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宋恭帝皈依佛門 一
卻說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遠征,經過多次戰斗,人困馬乏,饑腸轆轆。忽必烈猛地想起家鄉的萊肴——清燉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火夫宰羊割肉時,探馬突然氣喘吁吁地飛奔進帳稟告敵軍大隊人馬追趕而來,離此僅有十里路。但饑餓難忍的忽必烈一心等著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著:“羊肉!羊肉!清燉羊肉當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來讓主帥吃,怎么辦呢?這時只見主帥大步向火灶走來,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飛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攪拌了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撤上細鹽、蔥花和姜末,雙手捧給剛來到灶旁的大帥。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進口中,接連幾碗之后,他揮手擲碗,翻身上馬,英勇地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生擒敵將。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戰前吃的那道羊肉片。這回廚師精選了優質綿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腦”嫩肉,切成均勻的薄片,再配上麻醬、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種佐料,涮后鮮嫩可口,將帥們吃后贊不絕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顏開。廚師忙上前說道:“此萊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忽必烈一邊涮著羊肉片,一邊笑著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眾位將軍以為如何?”從此,涮羊肉成了宮廷佳肴。
經過魯港之役,南宋部隊損失慘重,士氣嚴重受挫。伯顏繼續沿江東下,德祐元年十月,元軍自建康分三路向臨安挺進。伯顏親率中軍進攻常州。常州地處交通要道,扼守臨安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伯顏在此投入了20萬軍隊,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陳炤等奮勇抵抗。伯顏驅使城外居民運土填充護城河,甚至將運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終筑成環城堤防。十一月十八日,元軍總攻,兩天后常州城被攻破,元軍進行了野蠻的大屠殺,上萬人被害,只有為數不多的人幸免于難。常州大屠殺產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懾作用,隨后,當元軍逼**江時,平江守將未經接戰便獻城投降。
隨著蒙古鐵騎的逼近,臨安府內人心惶惶,大批人試圖逃離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員,為保身家性命,帶頭逃跑。同知樞密院事曾淵子等幾十名大臣乘夜逃走。簽書樞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簽書樞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中指使御史臺和諫院彈劾自己,以便卸任逃走,御史章未上,二人已先逃跑。謝太后下詔說:“我大宋朝建國三百余年來,對士大夫從來以禮相待。現在我與繼位的新君遭蒙多難,你們這些大小臣子不見有一人一語號召救國。內有官僚叛離,外有郡守、縣令棄印丟城,耳目之司不能為我糾擊,二三執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內外合謀,接踵宵遁。平日讀圣賢書,所許謂何!卻于此時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然而,太后的譴責在蒙古鐵騎的威脅之下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根本不能激起內外官員為宋室而戰的信心。德祐二年正月短暫的休戰后,僅有6名官員出現在朝堂上。官員的逃跑瓦解了軍心、民心,使宋王朝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擅權誤國的賈似道被殺,此時朝廷如果能夠振作起來,任用賢臣,局勢或許還可以扭轉。但恰恰此時,朝廷卻犯下另一個嚴重的錯誤,即任命陳宜中為相。在陳宜中的主持下,宋朝終于陷入萬劫不覆的深淵。陳宜中是一個狂妄自大、欺世盜名的兩面派,慣于提出冠冕堂皇的高調言辭,譴責任何妥協退讓的主張和行為。統帥禁軍的殿前指揮使韓震提出遷都建議,他竟然私自將其騙到自己家中殺害。
陳宜中長期通過這種嘩眾取寵的表演和豪言壯語來獲得權勢,提高自己的威望,但事實上卻是一個優柔寡斷、冒充抵抗英雄的膽小鬼。德祐元年春夏之交,戰事最為激烈的時候,朝野內外紛紛要求他親往前線督戰,他卻猶豫畏縮不肯出城。顯而易見,陳宜中不可能為宋朝冒生命危險。七月份,他離開臨安,逃到了遠離前線的南部沿海地區,要求朝廷在這一地區給他安排職務。他拒絕朝廷派來請他回朝的命令,太皇太后無奈,親自給他的母親寫信。在他母親的干預下,陳宜中回到都城任職。太學生對陳宜中的逃跑行為進行了強烈的抨擊,指責他畏首畏尾、膽小怕事,是一個言過其實的兩面派。
陳宜中當國,行事搖擺不定,徘徊在和與戰之間,不能作出決斷。德祐元年年底,局勢在他主持之下,朝著越來越不利于宋朝的方向發展,除了徹底投降以外,已沒有其他回旋余地。文天祥、張世杰提出遷都到東南部地區,以圖背水一戰,膽小的陳宜中否決了這項提議,一意求和。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謝太后派大臣楊應奎向元軍獻上降表和傳國玉璽,哀乞伯顏念上天好生之德,對宋朝皇室從寬處理。元朝要求與宰相面對面會談,陳宜中被這種要求嚇破了膽,便再一次拋棄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于當天夜里逃離臨安。
陳宜中逃走后,蒙古鐵騎已兵臨城下,局面已無可挽回。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蒙古軍營談判。文天祥正氣凜然,被伯顏扣留,謝太后又派賈余慶出使。
二月初五,臨安皇城里舉行了受降儀式,趙顯宣布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顏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臨安。元世祖下達詔書,要伯顏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見,趙顯同母親全氏和少數侍從離開臨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謝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軍的逼迫下啟程北上。
趙顯到了北京,忽必烈很快召見了他,封他為瀛國公。全皇后、謝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較好的安置。
蒙古滅亡金國,并將金國皇族全部殺光,蒙古滅亡西夏,并且在西夏全境展開大規模屠殺,導致西夏境內出現萬里無人煙的慘狀。
蒙古西征中亞大國花剌子模,幾乎將花剌子模夷為平地,甚至整個西亞都因為蒙古人的屠殺,人口基數出現大規模的斷層情況。
但是蒙古滅亡南宋以后,對南宋皇族卻采取善待態度,對南宋百姓也沒有采取報復態度,這是為什么呢?
蒙古滅亡南宋的時候,蒙古已經從蒙古轉化為元朝,蒙古統治者也從滅亡金朝時候的窩闊臺、貴由、蒙哥等君王,還有乃馬真后和海迷失后兩位蒙古太后的攝政,其時間跨度歷經了四十余年,接近半個世紀。
在這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蒙古統治者不斷受文明社會影響,逐步有了文明意識,并且對政權建設、對稅收概念,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因此元朝滅亡南宋之后,元朝皇帝忽必烈為了安撫人心,對南宋皇族采取了善待態度。
除了時代不同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蒙古和金宋兩國的關系不同。
金太宗在位期間,對蒙古各部采取猜忌態度,并打算征服蒙古各部,但由于金朝的統治技術不如大遼,實力上也無法碾壓蒙古各部,因此沒能徹底征服蒙古。但是之后的歷代金朝統治者,在實力允許的情況下,時常去蒙古各部進行屠殺和壓迫。可以說蒙古和金朝之間仇深似海。蒙古滅亡金朝以后,對金朝皇族的屠殺,可以理解成一種報復。
但是蒙古人對宋朝并沒有直接的仇恨,不論是北宋還是南宋,和蒙古各部都不接壤,彼此之前也無冤無仇。
不過趙顯和母親雖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處處被監視著,時刻得不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