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告別

告別

在新時代,學習“告別”是成年人必須掌握的一門重要課程。告別意味著與過去揮手作別,它更是一種內(nèi)心的成長與蛻變。告別是與親人的一次離別,在人生的旅途中,這樣的離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愈發(fā)稀少。有時,告別即是生命歷程中的永別,是生命的終點與親朋好友的最后一次離別;人生中可以有無數(shù)次離別,但生命盡頭的離別卻僅有一次。

在十幾歲的年紀,我們往往未能意識到離別的重量,也未曾真正珍惜那些曾經(jīng)的告別時刻。那時的我們對“生死觀”缺乏深刻的理解,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仿佛徐志摩在現(xiàn)代詩《再別康橋》中所描繪的那般灑脫:“我輕輕地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敝钡?925年,朱自清在《文學周報》上發(fā)表了那篇廣為人知的高中課文《背影》,至今難忘的是語文老師在講臺上飽含深情地朗讀每一個句子,每一個字都充滿了情感。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拔铱茨沁呍屡_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暗人谋秤盎烊雭韥硗娜死?,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1]。

班上一些淘氣的男生譏笑語文老師裝作深情,甚至有學生批評朱自清先生的文風過于矯揉造作;當時的我們尚年輕,未曾體驗過生離死別的痛苦,也未經(jīng)歷過社會的磨礪,對于離別缺乏深刻的理解。然而,當語文老師在自習課上要求我們充滿感情地全文背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正處于叛逆期的我們心中難以產(chǎn)生反感。普遍的看法是,這不過是一次簡單的告別,對于背誦全文的要求內(nèi)心極為抵觸,一想到一個成年男子在月臺那頭流淚,心中更是充滿了輕蔑。我曾以為文人應(yīng)當如文天祥、海明威般剛毅,面對死亡時既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情操,也有“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堅韌不拔。2008年,汶川地震讓我首次深刻感受到自然力量的恐怖,電視畫面上救援現(xiàn)場的劇烈震動,人民子弟兵不顧一切與時間賽跑。當我得知許多家庭未能來得及告別便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我突然意識到離別的重大意義,終于理解了朱自清先生為何要寫《背影》。在那個軍閥混戰(zhàn)的年代,百姓們將每一次離別都視為永別,每一次認真的告別都顯得彌足珍貴。內(nèi)心善良的人不忍目睹離別時的場景,這樣的離別就像女兒出嫁時,母親獨自倚靠在門廊淚眼相送的情景;當婚禮殿堂上,父親將女兒的左手交到陌生男子手中時,眼神中流露出的殷切期望與心中所想如出一轍,那便是“請對她好一點,我們才能放心?!?

父母總是牽掛著子女,渴望將最好的一切都留給孩子們。隨著時代的演進,許多年輕人選擇離開家鄉(xiāng),進城務(wù)工。對他們而言,“?;丶铱纯础睅缀踝兂闪艘环N奢望。無論是城市社區(qū)還是鄉(xiāng)村,獨居的老人同樣面臨著相似的挑戰(zhàn)——缺少子女的陪伴。又有多少人有條件將父母接到身邊,給予他們所需的關(guān)懷呢?老人們并不畏懼住院治療時可能遇到的經(jīng)濟困難,他們更害怕的是在寒冷的冬夜,獨自一人躺在黑暗中,聽著窗外寒風的呼嘯,每一個孤獨的夜晚都顯得格外漫長。偶爾聽到電話那端子女們熟悉的聲音,老人們的生活便充滿了希望。他們將生活中的辛酸深藏心底,即使心中有苦,也寧愿咬緊牙關(guān)獨自承受??旃?jié)奏、高壓力的生活讓子女們背負重壓,彎腰駝背。獨居的老人不禁自問,這樣的日子何時才能結(jié)束?

我的一位醫(yī)生朋友對我說,他從業(yè)多年見過了太多的生死離別,無論多么先進的設(shè)施,多么努力地搶救都挽回不了患者的生命時,他覺得自己很沒有用,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他總是很痛苦,他能夠感覺到患者家屬目光里藏著的那把刀,他害怕和患者家屬對視。其實,大多數(shù)時候在瀕臨死亡的時空里,患者的意識異常清醒,他們唯一的念想便是體面地與親人告別。醫(yī)學的局限性挽救不了生命,醫(yī)生也不是拿著手術(shù)刀的劊子手;聽他講完,我想到倘若我們到了那一天,沒有了行動能力,無法左右自己的身體,說不了想說的話,會希望家人、醫(yī)護如何對待自己呢?是否奢望一場儀式感十足的告別儀式?

雖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然而“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弱有所扶”是幾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實現(xiàn)的愿望。人終究是要面對死亡的,在遇到愛的人時,將想說的愛及時說出來,將所要表達的愛意及時表達;在人活著的時候,將所要表達的歉意及時道,莫要像《大宅門》里的楊九紅一樣帶著遺憾離開這個世界。面對父母的誤會,親朋好友的誤解及時去溝通,正如美國自殺學之父埃德溫·施耐德曼(Edwin Shneidman)所說的那樣,“傷痛、恐懼和苦惱,抑或希望和夢想。如果對方感覺到你在傾聽、感知他們,他們會放下戒備,向你敞開心扉?!泵鎸τH人的離世,我們不可避免地會感受到痛苦。然而,通過日常的關(guān)懷與陪伴,熱情地去愛護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珍惜與他們共度的每一刻,我們認識到人生正是由這些持續(xù)的瞬間所構(gòu)成。記住我們親人所鐘愛的事物,在有限的時光里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溫暖。全心體驗每一次告別的擁抱,即使那份溫暖看似微不足道,它卻如同心中那支永不熄滅的蠟燭,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在告別的過程中,人們學會了珍惜,學會了感恩,更學會了如何在逆境中堅持自我,為他人帶去光明與希望。而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學會告別,意味著我們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戰(zhàn),擁抱變化,迎接未來。

學習如何坦然面對死亡的過程,是嘗試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過程。在平行的世界,我們不推崇“臥冰求鯉”“哭竹生筍”,需要活在當下,學會珍惜與告別,分離遲早會到來,死亡無可避免,唯愿把想說的話及時說出口,想盡的孝盡早盡,去盡興地愛的同時也認真地道別,且行且珍惜!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洲里市| 嘉峪关市| 惠来县| 秀山| 连南| 龙门县| 寻乌县| 宁津县| 祁门县| 金湖县| 阜康市| 若尔盖县| 阳江市| 弋阳县| 财经| 嵊州市| 南靖县| 湘潭县| 中西区| 建始县| 河池市| 屏东市| 托克托县| 仁寿县| 海城市| 陕西省| 临洮县| 五河县| 绥阳县| 澄城县| 汤阴县| 陇南市| 茶陵县| 汨罗市| 巴塘县| 郎溪县| 密云县| 泽州县| 景德镇市| 阳新县| 上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