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統三年(1911年)春正月初一,由于山海關外防疫工作開展,天氣寒冷且道路阻塞,皇帝諭令陳夔龍、錫良妥善安置各省參與防疫工作的人員。正月初七,馮煦上奏勘察徐州、淮安地區受災情況。正月初十,免除江蘇長洲等四十廳州縣的田地銀糧賦稅。正月十一,賑濟江蘇高郵、寶應、清河、安東、山陽、阜寧等縣的水災。
正月十五,度支部呈上全國預算章程。正月十七,皇帝守喪期滿除去喪服。御史胡思敬彈劾憲政編查館,稱不可隨意濫設新官職,也不應將舊官職全部裁撤;起草相關文件應當任用正直之人,頒布實施時應廣泛采納眾人意見。皇帝將他的奏章下發到政務處。正月二十一,調志銳為伊犁將軍,廣福為杭州將軍。正月二十六,廢除殘酷的不合法刑罰。凡是遣送、流放以下罪行的犯人,不得使用刑訊逼供。法部上奏已革職的綏遠城將軍貽谷罪當論死,皇帝下詔改判其發配新疆效力贖罪。二月初二,命令周樹模參與勘定中俄邊界。這個月,直隸、山東地區民眾遭受疫病。
二月初一,準許在湖南省城為已故大學士、前湖南巡撫王文韶建立祠堂。馮煦請求疏浚睢河。民政部呈上編訂的戶籍法。二月初三,皇帝諭令相關部門做好防疫工作,不得借防疫之名騷擾百姓,同時命令民政部、步軍統領衙門、順天府將保護民眾生命的意圖告知百姓。二月初六,四川德格、春科、高日三個土司轄地改設流官,設置邊北道、登科府,以及德化、白玉兩個州,石渠、同普兩個縣。規定應該遣送到新疆軍臺的犯人改發配到巴塘、西藏。
二月初七,免除云南昆明等三個州縣受災田地的條糧銀米賦稅。二月初八,免除浙江仁和等三十個州縣,杭、嚴二衛,衢、嚴二所荒地的錢糧漕米。二月初九,將陸軍部、海軍部大臣、副大臣改為正都統、副都統,仍然由蔭昌、壽勛、載洵、譚學衡分別擔任。英國人侵占片馬。
二月十四,命令李家駒撰寫講義并輪班進呈給皇帝。二月十七,裁撤駐藏幫辦大臣,設置左右參贊。二月十八,頒布給浙江惠興女學堂“貞心毅力”匾額。二月二十,外務部呈上勛章贈賞章程。命令度支部右侍郎陳邦瑞、學部右侍郎李家駒、民政部左參議汪榮寶協助編纂憲法。任命誠勛為廣州將軍,溥颋為熱河都統。任命貝子溥倫為農工商部尚書,世續為資政院總裁,李家駒為資政院副總裁,劉若曾為修訂法律大臣。二月二十三,禁止洋商運鹽入口。改設英屬檳榔嶼正領事官。
三月初一,任命劉銳恒為云南提督。裁撤稽察守衛處,設置管理前鋒、護軍等營事務處,三旗護軍仍然隸屬于內務府。陸軍部上奏,東三省測量局官員焦滇因賄賣秘密地圖,被誅殺。三月初二,裁撤奉天承德、錦二縣。三月初三,裁撤四川川北、重慶二鎮總兵官。
三月初四,頒布盡忠節、守禮節、尚武勇、崇信義、敦樸素、重廉恥六條訓諭軍人。三月初八,賞賜陸軍各鎮、協統制、統領等官員何宗蓮、李奎元等陸軍副都統銜、協都統等不同職位和榮譽。三月初九,吉林疏浚圖們江航路,使其與大海相通。三月初十,命令出使意大利國大臣吳宗濂擔任專使,慶賀意大利立國慶典。
三月十一,革命黨人用炸藥彈擊殺署理廣州將軍孚琦。三月十三,任命薩鎮冰為海軍副都統。趙爾豐上奏平定三巖野番,改孔撒、麻書兩土司轄地,設置流官。三月十五,授予張鳴岐兩廣總督職位。三月十六,度支部尚書載澤與英、美、德、法四國銀行締結借款契約。
三月十七,賞賜伊犁將軍志銳尚書銜,伊犁地方文武官員均受其節制。免除浙江仁和等三十七州縣并衛所田塘宣統二年的銀糧賦稅。三月十九,由于江蘇、安徽、河南受災,命令馮煦會同三省督撫籌備春賑。三月二十,荷蘭在海牙召開禁煙會議,命令出使德國大臣梁誠前往參加會議。賑濟科布多札哈沁蒙古游牧地區的災害。
三月二十一,錫良因病免職,調趙爾巽為東三省總督,授予欽差大臣,兼管三省將軍事。加直隸熱河道提法使銜。三月二十二,命令趙爾豐暫署四川總督,王人文為川滇邊務大臣。將哀毀殉親的前浙江巡撫聶緝椝的孝行事跡交付史館記錄。三月二十四,漢代大儒趙岐、元代大儒劉因都被批準從祀于文廟。華商在日本橫濱創立大同學校,朝廷頒布“育才廣學”匾額。三月二十八,革命黨人黃興率領其黨羽在廣州焚燒總督衙署,后被擊退。
夏四月初二,楊文鼎請求暫緩裁撤湖南綠營及防軍。四月初五,賞賜游學畢業生鐘世銘、汪爔芝等法政科進士、舉人,工科舉人等不同功名。四月初七,趙爾巽上奏請求在用人行政方面擁有便宜行事的權力,朝廷批準。四月初八,裁撤山東巡撫、鎮標營的官職。
四月初九,朝廷下詔改立責任內閣,并頒布內閣官制。授予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大學士那桐、徐世昌為協理大臣;任命梁敦彥為外務大臣,善耆為民政大臣,載澤為度支大臣,唐景崇為學務大臣,蔭昌為陸軍大臣,載洵為海軍大臣,紹昌為司法大臣,溥倫為農工商大臣,盛宣懷為郵傳大臣,壽耆為理藩大臣。又命內閣總理、協理大臣均為國務大臣,內閣總理大臣、協理大臣均兼任憲政編查館大臣,慶親王奕劻仍管理外務部。設立弼德院,任命陸潤庠為院長,榮慶為副院長。裁撤舊內閣、辦理軍機處及會議政務處;大學士、協辦大學士仍在翰林院排序,裁撤內閣學士以下官職;設立軍諮府,任命貝勒載濤、毓朗為軍諮大臣,并命其制訂府官制;命趙爾巽會同陳夔龍、張人駿、瑞澂、李經羲與憲政編查館大臣商議制訂外省官制。
四月初十,慶親王奕劻、大學士那桐、徐世昌都辭去內閣總理、協理之職,朝廷沒有批準,催促他們立即上任。朝廷再次重申鴉片煙禁,諭令民政、度支二部以及各省督撫限期禁絕鴉片。朝廷下詔確定鐵路國有政策。此前,給事中石長信上疏論述各省商民集股成立的造路公司存在諸多弊端,建議朝廷敕令相關部門將全國主要干線鐵路收歸國有,其余支線鐵路準許各省紳商集股自行修建,皇帝認可此建議并下發郵傳部商議。到此時,郵傳部上奏稱:“中國幅員遼闊,邊疆遙遠,必須有縱橫全國的主要鐵路干線,才能利于行政管理、掌控核心。此前規劃不善,導致路政混亂,不分干線支線,不考量民力,只要有人遞交申請就批準商辦。但幾年來,廣東收了一半股金,卻沒修多少鐵路;四川虧損嚴重,追討欠款毫無頭緒;湖南、湖北雖已開辦多年,卻只是白白耗費資金。照此下去,恐怕時間越久,百姓負擔越重,上下都深受其害。應該將干線鐵路都收歸國有,支線鐵路任由民眾自行修建。告知民眾,宣統三年以前各省分設公司集股商辦的干線鐵路,應由國家收回,盡快修筑,并廢除以前批準的相關方案。”因此有了鐵路國有的詔令。
四月初二,吉林發生火災,朝廷發放庫銀四萬兩用于賑濟。四月十四,朝廷對署理廣州將軍副都統孚琦進行追贈撫恤。四月十八,資政院請求將預算、借款兩件事交由資政院會議討論,朝廷沒有批準。四月十九,起用端方以侍郎候補,擔任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朝廷諭令被裁撤官職的候補人員不得上奏議事;又諭令本年秋季在直隸永平府調集禁衛軍及近畿各鎮陸軍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練。四月二十,恭親王溥偉因病免去禁煙大臣一職,順承郡王訥勒赫接替。四月二十一,郵傳大臣盛宣懷與英、德、法、美四國銀行達成借款契約。四月二十二,龐鴻書被免職,沈瑜慶任貴州巡撫。
四月二十三,朝廷命令各地督撫告知民眾,鐵路現已歸官府辦理,從降旨之日起,四川、湖南兩省的租股一律停收。宣統三年四月以前所收的租股,應由郵傳部、督辦鐵路大臣會同各省督撫清查上奏,地方官員如有隱匿不報者將被追究治罪。楊文鼎上奏稱,湖南民眾自從聽聞鐵路干線收歸國有旨意后,群情激憤、惶恐不安,喧鬧異常,還四處散發傳單,恐怕會引發更大騷亂。朝廷諭令嚴厲禁止此類行為,倘若有匪徒從中煽動蠱惑,意圖作亂,按照懲治亂黨條例,格殺勿論。朱家寶上奏稱,江淮交匯之處是匪黨頻繁出沒的地方,近年來連續遭遇饑荒,盜匪活動更加猖獗,請求援引湖北、四川懲治會匪、土匪的章程,對犯法者以軍法處置。四月二十七,將稅務司附屬的郵政業務劃歸郵傳部管理;免除云南昆明縣官府所用田地的定額賦稅;賑濟山東滕縣、嶧縣的災害。
五月初一,采納湖南京官大理寺少卿王世祺等人的建議,停止湖南因修筑鐵路而征收的房捐及米鹽捐。五月初二,楊文鼎上奏湖南諮議局呈請稱,湖南鐵路有能力自行辦理,不愿意借債,并代為奏報,朝廷嚴厲斥責了楊文鼎。朝廷撫恤在墨西哥遇害的華僑,發放銀兩。五月初三,裁撤廣西綠營都司、守備以下的官職及馬步兵。
五月初四,山東兗州、沂州、曹州三府及濟寧州受災,朝廷發放庫銀三萬兩進行賑濟。四川諮議局得知鐵路國有旨意后,紳民紛紛函電交馳,請求暫緩接收,并請求停止刊印、張貼公告,呈請王人文代為奏報。王人文將此事上奏后,朝廷嚴厲斥責,并命令迅速刊刻公告,廣泛張貼告知民眾,同時要切實做好開導解釋工作。五月初六,免除琿春貧苦旗丁承領荒地的價銀。五月初九,對游學畢業生進士江古懷等人進行廷試,并授予不同官職。五月十六,孫寶琦上奏稱皇族宗室不應參與政務,朝廷對其進行斥責。五月十七,那桐重新被起用,仍授予文淵閣大學士。五月二十一,廣東因鐵路收回一事,民眾倡議不使用官府發行的紙幣,持紙幣去兌換白銀,朝廷諭令張鳴岐加以防范。五月二十二,資政院呈上修改后的速記學堂章程。
五月二十三,度支、郵傳二部聯合上奏川、粵、漢干線鐵路收回辦法。提議收回廣東、四川、湖南、湖北四省鐵路公司的股票,由度支部特別發行國家鐵路股票進行換發:廣東路發六成;湖南、湖北路按本金發還;四川路在宜昌實際用工用料的款項四百余萬兩,發給國家保利股票,其現存的七百余萬兩,民眾可以選擇繼續入股,或者用于興辦實業。朝廷詔令端方迅速前往這三個省,會同各省督撫按照此辦法執行。丁寶銓因病免職,陳寶琛任山西巡撫。五月二十五,任命于式枚總理禮學館。五月二十九,內閣呈上內閣屬官官制、法制院官制,朝廷下詔頒布。設立內閣承宣廳,制誥、敘官、統計、印鑄四局,設置閣丞、廳長、局長等官職;同時設立內閣法制院,任命院使。裁撤憲政編查館、吏部、中書科、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批本處,將其事務歸入內閣;將繙書房改隸翰林院。陸軍部上奏選拔各省督練公所軍事參議官。五月三十,翰林院進呈檢討章梫所編纂的《康熙政要》。
六月初二,命令資政院會同內閣修訂資政院章程;賑濟湖南武陵、龍陽、益陽三縣的水災;保定陸軍軍械局火藥庫、陸軍第二鎮演武廳火藥庫先后發生火災。六月十五,安徽發生水災,無為州五里碑、九連等地的圩堤被沖毀。六月十六,任命榮慶為弼德院院長,鄒嘉來為副院長;陸潤庠被免去禁煙大臣一職,陳寶琛被免去山西巡撫一職,以侍郎候補;伊克坦被免去都察院副都御史一職,以副都統記名;裁撤兼管順天府府尹一職。
六月十七,任命陸鐘琦為山西巡撫。六月十八,趙爾豐上奏稱收復巴塘得榮地區,當地百姓請求繳納糧稅,浪莊寺一千多名喇嘛同意還俗;又上奏巴塘臨卡石百姓投誠,將其撥歸三壩廳管理。六月二十,伊克昭盟紥薩克固山貝子三濟密都布旗受災,朝廷發放庫銀一萬兩進行賑濟。六月二十一,丹噶爾廳及西寧縣匪黨聚眾作亂,官軍將其擊潰,首要分子李旺、李統春、李官博儉等人被處死。六月二十六,設立典禮院,設置掌院大學士、副掌院學士、學士、直學士等官職,任命李殿林為典禮院掌院學士,郭曾炘為副掌院學士。
六月二十七,四川紳民羅綸等二千四百余人,認為鐵路收歸國有后,盛宣懷、端方會同度支部奏定的辦法,對待四川民眾全用強制手段,有失公平,因此表示不敢遵從,呈請朝廷審查。王人文將此事上奏,朝廷以民眾一再上奏請愿為由,嚴厲斥責了王人文。朝廷增設荷屬爪哇島總領事,以及泗水、蘇門答臘正領事。六月二十九,湖南常德府因大雨導致河水泛濫,淹沒屬縣,沖毀房屋田地,朝廷發放庫銀六萬兩進行賑濟。七月初一,因禁煙事宜與英國公使續訂條件,朝廷再次重申嚴厲禁煙,諭令朝廷內外切實執行。
閏六月初一,任命寶熙擔任禁煙大臣。閏六月初二,恩壽因病免職,余誠格被任命為陜西巡撫。閏六月初五,安徽降下大雨,江潮突然上漲,濱江沿河的各個州縣遭受洪澇災害,朝廷發放庫銀五萬兩用于賑濟。
閏六月十二,余誠格調任湖南巡撫,楊文鼎調任陜西巡撫。閏六月十四,朝廷下詔,本年在永平府調集禁衛軍及近畿各鎮軍隊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練,命令軍諮大臣貝勒載濤代表皇帝親臨現場監督軍隊。閏六月十五,命令貝子溥倫、鎮國公載澤會同宗人府編纂擬定皇室大典。閏六月十七,革命黨人用炸藥彈襲擊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李準受傷但保住性命。前吉林將軍銘安去世。
閏六月十八,任命載振、陸潤庠、增祺、陳寶琛、丁振鐸、姚錫光、沈云沛、誠勛、清銳、朱祖謀為弼德院顧問大臣,國務大臣奕劻、那桐、徐世昌、梁敦彥、善耆、載澤、唐景崇、蔭昌、載洵、紹昌、溥倫、盛宣懷、壽耆以及宗人府宗令世鐸、總管內務府大臣奎俊、繼祿兼任弼德院顧問大臣。閏六月十九,善耆調任理藩大臣,桂春暫代民政大臣。鳳山調任廣州將軍,壽耆任荊州將軍。川路股東會會長顏楷等人呈文彈劾郵傳部,趙爾豐將此事上奏,但朝廷沒有回復。閏六月二十三,裁撤各省府治的首縣,改設地方審判廳。閏六月二十七,內閣請求修訂法規。
七月初五,趙爾豐上奏說鐵路收歸國有后,四川民眾仍然存在很多誤解,紛紛提出要求。朝廷諭令郵傳部、督辦鐵路大臣清理路股,明確公布處理辦法,以消除民眾疑慮。七月初七,命令瑞澂、張鳴岐、趙爾豐、余誠格分別在各自轄區內協同辦理鐵路相關事宜。命令端方前往四川調查鐵路事務。
七月初十,因四川人心不穩,容易被煽動蠱惑,朝廷諭令提督田振邦嚴格約束軍隊進行彈壓,催促端方迅速前往四川,并允許他帶領軍隊。趙爾豐、玉昆率領提督、各司道官員上奏,稱四川民眾爭路情緒激烈,請求將此事交資政院議決,仍歸商辦。朝廷沒有批準,仍責令趙爾豐進行彈壓、解散民眾。七月十二,江蘇各地普降大雨,圩堤決口,莊稼被淹,朝廷發放庫銀四萬兩用于賑濟。永定河決口。端方進入四川,水陸新舊各路軍隊聽候他調遣。調陸徵祥為出使俄國大臣,劉鏡人為出使荷蘭大臣。
七月十四,忠瑞免職,桂芳任科布多辦事大臣。溥睘免職,薩蔭圖任科布多參贊大臣。七月十五,四川局勢混亂,趙爾豐逮捕了諮議局議長蒲殿俊、副議長羅綸、保路同志會長鄧孝可、股東會長顏楷、張瀾以及胡嶸、江三乘、葉秉誠、王銘新九人。不久,同志會民眾聚眾包圍總督署,趙爾豐派兵攻擊,民眾才散去。朝廷賑濟浙江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四府的災害。
七月十六,皇帝入學,大學士陸潤庠、侍郎陳寶琛負責教授知識,副都統伊克坦教習國語和滿文。朝廷賑濟湖北水災。七月十七,廣東澄海縣堤壩決口,朝廷發放庫銀四萬兩進行賑濟。四川在京民眾因爭路問題召開會議,并向資政院遞交呈文,請求代為上奏。朝廷下令逮捕代表劉聲元并押解回原籍。朝廷諭令學部約束學生不要參與外部事務,同時敕令相關部門禁止民眾聚眾開會。
七月二十,山東濟南及東西路各州縣發生水災,黃河上游民堤再次決口,朝廷發放庫銀五萬兩進行賑濟。朝廷賑濟福建水災。七月二十一,命令前兩廣總督岑春煊前往四川,會同趙爾豐辦理剿撫事宜。七月二十二,監國攝政王檢閱禁衛軍。七月二十六,因四川民眾騷亂,朝廷諭令趙爾豐督促各路軍隊迅速驅散民眾,同時區分好壞進行剿撫,對被脅迫參與的民眾予以赦免。七月二十七,波密野番歸降。
八月初一,總稅務司赫德去世,朝廷追晉他為太子太保銜。準許在伊犁為已故成都將軍、前伊犁將軍馬亮建立祠堂。八月初七,慶親王奕劻再次請求辭去內閣總理大臣及管理外務部的職務,朝廷沒有批準。八月初九,裁撤直隸督標、提標,以及通永、天津、正定、大名、宣化各鎮標官員、馬步守兵,提督職位依舊保留。
八月十一,江南提督劉光才因病免職,調張勛接替,任命張懷芝為甘肅提督。八月十二,確定國樂。八月十五,設立鹽政院,設置大臣以下各級官職,廢除鹽務處。命令載澤兼任鹽政大臣。八月十八,端方、瑞澂上奏,湖北境內粵漢、川漢鐵路改歸國有,取消商辦公司,并議定接收路股辦法,朝廷下詔嘉獎,并以深明大義褒獎當地士紳。
八月十九,革命黨在武昌謀劃起義,事情敗露后,三十二人被捕,劉汝夔等三人被處死。瑞澂將此事上奏,朝廷下詔嘉獎他在萌芽狀態消除禍患、迅速平定動亂,命令他對擒獲的人員嚴加審訊,并緝拿逃亡者。八月二十,武昌新軍發動兵變,歸附革命黨,總督瑞澂棄城逃走,武昌淪陷。朝廷下詔革除瑞澂職務,但仍命他暫代總督事務,戴罪立功。命令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前往討伐,湖北軍隊及援軍全部聽從他節制,薩鎮冰率領兵艦、程允和率領水師一同前往支援。
八月二十一,張彪因軍隊與匪患勾結引發變故,棄營逃跑,朝廷革除他湖北提督職務,仍責令他繼續剿匪。停止永平府的大規模軍事演練。解除山西、河南的運糧禁令。武昌軍民擁立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官黎元洪為都督,成立軍政府。此后,各省紛紛擁兵占據地盤宣布獨立,推舉的首領都稱為都督。革命軍奪取漢陽,襲擊兵工廠、鐵廠,占據漢口。
八月二十二,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岑春煊為四川總督,二人都負責督辦剿撫事宜。命令貝勒載濤督率禁衛各軍守衛京城附近地區。八月二十三,王人文被免職,再次任命趙爾豐為川滇邊務大臣。停止奉天本年的進貢。八月二十四,岑春煊推辭四川總督一職,朝廷沒有批準。催促梁敦彥來京任職。京城開設糧倉平價售糧,以保障民眾糧食供應。
八月二十七,朝廷下詔長江水陸各路軍隊都聽從袁世凱節制。諭令川、楚兩地用兵,要體諒被脅迫參與的民眾,主動前來歸降的,既往不咎;愿意隨軍效力,能夠擒獲或獻出匪黨的,給予優厚獎賞。繳獲的逆黨名冊應當銷毀,不要牽連無辜。對兩省受災地區進行撫恤。停止裁撤各省綠營、巡防隊。壽耆被免職,任命連魁為荊州將軍。
八月二十八,皇太后下懿旨,發放庫銀二十萬兩賑濟湖北遭受戰亂的難民。福建龍溪、南靖兩縣河水泛濫,堤壩決口,朝廷發放庫銀二萬兩進行賑濟。因湖北戰事吃緊,朝廷諭令山東、山西兩省購買、運輸米麥支援軍隊。八月二十九,命令副都統王士珍協助辦理湖北軍務。
九月初一,發生日食。資政院第二次開會,皇帝下詔勉勵議員。湖南新軍發動兵變,巡撫余誠格逃到兵艦上,巡防營統領、前廣西右江鎮總兵黃忠浩戰死。
九月初二,陜西新軍發生兵變,代理巡撫、布政使錢能訓自殺未遂,隨后逃往潼關,西安將軍文瑞、副都統承燕、克蒙額都在此次事變中死去。九月初三,皇太后下懿旨,拿出內庫銀二十四萬兩賑濟直隸、吉林、江蘇、安徽、山東、浙江、湖南、廣東等省的饑民,并成立慈善救濟會。九月初四,張蔭棠被免職,施肇基被任命為出使意大利、墨西哥、秘魯三國大臣。革命黨人用炸藥彈炸死廣州將軍鳳山。
九月初五,皇太后向慈善救濟會捐贈錢財。資政院彈劾郵傳大臣盛宣懷侵權違法、欺君罔上,推行錯誤政策,引發禍亂,是誤國的首要罪人,朝廷下詔革除盛宣懷的職務。端方上奏說,經訪查四川動亂的起因,確實是由于官民沖突造成的,請求釋放諮議局議長蒲殿俊以及鄧孝可等九人,湖北拘留的法部主事蕭湘也免于追究責任,朝廷批準了這一請求。任命唐紹儀為郵傳大臣。任命陳邦瑞為江、皖賑務大臣。
九月初六,皇太后拿出內庫銀一百萬兩支援湖北的軍事行動。召回蔭昌,授予袁世凱欽差大臣,負責督辦湖北的剿撫事宜,節制各路軍隊。任命軍諮使馮國璋統領第一軍,江北提督段祺瑞統領第二軍,二人都受袁世凱節制。任命春祿為廣州將軍。對遇害的廣州將軍鳳山進行追贈撫恤。馮國璋與革命軍在灄口交戰,通過水陸夾擊的方式,奪回了漢口。
九月初八,因為瑞澂失守武昌,逃到兵艦上,又偷偷逃出省城,貪生怕死、喪失廉恥,朝廷下詔將其逮捕回京,交法部治罪。九月初九,皇帝下詔罪己。命令溥倫、載澤編纂憲法條文,迅速上奏。資政院總裁、大學士世續因病免職,李家駒接替他擔任總裁,達壽為副總裁。桂春回到倉場侍郎的任上,趙秉鈞暫代民政大臣。革除湖南巡撫余誠格的職務,但仍讓他暫時管理湖南巡撫事務。
山西新軍發生兵變,巡撫陸鐘琦戰死。云南新軍發生兵變,總督李經羲逃走,布政使世增以及統制官鐘麟同、兵備處候補道王振畿、輜重營管帶范鐘岳都在事變中死去。命令湯壽潛總辦浙江團練。解除黨禁,戊戌政變中獲罪的人,以及先后因政治革命嫌疑被定罪的人,和此次被脅迫后自行歸降的人,都予以赦免。資政院提出內閣應當承擔責任,請求廢除現行章程,實行完全的內閣制度,并且不用親貴擔任內閣職務。朝廷下詔表示認可。順天府平價出售糧食。
九月初十,江西新軍發生兵變,巡撫馮汝骙逃到九江,服毒自殺。安徽新軍進攻省城,被擊退。九月十一,授予袁世凱內閣總理大臣,命令他組織完全內閣。慶親王奕劻被免去內閣總理大臣職務,任命為弼德院院長。那桐、徐世昌被免去內閣協理大臣職務,和榮慶一起擔任弼德院顧問大臣。免去善耆、鄒嘉來、載澤、唐景崇、蔭昌、載洵、紹昌、溥倫、唐紹儀、壽耆的國務大臣職務,并解除他們在各部的職務。載濤被免去軍諮大臣職務,蔭昌接替他擔任軍諮大臣。起用魏光燾為湖廣總督,命令他迅速前往湖北。陸海各軍及長江水師仍然聽從袁世凱的節制調遣。
九月十二,召袁世凱來京。命令王士珍暫代湖廣總督。采納張紹曾的建議,改命資政院制定憲法。九月十三,資政院上奏采用君主立憲主義,呈上重大信條十九條。拿出內庫銀十萬兩賑濟四川遭受戰亂的難民。
九月十四,皇帝下詔讓統兵大員將朝廷與民眾重新開始、不忍心再動用武力的意思告知民眾。諭令統兵大員申明紀律,禁止擾民。任命第六鎮統制吳祿貞暫代山西巡撫。袁世凱推辭內閣總理大臣一職,皇帝下詔溫言勉勵他。對殉難的山西巡撫陸鐘琦進行追贈撫恤。貴州宣布獨立,推舉了都督,巡撫沈瑜慶逃走。革命軍占領上海。袁世凱命令前線各軍停止進軍。不久派遣知府劉承恩、正參領蔡廷幹前往黎元洪處勸說停止戰斗,但沒有取得成效,只好返回。
九月十五,朝廷下詔允許革命黨人依法組建政黨。資政院上奏說漢口之戰中,官軍慘殺百姓,請求下令停戰。朝廷諭令袁世凱查辦相關軍官的罪行,商民的損失由國家進行賠償。吳祿貞上奏說,派遣人員到敵軍中進行勸告,下令停止攻擊,自己還親自前往娘子關撫慰革命軍,朝廷下詔嘉獎他。裁撤廣東交涉使司。江蘇巡撫程德全在蘇州歸附革命軍,自稱都督。浙江新軍發生兵變,巡撫增韞被逮捕,不久被釋放。
九月十六,授予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侍郎銜,讓他去宣撫長江地區。張紹曾稱病不去。任命張勛為會辦南洋軍務大臣。趙爾豐被免職,命令端方暫代四川總督。催促袁世凱入京。從獄中釋放政治嫌疑犯汪兆銘、黃復生、羅世勛。
九月十七,廣西巡撫沈秉堃自稱都督。內閣銓敘局發生火災。九月十八,江寧新軍統制徐紹楨率領軍隊發動兵變,將軍鐵良、總督張人駿、提督張勛進行抵抗防守。鎮江被攻陷,京口副都統載穆戰死。安徽新軍發生兵變,推舉巡撫朱家寶為都督。
九月十九,朝廷下詔特別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因為聽從了資政院的奏請,按照憲法信條進行公舉,所以有了這一任命。呂海寰請求依照紅十字會法,推廣慈善救濟會,朝廷批準了這一請求。廣東宣布獨立,推舉了都督,總督張鳴岐逃走。福建新軍發生兵變,將軍樸壽、總督松壽戰死。
九月二十,皇太后下懿旨免去繼祿的職務,起用世續再次擔任總管內務府大臣。召錫良入京覲見。因為朝廷對滿、漢軍民原本就沒有歧視,所以命令統兵大員將這一情況告知民眾。
九月二十一,山東巡撫孫寶琦宣告獨立。順天府上奏在京師成立臨時慈善普濟赤十字總會。免去貝勒毓朗的軍諮大臣職務,徐世昌接替他擔任軍諮大臣。
九月二十二,對江寧戰斗中防守和作戰的將士進行賞賜撫恤。任命呂海寰為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同時兼管慈善救濟會事務。東三省諮議局及新軍要求獨立,總督趙爾巽沒有同意,擱置了這一議案,仍然讓下屬去勸解。
九月二十三,命令近畿各鎮及各路軍隊,以及姜桂題所部都聽從袁世凱的節制。九月二十四,分別派遣被兵禍的各省宣慰使,征求國民的意見。命令各省督撫推舉足以作為代表的人來京參與會議。趙爾巽因為四川的事情引咎請求辭職,朝廷下詔不批準。吳祿貞帶兵到石家莊,被他的下屬殺害。御史溫肅彈劾吳祿貞包藏禍心,反叛的跡象明顯。朝廷下詔讓陳夔龍進行調查。王士珍因病免職,命令段芝貴代理湖廣總督。永定河決口合攏。袁世凱來到京城。
九月二十五,任命張錫鑾為山西巡撫。溥颋被免職,任命錫良為熱河都統。九月二十六,袁世凱推舉國務大臣。朝廷下詔任命梁敦彥為外務大臣,趙秉鈞為民政大臣,嚴修為度支大臣,唐景崇為學務大臣,王士珍為陸軍大臣,薩鎮冰為海軍大臣,沈家本為司法大臣,張謇為農工商大臣,楊士琦為郵傳大臣,達壽為理藩大臣,并且都設置副大臣輔佐他們。任命于式枚、寶熙為修律大臣。紹昌、林紹年、陳邦瑞、王垿、吳郁生、恩順都擔任弼德院顧問大臣。
九月二十七,任命段祺瑞暫代湖廣總督。起用升允暫代陜西巡撫,督辦軍務。九月二十八,浙江巡撫增韞因擅自離職被革職。九月二十九,因為督攻秣陵關的余黨時,將士們奮勇作戰,賞賜張勛二等輕車都尉世職。九月三十,資政院呈上改訂后的院章,朝廷頒布實施。
冬十月初一,內閣上奏因立憲存在一些抵觸事項,決定停止皇帝召見臣下奏事,對弼德院、軍諮府的奏事也加以限制,并廢除各衙門值日的舊章程。重新任命世續為文淵閣大學士。
十月初三,伍廷芳、張謇、唐文治、溫宗堯勸說攝政王,請求支持共和政體。十月初五,將憲法信條十九事在太廟宣誓,由攝政王代行祭祀之事。任命勞乃宣為大學堂總監督。溥良被免職,命令直隸宣化鎮總兵黃懋澄兼任代理察哈爾都統。
十月初六,命令甘肅提督張懷芝協助辦理直隸防務。四川成都宣布獨立,推舉了都督。十月初七,督辦鐵路大臣、候補侍郎、代理四川總督端方率兵進入四川,駐扎資州時,被部下殺害,他的弟弟端錦一同遇害。朝廷為表彰收復漢陽的功勞,封馮國璋為二等男爵。命令科爾沁親王阿穆爾靈圭前往奉天,會同趙爾巽籌劃蒙古相關事宜。叛軍進攻金陵,副將王有宏戰死。
十月初九,孫寶琦取消山東獨立,并上書彈劾自己,請求治罪。朝廷下詔赦免了他,還褒獎了山東不附和獨立的官商。朝廷撥發錢款犒賞張勛的軍隊。賞賜梁鼎芬三品京堂,命他會同李準收復廣東。
十月十一,革命軍攻陷江寧,將軍鐵良、總督張人駿逃往上海,張勛率領剩余軍隊退守徐州。袁世凱與民軍簽訂暫時停戰條款,停戰三天。此后又多次延長停戰期限,直到國體確定之日才結束。命令徐世昌擔任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
十月十二,寶棻被免職,齊耀琳任河南巡撫。命令壽勛會同袁世凱、徐世昌籌辦軍務。十月十三,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自立,驅逐庫倫辦事大臣三多。朝廷下詔革除三多職務。
十月十四,對殉難的江西巡撫馮汝骙進行追贈撫恤。十月十五,監國攝政王載灃向皇太后上奏,繳回監國攝政王印章,退居藩王府邸。皇太后下懿旨,晉封世續、徐世昌為太保,命他們護衛皇帝。諭令段祺瑞剿滅當陽、天門等地的土匪。
十月十六,下詔授予袁世凱全權大臣,委派代表前往南方商討國家大局。任命馮國璋為察哈爾都統。資政院請求改用陽歷,并允許臣民自由剪發,朝廷下詔批準施行。
十月十七,將訓練禁衛軍大臣改為總統官,任命馮國璋擔任此職。任命良弼為軍諮府軍諮使。對殉難的閩浙總督松壽進行追贈撫恤。
十月二十一,開放黑龍江省太平山察漢敖拉煤礦。十月二十二,革命軍抵達荊州,代理左翼副都統恒齡戰死。十月二十三,內閣奏請發行愛國公債票。十月二十六,孫寶琦被免職,胡建樞任山東巡撫。
十一月初一,袁世凱請求廢除臣工封奏的舊制度。十一月初二,命令前代理湖北提法使施紀云、前光祿寺少卿陳鐘信辦理四川團練。
十一月初三,成都尹昌衡、羅綸率領同志軍進入總督衙門,劫持前代理四川總督、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趙爾豐寧死不屈,最終遇害。十一月初五,對在廣東潮州鎮總兵任上殉職的趙國賢進行追贈撫恤。
十一月初九,皇太后下令召集臨時國會,將共和立憲國體交由公眾表決。起初,袁世凱派遣唐紹儀南下,與民軍代表伍廷芳商討國家大局,以上海為議和地點。經過多次會議,伍廷芳堅持廢除帝制、建立共和國,唐紹儀無法說服對方,于是奏請朝廷裁決。袁世凱奏請召集王公大臣召開御前會議,最終采納了這一建議。至此,決定在上海召開國民會議,以解決國體問題。
十一月十一,各省十七名代表在上海召開選舉臨時大總統會議,選舉產生臨時大總統,在南京建立政府,定國號為中華民國。十一月十六,勸說親貴王公等捐輸錢財以充實軍餉。大理院正卿定成被免職,劉若曾接替他的職位。
十一月十七,楊士琦被免職,命令梁士詒代理郵傳大臣。十一月十九,對代理四川總督、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候補侍郎端方及其弟弟知府端錦進行追贈撫恤。裁撤鹽政院。灤州發生兵變,后被平定。伊犁新軍協統領官楊纘緒發動兵變,將軍志銳遇害。
十一月二十五,向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發布告諭,并賞賜先朝珍貴物品。十一月二十八,對殉難的代理荊州左翼副都統恒齡進行追贈撫恤。十一月二十九,袁世凱遇炸彈襲擊,未被炸中。
十一月三十,命令張懷芝兼任協助辦理山東防務大臣。十二月初一,命令相關部門保護外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命令舒清阿協助辦理湖北防務。任命烏珍為步軍統領,京師宣布戒嚴。
十二月初一,賞賜張懷芝巡撫銜。十二月十六,再次給予前山西巡撫陸鐘琦二等輕車都尉世襲職位,追贈在同一事件中遇害的其子翰林院侍講陸光熙三品京堂,給予優厚撫恤并賜謚號,同時表彰撫恤陸鐘琦的妻子唐氏。
十二月十八,張人駿被免職,命令張勛代理兩江總督。胡建樞被免職,命令張廣建代理山東巡撫,吳鼎元協助辦理山東防務。十二月二十,對殉難的伊犁將軍志銳進行追贈撫恤。
十二月二十二,皇太后下懿旨,鑒于袁世凱公忠體國,封他為一等侯爵。命令額勒渾代理伊犁將軍,文琦辦理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事務。李家駒被免職,任命許鼎霖為資政院總裁。革命黨人用炸藥彈襲擊良弼,使其腿部受傷,兩日后良弼去世。
十二月二十三,袁世凱推辭侯爵,經再三堅決辭讓后才接受。十二月二十四,因收復潼關,朝廷撥發一萬兩白銀犒賞軍隊。十二月二十五,為表彰在漢陽之戰中的功績,恢復張彪的提督職務。
十二月二十六,任命張懷芝為安徽巡撫。對在福州將軍任上殉職的樸壽進行追贈撫恤。十二月二十八,命令張錫鑾前往奉天協助辦理防務,李盛鐸代理山西巡撫,盧永祥協助辦理山西軍務。對遇害的軍諮府軍諮使良弼進行追贈撫恤。
十二月二十九,任命王賡為軍諮府軍諮使。十二月三十,皇太后下懿旨,授予袁世凱全權,讓他與民軍商議具體條件并上奏。當時岑春煊、袁樹勛、陸徵祥、段祺瑞等人請求迅速確定共和國體,以免百姓遭受更多苦難,因此不等國會召集,便決定讓渡政權,于是有了這一命令。
同日,命令昆源協助辦理熱河防務。次日,命令宋小濂代理黑龍江巡撫。之后,徐世昌被免去軍諮大臣職務,對在云南殉難的甘肅布政使世增進行追贈撫恤。錫良被免職,命令昆源代理熱河都統。朝廷免除江南徐州府未繳納完的丁漕銀糧。
不久,袁世凱上奏與南方代表伍廷芳商議的結果,表示贊成共和,并呈進皇室優待條件八條、皇族待遇條件四條、滿蒙回藏待遇條件七條,共十九條。皇太后命令袁世凱以全權組建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商議統一辦法。袁世凱于是秉承皇太后懿旨,向中外宣布:“此前因為民軍起義,各省紛紛響應,全國局勢動蕩,百姓生活困苦。特地命令袁世凱派遣人員與民軍代表商討國家大局,商議召開國會、決定國體。兩個月以來,仍沒有合適的解決辦法。南北隔絕,雙方僵持不下。商人無法正常經商,士兵在野外風餐露宿。國體一天不決定,百姓的生活就一天不得安寧。如今全國人民的心意,大多傾向于共和。南方各省率先倡導義舉,北方將領也隨后表示支持。人心所向之處,便是天命所在。我又怎忍心因為一姓的尊榮,違背廣大百姓的好惡呢?因此對外觀察天下大勢,對內審度民情輿論,特地率領皇帝將統治權交還給全國,確定為立憲共和國體。這樣既可以撫慰國內厭惡戰亂、渴望太平的民心,也與古代圣賢天下為公的道義相契合。袁世凱此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在這新舊交替的關鍵時刻,應當承擔起南北統一的重任。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的辦法。希望最終能夠讓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太平,使滿、蒙、漢、回、藏五族的全部領土合為一個大中華民國。我與皇帝也能夠退居安逸之所,悠閑度日,受到國民的優待禮遇,親眼見到天下大治的實現,這難道不是一件美事嗎!”
又宣布:“古代統治天下的君主,重在保全百姓的生命,不忍心為了供養自己而傷害百姓。如今確定新的國體,無非是想要先平息大亂,期望國家安定。如果違背大多數百姓的意愿,重新引發無盡的戰禍,那么大局將會徹底決裂,殺戮不斷,必然會釀成種族之間的慘痛悲劇。甚至會導致宗廟震驚,百姓遭受荼毒,后續的災禍更是難以言說。兩害相比較,選擇危害較小的一方。這正是朝廷審時度勢、體恤百姓的苦心。凡是京城內外的臣民,務必領會這一意圖,為大局全面考慮利害關系,不要心存虛妄偏激的意氣,發表空洞激進的言論,致使國家和百姓都受到傷害。命令民政部、步軍統領、姜桂題、馮國璋等人嚴密防范,切實開導民眾,使大家都明白朝廷順應天命、順從民意、大公無私的心意。至于國家設立官職,是為了百姓。朝廷內設有內閣、府、部、院,地方上建有總督、巡撫、司、道等機構,這些都是為了保障百姓的利益,并非為了一家一姓而設立。京城內外大小官員,都應當感念時局艱難,謹慎履行職守。現在責成各部門長官懇切勸誡下屬,不要荒廢官職,以符合我向來愛護百姓的心意。”
還宣布:“此前因為大局危急,百姓困苦,特地命令內閣與民軍商議優待皇室的各項條件,期望能夠和平解決問題。如今據內閣奏報,民軍所提出的優待條件,對于宗廟陵寢永遠奉祀、先皇陵寢按舊制妥善修繕等內容,都已經全部答應。皇帝只是卸下政權,尊號仍然保留。并且議定了優待皇室八條、待遇皇族四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看了奏報,覺得這些條件考慮得較為周全。特此向皇族以及滿、蒙、回、藏各族人民宣布,此后務必消除隔閡,共同維護社會安定,重新見證世界的太平,一同享受共和帶來的幸福,我對此抱有深切的期望。”至此,皇帝退位。
論曰:皇帝幼年即位,由監國攝政王處理政務,軍國大事都由他處置,重要事務則稟報太后決定。重大變故發生后,迅速交出政權,以天下為公,朝廷永存優待條件,開創了千古未有的奇特局面。退位后依然保留尊位,典章制度猶如新立。然而對于這段歷史如何評判定論,修史的人常常感到為難。但孔子編寫《春秋》,該記錄的就記錄,該刪去的就刪去。對于親身經歷時代的事情,記載比聽聞的更為詳細,一個朝代的典章故事,又怎么能夠缺失呢?這些歷史或許也會被天下后世之人共同借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