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挑戰(zhàn)人性2
- 潘楷文
- 2384字
- 2025-04-09 18:31:24
自序
終于完成了最后一篇稿子,一直懸著的心也踏實了許多。
回想將近一年的創(chuàng)作時間,內(nèi)心不禁感慨萬千。這本書經(jīng)過整整一年的旅程,才走到了今天,這一路走來,真心感到不容易。因為這是一個充滿汗水、思考和探索的旅程,我徜徉在心靈的海洋中,探索學習中的奧秘,思考人類的認知過程,感受著心理的起伏與洗禮。如今,我站在這里,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想要與您分享這段旅程的感受和心得。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于學習心理的科普讀物,更是我對心理學的熱愛與探求的結晶。在書中,我感覺自己仿佛是一位導游,正帶著您漫游在心理學的歷史長河中,從行為主義到認知學派,從人本主義到當今的腦科學,一路走來,我會突然有一種釋然的感覺:原來人類的學習是這樣的!
在本書的前三章,我們首先將探討人類認知和學習的核心功能,那就是“記憶”。記憶是怎么回事?我們是如何記住東西的?從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到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的“幽靈之戰(zhàn)”實驗,從生理心理學家卡爾·拉什利的“逃脫迷箱”實驗到懷爾德·彭菲爾德的“人腦清醒手術”,從布倫達·米爾納研究H.M的案例,再到埃里克·坎德爾的海兔系列實驗,詳細梳理記憶研究的歷史,系統(tǒng)地講述了記憶研究者是如何發(fā)現(xiàn)、提出、論證并最終揭秘記憶本質(zhì)所走的艱難歷程。
第四章到第六章,我們將探討人類學習本質(zhì)的問題,那就是“被動學習——主動學習——主動建構”這樣的一個歷程。從巴甫洛夫的系列實驗和華生的小阿爾伯特實驗,再到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我們從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角度來探討學習本質(zhì);接著,我們從唐納德·赫布神經(jīng)傳導機制的發(fā)現(xiàn),來討論多巴胺的神經(jīng)機制,最后一直到了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及其實驗,比如三山實驗、客體永久性實驗、守恒實驗等,將學習機制從行為拓展到認知層面,強調(diào)學習是認識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系;之后,我們將介紹托爾曼通過一系列的“小白鼠走迷宮”實驗,了解了“認知地圖”,并詳細闡述皮亞杰所提出的“認知圖式”。杰羅姆·布魯納通過人工概念形成實驗,闡述了“認知結構”的功能,將學習這件事,從行為層面,一直貫穿到認知深層結構。
隨后,我們通過烏爾里克·奈瑟爾的“黑猩猩傳球”實驗,解釋注意力的認知加工機制,以及我們?nèi)绾芜\用注意力,才能達到契克森·米哈賴所說的“心流狀態(tài)”。我還將通過約瑟夫·辛格的“狼孩”案例和凱洛格的“猩猩孩子”實驗,詳細講述喬姆斯基關于語法生成結構的系列實驗,解釋人類的“語言習得機制”。
當然,我們?nèi)祟愑袀€特殊能力,那就是創(chuàng)造力,在第九章中,我們將通過沃爾夫?qū)た吕盏摹靶尚深D悟”實驗,來探討創(chuàng)造力的本質(zhì)和產(chǎn)生機制,尤其是產(chǎn)生創(chuàng)造力的前提是“匱乏性需要”得到滿足的過程。
在第十章中,我們將主要講述“俄狄浦斯情結”,因為這一情結,是阻礙我們走向卓越與成功,妨礙我們產(chǎn)生創(chuàng)造力的一塊絆腳石。
在探討完學習的本質(zhì)之后,還有一個重要議題,那就是學習的過程要想順利實現(xiàn),必須要滿足一個前提,即情感發(fā)育完整、人格健全,否則孩子是要出問題的,孩子出了問題,就談不上學習和發(fā)展了,這就是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通過“小貓視覺剝奪”實驗,說明人類心理發(fā)展存在“關鍵期”,而孩子人格發(fā)展同樣存在關鍵期,這就是母嬰依戀關系的存在。接下來,我們將詳細梳理依戀研究的歷史,講述鮑爾比和安斯沃思等研究者如何發(fā)現(xiàn)、提出、論證,并最終確立嬰兒期關系品質(zhì)深刻影響其日后的情感與人格發(fā)展這一觀點的艱難歷程,特別是我詳細描述了安斯沃思的“陌生人情景”實驗,解釋了為什么孩子要想成長與發(fā)展,健康的關系模式是前提條件。
要知道,這本書絕不僅止于學術探討。我深知,在今天的社會,學習已經(jīng)成為一種無形的壓力,挑戰(zhàn)著我們的心理與耐力。尤其是那些為人父母的朋友,常常陷入過度焦慮和擔憂之中,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和人性。我想要通過這本書,喚起人們內(nèi)心最柔軟的共鳴:學習應該是一種愉悅的體驗,一段追求獨立和自我的心靈之旅,而不應該成為痛苦的負擔。這也是我想創(chuàng)作此書的初衷,希望家長們能夠尊重孩子的心理成長規(guī)律,聆聽他們內(nèi)心的聲音,順應孩子的天性,尊重、理解孩子的心靈世界。我將引導父母以一種更加溫和的方式,陪伴他們走過學習的歲月,讓他們在追求知識的路上收獲自信與堅持,讓學習成為一種快樂的探索,一段自我的成長之旅,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陽光、快樂的童年。
當然,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充滿了挑戰(zhàn)與艱辛。我還清楚地記得,那些夜晚,我在燈下書寫,思考,時而陷入焦慮,時而掙扎于拖延。每一個章節(jié)的完成,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于自己內(nèi)心堅持的證明。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要面對心理上的難題,還要管理好時間,克服內(nèi)心的困惑。正是這些挑戰(zhàn),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學習的本質(zhì),學習就是一種與自己的對話,是對于內(nèi)心的不斷探索與領悟。
在這里,我要由衷地感謝所有支持我完成這本書的人們。感謝我的家人,是你們在我迷茫的時候,給予了我堅定的信念和無私的支持;感謝我的朋友,是你們在我遇到困難時,伸出了友情的援手;感謝我的讀者,是你們的關注與鼓勵,讓我走得更加堅定與勇敢。沒有你們的陪伴,就沒有這本書的完成。
當然,我要特別感謝南名俊岳先生,您不僅陪我走完了第一本書的創(chuàng)作歷程,還默默支持我完成了第二本書的創(chuàng)作。在這過程中,您付出了太多太多,就是為了能給讀者一份滿意的答卷,這是一份非常難得的擔當,向您致敬。
最后,我想對各位讀者說,學習從來都不只是一條筆直的道路,而是一段充滿曲折和驚喜的旅程。愿這本書成為您的心靈指南,引領您在學習的海洋中駛向成功的彼岸。愿我們都能夠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對自己內(nèi)心的敬畏,不斷前行,不斷成長。愿這本書能夠陪伴您,在追求知識的道路上,給予您力量和啟示;也愿您在教育孩子、引導他們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保持一顆寬容的心,用愛去滋養(yǎng)他們的成長。
愿每一個讀者,都能在書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共鳴,從而在生活的舞臺上,譜寫出屬于自己的精彩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