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流行歌曲的民間性

流行歌曲以其優美動聽的旋律來感染打動聽眾,早期的流行歌曲大多取材于民間音樂和民歌、民謠,因此曲調流利、舒暢,可聽性強。

流行歌曲的民族民間性首先受原生態民歌的影響,有一部分歌曲就是由原生態民歌整理而來,因此,它具有很強的民間性。例如,王洛賓先生通過整理大批西北民歌,稍加配器改編就形成了可聽性極強的流行歌曲,《掀起你的蓋頭來》《花兒與少年》《達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等作品都是由原生態民歌脫胎而來;再如以四川民歌“溜溜調”改編的《康定情歌》,重慶民間歌曲“羅兒調”改編的《太陽出來喜洋洋》,都體現出歌曲與民歌的關系。而在臺灣地區廣為流傳的民間歌謠要么來自當地,要么來自大陸,要么來自東北亞地區的傳統民歌,龍飄飄、鳳飛飛、韓寶儀等歌星的涌現,將具有民歌特色的民謠推向了高潮,如《四季歌》《采檳榔》《高山青》《天涯歌女》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就是其中的代表。而更大范圍的民謠則是由詞曲作家創作的歌曲,例如《小城的故事》《原鄉人》《知道不知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月亮走我也走》等均是由民歌形態脫胎而來,融入了現代人的音樂感知和技術,讓我們聽來既淳樸又新鮮。由傳統民謠演變而來的早期城市民謠,也會讓人感到親切自然,《你瀟灑我漂亮》《走過咖啡屋》《雨中即景》等民謠類歌曲就是典型的城市民謠風格,它的旋律源自傳統民謠,而描寫的內容來自城市生活。

取材于民歌、民謠的流行歌曲之所以比傳統民謠更受歡迎,是因為它比原生態民歌更注重旋律的優美完整和變化,加之電聲音樂的伴奏加入及新穎的配器使旋律更為突出。早期鄧麗君的大部分歌曲均取材于民間歌謠,后來,她廣泛吸取日本民間歌謠的特點,翻唱了大量的日本民歌,形成了新一代的以民間歌謠為基礎的流行歌曲,深深影響了幾代人。

20世紀70年代,臺灣掀起了新民歌運動,推出一大批帶有校園風情的作品:《鄉間的小路》《踏著夕陽歸去》等作品風靡一時,這些都是民歌在城市新族群中全新的傳播形態,深深影響了一代人。

大陸流行歌曲民歌化的代表人物有兩位:李玲玉和楊鈺瑩。她們的作品主要以翻唱港臺歌曲為主,相比港臺歌手的原創或者改編作品不多。兩人之所以在大陸家喻戶曉,還是由于民歌民謠在流行音樂的主流地位影響使然。

隨著人類文化的演進,流行歌曲也隨時代發展而變化,例如香港歌壇便深受西方音樂的影響,但真正流行的好歌還是離不開它的民歌根脈。

即使是今天的歌壇,以民間歌謠為創作素材的作品仍有市場。音樂人刀郎2023年推出的專輯《山歌寮哉》,其中他創作的十首歌曲及“序曲”均是以民間曲調為素材進行的創作加工。如《序曲》采用“廣西山歌調”,《羅剎海市》采用“靠山調”,《花妖》采用小曲“時調”,《鏡聽》采用“鬧五更調”,《路南柯》采用“沒奈何調”,《顛倒歌》采用“栽秧號子”,《畫壁》采用“繡荷包調”,《珠兒》采用“河北吹歌”,《翩翩》采用“道情調”,《畫皮》采用“銀紐絲調”,《未來的底片》采用“說書調”。刀郎將世界音樂的元素與中國民間曲調相融合,進行了精細巧妙的創作,其中民間音樂的烙印顯而易見。將早期民謠與如今的新民謠風格作品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發現:早期的民謠結構比較簡單,大部分歌曲為一段體,也就是只有一個主歌部分;而新民謠風格的作品則是由二至三段體構成,曲式結構變得較為復雜。另外,早期民謠的歌詞比較簡單,表達的意思相對直接;而新民謠的歌詞內容豐富,篇幅也相對較大。

很多詞曲作者刻意創新,這是十分可貴的,他們看似把傳統拋得很遠,但同時又創造出了新的傳統,這些傳統也必將成為后人傳承的財富。但無論走多遠,能夠流傳下來的關鍵還是作品旋律的民族民間性,這成為衡量一首流行歌曲優劣的第一標準。

由于這種特點,要求演唱流行歌曲的演員對民歌、民間音樂十分熟悉、敏感,對民歌、民謠及地方戲曲的韻律和行腔要有一定了解。只有這樣,才具備唱好流行歌曲的基本條件。

隨著時代的演變,民謠風格的歌曲也在不斷地翻新并與其他音樂形式相互滲透,成為新城市流行民謠。此類創作表現在三個方向:一是由新的城市生活狀態而產生的文化性民謠,代表人物是趙雷,他的代表作品是《成都》。《成都》是趙雷于2014年創作的歌曲,旋律舒緩,歌詞刻畫了許多有關成都的細節,歌曲中出現的“玉林路”等地名,唱到了眾多搖滾、民謠音樂人心愛的小酒館。“成都,帶不走的只有你”“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等歌詞,引起了成都人的共鳴,也勾起了網友對成都的回憶及憧憬。一些生活中稀松平常的小事,都變成故事,被趙雷彈唱成曲,沒有花哨的技巧和華麗的辭藻,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在不經意間擊中聆聽者的心房,成都慢悠悠又極具人情味兒和生活氣息的感覺,讓更多的人喜歡上了這座城市。

《成都》

趙雷詞曲

讓我掉下眼淚的不只昨夜的酒,

讓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溫柔。

余路還要走多久你攥著我的手,

讓我感到為難的是掙扎的自由。

分別總是在九月回憶是思念的愁,

深秋嫩綠的垂柳親吻著我的額頭,

在那座陰雨的小城里我從未忘記你。

成都,帶不走的只有你,

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

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你會挽著我的衣袖,

我會把手揣進褲兜,

走到玉林路的盡頭,

坐在小酒館的門口……

新城市民謠的第二個方向就是文學化。文學化的融入是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興起的以中國臺灣著名音樂人羅大佑、內地著名音樂人高曉松等人作品為代表的校園民謠。校園民謠概念的首次出現,是在70年代初的臺灣,以揚弦的《渡口》、趙樹海的《子夜徘徊》、胡德夫的《少年中國》及“木吉他”全輯等為代表。這些創作者包括臺灣民謠時代后期的大批校園歌手,如羅大佑、齊豫、侯德健、黃大成、紅螞蟻等,他們的涌現,構成了一個絕對經典的時代。

《光陰的故事》

羅大佑詞曲

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

憂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地這么想。

風車在四季輪回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轉,

風花雪月的詩句里我在年年地成長。

發黃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誕卡,

年輕時為你寫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過去的誓言就像那課本里繽紛的書簽,

刻畫著多少美麗的詩可是終究是一陣煙。

遙遠的路程昨日的夢以及遠去的笑聲,

再次的見面我們又歷經了多少的路程。

不再是舊日熟悉的我有著舊日狂熱的夢,

也不是舊日熟悉的你有著依然的笑容。

(副歌)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

校園民謠在傳入大陸后,逐漸成了一種音樂現象:它首先被那些對音樂有著執著追求的校園歌手們所吟唱,使之流行于中國大陸的各個高等學校,然后因為一個成功的商業運作迅速風靡了整個社會并產生了極大反響。校園民謠,它記錄了一個時代、一種學校的文化氛圍、一代莘莘學子的夢想與追求,以及對易逝的青春歲月的懷念。

1994年,“香港大地唱片公司”進入內地,公司推出了第一張專輯《校園民謠》,作品彌漫著淡淡的憂傷,并且按照市場規律進行裝幀設計。也是在那一年,高曉松推出了日后風靡全中國的作品《同桌的你》。《同桌的你》的流行,幾乎成為很多80后的集體回憶,在那個大陸娛樂文化幾乎荒蕪一片的年代,《同桌的你》的出現無疑是春天里剛剛冒出的一片嫩芽,給很多大陸人帶來無限驚喜。

校園民謠以“技巧趨于現代、精神走向中國”為創作原則,也被稱為“現代的民歌”。它從我國的民間歌曲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并將西方鄉村歌曲的音樂元素融會其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流行歌謠體”體裁。它不論寫景物、寫風月還是寫愛情,在文字意境方面都給人以美感,散發出淳樸的鄉土氣息,是青年學生求新、求變和熱愛傳統文化藝術的生動表現。

2000年以后,出現了民謠類歌曲的新變體,從清華園走出來的組合“水木年華”扛起了民謠大旗,推出了《水木年華·新歌精選》專輯,其中主打歌《在他鄉》歌詞生動、簡潔,旋律一改過去校園民謠大多速度悠緩的慢板節奏,采用起音就進入副歌高潮的“倒裝”手法,流暢、自然的高音,朗朗上口的旋律,曼妙的和聲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初聽者。

《在他鄉》

盧庚戌詞 李健曲

我多想回到家鄉,

再回到她的身旁,

看她的溫柔善良,

來撫慰我的心傷。

人靜的雨夜想起了她,

她的挽留還縈繞耳旁。

想起離別她帶淚的臉龐,

你忍不住地哭出聲響。

那年你一人迷失他鄉,

你想的未來還不見模樣,

你看著那些冷漠目光,

不知道這條路還有多長。

新城市民謠的第三個方向就是個性化、底層化、草根化。近年來,反映底層普通大眾生活苦悶、艱辛、彷徨的民謠作品不斷流入人們的生活,反映愛情、親情、友情、勵志的作品也贏得了很好的市場反響。羽泉、樸樹、高進、龐龍、李琛等創作人和歌手都有很優秀的作品推出。方言類的民謠也刷新著人們對傳統民謠的認識,形成了民謠的多元創新時代,粵語、閩南語、東北話、陜西話、四川話等方言民謠十分受市場歡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阳县| 和平县| 濮阳县| 定襄县| 永仁县| 辰溪县| 库车县| 封开县| 玉田县| 唐河县| 涞源县| 西畴县| 卢湾区| 新建县| 南江县| 尚义县| 盐城市| 咸丰县| 邢台县| 德惠市| 济源市| 漯河市| 建瓯市| 平阳县| 赤城县| 杂多县| 百色市| 东乡| 华安县| 循化| 万源市| 沁源县| 北安市| 青铜峡市| 九龙城区| 阿克| 南川市| 肥东县| 上林县| 本溪市| 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