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翰·德萊頓諷刺詩學研究
- 李樹春
- 1234字
- 2025-04-24 19:43:3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寫作緣起
認識到西方古典文學中“諷刺詩”這一文類,始于拉丁語課程中對羅馬詩人馬歇爾(Martial,38—103)警句詩的翻譯。馬歇爾的警句詩短小雋永而諧智并生,循著這種戲謔多諷的傳統,筆者進而接觸到羅馬文學中被稱為“羅馬諷刺詩(Roman satire)”的文類。羅馬人認為“諷刺詩”完全是羅馬人自己的創造,而沒有受到希臘人的影響。隨著對“羅馬諷刺詩”認識的加深,筆者逐漸了解到羅馬人引以為豪的這一詩類,實際上其起源并非那么單純,而其實是眾說紛紜。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羅馬人魯克留斯、賀拉斯、帕修斯和尤文納爾等是寫作諷刺詩的重要詩人,這些羅馬詩人所開創的“諷刺詩”傳統對西方文學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
對“羅馬諷刺詩”進行校勘、評注和闡釋的研究,自公元4世紀開始至今綿延千余年從未中斷?!傲_馬諷刺詩”是西方古典學研究中的重要領域,并在今天西方高校的古典系課程設置中,“羅馬諷刺詩”是一門常設課程。我國研究西方古典學的機構屈指可數,從事古典學研究的人員也很稀少,于是導致我國整體上對羅馬文學的研究不足,而對“羅馬諷刺詩”的研究,更鮮有人涉獵。2015年年初,我開始在愛爾蘭“都柏林圣三一大學”(Trinity College Dublin)古典系進行交流和學習,這對筆者的拉丁文語言學習和對西方古典語文的知識有較大提高;同時,筆者更深刻地認識到“羅馬諷刺詩”對于整個西方文學傳統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因為筆者一直從事英國文學的教學和研究,更能體會到“羅馬諷刺詩”對于英國文學所產生的影響。逐漸地,循著這個脈絡,筆者就轉向了當下這個研究課題,即研究英國17世紀后半葉享有“桂冠詩人”稱號的新古典主義文學大家德萊頓的諷刺詩學。
起初,雖然另外幾位18世紀諷刺詩人如蒲伯(Alexander Pope,1688—1744)和約翰遜博士(Samuel Johnson,1709—1784)也都進入了我的研究視野,因為前者創作了包括《奪發記》(The Rape of the Lock,1712)和《群愚史詩》(The Dunciad,1728)在內的多首文學史上享有盛名的諷刺詩,后者亦創作有《倫敦》(London,1738)和《人類愿望的虛妄》(The Vanity of Human Wishes,1749)兩首在英國文學史上享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諷刺詩體。[1]但考慮到德萊頓的諷刺詩理論和創作對于英國諷刺詩發展所起到的重要轉折作用,如他對諷刺詩所進行的史詩化努力,他的《麥克·弗雷克諾》(MacFlecknoe; or,A Satyr upon the True-Blew-Protestant Poet,T.S.,1682)所開創的“仿史詩”(Mock-heroic epic)傳統等[2],使得他本人在英國諷刺詩發展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意義。
德萊頓對古典時代以來的諸多諷刺詩問題,如其起源問題等,進行過全面而深入的理論探討,他的諷刺詩創作實踐和理論對后世諷刺詩人和作家如蒲伯等產生過重要而直接的影響。于是,本書僅選取德萊頓作為研究對象,以對他的諷刺詩學進行研究作為主題,結合他的諷刺詩創作實踐,對他的諷刺詩學進行細致闡釋和深入討論,揭示出其諷刺詩學體系中為諷刺詩所開出的新面目和所提示的運作新機制,來理解德萊頓賦予諷刺詩不同于其前代諷刺詩學的理論旨趣,并觀察此具有新鮮內涵的諷刺詩學與他的諷刺詩創作實踐之間的呼應與溝通,從而進一步凸顯他為革新諷刺詩學而進行的靈巧運思,以及他所進行的理論和實踐努力對后來諷刺詩實踐所產生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