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的臘梅開了第三度時,山下來了個意想不到的訪客。
云松正在后山寒潭邊練劍。這些年天問劍已不再隨身攜帶,而是懸在草廬正堂,劍穗上系著蘇蘅編的同心結。木劍“聽雪“在他手中劃出圓潤軌跡,劍氣激起的霜花在空中凝成太極圖案,久久不散。
“云師兄!“清風的聲音隔著竹林傳來,“有貴客到訪!“
來人身披鶴氅,頭戴蓮花冠,手持九節杖,竟是二十年未現世的玉真子。歲月未在他臉上留下痕跡,唯有眸中沉淀著比東海更深的滄桑。他身后跟著個十歲出頭的男孩,眉清目秀,懷里緊緊抱著個青布包袱。
“這孩子我在終南山所救。“玉真子將男孩往前輕推,“根骨適合傳承《太虛劍經》。“
男孩怯生生抬頭,眼神卻清亮如泉。云松在他身上看到了當年的自己——那個蜷縮在三清殿柱子后看雪的小道童。蘇蘅聞訊趕來,見狀蹲下身柔聲問:“叫什么名字?“
“明心。“男孩聲音很輕,“師父說,明心見性...“
“方能太虛歸一。“云松接口,與蘇蘅相視一笑。山風掠過潭面,吹散他鬢角一縷白發。當年那個為半部《劍經》下江南的少年,如今已過不惑之年。
玉真子留下孩子便飄然離去,只余九節杖點在雪地的淺痕。明心打開包袱,里面是套小小的道袍和一把桃木劍,劍身上歪歪扭扭刻著“青城“二字。
“我刻的。“男孩鼓起勇氣說,“想拜您為師。“
云松接過桃木劍,指尖撫過稚嫩的刻痕。這把粗糙的木劍,恰似當年玄真道長給他的第一把劍。寒潭水面忽然泛起漣漪,倒映著流云變幻,仿佛光陰在水中靜靜流淌。
次年春分,云松帶明心登上丈人峰。
晨霧中的青城山宛如水墨畫卷,遠近峰巒在云海中若隱若現。明心攥著師父的衣角,小臉因山路陡峭而漲紅,卻倔強地不肯喊累。行至“天然圖畫“摩崖處,云松指著對面飛瀑:“看那水勢。“
瀑布如白練垂空,在朝陽下折射七彩。水簾后的巖壁隱約可見幾道劍痕,正是當年玄真演示“萬壑松濤“所留。明心瞪大眼睛:“水流的彎度和《劍經》第七式好像!“
“武學源于自然。“云松折了段松枝遞給徒弟,“試試看。“
明心笨拙地模仿瀑布走勢揮動樹枝,第三下時突然腳下一滑。云松袖袍輕拂,一股柔勁托住孩子,同時引著松枝劃出完美弧線——正是當年玄真教導他的方式。
“師...師父!“明心驚喜地看著自己手中的松枝,頂端竟凝結了幾顆晶瑩的水珠,“我好像感覺到了!“
云松微笑。這個“感覺“,正是太虛劍法的精髓所在。他想起自己初悟劍理時,玄真道長欣慰的笑容。如今師徒易位,方知當年師父心中歡喜。
下山途中遇到采藥歸來的蘇蘅。她發間簪著新摘的野百合,藥簍里幾株靈芝還帶著晨露。明心獻寶似的演示剛悟到的劍意,蘇蘅笑著用草藥莖葉編了只蚱蜢獎勵他。
“阿蘅。“待明心跑到前面去,云松輕聲道,“我想帶他去江南。“
蘇蘅拂去他肩頭的松針:“是該去了。《劍經》需要新的傳人,而江南...“她望向云海那端,目光溫柔,“有我們的過去。“
當晚,云松在燈下整理行裝。天問劍從墻上取下,二十年未出鞘,劍身依然清如秋水。蘇蘅在旁調制藥散,忽然說道:“記得錢塘江畔的蘇家藥鋪嗎?去年收到信,說老宅的紫藤今年開得極好。“
窗外月光洗過竹林,在窗紙上投下斑駁影子。云松想起那個杏花春雨的江南,想起西湖長橋的初逢,想起孤山太虛觀的生死一線。歲月如歌,而他們即將重走當年的路,帶著新的希望。
清明時節的江南,煙雨朦朧如紗。
烏篷船搖過西湖長橋時,明心趴在船沿,小手劃過水面,驚起串串漣漪。蘇蘅指著遠處一抹淡紫:“看,那就是蘇家老宅。“
藥鋪門楣上的匾額已經褪色,但院中那株百年紫藤依然絢爛,花穗垂落如紫色瀑布。管家劉叔拄著拐杖迎出來,須發皆白卻精神矍鑠,身后跟著幾個好奇張望的藥童。
“小姐!云大俠!“劉叔眼眶濕潤,“房間都收拾好了...“
安頓下來后,云松帶明心重游舊地。孤山太虛觀早已重修,不見當年激戰的痕跡。唯有觀后那株老梅依然倔強地開著,樹干上還留著天問劍的劃痕。明心學著師父的樣子撫過劍痕,忽然抬頭問:“師娘是不是在這里救了您?“
云松望向正在與道士交談的蘇蘅。四十年光陰讓她青絲染霜,但側臉線條依然柔和如初。她似有所感,回眸一笑,恰如當年西湖初見的驚鴻一瞥。
“是啊。“云松輕聲道,“就在這里。“
離開杭州前,他們專程去了凈慈寺。了塵大師的舍利塔立在松柏間,樸素寧靜。塔前放著新鮮的山花,想必常有香客緬懷。明心學著大人模樣合十行禮,小臉滿是莊重。
下一站是黃山。云谷洞府外的迎客松更加蒼勁,石桌上還擺著未下完的棋局,仿佛主人剛剛離去。明心對洞壁上的星圖著了迷,臨摹得忘了吃飯。蘇蘅變戲法似的從藥囊里取出黟縣燒餅,香氣引得松鼠都從洞外探頭。
最后一站是敦煌。月牙泉比記憶中縮小了許多,但鳴沙山依然巍峨。阿依莎已是部族薩滿,見到他們立刻捧出馬奶酒。巴特爾腰間配著當年那柄寶石匕首,豪邁的笑聲震落帳篷頂的沙粒。
“小師父!“阿依莎用生硬的漢語招呼明心,遞給他一只精致的骨笛,“雪鷹的翅骨做的,能召喚沙漠的風。“
夜晚的篝火旁,明心吹著新得的骨笛,曲調稚嫩卻歡快。巴特爾帶著族人跳起傳統的鷹舞,沙丘在月光下如凝固的波浪。云松與蘇蘅并肩而坐,看著天問劍懸在帳篷前,劍身上的《太虛劍經》文字在火光中若隱若現。
“還記得那句詩嗎?“蘇蘅輕聲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云松握住她布滿皺紋的手:“下一站該回青城了。“
重陽登高日,青城山迎來十年最大的霧凇奇觀。
明心已長成挺拔少年,正在山門前指導新入門的師弟們練劍。他的“水墨劍意“已得云松七分真傳,劍鋒過處,霜花自然凝結成山水形狀。
云松與蘇蘅坐在老梅樹下對弈。棋盤是當年玄真道長用過的,檀木已磨出包漿。蘇蘅落下一枚白子,忽然笑道:“你輸了。“
果然,黑子已無路可退。云松搖頭認負,卻見蘇蘅指尖的白子泛著奇異光澤——那是她悄悄用內力加熱的“火玉“,專門克制他的“冰心訣“。
“耍賴。“云松假裝板起臉,眼中卻滿是笑意。
山風乍起,梅枝輕搖,灑落細雪般的花瓣。天問劍在堂中自鳴,與遠處練劍聲相和。明心帶著小師弟們演示新學的“太虛歸一“式,劍光如虹,貫通天地。
蘇蘅望著這群朝氣蓬勃的少年,輕聲吟道: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云松接了下句: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兩人相視而笑。他們知道,《太虛劍經》的傳承就像這滿山的花開花落,歲歲年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