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問君能有幾多愁 二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的乞巧節,恰好是李煜的四十二歲誕辰。當晚隨同李煜一道歸降的后妃們,齊聚在李煜寓居的小樓院內。他們打算一舉兩得:既為李煜拜壽,又為自己乞巧。雖然場面、氣氛無法同亡國前相比,但還像往常在金陵一樣,也在庭院里張燈結彩,備置幾案,擺放祝福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酒食瓜果,還有拜月乞巧用的金針彩線。眾人原想先給李煜祝壽,隨后乘興穿針乞巧。那知在這月色朦朧,充滿神秘感的夜晚,人們卻調動不起來歡樂的情緒,心境無比茫然凄涼。與其說這是一次祝壽乞巧的喜慶集會,莫如說是一次忍辱含憤的悲切團聚。盡管席間也有絲竹伴奏,也有舒袖歌舞,但是人們的內心卻共同承受著格外的壓抑和痛楚。在場者個個強顏歡笑,共同吞咽著淪落異鄉、飽受凌辱的苦酒。
酒過三巡,李煜更加品味出三年多降王生活的苦澀,想起了每逢春花開,每度秋月朗,都使他牽腸掛肚,勾起對不堪回首的諸多往事的苦思苦戀;而每當他想到家山故國的雕闌玉砌依然安在,卻早已物是人非時,巨大的失落感就使得他心力交瘁,無窮無盡的愁怨,就像泛著春潮的大江流水,在他的胸膛里翻騰咆哮,迫使他不得不即刻宣泄。想到這里,他猛然操起一大杯水酒,仰頭灌進燃燒的喉嚨,接著大喊一聲,“筆墨侍候!”隨后濡墨運筆一氣呵成,填了一首調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小周后看了這首詞不禁感慨萬千,便低鬟斂袂,輕啟朱唇唱起來。李煜乘著酒興親自吹著玉笛相和。雖然一吹一唱并無別的樂器,相和迭奏倒也宛轉抑揚,音韻凄楚,動人心魄。哪知這笛韻歌聲早為趙光義派來暗地監視的人聽得明白,飛奔至宮中,報告于趙光義知道。
太宗正疑李煜心懷怨望,大為不快!聽說他今天生辰,在私第飲酒作樂,親自填詞,命妻子按譜歌唱,心中更覺不悅,便道:“李煜所作詩詞,必懷怨恨之意,速取來與朕觀看?!蹦菆蟾娴娜嗽鐚⒗铎纤畹脑~兒抄了下來,見太宗索取觀看,便從袖中取出呈覽。
趙光義看過該詞后暴跳如雷。這個心地狹窄、嫉賢妒能的雄主,怎能容忍國亡身虜的南唐末帝在大宋京師懷念故國?趙光義對降王的絕對要求是樂不思蜀,他怎能容忍李煜以詩詞來發泄內心的憤懣?來反抗趙氏兄弟的凌辱和摧殘?來恢復被他人強行扭曲的人性和尊嚴?
趙光義想到李煜歸降后寫的一些詞作,日前正在江南的大地上流傳,他強烈地意識到:李煜活在世間,就是南唐死灰復燃的希望,就是大宋一統江山的潛在威脅。因此他決計要在今晚除掉李煜,并發誓要讓李煜死后也不能保持安詳平靜的姿勢,一定要讓李煜的尸體作俯首屈身之狀,以示永世臣服于他。于是一幕慘絕人寰的悲劇出臺了!
趙光義緊急宣召趙廷美入宮,謊稱在此吉日良辰,要他專程前往李煜府第代表天子為其祝壽,并賜一劑“牽機妙藥”,供李煜和酒服后扶搖星漢,觀賞織女牽機織布,以解胸中郁悶。趙廷美平日嗜好詩詞歌賦,不喜戰陣弓馬,他異常欽佩李煜的詩藝文采,二人過從甚密頗具私誼,便欣然接受了趙光義的差遣,而對趙光義假手殺人的陰謀卻毫無戒備,毫無察覺。
那李煜飲了御酒,初時并不覺得怎樣,還和周氏飲酒談笑,很是高興,不料到了夜間,忽從床上躍起,大叫了一聲,兩手兩腳,忽拳忽曲,那顆頭或俯或仰,好似牽機一般,絕不停止。周氏見了這般形象,不知他得了什么疾病,嚇得魂飛魄散,雙手抱住李煜,問他何處難受。李煜口不能言,只把那頭俯仰不休,如此數十次。小周后嚇得魂飛魄散,雙手抱住李煜,哭著問他何處難受。
李煜清楚自己的死期到了,他最割舍不下的,還是當年手提金縷鞋的那個漂亮女子。他眼淚汪汪,死在了驚恐萬狀的小周后懷里??蓱z一代詞宗,竟以猙獰的表情,離開了這個愛恨情仇的世界?!舅^牽機藥就是中藥馬錢子,性寒、味苦,這種東西足以破壞中樞神經系統】。
周氏見李煜已亡,大哭了一場,守至天明,便以暴卒上聞。太宗聽說李煜亡故,心下大喜!表面上卻做出十分哀悼的樣子,下詔贈李煜為太師,追封吳王,并廢朝三日,遣中使護喪,賜祭賜葬,恩禮極為隆重。
這時我們再回頭頭看看另一位后主:陳叔寶。陳叔寶亡國后也寫詩,寫一些歌功頌德的東西:“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東封書?!保招锞疲鹊脿€醉如泥,還主動向隋文帝討要官爵,因而隋文帝說:“陳叔寶全無心肝”。
我們很難考證陳叔寶有沒有心肝,我們只知道,他活了下來,而李煜卻死了。
其實,此前一件小事兒,早把李煜推上了斷頭臺。南唐滅國之后,原來的宮女——慶奴流落民間,給一名宋軍將領當了侍妾。慶奴不忘舊主,四處打聽其下落。李煜動情地回信說: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本來是敘舊閑談,卻被趙光義上綱上線。他認為李煜包藏滅國之恨,留之無益。或許橫在兩個男人中間的小周后,無形中加劇了這種妒火與仇恨。
李煜死后,趙光義問身邊的秘書們誰給李煜寫悼詞,敏感人物的敏感身份讓秘書們噤若寒蟬,有個秘書說聽說徐鉉和李煜是故交,他對李煜的生平事跡比較了解,并且對他比較有感情,這個事非他莫屬。
徐鉉的頭發都豎了起來,連忙趴下來哭著說:陛下明鑒,徐鉉就是吃了豹子膽也不敢對李煜存一絲舊情,如果您非要安排我做這個事,做之前請為我正身正名,我沒有對李煜懷有舊情。
趙光義點頭說朕相信你,把這個事辦好吧。徐鉉到底是大才子,洋洋灑灑的悼文一揮而就,悼文首先哀其不幸,筆鋒一轉轉到南唐滅亡是大勢所趨,共治統一是人類的理想,偏安一隅遲早都會被歷史的車輪碾壓,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必須朝著一個大同世界的宏偉目標,團結起來排除萬難不怕犧牲,去爭取更大的勝利【大意】。
趙光義一看連連點頭:寫得好,放之四海而皆準。
接著趙光義虛情假意地贈李煜以太師頭銜,又追封吳王,還特詔輟朝三日哀悼,最后以隆重的王禮厚葬于北邙山。
只有北邙山下月,
清光到死也相隨。
在送葬隊伍里,小周后披麻戴孝,淚流滿面。那個最愛她的人,已經走了。對李煜來說,死,是一種解脫,從此逃離苦海,結束屈辱。只是未亡人還得延續塵世間的種種孽緣。小周后像一縷憔悴、美麗的孤魂,漫無目的地游蕩在汴梁街頭。燈紅酒綠,輕歌曼舞,一切快活都是別人的,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煙雨江南,意中情人,都曾給過她短暫的幸福,然而大夢一醒,她竟是悲涼的看客、屈辱的過客。
李煜死后,小周后不理云鬢,不思茶飯,終日以淚洗面。趙光義仍時時強召小周后入宮覲見。小周后悲憤難禁,死死守在李煜靈前,拒絕入宮。守喪結束后,小周后經不起絕望與恐懼的折磨,最后選擇了自殺。
小周后臨終之前留下遺囑,誓與李煜同穴下葬北邙,實踐她當初在花前月下向李煜許下的“不能同年生,但求同年死”的諾言。徐元以及跟隨小周后多年、情同姊妹的李煜嬪妃,竭盡全力滿足了她的心愿,了卻他們“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共同追求。小周后和李煜的愛情經歷,比唐玄宗與楊貴妃的相親相愛還要真摯凄惋刻骨銘心。二人用血淚和生命譜寫了又一曲悲與美相結合的“長恨歌”。
《虞美人》之后,再無李煜。千古詞帝的一生落下帷幕,留下了太多的遺憾。
但,海上總有波瀾,人生總有遺憾。
沒有誰的人生是完美無瑕的,總有一些遺憾,那就隨它去吧。
別再想昨天對不起誰,只去想今天能否對得起自己。
把握生活的點滴,過好每一天的幸福,活出真正屬于自己的一生,就已經足夠精彩。
流年似水不舍晝夜,風馳電掣般的歷史車輪,又在神州大地上穿行了十多個世紀。李煜作為皇帝,他是個笑話,作為詩人、詞人,他是個神話。
李煜的詞清新樸素,雅俗共賞;易懂易記,譜曲可唱。當年不知征服過多少崇拜者!從宮闈到市井,從文人雅士到山野漁樵,人們輾轉相抄,口耳傳誦,都以先睹先唱為快。
正因為如是,人們才代復一代地緬懷這位“疏于治國,在詞中猶不失為南面王”的李煜,緬懷這位忠于藝術、以身殉詞,生為詞宗、死為詞魂的“絕代才人”。時隔千年,人們還不忘在李煜昔日避暑離宮清涼山后的崇正書院舊址,為這位天才詞人特建一座雕塑立像:雙手背剪,面目憔悴,微昂的頭顱遙望遠方,眼里流露出不屈的目光,仍然在哀怨苦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