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詩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史論
- 段永升
- 3683字
- 2025-04-24 19:01:37
第三節 道家道教思想觀念的提出
由以上論述可知,道家思想和道教思想并非一回事,然又很難截然分開,實為水乳交融,剪不斷,理還亂。有關道家與道教的區分,任繼愈在《道家與道教》一文中作過準確而細致的分析。他說:“先秦無道家,只有老子哲學、莊子哲學,以及與他們的哲學相應的老子學派、莊子學派。”“學術界習慣把老莊學派稱為道家,是后起的一種學派分類觀念。東漢時期嚴君平《老子指歸》開始有了以老莊為道家的傾向。魏晉玄學早期‘老莊’聯稱,后期‘莊老’聯稱。魏晉以后,以老莊為道家的分類方法得到承認。這個道家不同于司馬談的‘道家’,仍屬于哲學。”[46]劉增惠亦云:“道家最初是指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廣義地說,它是古代中國社會思想文化體系中以道為核心概念,強調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應天道的一個流派。歷史上凡是崇尚老莊黃老之學說的人都可以稱為道家。”[47]胡孚琛、呂錫琛亦給出了他們對道教的定義:
所謂道教,是中國母系氏族社會自發的以女性生殖崇拜為特征的原始宗教。在演變過程中,綜合進古老的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傳統、各類方技術數,以道家黃老之學為旗幟和理論支柱,囊括儒、道、墨、醫、陰陽、神仙諸家學說中的修煉思想、功夫境界、信仰成分和倫理觀念,在度世救人、長生成仙進而追求體道合真的總目標下神學化、方術化為多層次的宗教體系。它是在漢代及以后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汲取佛教的宗教形式,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母體中孕育和成熟的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國民眾文化特色的宗教。[48]
“道家道教思想”這一概念并非筆者個人憑空創造,其實張松輝早就主張將“道家道教視為一體”來討論問題。張松輝在《唐宋道家道教與文學》中給出了三條理由:一是道家與道教是一家學派發展的不同階段,而非兩家各不相關的學派;二是若將道家、道教截然分開,就會使兩大學派研究出現“無頭無尾”的現象;三是若將道家、道教分開,視為兩家,那么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中的“道”便指代不明。[49]張松輝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然從本書立論角度而言,我們提出“道家道教思想”這一概念還有一個理由,即道家思想與道教思想雖不相同,然唐代詩人在接受時并不加以區分。唐代詩人在現實社會中受到或是來自社會,或是來自心靈的壓迫時,接受道家道教思想以尋求心靈解脫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而且詩人各自都有其獨特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心理因素,不能一語而總括之。道家思想和道教思想在歷史的發展中水乳交融,而且人們在接受道家和道教思想的時候,也并不是孤立的、割裂開來的,而是各取所需,從而使得同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唐代詩人,其詩歌創作卻表現出異彩紛呈的風貌。但我們有一點必須明確,那就是道家思想是源,而道教思想是流。道教是在吸收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造而形成的宗教派別。作為一種宗教,它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聯系更為緊密,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葛兆光在《人生情趣·意象·想象力——道教與唐代文學》[50]一文中說:“和佛教以生為苦,以死為解脫正好相反,道教以生為樂,以長壽為大樂,以成仙永生為極樂,這正好吻合人們的第一欲求——生存;和佛教實行禁欲、苦行相反,道教是主張人要活得自在、活得舒服的,這又正好吻合了人們的第二欲求——享受;既能生存,又能享樂,道教還能讓人超塵脫俗,高雅飄逸,贏得清名,這種日子是神仙日子,這就吻合了人們的第三欲求——精神滿足。”道教正是打出了長生不死做神仙的旗號,迎合了人們的三大基本欲求,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從而吸引了一大批人去訪道求仙,夢想長生。在這些人當中,文人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尤以唐代的詩人最為熱衷。
唐代詩人既接受了道家思想,同時又接受了道教思想,而且兩者已經水乳交融地表現在詩歌創作之中,確已很難區分。我們無法片面地、孤立地斷定哪個詩人的哪首詩歌接受的是道家思想,或接受的是道教思想。那樣做既不科學,也無必要。在中國古代思想史發展中,道家道教思想一直綿延發展,猶如一條長河,時而波濤洶涌,巨浪滔天;時而悄無聲息,細細流淌,但從未中斷過。正是這中國土生土長的道家道教思想,被后代的文人士子廣泛接受,從而改變了他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態度,也使他們的創作呈現出亦真亦幻的神秘色彩。
基于以上原因,本書為了論述方便,才合而稱之為“道家道教思想”,不再做沒有必要的細究。
[1].(漢)司馬遷撰:《史記》卷六三,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139頁。
[2].(漢)司馬遷撰:《史記》卷六三,第2142頁。
[3].(漢)司馬遷撰:《史記》卷六三,第2142—2143頁。
[4].(漢)司馬遷撰:《史記》卷六三,第2141頁。
[5].注曰:《魏世家》:“安厘王四年,魏將段干子請予南陽以和。”《國策》:“華軍之戰,魏不勝秦。明年,將使段干崇割地而講。”《六國表》:“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擊魏華陽軍。”按:是時,上距孔子之卒凡二百一十年。
[6].(清)汪中著,田漢云點校:《新編汪中集·老子考異》,廣陵書社2005年版,第407頁。
[7].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四冊下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05、383頁。
[8].參見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四冊下編,第411—414頁。胡適先生從思想史的角度做了探究,認為《老子》應該成書較早,至于究竟為何時所作,沒有具體指出。
[9].梁、馮二人認為,《老子》成書應在戰國之末。參見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四冊下編,第305頁。
[10].錢穆先生認為,《老子》之書出《莊子》內篇后。參見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四冊下編,第383頁。而王明認為,《老子》之書不會比《莊子》晚出。參見王明《道家和道家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9頁。
[11].[日]窪德忠:《道教史》,蕭坤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8—39頁。
[12].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63頁。注:下引《老子》原文皆出該書,只標章數。
[13].王明:《道家和道家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6頁。
[14].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15頁。
[15].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頁。
[16].(宋)李攸:《宋朝事實》卷三《圣學》,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第37頁。
[17].(漢)司馬遷撰:《史記》卷六三,第2143頁。
[18].(漢)司馬遷撰:《史記》卷六三,第2143—2144頁。
[19].(漢)班固撰:《漢書》卷三〇,第1730頁。
[20].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213頁。注:下引《莊子》皆出此書,僅標篇名。
[21].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第5頁。
[22].徐復觀:《中國人性史論》,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347頁。
[23].王明:《道家和道家思想研究》,第42頁。
[24].(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卷一二,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03頁。注:儒家所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者,意謂人生在世死生短長、財位富貴各有所稟之命,君子但當敬慎處世,恭謹有禮,而無須憂慮生死問題。這與莊子之“安之若命”相比,人生態度似更積極一些。
[25].參見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第265頁。
[26].參見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第246頁。
[27].周振甫譯注:《周易譯注》,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281頁。
[28].[日]漥德忠:《道教史》,蕭坤華譯,第43頁。
[29].按:如漥德忠認為,莊周思想與《道德經》一樣未言及政治,其實不然,莊周“混沌鑿七竅”的故事,便是對為政者提出的建議。至于《道德經》,則多談及政治,如無為而治的思想等。
[30].(漢)司馬遷撰:《史記》卷一三〇,第3289、3292頁。
[31].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卷一〇,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84頁。
[32].按:關于道家的起源,不唯上溯至殷商時代,僅就歷史上的常用術語“黃老道家”一語,最起碼就可以將道家之起源上推至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因為黃帝在后世已經以“道家”名,故推黃帝之前已有道家之起源了,只可惜黃帝并無著述流傳下來。
[33].(漢)班固撰:《漢書》卷三〇,第1732頁。
[34].(宋)朱熹:《朱子全書·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〇,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3頁。
[35].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莊子編》第九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8頁。
[36].參見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156—179頁。
[37].[日]漥德忠:《道教史》,蕭坤華譯,第31—32頁。
[38].[日]漥德忠:《道教史》,蕭坤華譯,第33頁。
[39].李健、孟兆懷、唐鍵禾主編:《中國文化簡論》,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113頁。
[40].(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卷二二五·經籍考五二,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810頁。
[41].(清)嚴可均輯,馮瑞生審定:《全梁文》卷六〇,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664頁。注:劉勰此處指“道家”實際上是指“道教”而言的。
[42].(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卷三,宋紹興二十二年臨安府榮六郎家刻本。
[43].(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卷三,宋紹興二十二年臨安府榮六郎家刻本。
[44].《文史知識》編輯部:《道教與傳統文化》,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22—123頁。
[45].劉增惠:《道家文化面面觀》,齊魯書社2000年版,第1、8頁。
[46].《文史知識》編輯部:《道教與傳統文化》,第7、122—123頁。
[47].劉增惠:《道家文化面面觀》,第1、8頁。
[48].胡孚琛、呂錫琛:《唐宋道家道教與文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頁。
[49].張松輝:《唐宋道家道教與文學》,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頁。
[50].《文史知識》編輯部:《道教與傳統文化》,第122—1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