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四十年代文學新中國想象的歷史背景》:從“抗日救國”到“抗戰建國”
- 20世紀40年代文學的新中國想象
- 嚴靖
- 5129字
- 2025-04-17 11:03:25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總的政治口號是“抗戰建國”。但是這一口號的提出和對它的理解,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后,國民黨就提出要“努力于革命的建國事業之完成”,開始推行“建國運動”。[1]事實上,所謂“黃金十年”(1927—1937)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是這一建國運動的內容和實績。雖然它受到持續不斷的內戰的影響,但真正打斷這一運動進程的是日本的侵略。
1935年華北事變后,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蔣介石在對外關系報告中說:“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后關頭,亦不輕言犧牲。”“和平絕望”之時,只有“聽命黨國,下最后之決心”。1936年7月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決定成立國防會議,明確提出如果日本強迫國民黨承認偽滿洲國等條件,即是“不能容忍”的最后犧牲時刻。從“最后之決心”到“最后之犧牲”,再到西安事變后接受和認同“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主張,一直到七七事變后蔣介石發表的廬山講話,國民黨對日政策的最后落腳點是團結御侮、抵抗侵略。
這一政策延續了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應對民族危機的救亡意識?!扒致浴挚埂睓C制是費正清、黃仁宇等歷史學家“刺激—反應”理論的在政治上的慣常呈現。這一機制帶有較明顯的被動特征。換句話說,自主意識即便在表現較為積極主動的抗戰初期也是缺乏的。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雖然只是“綱領”,但國民黨當局很快發現,它比蔣介石7月17日的廬山講話更具體更務實,因此在社會各界產生了廣泛影響。而此時的蔣介石是國家領袖,軍事上直接領導共產黨軍隊,意識形態上當然也不愿意落后于中共。
因此,翌年3月29日在漢口召開的國民黨臨時全國臨時代表大會,成為國民黨更新其戰時綱領的重要機會。4月1日,國民黨臨時大會制定并通過了《抗戰建國綱領》,4月3日公布。綱領除前言以外,分為總則、外交、軍事、政治、經濟、民眾運動、教育七項,共32條。特別是規定了加緊軍隊的政治訓練,組織國民參政機關,加強完成地方自治條件,推行戰時稅收,發展農村經濟,對人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應當予以合法保障等口號。
綱領的主要內容為:總則上,確定三民主義為一般抗戰行動及建國的最高準繩,全國抗戰力量,應在國民黨及總裁蔣介石領導下,集中全力,奮力邁進。外交上,本著獨立自主的精神,聯合一切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勢力,制止日本侵略,樹立并保障東亞的永久和平;否認及取消日本在中國領土內以武力造成的一切偽政治組織及其對內對外行動。軍事上,加緊軍隊的政治訓練,使官兵一致為國效命;訓練全國壯丁,充實民眾武力,指導及援助各地武裝人民。政治上,組織國民參政機關,團結全國力量,集中全國意志以利國策決定與推行;以縣為單位,加速完成地方自治條件;提高各級行政機構的政治效率;整肅綱紀,使官吏忠于職守;嚴懲貪官污吏,并沒收其財產。經濟上,以軍事為中心,實行計劃經濟,獎勵海內外人民投資,擴大戰時生產;全力發展農村經濟,調節糧食;開發礦業,重工業、輕工業、手工業三方面發展;推行戰時稅制,徹底改革財務行政。在民眾運動上,組織農、工、商、學各職業團體,發動民眾各盡其力。在教育上,推行戰時教程,以適應戰時需要。
《抗戰建國綱領》被普遍視為國民黨“統一”以來所制定的綱領、方針、政策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一個綱領。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綱領的出發點,也是目的,為“抗戰必勝,建國必成”。此次會議之后,“抗戰建國”成為抗戰時期最高層次的口號。
這一口號包含“抗戰”與“建國”兩部分內容。它們既是并列關系,同時也是因果關系。“抗戰”是“建國”的契機,同時“建國”也包含在“抗戰”的過程之中。民族戰爭提供了民族獨立、新生的歷史時機,戰爭中政府軍事政治力量的增強、各方力量的團結、國民個體素質的提高,本身即是在奠定國家重建的基礎。
將國民黨這個綱領,與中共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相比較,可以發現許多相似或相近之處,甚至用詞和表述非常近似的地方也不少。這說明抗戰初期中共政治主張對國民黨,是有一定的影響和推動的。
事實上,除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共還曾在國民黨大會前遞呈《中共中央對國民黨全國臨時代表大會的提議》(以下簡稱《提議》)。主要內容包括:一是關于鞏固和擴大各黨派的團結問題,反對只允許國民黨一黨合法存在,提議由各黨派團體擬定一個統一戰線綱領,作為共同遵守的方針;二是關于健全民意機關問題,認為為了增強政府與人民間的互信互助,增強抗戰效能,成立民意機關,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三是關于動員和組織民眾參戰問題,認為為了抗戰的勝利,不僅需要政府和軍隊的努力,而且更需要廣大民眾的積極參加,實行全面抗戰,保證抗戰的徹底勝利等。最后,中共希望把上述各項提議“列入貴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提案,作為研究和討論參考”。
對于中共中央這一提議,國民黨卻沒有公之于眾。后來還是《新華日報》在國民黨大會開幕的前一天(3月28日),發表了題為“我們全國同胞的熱烈希望”的社論,并公布了《提議》的主要內容?!短嶙h》對推動《抗戰建國綱領》的形成具有較為明顯的作用。尤其是其中關于統一戰線和動員組織群眾參戰的內容,被《抗戰建國綱領》和大會宣言直接或間接地采納并詳細化。
但國共兩個綱領的最大不同乃在于“建國”與“救國”的一字之差。
中共《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包括:(1)打倒日本帝國主義;(2)全國軍事總動員;(3)全國人民總動員;(4)改革政治機構;(5)實行抗日的外交政策;(6)實行為戰時服務的財政經濟政策;(7)改良人民生活;(8)實行抗日的教育政策;(9)肅清漢奸賣國賊親日派,鞏固后方;(10)實現抗日的民族團結。
其中包含“抗戰救國”字眼的共四處:第三條的“全國人民除漢奸外,皆有抗日救國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及武裝抗敵之自由”;第四條的“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國民大會,通過真正的民主憲法,決定抗日救國方針,選舉國防政府?!瓏勒畧绦锌谷站葒母锩摺?;第八條的“改變教育的舊制度舊課程,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
事實上,直至1937年底,共產黨意識形態部門還習慣這么表述:國共雙方“抗日救國的基本方針是完全一致的”。[2]
而國民黨的臨時大會還通過了《中國國民黨全國臨時代表大會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缎浴芬裁鞔_提出了“抗戰建國”“同時并行”的總方針,指出:“抗戰與建國同時并行”,又說“此時抗戰,固在救亡,尤在使建國大業不致中斷”,因此,“深植建國之基礎,然后抗戰勝利之日,即建國大業告成之日”,“抗戰之目的,在于抵御日本帝國主義之侵略,以救國家民族于垂亡,同時于抗戰之中,加緊工作,以完成建國之任務”。大會通過的《政治報告之決議案》還指出:“抗戰與建國同時并進,國家政治宜于艱苦抗戰之中,即奠定國家復興之基礎,以完成三民主義的國家之建設?!盵3]
因此,當國民黨臨時代表大會明確提出要“以三民主義暨總理遺教,為一般抗戰行動及建國之最高準繩”的時候,其境界明顯高了一個層次,抗戰的意義也得到了積極的擴展。
1938年4月6日,國民黨在漢口舉行五屆四中全會,通過《三民主義青年團組織要旨》,并根據《抗戰建國綱領》,通過《國民參政會組織條例》。最后于7月6日在漢口召開第一屆第一次國民參政會,在這個頗有“民主氣氛”的會議上,中共參政員提出《擁護政府實行抗戰建國綱領案》并得以通過。同時,三青團臨時團部干事會也在武昌成立。依據《抗戰建國綱領》規定的“嚴懲貪官污吏”“對于漢奸嚴行懲辦”等條款,蔣介石還電令“嚴禁公務人員兼職兼薪”,國民政府頒布《修正懲治漢奸條例》等,在某種形式和程度上開始實行《抗戰建國綱領》。
《抗戰建國綱領》的提出和某些內容的實行,為國民黨贏得了較大的擁護和認可。
對于共產黨而言,國民黨《抗戰建國綱領》“雖是有些問題尚待充實與發展”“雖然在某些問題上如民權與民生問題上”,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基本原則“存在著差別”[4],但在堅持抗日這一方向上,“我黨十大綱領同國民黨綱領應說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我們堅決贊助其實現”,至于其“缺點與不足處,我們在贊助的基本方針下,給以充實與發展;其中錯誤處,亦應在此方針下給以側面的解釋與適當的批評”。[5]中共中央對長江局明確指示:“今天的中心策略,不是要國民黨定出一個更完善的綱領,而是站在主動的積極地位,幫助國民黨實施這個綱領,在實施中發展與提高它?!盵6]
正如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上所說,當時的國民黨“進步是顯著的,表現在它召集了臨時代表大會,發布了《抗戰建國綱領》,召集了國民參政會,開始組織了三民主義青年團,承認了各黨各派合法存在與共同抗日建國,實行了某種程度的民主權利、軍事上與政治機構上的某些改革,外交政策的適合抗日要求,等等”。并認為國民黨如果繼續照此發展、進步,那么“其前途是光明的”。[7]毛澤東在《抗戰建國綱領》提出后不久,發表了著名的《論持久戰》一文。其中十分明確地談到,全國一致團結達到“抗日救國”的最終目的,需要“有一個政治綱領。現在已經有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又有了一個《抗戰建國綱領》,應把他們普及于軍隊和人民,并動員所有的軍隊和人民實行起來”。
可見,作為共產黨的領導人,在認可《抗戰建國綱領》以及國共合作中國民黨居于“領導與基干的地位”的同時,仍然堅持共產黨單獨提出的綱領。不過,毛澤東在論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時,再次重申:“在敵后,只有根據國民黨已經許可的東西(例如《抗戰建國綱領》),獨立自主地去做?!边@一方針,既體現了民族危亡之際共產黨的深明大義,同時也是在堅持與國民黨打交道時策略的靈活性。不過,毛澤東之所以認可《抗戰建國綱領》,除了基于國共合作的政治策略,不可否認的另一重要原因乃在于這一綱領較之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是有較大的進步的。
而國民黨此后的舉措是否完全按照“綱領”執行,當然是值得懷疑的。蔣介石提出的“三民主義是國家的靈魂”“革命建國的根本”,宣傳的“三民主義國家”,本質上是“以黨治國”“以黨建國”,“其意義即是以國民黨來管理一切”。[8]1939年11月,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通過《定期召集國民大會并限期辦竣選舉案》,決定要召集國民大會,通過“憲法”。實行憲政,但“憲政不是黨治的結束,相反,正是黨治的開始”,而且“憲政時期的黨治,自然是以國民黨治國”[9]。1940年9月又宣布:因交通不便,召開國民大會有困難,國民大會召集日期另行決定。這樣,憲政鬧劇草草收場。
但必須指出,“抗戰建國”的提出,對國人意識的更新、精神的振奮,具有極大的意義。
鄒韜奮在他編輯的《抗戰》三日刊上接連發表社論,肯定國民黨《抗戰建國綱領》“對于輿論的建議有著虛心的采納”,其最重要的精神是集中力量一致對外。它“可以證明自抗戰以來的中國政局已有了很大的進步……更可顯示我們抗戰前途的光明”,反映了“《抗戰建國綱領》的內容在民間已經引起了很好的印象”,表示“我們所懇切希望的是要用最大的努力使它完全實現”。[10]
1938年4月,國家社會黨和中國青年黨先后發出給國民黨的正式函件,申明它們的政治主張,表示擁護國民政府,愿本著精誠團結、共赴國難之旨,與國民黨遇事商承,得到國民政府的積極回應。這是一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事情??箲鹁艂€月以來,雖然全國各抗日黨派的團結在精神上已趨于一致,但正式宣布合作的只限于國共兩黨。國社黨、青年黨致國民黨正式函件發出后,全國各抗日黨派合作的范圍得以擴大。
“抗戰建國”進入媒體和大眾,成為貫穿抗戰時期并延續到戰后的影響最為廣泛的關鍵詞,代表了當時的時代風尚和社會意識。這一點是比國民黨當局對綱領的執行誠意和程度更有意義的。
注釋
[1]《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年版,第511頁。
[2]洛甫:《鞏固國共合作,爭取抗戰勝利》,《解放》周刊1937年11月13日。
[3]《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年版,第496頁。
[4]洛甫:《國民黨臨時代表大會的成功》,《解放》周刊1938年5月6日第37期。
[5]1938年4月27日《中共中央關于國民黨臨全大會后的策略問題致長江局電》,中共中央書記處編《六大以來——黨內秘密文件》(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43頁。
[6]1938年4月27日《中共中央關于國民黨臨全大會后的策略問題致長江局電》,中共中央書記處編《六大以來——黨內秘密文件》(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43頁。
[7]彭明主編:《中國現代史資料選編》第5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40頁。
[8]蔣介石:《三民主義之體系及其實行程序》,1939年5月3日,張其昀主編《蔣總統集》第二冊,(臺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8年版,第1141、1255頁。
[9]王維禮主編:《中國現代史人事紀事本末》(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6頁。
[10]韜奮:《國民黨代表大會的收獲》(社論),《抗戰》三日刊第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