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回顧中談選擇
描述西藏計劃體制改革所走過的道路,大體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集權與分權。這一階段改革的起因是:民主改革后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西藏的計劃體制一直是照搬、沿用全國統一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即單純依靠行政手段,按照產品經濟的要求,設置的一種集權式管理體制。這種體制最大的弊端已有了歷史性結論,這就是集中過多,管得過死,指令性計劃的比重過大,忽視市場調節,不善于運用經濟調節手段;計劃管理中投入產出不掛鉤,沒有建立起嚴格的責任制,普遍存在著吃“大鍋飯”的現象,不利于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不利于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隨著農村改革的率先引爆和城市改革序幕的相繼拉開,僵化的計劃體制已經不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需要,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為了實現黨的十二大提出的宏偉戰略目標和各項任務,按照“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圍繞休養生息、簡政放權、減稅讓利的思路,展開了計劃體制的局部性探索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根據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紀要》(即中發〔1980〕31號文件)和國務院《關于對國營工業企業進行全面整頓的決定》,率先在農牧區實行了以“包”字為主要內容的生產承包經營責任制,擴大了牧民生產自主權,取消了農業生產、產量和種植的指令性計劃,對糧食、酥油、牛羊肉、食鹽四種產品實行計劃收購;隨后在城市進行了國營企業的全面整頓,先后關、停、并、轉了33個長期虧損、產品無銷路和嚴重缺乏原料的國營企業;加強了財政、物資、基建隊伍的管理,對中等專業學校進行了調整等。
——宏觀與微觀。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計劃體制也步入全面改革階段。改革的主要依據是:根據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會議后的中發(1984)6號、22號文件和國發(1984)138號文件,進行了西藏計劃體制改革。從1985年開始,按照“兩個為主”“兩個轉變”的方針和“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開搞活”以及繼續“休養生息、簡政放權”的精神,以藏政發(1985)14號文件(即《關于我區計劃體制改革的意見》)為標志,展開了全面計劃體制改革的大膽嘗試。主要內容有:逐步實行指令性、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三種管理形式,對農牧業生產取消了任何計劃,只搞預測工作;對區內生產的工業品,基本上實行市場調節;對公路運輸業實行指導性計劃;對固定資產投資,下放了建設項目的審批權限;對外資、外匯、內外貿、物資、勞動工資、文教衛生等實行指令性和指導性計劃。此外,還著手研制了“七五”計劃和2000年長遠規劃以及重大科技項目攻關計劃等。這一階段的最大特點是,以宏觀的放,促微觀的活,試圖在短期內確立“兩個為主”新的基本框架。
——計劃與市場。為減少改革中出現的真空和漏洞,從1988年開始,遵照中央提出“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方針,自治區人民政府以藏政發(1989)11號文件,頒布了六個加強宏觀管理的暫行規定。一是保護森林資源,加強對木材生產經營管理。二是加強礦產品生產經營管理。三是加強汽車市場管理。四是對鋼材、有色金屬材料實行專營管理。五是對廢舊金屬、機電、化工產品回收實行專營管理。六是對化肥、農藥、農膜實行專營管理。同時,恢復了農牧業生產計劃,對工交生產分別實行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下放了基本建設、技術改造、商業、糧食、外貿、主要物資、社會事業發展、勞動工資的指令性和指導性計劃;并針對區內流通環節上的混亂現象,對22家公司進行清理撤銷。開始探索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路子。
縱觀三個階段的計劃體制改革,都是以市場為導向的。而第一階段尚屬淺層次的簡政放權,并不能解決深層次的問題。第二階段步子邁得過急,既在理論上沒有解決問題,在實踐上又難以“主”起來,也不可取。只有第三階段的思路,人們的認識比較一致,但如何在量度和方式上使計劃與市場有機結合,則是一個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尚需作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