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宋恭帝皈依佛門 二
可以肯定,趙顯在北京的幽禁生活是枯燥而單調的,而他被俘后的歷史記載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據記載,1282年,趙顯已經12歲,從北京被遣送到上都開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賜瀛國公趙顯鈔百錠”。
作為一個亡國之君,逐漸成年的趙顯開始為自己的命運擔憂,畢竟自己的身份太敏感。年滿18歲的趙顯主動上書,請求出家為僧。對于趙顯這樣的要求,忽必烈非常高興,他把趙顯安排到西藏日喀則的薩迦寺,元朝信奉藏傳佛教,薩迦寺是元朝的皇家寺院。把趙顯安排到這里,也是為了更好地監視趙顯。
趙顯出家后,全皇后也出家為尼。一對母子都皈依佛門,從此骨肉分離,天各一方。
趙顯逐步成為一位著名的高僧,被稱為合尊法師,趙顯在藏佛界嶄露頭角,成為把漢文佛典譯成藏文的翻譯家,并且還擔任過薩迦大寺的總持,成為當時西藏的佛學大師。
在元朝統治時期,法師們是可以娶妻生子的。歷史上那個著名的女人罕祿魯氏出現了。這個女人在西藏呆了幾個月,與趙顯討教過佛學典章。后來有了身孕。
這時元朝的周王和世剌路過大佛寺上香,與趙顯暢聊一番后,這位王爺看上了罕祿魯氏。
罕祿魯氏應該頗有姿色,周王依靠自己的權力,威脅趙顯把這個女人讓給自己。趙顯不得不從命,最終,罕祿魯氏跟隨了周王,并且很快生下了妥歡貼睦爾。
因為元明宗沒有兒子,周王把妥歡貼睦爾過繼給元明宗為養子。元明宗去世之后,妥歡貼睦爾當了皇帝,也就是元朝歷史上著名的元順帝。
元順帝的母親當然是罕祿魯氏,但父親究竟是誰,不排除是趙顯的可能性。
公元1323年,宋恭帝結束了他的喇嘛生活,也結束了他47年的俘虜生活,這一年他54歲了。算下來,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間再也沒有踏入過中原那片魂牽夢繞的江南故鄉!
三十五個春夏秋冬,在混合著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見異同的誦經日程里,故國的回憶是否會偶爾襲上心頭?是否一如當年李后主憑欄小樓“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悵然瀟涼?是否一如先祖宋徽宗趙佶在五國城獨覆冰雪“踏花歸去馬蹄香”之黯然追憶?當年幽禁李后主的宋太祖宋太宗可曾料到他們的子孫竟然也有此歸宿?一個在北海風霜,一個在西藏誦經?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為?高山峻嶺的喇嘛寺廟里,席地端坐的僧侶,可知當年西湖的荷葉,臨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燈下捻動佛珠的母親,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風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卻說元順帝的生活非常荒淫,由于治國無術,各種問題擠壓,最終激起了紅巾軍起義。紅巾軍的起義規模很大,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部。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同時大舉北伐。得知明朝軍隊即將兵臨城下,元順帝帶著后妃們逃往上都。朱元璋遣使招降他,順帝作《答明主》一首,詩曰:
金陵使者渡江來,
萬里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
圣恩無處不昭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
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煩為說,
春風先到鳳凰臺。
后來朱元璋就讓元順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剿滅他。
更加可笑的是:元順帝逃往上都時,他的第三福晉洪吉喇氏當時有孕在身,不便行走,于是被遺棄宮中。朱元璋被此妃子的容顏所動,不僅將她冊封為妃,還讓她順利地生下腹中胎兒,即朱棣。
明朝官方檔案《南太常寺志》中也提出“懿文皇太子及秦、晉二王皆皇后所生,成祖則碽妃生”后來碽妃因為得罪朱元璋被賜以鐵裙之刑。
“鐵裙刑”是中國古代男人懲罰不忠女人的一種酷刑:將鐵片做成刑具,形如裙子,逼犯人穿到身上,然后把“裙子”放在火上烘烤。刑具受熱,犯人的皮肉如被烙鐵烙,其慘狀不言而喻,結果可想而知。
朱元璋晚年殺人無數且無常,只要不開心,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朱元璋殘酷處死。據說一個宮女在一場聚會休息時,與一個太監聊天,很開心。朱元璋看到了,認為這個宮女侍奉自已時一臉苦色,卻跟一個太監聊得笑靨如花,于是朱元璋命令那個太監活活打死了那個宮女,棄尸荒野。
按理碽妃被處死,朱棣應該不可能活著。可是馬皇后看到朱棣后非常喜愛,就將他認做自己的兒子。當真如此,馬皇后的“孝慈”封號真的是名副其實。
朱元璋是性情中人,一言不合就愛弄權解氣。相傳,有人舉報稱參軍郭景祥的兒子“持矟欲殺父”。如此大逆不道,朱元璋聽了之后立馬要誅殺此人。好在馬皇后及時出面勸阻:“吏言恐不實,況老郭止一子,殺之不實則枉矣,又絕其后。”
經調查,舉報純屬誣告,這才避免了一樁冤案的發生。事后,朱元璋悻悻說道:“非汝見之明,吾幾殺其子矣。”
后來,太子的老師宋濂被牽扯進“胡惟庸案”,朱元璋向他舉起了屠刀。馬皇后表示反對:“民間延一師,尚始終不忘恭敬,宋先生親教太子諸王,豈忍殺之!且宋先生家居,寧知朝廷事耶?”幾番苦口婆心的勸導之后,朱元璋才免了宋濂的死罪。
馬皇后的性善德賢,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丈夫朱元璋暴虐濫殺的性格缺點。
可惜這位賢內助壽命不是很長。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馬皇后病情加重,彌留之際仍不忘勸諫丈夫:“愿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
一代賢后,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考慮幫襯丈夫。馬皇后去世后,所以朱元璋給發妻加封了一個倍加尊崇的謚號——“孝慈皇后”。
即便是人人高呼萬歲,但朱元璋心里很清楚,那不過是逢場作戲的恭維話。
建文元年(1399),看著尾大不掉的藩王叔叔們,剛剛上臺的建文帝朱允炆很憂心,于是借行為不端之罪名,削掉了幾個有問題的藩王。燕王朱棣很明白,這個侄兒不把叔叔們都整垮是不會罷休的,遂先下手為強,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與大侄子開撕,史稱“靖難之役”。
朱棣后來搶了建文帝的皇位。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奪取皇位是正當行為,朱棣命史官篡改歷史,將一切明史資料都改成自己的親生母親是馬皇后,而不是碽妃,甚至將其從歷史上抹除,從而增加自己皇位的合理性。
朱棣既然知道自己的生母是“碽氏”,為什么又要隱瞞呢?朱棣這么做的原因主要就是做政治宣傳。朱棣和李世民一樣,自己坐上皇位后,無論多么努力,成就多么巨大,自己身上都有一個洗不去的污點,那就是篡位。
其實只要你成功了,你母親是碽妃也好,是馬皇后也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南京明孝陵享殿中供奉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妻妾序位排列,除太祖與馬皇后正面而坐外,在東面西向的有李淑妃等20多位,而西面東向的只有碽妃一人。于是有人認為:朱棣當了皇帝,為著將自己說成是正宮娘娘所生,故不得不在公開場合認他人之母為母,而把自己的生母碽妃隱瞞起來;但是祭享她們的時候,又偷偷給生母與眾妃不同的待遇,以便使生母在冥冥之中悄悄領會“母以子貴”的殊榮。
明末大臣錢謙益、李清利曾在元旦祭祀明孝陵時,借機打開孝陵的寢宮,竟發現宮內布局和《南太常寺志》的記載一模一樣。這大大提高了《南太常寺志》的可信度。
后人普遍認為“朱棣強認馬皇后為母親,而將自己的生身母親棄之不認。”其實朱棣并不是個嫌棄生母的皇帝。據說被稱為“天下第一塔”的“大報恩寺琉璃寶塔”和“大報恩寺”,雖然名義上是為馬皇后所建,但實則上朱棣是為自己的生母碽妃建造的。
據說“大報恩寺”平日大門緊閉,老百姓不能隨便進去,誰也不知道里面到底供奉著什么,而且在朱棣當了皇帝以后的二百多年間,外人從來不知道里面的秘密。直到清軍入關明朝滅亡,這座大殿才被人打開——原來里面供奉的就是“碽氏”的牌位。
秘密從此被揭開——朱棣修大報恩寺,原來就是想報“生母碽氏”的生育之恩。
野史歷來備受爭議,不過仔細看,元順帝還真像宋帝,朱棣也象元順帝。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朱棣是元順帝的兒子,趙顯的孫子。朱家的天下就是趙家的天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