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歷經上千年的發展創造了無數的文化藝術結晶。音樂藝術便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陸上絲綢之路作為中外交流的重要交通樞紐,經歷了歷史的變遷,至今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在西漢絲綢之路開通之前,就已經誕生了眾多中國固有樂器。張騫出使西域之后,伴隨著絲路沿線文化、經濟的往來,大量的外來樂器與音樂形式進入中國,自漢代至隋唐從接受、對峙到融合,發展到了一個歷史的高峰。其中,琵琶和阮咸樂器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一直流傳至今,在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之林依然綻放著光芒。

我們在介紹西域的相關歷史文獻資料中,不但可以發現西域各國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物產文化,還可以得到有關早期中原與西域的交流的有效信息。首先,《史記》載:“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曰:若欲何之?”[1]這說明在張騫到達大宛之前,大宛國就對漢王朝有所了解,知道其富有。其次,張騫至大夏國時曾見到“蜀布”,有載:“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2]這就進一步說明,在其出使之前,西域地區就已經開始與中原地區有所往來,只是規模及影響較小。而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得中國固有的音樂文化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特別是傳入的印度與波斯為主體的文化系統,極大程度影響了中國音樂的歷史發展。自漢代開始,經由南北朝至隋唐,在中國新疆地區逐漸形成三股文化勢力[3],即由印度傳來在天山北麓的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部分地區)和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地區)發展,以及由波斯傳來在塔里木盆地南側的于闐(今新疆和田地區)發展。這三股文化勢力逐漸向中原地區流動,經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被編入宮廷樂隊部伎樂,扮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四弦曲項琵琶與五弦直項琵琶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伴隨著音樂文化的流變傳入中原的。而中國固有的阮咸琵琶,在這一時期的文化交流中亦存在雙向流變的可能。

在中國古代音樂發展過程中,琵琶樂器通常指的是四弦曲項琵琶、五弦直項琵琶和中國固有的阮咸琵琶。值得注意的是,這三種稱謂在唐代才真正明確。事實上,在唐代之前的歷史文獻中,這三類琵琶的名稱是被混稱為“琵琶”的。

中國古代歷史文獻浩如煙海,要在簡牘盈積之中將相關琵琶、阮咸(及其衍生樂器月琴)的文獻摘錄出來,十分繁瑣。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念頭,是筆者在長期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發現,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樂器形制、起源等具體內容存在差異,進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可以較為清楚地了解每種記載的時間前后。在斷代史方面,也可以發現樂器在某一時期的使用和發展情況。據此,本書的編寫思路和具體內容如下:

一、如古代類書或史書編目一樣,先將可收集的古代文獻中涉及研究對象的部分進行摘錄。根據文獻書寫的年代按不同朝代進行編纂,分為漢唐、宋元和明清三個大的時間階段。之所以這樣劃分,是因為漢唐時期是琵琶、阮咸形成、傳入和發展的重要階段,而且在這一時期的歷史記載中,琵琶的名稱使用較為混淆,所指代的包含四弦曲項琵琶、五弦直項琵琶和阮咸琵琶。因此,將整個漢唐文獻資料歸納在一個章節中進行注疏,并根據文獻所呈現的內容進行判斷,文獻記載的是哪種琵琶。而宋元時期是外來琵琶逐漸中國化、獨奏化的一個重要時期,明清則是現傳琵琶主要曲目和流派藝術誕生的主要時期。

二、在歸納與判斷的同時,對文獻配以簡單的白話文翻譯。對文獻中涉及的人、事等進行簡要介紹,以方便閱讀者進行思考與使用。例如,本書第一章的第一個詞條,是正史中出現最早的琵琶記載,見于《三國志》裴注引《三輔決錄注》,“楚不學問,而性好游遨音樂。乃畜歌者,琵琶、箏、簫,每行來將以自隨。所在樗蒲、投壺,歡欣自娛。數歲,復出為北地太守,年七十余卒。”[4]筆者對這個記載中涉及的游楚這個人物的身份與地位,以及該段落中出現的箏、簫與樗蒲、投壺等樂器與游戲進行了解讀。

三、對部分歷史文獻中記載的錯誤進行勘誤。例如,宋代陳旸《樂書》中所記錄的琵琶與阮咸條目中,存在圖文不配的現象,將秦漢琵琶原有的四弦繪制成了三弦,直項琵琶繪制成了四弦;還將歷史文獻中記載的“蒯朗”發現的阮咸命名成了“銅琵琶”和“瓦琵琶”,而且繪制成了外來琵琶的形狀。同類例證還有《三才圖會》中將阮咸的音箱繪制成了四方形等。

四、在對古代文獻進行摘錄、翻譯與勘誤的基礎上,筆者結合自身的研究,對每個時期的文獻進行整體述評,以此來窺探琵琶和阮咸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整體發展樣態。例如,通過對宋元時期歷史文獻的整理,可以發現宋太宗對阮咸樂器的重視,以及阮咸與月琴的身份稱謂變化。宋元之后,雖然還有少量的文獻記載了阮咸,但是大部分的文獻已經傾向于將其稱為月琴,在形制與運用場合上也有了進一步的變化。

五、深入對文獻進行解讀與分析,探索其背后被隱去的真相。本書每章均設置了一些專題討論,如琵琶類樂器的起源、《敦煌琵琶譜》、阮咸定弦考等,均是在對各代文獻注疏后的總結與分析。例如,在漢唐部分的文獻注疏之后,針對其中所記載的相關阮咸起源問題進行了論證,結合歷史文獻考證、文化屬性判斷以及音樂流變等多方面分析,判定其為中國固有的樂器,起源與弦鼗有著一定的關系。在《三才圖會》的分析段落中,對蒯朗發掘的樂器何以“時人莫識之”進行了理論分析,論證了“在南北朝時期還被雕刻于壁畫之上的樂器為什么在唐朝就沒人認識了”這個問題。

六、為了方便其他研究者查閱,在第二章中對漢唐時期的琵琶、阮咸樂人進行了總結與制表,這也是筆者對早期文獻“琵琶”名稱混淆的一個個人分析。在這一章中還針對《敦煌琵琶譜》的現有研究成果做了綜述。第四章的最后兩節則是對兩本出版的琵琶譜進行介紹,并且對其中所輯錄的樂曲作題解,為多專業不同研究方向的學者提供便利。

總體上來說,縱向上的文獻編年能夠更為清楚明朗地看清一件樂器在歷史長河中發展變化的整個過程。而在同一個朝代中,又可以將正史樂志與筆記、小說和詩詞歌賦進行相互印證與比對。故而,在漢唐的歷史段落,有些相同的類書條目也一并列出,有些時候,一字之差也會帶來不同的歷史理解。進入宋代之后,筆記、類書逐漸繁多,其中很多相關阮咸與琵琶的記載多是對隋唐時期《隋書》《通典》,以及唐代類書《藝文類聚》《初學記》的翻抄,并沒有記錄宋代的發展情況,以至于五弦直項琵琶的沒落、四弦曲項琵琶在這一時代的形制發展狀態并不明朗。對于這一時期的研究,只能依附于圖像學和其他文學場景的描述,再進行推斷。受限于篇幅與筆者能力等問題,自宋代開始,一些記載較為雷同的文獻就未列其中,其中包括《通志》《文獻通考》《玉海》等書目。而明清時期一些記載地方音樂和樂種的集子與地方志,也未收入。這部分包括明萬歷年間坊間木刻刊本《新刊弦管時尚摘要集》《南樂指譜》《泉南指譜重編》等主要記載福建南音專用南琶的形制、演奏法與樂譜的文獻,還有記載了相關月琴形制與樂譜的《魏氏樂譜》。

以絲綢之路的開通為開端建立的橫向流變軸,又可以使得我們對中國和外來音樂的發展關系有清晰的認識。依照趙維平教授對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斷代劃分,從中國固有的音樂時期,到外來文化傳入,進而被接納和融合的時期,以及之后的民族文化交流時期,無不滲透著樂器形制、應用場合、演奏技法與作品曲目的發展與變化。通過對文獻的摘錄、編輯、閱讀與分析,可以了解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再輔以朝代的歷史大背景,從而逐層解開隱藏在這些現象背后的歷史規律與原因。外來琵琶傳入中國后,又與中國固有的阮咸琵琶一起傳至朝鮮、日本等地:五弦琵琶和阮咸在日本沒落,四弦琵琶逐漸演變出雅樂琵琶、筑前琵琶、薩摩琵琶等形式;在朝鮮,琵琶則逐漸演變為唐琵琶、鄉琵琶,來自中國的阮咸演變為其演奏自己音樂——鄉樂的樂器。無疑,絲綢之路的影響使琵琶樂器經由中國進入了上述兩個國家。不僅如此,使者的相互往來與都護府的建立,以及中原在西域的屯兵、生產、貿易經商等活動,還使得東方文化同時也在向西方傳播。可見,絲綢之路所帶來的東西方關系是相互的,并不是單向的流動。直至今天,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依然發揮著其在新時代的重要作用,沿線的各種優秀音樂文化依然在相互交流溝通,多元化的世界音樂格局正在逐漸形成。

盡管學界對于絲綢之路沿線的音樂研究已經碩果累累,但是就其在中國及其音樂輻射圈內,琵琶、阮咸和月琴的發展還有很多令人不解的歷史問題。除去外來琵琶在宋元時期的中國化過程、明清時期阮咸與月琴并存、形制差異和調弦的不確定性等問題之外,還涉及陜北琵琶說書使用的曲項琵琶、納西古樂中使用的龜茲琵琶、西南少數民族和臺灣南部使用的月琴以及日本清樂當中的月琴、越南月琴等。這些樂器自身的歷史演變和彼此之間關系都是未來需要不斷研究的重要課題。編纂之事,工程本就辛苦,且不易圓滿。從便利學界到漫談個人觀點,唯有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應對。想來,如果一概畏懼,便始終沒有開始之日,所以就現有資料先行成冊。遺漏、失誤之處也只能學古人再續之、補之,敬望海涵!

張曉東
2022年12月20日

注 釋

[1].〔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第六十三,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158頁。

[2].〔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第六十三,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166頁。

[3].趙維平:《中國與東亞音樂的歷史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頁。

[4].〔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五·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47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皮县| 梓潼县| 隆安县| 麻阳| 蓬安县| 金华市| 蓬溪县| 康保县| 甘南县| 武汉市| 伽师县| 宣武区| 曲沃县| 兰西县| 阳西县| 八宿县| 乌拉特前旗| 文昌市| 孟连| 米脂县| 云林县| 台东市| 长武县| 海丰县| 濮阳县| 四平市| 栾城县| 博乐市| 冷水江市| 桦南县| 广宗县| 兴安县| 阜新市| 育儿| 东乌珠穆沁旗| 葫芦岛市| 察哈| 平潭县| 台东市| 赣榆县| 永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