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讀西藏文集
  • 茍靈
  • 1665字
  • 2025-04-22 16:12:38

二 實踐中看選擇

誠然,改革使計劃體制從僵化、單一的行政手段向著開放、多元市場形式的方向發展,給國民經濟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人民生活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是,改革中所碰到的各種問題、矛盾和摩擦,也令人眼花繚亂、難以作答、不容忽視。

在集權與分權關系的改革中,一開始就沿著休養生息、簡政放權、減稅讓利的思路推進。實踐證明,這條思路是有些問題的。中央下放自治區、自治區下放地市的權力,只是計劃管理權橫向分割和縱向平移,結果一是國營企業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自主經營權,微觀難以搞活;二是削弱了計劃的綜合平衡和宏觀調控能力,出現了盲目發展的勢頭,宏觀難以管好。集權式的計劃體制不可取,過分松散的計劃體制也不可取。

在宏觀與微觀關系改革上,1984年黨的十三大確立了“國家宏觀控制由直接為主轉變為以間接控制為主”的調控模式。這個模式,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后,進一步演化為“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新型運行機制。遺憾的是,這個“新的基本框架”提出后,在實際運行中,沒有相應配套的形成微觀運行機制模式,因而不能起到宏觀調控經濟的作用。直接控制與間接控制是相輔相成的概念,沒有以直接控制為前提,對企業的間接控制就無從談起,直接控制的計劃形式就是指令性計劃管理,往往會陷入死、放、亂的惡性循環之中。

在計劃與市場關系的改革上,是按照“逐步縮小指令性計劃范圍、逐步擴大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范圍”要求進行的。這個思路的大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在實踐中,如何在量變和方式上使計劃與市場有機結合,則是一個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回顧過去,我們是沿著計劃與市場“板塊式”結合的路子推進,并且急于求成情緒嚴重。自1984年以來,全區國民經濟計劃直接管理的指令性計劃范圍大幅度縮減。到目前為止,農業生產環節的指令性計劃管理形式已經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市場調節和指導性計劃;工業生產的產品,除水泥、木材實行指令性計劃外,其他產品均實行的市場調節和指導性計劃;交通運輸實行的是指導性計劃;商業、外貿只對關系人民生產生活的主要品種實行指令性計劃外,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只下達指導性計劃,絕大部分商品實行市場調節。因此,國家宏觀調控因缺乏必要的物資手段而顯得軟弱無力,加之指令性計劃主體的多元化,計劃執行不嚴肅、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等因素,計劃管理不如過去那樣靈敏有效。指導性計劃作為判斷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變的標志受舊體制慣性作用,而難以發揮理論意義上的功效,并且在運行中往往突破上限。指令性計劃的缺口和指導性計劃的變形,實際上是擴大了市場調節的范圍和增加了經濟活動的盲目性,“計劃調節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理想模式實際成為空話。

由此看來,搞單一的計劃經濟不行,搞純粹的市場經濟也不行。通過這幾年的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實踐,在以下方面的教訓應該說是比較深刻的:

——打破舊體制,建立新體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循序漸進的逐步推進。我們過去試圖用三年時間完成全區改革任務,現在看來是幼稚可笑的。

——實行“兩個為主”后,沒有“主”起來;實際上變成了“兩個不管”,一“放”到底的心態,較大程度上削弱了宏觀調控的能力,這在國民經濟發展運行中十分有害。

——對計劃體制改革缺乏經驗,拿不出可行的方案,如指令性計劃范圍縮小之后,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究竟應如何搞?既沒有成功的先例,又無章可循,在一段時期導致了放任自流的現象。

——靠“摸著石頭過河”,過分強調“撞擊反射”,“反饋調整”以及市場校正,在不具備市場經濟和人們心理承受能力條件下,只能削弱綜合平衡和計劃管理,搞亂經濟秩序。

江澤民同志在國慶講話中指出:“在總體上自覺實行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國民經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征。”“在目前對國民經濟進行治理整頓的過程中,要更多地強調計劃的指導作用。”因此,盲目追求“市場化”“市場萬能”的傾向,在近期的實踐中,是十分錯誤的選擇。要避免發展中的大起大落現象,只有始終把計劃調節擺在主體地位,同時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按照經濟發展規律辦事,才是堅持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最佳思路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都| 新营市| 克什克腾旗| 兴文县| 皮山县| 安宁市| 江都市| 凉山| 襄城县| 武乡县| 宝兴县| 明光市| 正蓝旗| 和田县| 商城县| 清徐县| 招远市| 海原县| 扬州市| 丰原市| 栾城县| 平顶山市| 巫山县| 仙居县| 海淀区| 昌都县| 珠海市| 同心县| 乌拉特后旗| 南平市| 芮城县| 于田县| 吴忠市| 荣成市| 靖安县| 余干县| 安康市| 弥勒县| 乌苏市| 滦平县| 西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