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概述

古代印度(中國古籍中亦稱“身毒”、“賢豆”、“天竺”等)的地域主要包括今日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印度文化發源于印度河流域。據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開始的考古發掘證明,印度河流域早在公元前2500—前1750年就已出現城市化文明,其中最大的城市遺址是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在今日巴基斯坦的信德省和旁遮普省)。印度河流域文明已經進入青銅時代。雖然石制工具仍在使用,但已經出現大量銅器和青銅器,其中有斧子、鐮刀、鋸子、魚鉤等生產工具,也有刀劍、箭鏃、矛頭等武器。居民主要從事農業,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棉花、胡麻、蔬菜、瓜果等;也從事畜牧業,馴養的牲畜有牛、羊、豬、狗、雞、象、駱駝等。手工業有冶金、紡織和制陶。城市建筑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尤其是富人居住區,不僅有分成廚房、浴室和臥室的樓房,還有完善的排水系統。雕塑藝術也很發達,有許多石頭、陶土和金屬雕塑品。這個時期的文字主要保存在出土的大批印章(約有兩千多枚)上。長期以來,印度國內外一些學者專門研究這種印章文字,有的認為屬于古印度雅利安語族吠陀語的早期形式,有的認為屬于達羅毗荼語族,尚未獲得公認的譯解方法。印度河流域文明于公元前十八世紀開始衰落。衰落的原因不明,學者中有的認為是由于外族(雅利安人)入侵,有的認為是由于自然災害。

印度現存最早的文獻是四部吠陀本集,其中最古老的是《梨俱吠陀本集》 (簡稱《梨俱吠陀》),另外三部是《娑摩吠陀本集》(簡稱《娑摩吠陀》)、《夜柔吠陀本集》(簡稱《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本集》(簡稱《阿達婆吠陀》)。這四部吠陀主要是詩體,約產生于公元前1500—前1000年,使用的語言是吠陀語。我們通常所說的吠陀文獻,除了這四部吠陀外,還包括闡述這四部吠陀的各種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這后三類著作主要是散文體,約產生于公元前1000—前400年,使用的語言是由吠陀語演變而成的古梵語。還有一類與吠陀文獻密切相關的著作,統稱為“吠陀支”。它們共分六支——禮儀學、語音學、語法學、詞源學、詩律學和天文學。其中的禮儀學分成“天啟經”、“家庭經”和“法經”,通稱“劫波經”。

十八、十九世紀西方學者通過研究古代印度語言,開創了比較語言學。學者們確認吠陀語和梵語屬于印歐語系。而且,通過《梨俱吠陀》和波斯古經《阿維斯陀》之間語言、神話和宗教的比較研究,表明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文化因緣關系。同時,在小亞細亞出土的泥板文書中,有公元前十四世紀赫梯王和米丹尼王簽訂的和約,以吠陀神密多羅、伐樓那、因陀羅和那娑底耶為見證者和保護者。因此,多數學者認為,大約在公元前1750年,居住在中亞地帶的部分雅利安人(史稱“印度-伊朗人”)離開故鄉,向南遷徙,一支向西進入伊朗,成為伊朗雅利安人,另一支向東進入印度,成為印度雅利安人。

四部吠陀本集本身反映出雅利安人從印度西北向東部移動的跡象。最古老的《梨俱吠陀》以及《娑摩吠陀》表明雅利安人生活在印度河流域,其后的《夜柔吠陀》表明雅利安人已經進入恒河流域,最晚編訂的《阿達婆吠陀》表明雅利安人已經到達孟加拉地區。這些雅利安人在向東移動的過程中,與被稱作“達娑”或“達休”的印度土著居民進行了長期而殘酷的斗爭。在《梨俱吠陀》中,達娑被描繪成“黑皮膚”、“無鼻子” (或“扁鼻子”)、“不信神”和“不祭祀”的“敵人”。《梨俱吠陀》中的大神因陀羅的稱號之一是“摧毀城堡者”。一些詩頌揚他征服達娑人,把土地賜給雅利安人。“達娑”一詞不僅與“敵人”、“妖魔”同義,也與“奴隸”或“奴仆”同義,說明當時有一部分被征服的印度土著居民淪為奴隸或奴仆。

整個吠陀時期的印度是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

雅利安人原本是些游牧部落,在進入印度初期,還過著部落生活。每個部落由若干村落組成,每個村落由若干父權大家庭組成。部落的首領叫做“王”(“羅阇”),部落有“議事會”和“人民大會”。吠陀時代的戰爭,開始是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土著居民,后來是雅利安人部落之間互相掠奪吞并。《梨俱吠陀》中描寫的十王之戰就是當時影響很大的一次戰爭。隨著部落漸漸合并成大小王國,生產力提高,私有制和社會分工加強,階級分化的現象日益明顯。在吠陀時代形成的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會階級關系的特殊表現形式。

在吠陀文獻中,用作種姓的專門名詞是“瓦爾那”。但這詞在《梨俱吠陀》中的意思是“色”,并無種姓的含義。《梨俱吠陀》中說到的“雅利安色”和“達娑色”,是從膚色上區分雅利安人和印度土著居民。在《梨俱吠陀》中,只有一首頌詩(一般稱為“原人頌”)提到后來的所謂“四種姓”。這首頌詩描寫眾天神舉行祭祀,以原始巨人補盧沙作祭品。眾天神分割補盧沙時,“他的嘴變成婆羅門,雙臂變成羅阇尼耶(即剎帝利),雙腿變成吠舍,雙腳變成首陀羅”(10.90.12)[1],但從語言和內容上,都可以證明這首頌詩是晚出的。可以說,整個《梨俱吠陀》反映的主要是進入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的部落社會生活。種姓制是在雅利安人定居恒河流域之后產生的,反映在《梨俱吠陀》之后的吠陀文獻中。在四種姓中,第一種姓婆羅門是祭司階級,掌管宗教事務;第二種姓剎帝利是武士階級,掌管軍政大權;第三種姓吠舍是平民階級,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第四種姓首陀羅主要從事農業、漁獵和各種技藝,或充當仆役和奴隸。前兩種種姓代表統治階級,后兩種代表被統治階級。而且,綜觀整個后期吠陀文獻,前兩種種姓,尤其是婆羅門的地位越來越高,如在《百道梵書》中,婆羅門也被抬高到神的地位;而后兩種種姓,尤其是首陀羅的地位越來越低,如在《愛多雷耶梵書》中,首陀羅被稱作是“可以隨意殺害和驅逐的人”,說明他們處在毫無人權的奴隸地位。

吠陀時代的文化與宗教密不可分,一般說來,《梨俱吠陀》反映的宗教還帶有較多的原始宗教色彩,而《夜柔吠陀》和各種梵書反映的宗教已經完全是人為宗教。吠陀本集是婆羅門祭司為了適應祭祀儀式的需要而加以編訂的。婆羅門教的祭祀儀式可分為“家庭祭”和“天啟祭”兩大類。家庭祭是有關出生、婚喪、祭祖、祈福等日常生活祭祀儀式,只需要點燃一堆祭火,由家長擔任司祭者,至多由一個祭司協助。天啟祭是由貴族、富人,尤其是國王舉行的祭祀儀式,需要點燃三堆祭火,由四位祭官統領一批祭司擔任司祭者。四位祭官分別是:勸請者,由他念誦《梨俱吠陀》頌詩,贊美諸神,邀請諸神出席祭祀儀式;詠歌者,由他伴隨供奉祭品,尤其是蘇摩酒,高唱《娑摩吠陀》頌詩;行祭者,由他執行全部祭祀儀式,同時低誦《夜柔吠陀》中的禱詞和祭祀規則;監督者,由他監督整個祭祀儀式的進行,一旦發現差錯,就予以糾正,因此,他必須精通上述三吠陀。而《阿達婆吠陀》為祭司提供各種咒語。至于各種梵書,則是婆羅門探討、說明和指導祭祀儀式的專門著作。梵書之后的各種森林書和奧義書有所不同,表現出一種突破禮儀主義而進行形而上學思辨的新傾向。與此同時,依舊不斷產生著各種討論祭祀儀式的家庭經和天啟經。

從文學角度看,吠陀文獻中最重要的作品是《梨俱吠陀》、《阿達婆吠陀》以及梵書中的神話傳說。《梨俱吠陀》不僅是印度,也是印歐語系中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它雖然經過婆羅門祭司編訂,但還是保留著原始詩歌的主要特色——以頌詩的形式表達對自然和社會力量的崇拜,并幻想通過這種崇拜控制自然和社會。《阿達婆吠陀》主要是巫術詩歌。巫術是一種前于宗教的古老社會現象,表達了原始人企圖以幻想手段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在吠陀時代已經出現專職詩人,可能最早兼作巫師,后來又兼作祭司。吠陀詩人創作詩歌,不僅適應巫術和祭祀的實用需要,而且也兼顧詩歌的藝術性,朦朧地意識到審美需要。因此,《梨俱吠陀》和《阿達婆吠陀》是我們了解人類原始詩歌或研究詩歌起源的寶貴資料。梵書是印度最早的散文作品。從總體上說,梵書不是文學作品,而是婆羅門的“祭祀學”著作。但其中含有一些文學性的神話傳說。如果說,吠陀本集中的神話傳說比較零碎模糊,那么,梵書中的神話傳說就比較具體充實,為后來充分發展的史詩和往世書神話傳說開了先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烦县| 水富县| 英德市| 金塔县| 石泉县| 新安县| 珲春市| 图片| 平顶山市| 霸州市| 札达县| 牙克石市| 秦安县| 溧水县| 普格县| 涿州市| 永川市| 财经| 金溪县| 英德市| 江门市| 策勒县| 涞源县| 玛沁县| 大荔县| 德令哈市| 永登县| 康马县| 全州县| 宾川县| 大方县| 苍梧县| 泰州市| 舞钢市| 东辽县| 西丰县| 万荣县| 娱乐| 大新县| 江西省| 固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