
(3)守屋人“依曲措”:是儀式主人家庭請來幫忙的人。因祭祀活動主要在屋外舉行,儀式活動期間,主人家一般難以顧及家庭,所以,必須請人代為持家。守屋人的職責:一是守好主人家的財產,做好牲畜飼養、代牧等日常事宜,確保主人家放心參加祭祀活動;二是替主人家接待賓客,安排食宿。守屋人一般由無祭祀任務、勤勞善良、懂禮數的中老年鄰居婦女主動擔任,無報酬。
(4)砍神枝人“古次措”:是專門砍伐和制作神枝之人,多由村寨的熟悉神枝用樹、種類、制作方法的年輕人主動擔任。由于祭祀規模大,所需要布插的神座多,往往在祭祀前幾天就必須砍好神枝,祭期根據畢摩儀式的需要制作和布插。同時,這些年輕人還參與搭建青棚、殺牲等工作。
2.輔祭方
輔祭方指主祭方的直系姻親。即已出嫁的女子、孫女、曾孫女等,也是祭祀活動的主要物質承擔者。按照傳統習慣,姻親方須派出其男性成員牽牛或綿羊,攜帶祭祀用品、禮金參與必需的祭祀活動,如轉棚、選美、摔跤、分發禮金、獻祭、接食粉等。所出的犧牲,根據自家的經濟狀況和儀式規模的大小而定。如果是大型儀式,女兒方必須以牛作為祭牲,如果是中小型儀式,以綿羊作為祭牲即可,孫女、曾孫女用一頭小豬作為祭牲獻祭即可。作為重要的祭祀活動,祭祖是姻親們展示自己富有、大方,贏得名望的重要機會,因此,在資助犧牲、禮金等方面,往往不惜金錢傾力資助,現通行的牽羊數多在5頭以上,禮金則有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
3.協祭方
協祭方指本家族遠房成員、鄰居、姻親家支的親友,是祭祀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可根據需要出泡水酒、小豬、雞或一定的現金等給予幫助,家族成員和鄰居還承擔砍伐神枝、建青棚、殺牲、迎客待客、轉棚、做伴、組織協調等義務。整個祭祀期間,不論白晝,基本上在儀式場上幫忙。
4.執祭方
執祭方是指主持祭祀活動的畢摩群體。主要有:
(1)主祭者“畢嫫”:是指主持“尼木措畢祭祀”的畢摩,承擔祭祀各項程序儀禮的組織、安排、協調,擔任重要祭祀的主持,只有具備特殊資質和條件的“尼木”畢摩才能勝任。
擔任“畢嫫”的畢摩要具備六個方面的條件:第一,“畢嫫”必須具有知識方面的認可度。作為主祭者,必須有深厚的經文、儀禮、神座、剪紙、草扎、占卜、犧牲用物等知識,必須諳悉各項儀式程序。第二,“畢嫫”必須具有畢摩世家身份。彝族認為,畢摩能與鬼怪神靈打交道,必有其歷代祖先神靈護佑,沒有畢摩世家背景的畢摩,沒有畢摩祖先護佑,儀式往往不靈驗,法力也不會高強。第三,“畢嫫”身體條件的認可度。彝族認為畢摩的體貌、言行特征,可以影響到主人家后代的長相和素質,所以要選慈眉善目、身材高大、五官端正的畢摩作“畢嫫”。舉凡有狐臭、遺傳麻風病和癆病或自身有缺陷的畢摩不能擔任“畢嫫”,甚至七十歲以上的畢摩、身體有疤痕的畢摩、牙齒脫落的畢摩都不能擔任“畢嫫”。彝諺道“七十歲不言語”,認為人生七十不該再糾纏于人間之事,所以,七十歲的畢摩不能主持祭祀儀式。身體有疤痕的畢摩法力可能受到了損傷,沒有能力完成送靈歸祖任務;牙齒脫落的畢摩“嘴不牢”,祖先之靈和神鬼都不相信其言辭。第四,“畢嫫”家庭條件的認可度。彝族認為,人和物的繁衍、發展與畢摩的生育能力有關,只有兒女雙全、子孫健康的畢摩可使主祭者家庭人丁安康、繁衍興旺。第五,“畢嫫”品行操守的認可度。作為人、鬼、神的交通者和教導者,主祭“畢嫫”自身不能有道德上的缺陷,如禁兩性關系上的不嚴肅,不能有偷盜行為,禁搬弄是非等嘴碎行為,禁食靈類動物,禁食耕牛等,尤其是在確定擔任“畢嫫”前一段時間,嚴禁有性行為。第六,“畢嫫”生辰方面的認可度。祭祀活動中,畢摩始終擔負著人、鬼、神教導者的職責,勸說、教導、安撫祖靈是其主要任務。只有屬相與祖靈屬相合的畢摩,祖靈才愿意聽從其教誨,接受其勸告,樂意回歸祖界,祖靈也才能更好地蔭庇后代。若屬相不合,容易釀成傷祖靈、傷畢摩、傷主人的事情發生,導致送祖不靈。選擇“畢嫫”生辰規則是:狗、馬、虎相合,牛、蛇、雞相合,兔、豬、羊相合,猴、龍、鼠相合。
需要指出的是,彝族十分相信冥冥之中的神靈,其主祭“畢嫫”的選定,往往通過占卜來確定,所以,擔任主祭的“畢嫫”有晚輩為“畢嫫”、長輩為助祭的現象。
(2)祭司“畢惹”:一場送靈歸祖祭祀,需要多個畢摩合作完成。一旦確定主祭“畢嫫”后,他會根據儀式的規模、難易程度和時間來自行聘請其助祭畢摩。助祭畢摩的職責是協助“畢嫫”完成相關儀式,按照“畢嫫”的分配,獨立承擔除祝酒、數牲祛病、口碑指路等以外的各項儀式。助祭畢摩的選擇條件與主祭者大致相同,也必須是世傳畢摩,其經書、儀式知識、身體條件要求等與主祭者的選擇大致相同,只是在個別地方有所放寬。
(3)兇事“日畢”畢摩:兇事“日畢”畢摩是指專門為刀槍所殺、墜崖、溺死、毒死、吊死等自殺或他殺者,以及被虎豹等猛獸咬死、燒燙而死、難產而死等非正常死亡的亡靈卸兇除魔的畢摩。如果祖上有非正常死亡者,必須先由兇事“日畢”畢摩舉行一系列卸兇除魔的“日尼木”儀式,以祛除纏祟于祖靈身上的兇鬼,制作好兇事竹靈牌后,方能交由“吉事”畢摩送靈。從畢摩內部分工來看,“兇事”畢摩專司與惡鬼邪魔等打交道。彝族認為,專做兇事儀式的畢摩,經常與惡鬼打交道,會導致其子孫不興旺,所以畢摩們都不愿意作“兇事”儀式。“兇事”畢摩所從事的兇性儀式針對性強,長相奇特、面目猙獰、舌根呈黑色或舌尖有黑色胎記者被認為是最佳人選,因為這種人說出的言辭也是“黑色”的,邪魔鬼怪最怕,因此,儀式也最為靈驗。由于“兇事”畢摩主要從事咒人咒仇等兇性儀式,民眾對他們往往又敬重又害怕。他們的威望也遠不如“吉事”畢摩高,所以許多畢摩都不愿傳承“兇性”儀式。因此,畢酬也比“吉事”畢摩高得多。
(4)畢摩總管“畢茲”:是指安排和協調祭祀禮儀、畢摩、場地、犧牲、用物、活動程序的畢摩,由畢摩中熟悉儀式規程、組織協調力強的中老年畢摩擔任。
二 祭祀用物
1.接種白公雞、接種食粉、草煙辮
“接種白公雞”是指一只由祖妣娘家給予的象征生殖力量的白色大公雞。接種食粉是指由祖妣娘家要來的一斗蕎麥粉,象征旺盛的生殖力。草煙辮是指用草煙編制而成的發辮狀煙辮。彝族諺語道:“蕨草無舅父,草頭往下彎;杉樹無舅父,杉樹任人砍;竹子無舅父,竹梢彎兩節。”“能夠認識妣舅之恩情,是為上等的男子;能夠認識母舅之恩情,是為中等的男子;只能認識妻舅之恩情,是為下等的男子。”彝族男子在社交活動中,不僅需要能夠背誦父系祖先的譜系,也需要熟知母系親屬舅舅方的譜系。“不會背誦父親之譜系,家支不認你;不會背誦母舅之譜系,親戚不認你”的諺語,不僅體現了彝族傳統母權遺風和舅權意識,也反映了彝族社會親族關系和兩合制家庭關系的民俗。在“尼木措畢祭祀”,不僅是男性宗族一方的職責,母親方的兄長們也有相應的義務承擔,其基本義務就是給祭祖送靈人家奉上接種白公雞一只和用于磨制衍種糧食粉的蕎麥一斗、草煙辮一根,因為祖靈后輩的繁衍、祖妣也有一半的功勞,如果讓子孫繼續加倍地繁衍下去,還需要更多的姻親,而祖妣娘家宗族是關系密切且門當戶對的姻親,會給子孫的繁衍帶來更多好處。
2.泡水酒
泡水酒是一種彝族民間用蕎麥、玉米等發酵而成的水酒。彝族是個好酒的民族,酒的功用妙不可言,不勝枚舉。不管是征伐御敵還是結盟調和、是娶妻嫁女還是供奉祖靈、是逢年過節還是禳解遣返,連慶五谷豐登求六畜興旺祈人丁繁衍都要釀上甘醇的泡水酒以祭獻助興,于是泡水酒也在彝民的生活中有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它既可成為貢品通先祖、通神靈,也可成為禮品以迎來送往,聯絡情感,既可作藥,和血行氣,壯神御寒,也可作劑,調解糾紛,化解冤仇,可謂彝人一生“生以酒迎來,活以酒助興,死以酒送往,祭以酒送歸”。在“尼木措畢祭祀”活動中非常重視泡水酒,主人家都要釀上十幾桶到幾十桶以宴客以祭祖。彝族的泡水酒很具民族特色,工序簡便卻極講究技巧,每戶彝家都能釀酒,而釀出的水酒卻滋味各異。泡水酒釀造時以玉米或蕎麥為原料,將其磨成粗粉,如果想讓酒色變得金黃,也可將原料炒成半熟再磨,然后在粗粉中摻入一定比例的蕎糠蒸煮,熟后放涼并拌入酒曲發酵,拌酒曲要“彈指撒均勻,有如細雨灑”。發酵好后再次搓和均勻,裝入由杉柏特制的下端開有一小孔用以放酒的木桶內,裝酒糟時還須在小孔上墊上一層稻草或麥稈,以便飲酒時能起到過濾作用,裝好酒糟后用蕨草蓋上并用木炭灰或稀泥密封,以免酒氣揮發。放一段時日后泡水酒即可飲用,飲用時先取涼水注入酒桶內,浸泡一小時左右后用竹管插入酒桶小孔內,引出酒水,引出之酒便會讓人感到“酒香溢萬里,嘗酒甘又醇,嘴唇寒絲絲,舌尖甜蜜蜜”。彝族釀造泡水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末期石爾俄特時代,據傳當時就有一個叫迪波阿支的人從青山箐林沼澤地邊采集了各種草藥配制出了酒曲,從此泡水酒便成了彝族先民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節劑。
3.犧牲“則莫和都莫”
犧牲作為人與神鬼之間交通的媒介,多承擔著祭祀品的任務,其色澤選擇以及健壯程度、大小,決定著祖靈能否喜歡和接受,因此,在儀式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尼木措畢祭祀”所用犧牲,依據祭祀人家的人數、規模大小、儀程,各有不同。犧牲的選擇講究毛色、雌雄、大小、數量等,且不同的儀式所用的犧牲十分講究,不能出錯。
“尼木措畢祭祀”所用的犧牲較多,就其分類,一是打牲“都莫”,即打死獻祭祖靈或鬼怪之牲;二是殺牲“則莫”,即殺死后祭祀或待客之牲;三是拴牲“普莫”,即拴縛于神座中的祭牲。其名目復雜,主要有:雞骨卜“瓦吸處”用雞一只,咒鬼“尼茨日”用豬一對、山羊一只,“馱豬”用大豬一頭,開路豬用小豬一頭、馱靈馬一匹,招靈附竹“靈痕”用黃色母雞一只,堵塞污祟“格茨”每個火葬地用三雞一豬,新靈樁每根用一只雞,煮熟祭獻,獻藥“此且”用雞一只,斷開糟粕“宗開”用雞一只,掃塵除祛“苦斯”用黑色母雞一只,招待祖靈儀禮有些用牛,有些用公綿羊,每一代祖先一頭(只),祖妣不食牛羊肉者每人一只雞來招待,招待另用一只母雞來行“防癩”儀式“粗吉”,如果晚上在青棚下用牛宴請祖靈,第二天早晨還要用公綿羊再宴請一次,數牲祛病及獻牲“莫銘娜可”儀禮一般子女每人一(頭)只大牲(牛或綿羊),喚魂雞每戶至少三只黃母雞,挽魂雞祖靈之兒女每家每戶一只黃母雞,除祛累贅儀式“則授”用一只雞,除祛污祟儀式“更迪”用豬、雞各一對,除祛病苦儀式“死沙”用豬、雞一對,剖斷孽業儀式“癡克”用一只山羊兩只雞,換靈樁儀式“尼爾”用白色的母綿羊、母豬、母雞各一,囚剎祖靈“席沙”用白色大公雞一只,接種儀式“治佐”用白色大公雞一只,白贖白凈儀式“曲茨曲紅”用白色母綿羊和白色公雞各一,白宅下招待祖靈“孜仇占”用一只白色大公綿羊。插入儀式救墜崖儀式“瓦吉茨”用母子綿羊兩只,救溺水儀式“液吉茨”用母子山羊兩只,祛原野業儀式“迪曲液迪”用一頭豬,祛青棚業儀式“維癡液迪”用一只雞,保留福祿儀式“吉爾克策”用一只白色大公雞,保留知識儀式“畢克策”用一頭母豬和三只黃色雞,“階爾”用黑色公牛和黑色山羊各一和兩只雞,還愚債儀式“曲俄牟債蘇”用一只小綿羊,如果有“尼木豬胛卜”和祈福儀式及其他類型的“尼木”儀式,犧牲就用得更多。犧牲的選擇,一是講究犧牲的種類、雌雄和顏色,如解除孽業儀式“階爾”須用黑色公牛或黑色公山羊,白凈白贖儀式“曲茨曲紅”必須用白色母綿羊,宴請祖妣必須用黃色牛犢或白色公綿羊,接種必須用白色大公雞,招魂喚魂必須用黃色大母雞。二是忌用殘疾或有缺陷“仨迪”的牲畜作犧牲,認為如果用“仨迪”的牲畜作犧牲,其子孫后代發生類似的殘疾或缺陷,如用斜眼的犧牲宴請祖靈,子孫也會有人斜眼,用瘸腿的犧牲作獻牲,子孫也會瘸腿,用瘦弱的牲畜作犧牲,子孫也會瘦弱,所以要選擇肥壯的牲畜作犧牲,以便取悅祖靈,讓后代更加強壯。三是忌用已盡一次“義務”的犧牲,認為某一牲畜已先在其他場合曾用作犧牲,其魂已盡了“義務”,剩下的只是軀體,祖靈不會接受。從犧牲的用途上看,一是招待宴請用牲,主祭方每戶人家用于招待妻方親戚和共同用于招待姻親的牲畜,大者可用牛,小者可用山羊和豬,可視主祭方的經濟能力和來賓多少而定;二是犧牲“則莫”,用于祭祀神靈鬼怪和祖靈,這些犧牲儀式完成后要食用,由主人家食用或由其他人食用,有嚴格的規定;三是祭祀祖靈用牲,如新靈樁制成后每根祭祀一雞之肉;四是拴牲“普瓦普維”,一般用于除穢程式,如堵塞葬地污祟時和除穢用牲,這類拴牲歸執事畢摩所得;五是獻牲,如數牲祛病及獻牲“莫銘娜可”儀禮的子女每人一大牲(多用綿羊),孫輩一小牲(多用小豬),將這些犧牲擊打而死再祭獻,祭獻后任人搶去。
4.祭品“伙扎”
祭品作為“敬祖盡孝”,表達子孫對祖妣的愛戴之心的重要祭祀用物,是指儀式主祭方及輔祭方子女用于祭祀祖靈的食物,主要有臘肉、香腸、雞蛋、酒水、蕎粑等熟食品。這些祭品的選擇有嚴格講究,一必須是彝族傳統生活中經常食用的珍貴食品;二必須是自家帶來的熟食品;三必須是干凈之食物;四必須經過畢摩誦經祛穢后按長幼秩序一一報名獻祭,以期獲得祖靈的接受。
5.神枝“固”
舉凡畢摩儀式活動,都要用特定的樹枝(柳枝、柏枝、馬桑枝等)做成形狀各異的神枝,然后布插相應的神座方能舉行祭祀活動。相傳,古代洪水泛濫后,天君昊天古茲派三位天界畢摩帶著經書拯救受苦受難的彝民。三位天界畢摩為防經書被浸濕,把經書拴在牛角上渡海,不幸的是經書還是被海水浸濕了。三位畢摩只好把經書曬在樹枝上,經書邊角又被樹枝刮破,所以,后來的儀式中,為補經書之缺陷,一則畢摩在書寫經文時,末尾要留兩頁空白,二則在儀式中布插神座,以補經書之不足。畢摩所用的神枝名目繁多,從名稱來看,常見的有野竹、馬桑枝、柳枝、冬青樹枝、松枝等,從形制上看,主要有叉、戟、鉤、矛、戈、枝等。作為重要的祭祀活動,“尼木措畢祭祀”需布插數十個不同名稱的神座,占地可達六七畝。這些神座,名稱各異,布插方法有嚴格的規定,其文化內涵極其復雜,關涉彝族的天文歷法、遷徙歷史、戰爭布局、神話傳說等十分復雜的內容。如堵塞污祟“格茨”每個火葬地四周要布插“格茨”神座,畢摩需用雞、豬作犧牲祭獻后喚醒祖靈,然后堵塞污穢。如“祈福儀式”所需神枝達上千根,布插的神座可布滿一兩畝地。(附神座圖)
此外,祭祀活動還需要各式各樣的應用物,如用于驅除麻風病、猴瘟癆疾、慢性病等的猴子、馬、烏鴉,祭獻用的食粉(燕麥、蕎麥粉)、烙蕎粑、烙蛋、熟蛋、圓坨蕎粑、白酒、泡水酒、鹽、辣椒、水、油、清油、豆腐、臘肉、招魂草、麻、針、線、缽、碗、劍、鎧甲、布、續斷、蒿枝、竹根、蛇皮、鳥窩、石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