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土星五號(1965)
- 血色狂怒:征服火星
- 阿斯伯格綜合癥
- 2255字
- 2025-04-04 07:31:07
三年后,美國,阿拉巴馬州。
清晨,亨茨維爾市的汽車旅館被龍卷風預警刺破寂靜。陸軍彈道導彈局技術官杰克·卡特摸黑擰開飛歌牌收音機,BBC俄語廣播在電離層擾動中時斷時續:“......東方號飛船完成軌道......尤里·加加林......“
他打翻的咖啡在《伯明翰新聞》頭版洇開,昨日頭條還在嘲笑蘇聯的載人飛船是“鍍鉻的棺材“。
杰克·卡特沖進馬歇爾中心時,看到馮·布勞恩——這個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首任主任,金發藍眼的巴伐利亞天才,正在撕碎一份《紐約時報》,頭版是赫魯曉夫擁抱加加林的照片。
馮·布勞恩的鋼筆尖在演算紙上戳出個窟窿時,窗外的紅石火箭正在晨霧中泛著冷光。
杰克·卡特數到第七張被揉成團的圖紙,終于聽見德國人從牙縫里擠出的冷笑:“他們甚至沒給加加林裝側舷窗——就像往太空發射一顆左輪子彈,但赫魯曉夫用伏特加灌醉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但蘇聯人賭贏了。“杰克·卡特瞥見廢紙簍里《紐約時報》頭版的赫魯曉夫金牙反光,“總統要的不僅是追趕方案,他要的是超越,是...“
“他要的是魔術!“馮·布勞恩突然用巴伐利亞口音吼叫,震得玻璃柜里的V-2火箭模型嗡嗡作響,“知道聯盟號用了幾個分離系統嗎?三個!而我們的水星艙還在用降落傘砸碎黑猩猩的盆骨!“
這時,IBM 7090計算機房傳來打孔機的轟鳴,像機槍掃射般撕碎沉默。
德國人抓起圓規在星圖上劃出銳利的弧線:“土星五號需要三級推進,但庫魯角的發射臺還在沼澤地里喂鱷魚。“他的指甲掐進橡木桌面,“更別說導航計算機的內存還不如莫斯科地鐵售票機。“
冷靜下來后,德國人扯開領結,露出鎖骨下方未愈的火箭燃料灼痕,“我們需要把阿波羅計劃壓縮到九百天。但首先...“
他抓起電話線像握著導彈導線,“讓格魯曼公司停止在登月艙上畫海鷗翅膀!這不是該死的威尼斯游船!“
掛斷電話時,IBM打印機突然吐出長達三十英尺的軌道計算公式。馮·布勞恩用裁紙刀將圖紙釘在墻上,密密麻麻的Δv值在晨光中流淌成金色河流。
凱斯·格里南趕到的時候,聞到了熟悉的硝化甘油氣息,那是佩內明德時代(二戰納粹德國導彈研制基地)的味道。當馮·布勞恩將柚子的汁液涂抹在登月艙草圖上時,他仿佛看見液態氧與煤油正在佛羅里達的血管里奔涌。
“告訴北美航空,“德國人舔掉手指上的果酸,“服務艙燃料罐要像柑橘脈絡般包裹指令艙——我們要的不是繞月衛星,是能在靜海降落的鋼鐵郁金香。“
正午的警報聲突然響徹阿拉巴馬州,龍卷風正在逼近馬歇爾中心。
馮·布勞恩卻推開防爆門,任狂風撕扯他的金發:“看啊杰克!這就是地球逃逸速度!“他的領帶在颶風中獵獵作響,像面破碎的納粹旗墜入美利堅的暴雨。
龍卷風掠過測試場時,十二臺F-1發動機的試車臺在雨中如同哭泣的鋼鐵巨人。馮·布勞恩摸出懷表,表蓋內側的黨衛軍鷹徽早被銼刀磨平,取而代之的是女兒用蠟筆畫的土星火箭。
“九百天,“他對著颶風豎起三根手指,“我們會把星條旗插在危海盆地,哪怕用納粹的火箭把自由女神送上月球!“
這時,角落里的電話突然響起。凱斯·格里南拿起電話,肯尼迪特別助理的波士頓腔帶著類似電離層的雜音:“請轉告博士,總統需要一個月內拿出登月方案。另外,51區將會派人來協助你們。”
“那群研究外星生物的瘋子?有什么用?還不容直接從精神病院抓幾個人來靠譜。”紅石火箭正在起豎,仍在抱怨馮·布勞恩不由想起1958年那個燥熱的七月,如果那個被麥卡錫驅逐的天才還在,土星五號的二級發動機或許能減輕三百磅。
窗外的木蘭花正在盛開,而他們兩人分明聞到了戰爭的硝煙味。
......
又一個四年后,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LC-39發射臺。
土星五號火箭的液氧輸送管正在滲出白霜,凱斯·格里南少校的皮鞋粘在了發射平臺瀝青路面新補的環氧樹脂上。他懷里那份標著“Eyes Only“的簡報夾層里,東風-3導彈照片正被大西洋的濕氣緩緩侵蝕。
模糊的發射架上,錢的背影與馮·布勞恩驚人地相似:兩個被祖國背叛又重塑的流亡者,在冷戰鐵幕兩側編織著同樣的星空軌跡。
“知道錢為什么選擇紅色中國嗎?“馮·布勞恩突然在登月艙旁開口,手里是從未示人的信箋——1955年錢被釋放當天寄出的明信片,背面用德文寫著:“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
格里南注意到總工程師的西裝翻領內側別著兩枚徽章:銀質的V-2火箭剖面圖,和用鈦合金復刻的納粹鐵十字勛章殘片。
“當年在佩內明德,我們計算過用A9火箭轟炸紐約的彈道。“馮·布勞恩的雪茄煙圈飄向三百英尺高的火箭箭體,“現在這枚能載人飛越三十八萬公里。“
他們腳下的混凝土平臺還殘留著去年阿波羅8號發射時的輻射灼痕。格里南的余光瞥見簡報照片邊緣有個模糊身影,那人的左手正按在導彈伺服機構上——與馮·布勞恩調試登月艙陀螺儀時的姿勢完全鏡像。
距離發射還有八小時,警戒雷達突然捕捉到蘇聯拖網漁船“加加林號“抵近巴哈馬監測區。馮·布勞恩站在觀測窗前,看著海岸警衛隊的探照燈切開海霧:“1962年導彈危機時,我們在這里改裝過民兵導彈的星光導航系統。“
當倒計時廣播在發射指揮中心響起時,馮·布勞恩從西裝內袋取出張燒焦的佩內明德通行證,上面的簽發日期是1944年10月7日——正是他設計V-2火箭轟炸倫敦最密集的時期。
此刻四百公里高空,蘇聯宇宙-225衛星的紅外鏡頭正記錄著火箭尾焰的熱輻射圖譜。
“點火程序啟動。“
雪茄灰燼落在鈦合金燃料閥密封圈上,馮·布勞恩在振動傳來的瞬間閉起眼睛,而格里南少校的保密手冊從顫抖的桌面上滑落,露出夾在末頁的東風-3導彈尾噴管特寫照片。在五馬赫速度下被燒蝕的陶瓷涂層紋路,與土星五號第一級發動機的冷卻通道設計呈現出詭異的相似性。
當指揮中心爆發出歡呼聲時,馮·布勞恩的雪茄灰飄向東方,他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下了一句話:“重力是暴君,但拋物線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