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創新之處與研究方法

唐代小說標志著小說作為獨立文體進入有意識創作時代的到來。這一特征不僅表現在傳奇小說的創作上,也表現在志怪小說、筆記小說的創作上。以傳奇為代表的唐代小說既表現出“史才、詩筆、議論”的文人化特征,又表現出文人雅集交游過程中的游戲、娛樂的市民化趨向。唐代文人不會想到其筆下的小說作品為后世諸多話本、通俗小說、戲曲提供了無數鮮活生動的故事素材。唐代小說猶如蘊藏巨大潛能的寶藏,對其文化意蘊與思想價值的研究不能僅限于其本身的孤立研究,而應延展到其對后世敘事文學的深遠影響進行整體觀照,才能理解得更為全面而深刻。

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同源而異派”,關于兩種文學體裁的相互借鑒與影響的研究成果,我們在前面已經做了梳理。但以往學界對于唐代小說與明清戲曲的研究多為本事考索,或是簡單就情節異同進行比較研究。所揭示的嬗變規律雖能反映一些共性特征,但卻不足以反映深層次的思想、文化內涵的差異。具體到同一題材在不同思想觀念、文化素養、社會地位的作家筆下也存在多種詮釋,似同而異。同時,明清戲曲對唐代小說接受的途徑也存在直接改編和間接改編的差異。如根據唐代小說改編的宋元話本、元代雜劇可能是明清戲曲的取材依據,但其故事本事卻是唐代小說。以《許真人拔宅飛升》雜劇為例,其取材的直接來源并不是其故事本事《十二真君傳》,而是來源于凈明忠孝道的許遜題材道家仙傳,這一事實長期被研究者所忽略。造成這現象的原因是人們片面關注故事本事,忽略了《十二真君傳》首先是作為唐代道教仙傳而創作的,而非后世普遍認可的唐代傳奇。由《十二真君傳》嬗變的作品既有宋元話本、元明清戲曲、小說,也有長期累積并保存于宋元明清各代道家典籍中的仙傳。所以,研究唐代小說與明清戲曲的關系,既要研究其相互影響與流變軌跡,也要進行細致深入的文本比較研究,這是基礎和前提。在這一方面,與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本書在題材類型的統攝下對文本的個案研究是細密而深入的。

本書對現存于《古本戲曲叢刊》《六十種曲》《孤本元明雜劇》《盛明雜劇》《清人雜劇》中,以唐代小說為故事本事的戲曲進行了個案研究。側重于以戲曲的嬗變印證唐代小說的思想文化內涵與藝術風貌,以唐代小說的嬗變體會明清戲曲異代書寫的思想文化及時代精神的異同。以時間發展為經,以唐與明清不同時代橫斷面為緯,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小說與明清戲曲的特征。以往對唐代小說與明清戲曲相關題材進行比較研究,只是作為小說與戲曲關系研究的一個方面。或是從宏觀研究入手,比較分析戲曲與小說的關系,如許并生《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關系論》、沈新林《同源而異派——中國古代小說戲曲比較研究》、徐大軍《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系史》等。或是從專題研究著眼,如徐文凱《有韻說部無聲戲:清代戲曲小說相互改編研究》、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中的專門章節。因此,專題研究唐代小說與明情戲曲相關題材依然有較大的空間與價值,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唐代小說研究與明清戲曲研究。本書探討了相同題材在唐代與明清兩代不同文體中所反映的思想文化內涵的差異。在題材的繼承中,隨著時代的變化,文化的底蘊與內涵、審美傾向等方面都在發生變化,因此這種比較研究很有意義。

本書的另一個創造性成果是進一步梳理唐代小說與明清戲曲在神怪、婚戀及豪俠題材方面的繼承與發展,立足于文本細讀與比較研究,立足于文獻的爬梳與整理,通過文本、文獻、文化綜合―體的考察研究,把握唐代小說與明清戲曲所反映的文化思想內涵,總結規律,進而深化拓展小說與戲曲的研究視野。

在研究方法的運用方面:注重文本文獻、文化綜合一體的研究。宏觀著眼,微觀入手,立足于文本,以文獻為依托,考論結合,將文學研究放在文化的視野下去觀照,這對于唐代小說與明清戲曲的研究顯得更為重要;以文本分析為主,綜合運用文獻法和歸納法等方法。通過對文本的細讀及分析,收集相關資料,總結提煉,形成結論;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唐代小說與明清戲曲的比較研究,分析題材的繼承與發展,著重于不同時代的思想與文化比較。


[1] 段啟明編著:《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述評輯略》,華文出版社2002年版。

[2] 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匯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唐宋元編),黃山書社2006年版,第436頁。

[3]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九《莊岳委談》下,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頁。

[4] 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匯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清代編)第一集,黃山書社2008年版,第234頁。

[5] 蔣瑞藻編:《小說考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37頁。

[6] 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匯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近代編)第二集,黃山書社2009年版,第505—506頁。

[7]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 論文雜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132頁。

[8]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頁。

[9] 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0頁。

[10] 譚正璧著,譚尋補正:《話本與古劇》(重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9—102頁。

[11] 蔣瑞藻編:《小說考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頁。

[12] 么書儀:《元劇與唐傳奇中的愛情作品特征比較》,《文學評論》1984年第3期。

[13] 徐岱:《小說與戲劇》,《小說評論》1987年第1期。

[14] 劉輝:《論明代小說戲曲空前興盛之成因——中國小說與戲曲比較研究弁言》,《藝術百家》1987年第3期。

[15] 《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第2期。

[16] 程國賦:《結構的轉換——唐代小說與后世戲曲相關作品的比較研究》,《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17] 董乃斌:《戲劇性:觀照唐代小說詩歌與戲曲關系的一個視角》,《文藝研究》2001年第1期。

[18] 姚民治:《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同源互補論》,《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19] 譚帆:《稗戲相異論——古典小說戲曲“敘事性”與“通俗性”辨析》,《文學遺產》2006年第4期。

[20] 《文學前沿》2007年年刊。

[21]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22]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243頁。

[23] 程國斌:《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 許并生:《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關系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版。

[25] 涂秀虹:《元明小說戲曲關系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版。

[26] 沈新林:《同源而異派——中國古代小說戲曲比較研究》,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

[27] 徐大軍:《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系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

[28] 徐文凱:《有韻說部無聲戲:清代戲曲小說相互改編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9] 參見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266頁。

[30] 參見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出版社2005年版,第362—38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山县| 深圳市| 龙山县| 福安市| 锦州市| 正蓝旗| 华池县| 六盘水市| 昂仁县| 白水县| 咸宁市| 宜兰县| 柳江县| 伊春市| 内江市| 高邑县| 金堂县| 什邡市| 柏乡县| 兰溪市| 永川市| 融水| 大余县| 彭州市| 达州市| 武功县| 泾川县| 阳城县| 呼伦贝尔市| 牟定县| 高阳县| 介休市| 綦江县| 安仁县| 岑溪市| 资兴市| 偏关县| 曲阳县| 长顺县| 南陵县|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