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清廷制憲與明治日本作者名: 崔學森本章字數: 2790字更新時間: 2025-04-25 19:48:13
序言
作為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最高興的事,莫過于自己的學生取得了學術上的成就,尤其是在自己研究過的領域做出了超越老師的成果,即古人所言“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我現在為崔學森博士的專著《清廷制憲與明治日本》作序時,就是這種心情。
制定國家根本大法憲法是近代國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中國近代最早的制憲活動是在清朝末年,清廷制憲是如何發生又是如何進行的?這一直是中國近代政治史、法制史、憲法史學者們十分關心的一個課題。但過去談到清廷制憲一般只是列舉1908年的《欽定憲法大綱》和1911年資政院制定的《憲法重大信條》,那么,清廷是否還起草過其他憲法文件呢?在看崔學森書稿時我不禁回憶起30年前即20世紀80年代,我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珍藏的《汪榮寶日記》稿本中,意外發現汪榮寶作為清廷任命的協同纂擬憲法大臣,實際上是中國第一部官方憲法草案《欽定憲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和執筆者。他在日記中詳細記載了這部憲法草案的起草經過,執筆流程、內容思考和章節條目以及雖然起草完畢卻因武昌起義和灤州兵諫未能頒布等史實。我在1989年第1期《歷史研究》上發表了《清末政壇變化的寫照》一文,披露了《汪榮寶日記》及《欽定憲法草案》的有關史料和史實,引起了國內外史學界和法學界的關注和興趣。有的青年學者受到啟發,到第一歷史檔案館找尋《欽定憲法》原稿,雖未找到,但也發現了一些重要史料,發表了高水平論文,還引起了學術爭鳴。還有的外國學者來信要求購買《汪榮寶日記》的影印本。
雖然我曾經想要對清廷制憲以及中日制憲歷史比較問題做進一步深入系統的研究,但由于其他工作忙,一直沒來得及進行。恰好2011年崔學森考上我的博士生,了解到他有較好的政治學、法律學、史料學和日語、日本史基礎,又對清末歷史感興趣,正是做這個課題的理想人選,因此一拍即合,很快確定了他的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清廷制憲與明治日本》。崔學森經過四年艱苦努力,反復構思推敲論文提綱結構,整理標點核心史料《汪榮寶日記》(與博士生韓策合作,后由中華書局出版),到第一歷史檔案館查閱清廷檔案,赴日本東京大學進修與收集日文史料,以及潛心研究,埋頭寫作,多次修改,終于完成了30多萬字的博士學位論文,并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好評,取得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他除了在遼寧師范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教學外,還在中國政法大學做了兩年博士后,在王人博教授指導下進行法制史研究,同時修訂打磨這部著作,力求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
綜觀崔學森的這部專著《清廷制憲和明治日本》,大致有以下一些特色和創新。
第一,視野開闊。該書不是孤立地談清末中國制憲,而是把清廷制憲放在世界制憲大潮中加以考察研究。首先追溯考察了晚清中國人對憲法和世界立憲潮流的早期認識,包括中文憲法名詞的探源和憲法術語的中日流傳。然后分析了當時世界制憲潮流中的三種模式:英國模式、美法模式和德日模式。著重論述清廷如何確定師日取向。把清廷制憲放在與日本明治制憲的影響、互動及比較中進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視角獨特。以往研究清末歷史往往以革命派活動和立憲派的立憲運動為主體,清廷即清政府只是批判對象。而該書的視角則以清廷為清末制憲的主體,著重考察研究清廷制憲的各種活動、理念、文件和曲折歷程。如兩次派大臣考察日本憲法、憲政的過程,三次制定具有憲法性質的文件即《欽定憲法大綱》《欽定憲法草案》和《重大憲法信條》的經過,留日學生在清廷制憲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而且聚焦于清廷制憲過程中與日本的關系,受到日本什么影響?包括三個文件與《明治憲法》文本的對照比較。
第三,動態研究。以往憲法史研究一般注重靜態的文本研究,如對《欽定憲法大綱》的文本分析,或者把它與《明治憲法》的文本對照分析。而該書則著重于清廷制憲歷史過程的動態研究,即把其放在歷史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對各種事件經過和人物活動言行細節進行具體考察、分析、考證。如憲政編查館的建立、成員和運作,五大臣出洋的經歷,中日官員的互動與對話,日本憲法專家的歷次講座,清廷秘密起草《欽定憲法草案》的發端、執筆人和起草流程,以及灤州兵變后造成清廷制憲權的轉移等,使清廷制憲歷史顯得更加具體、鮮活、生動。
第四,考證細致。該書對清廷制憲的許多史實和史料,進行了細致的考證,從而對前人和國內外學界的一些論述提出了質疑和辯駁,并亮出了自己的新觀點。如通過對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的《大清帝國憲法法典》的研究考證,對學界猜測其為官方起草或是《欽定憲法草案》修改稿的觀點提出商榷,判斷其是民間學者于光緒三十四年冬呈遞給憲政編查館供其參考的私擬憲法方案,是中國近代民間私擬的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憲法草案。還通過對《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產生經過的考證,質疑某些論著提出的武昌起義之前資政院已有實際制憲權的觀點,認為資政院于武昌起義后才獲得制憲權,這并非源于清廷的授權,而是通過資政院議員的爭取和社會輿論壓力才得到的。
第五,史料豐富。該書運用了大量中日文史料,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各種檔案,清末官員、學者的文集、日記、回憶錄和各類報紙雜志、會議記錄等,以及日本外交史料館、國會圖書館收藏的文書檔案,日本政治家、憲法學家的著述、日文報紙雜志等。此外還發現了一些新史料,如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的關于酌擬大清帝國憲法法典的呈文,對考證此憲法法典的作者和寫作時間等很有價值。還有一檔收藏的是李景銘譯日本學者北鬼三郎的《大清憲法案》全文和部分條文的法理說明。作者還在日本發掘到日本學者土肥羊次郎編輯的《清國立憲問題》一書,該書是了解明治日本人觀察清廷立憲的難得史料。還有日本法學博士清水澄的《中國立憲制度》一文,是1908年1月發表的對中國制憲的建議。
第六,史論結合。該書不僅僅詳細敘述清廷制憲的歷史過程及其與明治日本的種種聯系,而且深入辯證地進行分析評價,以史為鑒,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指出雖然清廷制憲受明治日本的影響十分廣泛深刻,但清末制憲和明治制憲有同有異,清廷對明治憲政的效仿流于表面化,而清廷制憲的受挫實際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清廷開了中國制憲之先河,進行了中國近代最早的制憲活動,但不僅沒能正式頒布一部完整的憲法,也沒有建立起與憲法實施相匹配的制度,更重要的是清廷制憲的目的是以維護清王朝最高統治者的權力為核心,君主仍掌握所有大權,立法、行政、司法只是皇權的職能部門而已,更沒有制定有關保護人民權利的措施,違背了憲政最核心的精神,這是清廷制憲失敗的最根本歷史教訓。
當然,清廷制憲和明治日本這個課題,還有不少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和發掘資料的空間和潛力,如《欽定憲法草案》至今尚未找到其文本看到其全文,仍無法深入具體地逐條分析其內容和理念,并與明治憲法作對應比較。另外清廷貴族官僚與民間立憲派和革命派以及日本政客學者這三者的具體矛盾斗爭與互動,還需要做更深入具體的研究和探討。希望作者再接再厲繼續努力,取得更多學術成果。
王曉秋
2019年9月25日
于北京大學藍旗營公寓史海遨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