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育兒書和課為啥學了也沒用
- 自我綻放,走出育兒焦慮
- 甄妮瑾
- 2585字
- 2025-03-29 17:53:56
優秀的書太多,育兒、溝通、成功勵志、專業技術、投資致富、親密關系,等等。不是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為什么我們看了書卻仍然收獲不了呢?對這個問題,那些天然就熱愛讀書的人恐怕很難回答,因為他們跟我們就是不一樣,在他們的思維里,看書吸收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嗎!一直能吸收共鳴才一直想去看更多。
我常看到擁有這類超能力的大咖們分析說書看了就忘,是因為沒有對書內容去做好分好類,歸納總結,沒有做好筆記,沒有合理的思維導圖,等等等等。還有的說,是因為沒有把知識點去實踐應用,紙上談兵就無法獲益。包括享譽世界非常有名的費曼學習法告訴我們,要通過輸出倒逼輸入,把自己從讀者變成知識的傳授者,去把學的東西講給別人聽,這樣才是更高效的學習方法。聽起來都很有道理。
但是我回想自己從十幾年前做講師開始,給211,985的學子們講職業規劃,給外企和上市公司的員工們培訓各種課程。到后來我做咨詢顧問,幫助企業解決各種復雜的體系和管理的問題。客觀來說我快速學習知識的能力,歸納、分類、推理、總結的邏輯能力都比較強,記憶力也不差。我學過的分析工具圖表模型不少,還有各種溝通談判的話術和各種方法論的加持。然而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方法理論和內容,給我的人生到底帶來了什么實實在在的智慧和收益呢?
我復盤了下,貌似并沒有收獲到什么充實、平靜、幸福;也沒有在現實中收獲更多他人真正的信任,沒有跟家人朋友關系更融洽和諧,沒有感受到生命更有意義和富足。確切來說我真實收獲到的,可能是他人羨慕的眼光,自己的得意,對別人的看不起,對名利更加的貪求......我好像說不出來其他更多意義。
那些年的光鮮亮麗背后仍然沒有讓我產生對書籍的熱愛,學的書和課程都要挑最“有用”的,內心沒有一點熱愛和興趣,讀書是為了讓自己“值錢”。再多的知識點都無法帶來智慧,這么多知識點,沒能讓自己和世界變得更好,也沒能讓我內心更富足,還反而讓我過的更糟:以為自己懂了很多,就容易看不起別人,還反過來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認為自己得到的回報太少,貪嗔癡都在增加。
可那時候的自己并沒有這樣的認知,反在潛意識里認為能活在他人的羨慕里就是最人生大的意義了吧。一個人弄丟了自己,就會到處去抓外面不知道是誰的眼光和羨慕。似乎只有在跟他人的比較里才能感覺到自己是活著的,才能確認自己大概是好的吧。
回到為什么看書聽課沒有收獲這個問題,作為一個過來人,我的總結是:因為脫離開了對生活這本大書的具體感受,只去看書本上的知識點,就一定看不懂,看不懂就無法應用,無法應用就不會有收獲,沒有獲益就無法堅持去讀書。哪怕再會講、再倒背如流,也不代表獲得了書籍里的智慧,不代表真正理解和可以應用。那么人生這本大書要如何去讀出真切感受?我自己和身邊這么多人是如何從“看書聽課也沒用”,到“越來越喜歡閱讀”的呢?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先能充分感受到人生的痛苦。
任何過得很幸福滿足快樂的人,都沒有必要、也沒有動力去多做點啥。走出舒適區這種說法本來就有點帶PUA(洗腦)和反人性的味道,有舒適區為啥要遠離?只有當出現危機感、不安全感,或有了更大的追求后,在原來的地方待著已經不那么舒服了,人才會想走出來。我的群里的家長為什么愿意逼自己看書?絕不是因為歲月靜好,靜待花開閑得太無聊了才去讀書;而是因為育兒真的吃夠了苦:親子關系差,孩子對抗,厭學,家里雞飛狗跳。把痛苦當成禮物,我們就收獲成長;把痛苦當成垃圾,我們就成了垃圾桶和受害者。一個人面對痛苦的態度和反應,決定了他還能不能成長。習慣性逃避和抱怨的人,不論年齡多大,在精神上已經停止生長了。
上面這段文字我們都能知道在表達什么,然而只有真正經歷過痛苦并實現了成長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含義。讀生活這本書跟閱讀文字書,最大的差異是:讀字書缺乏體感。當沒有體感的時候,人類的大腦就會自動開啟自我欺騙模式:告訴自己我已經讀了,讀了=懂了=文字已入腦=書沒啥用了。所謂感同身受,其實是先有“身受”才能“感同”。《愚昧者的愚昧》這本書就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詳細介紹了人類大腦是如何在意識不到自己撒謊的情況下展開自我欺騙的;而且這種自欺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欺人。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家長知道書上說不能打孩子。他們跟我的抱怨是:我也知道不能打,但就是忍不住,每次打了又特別難受。其實這些話基本每一個字都是錯的。首先,恐怕他們并不知道打孩子到底是哪里不對。其次,他們說忍不住,可他們根本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來“忍”,大概率就是沒有忍。只是騙過自己,才好去騙別人(無意識的欺騙模式),以此顯得自己已經做了很多,很無辜。最后,他們標榜說每次打完孩子自己都特別難受。恐怕是打了孩子難受,而是不能打孩子不能發泄自己情緒更難受吧。
這樣的對話在育兒的其他方面,甚至生活的各個方面也是每天都在上演。大家讀的是書和文字,而缺失了生活中的真實感受。癥結在哪里呢?癥結是大家都只用頭腦去過文字,就騙自己我懂了,我懂了就不用持續去探索找到自己真正的問題所在,順便再給個結論“讀書學習沒用”,就可以心安理得不用再去學習了,就可以接著怨天尤人轉嫁責任了。
這里最大的問題是忽略了“體感”,而這個體感就是痛苦。其實不想讀書的人核心問題都是——不能以苦為苦。如果家長感受不到打孩子會給未來帶來更大痛苦,比如形成孩子的暴力傾向,跟父母的語言對抗,家庭氛圍的長期壓抑,孩子大腦皮層發育被破壞等等;那家長就只會認為當下的不能發泄情緒才是更大的痛苦。事實上,一些體罰孩子的家長能夠停止下來這個行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行為和心理層面真的已經肉眼可見的出問題了!我處理過太多這樣的案例,家長真的感受到痛了,他們就停下來了。用愛喚不醒的,就只有用痛來喚醒,痛還不能的,就只有用失去來喚醒。這些年那么多輕生的孩子,都是在用失去喚醒父母。所有的疏于改變都是還不能充分體驗真實的痛苦。難怪佛家說悉達多王子成佛以后最開始講的法就是“苦集滅道”,其中又以“苦”為首。人能把苦的真相參透看清,后面才有醒悟和行動的可能。
作家克里斯多福說:“如果你愿意面對自己所逃避的感覺——不論這令你多么不自在,你就能發掘藏在更深處平靜的感覺。我只要集中精神來面對痛苦,我就能有效的減輕痛苦,讓它轉變成正面的感覺。要做到這點,必須有決心,這種決心就是愛。”
不管有多難,我一直堅信愛總會找到出路,而家長們天然都著有對自己孩子的愛。帶著愛和痛苦去學習,一定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