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宗兄,此番多有叨擾,還請海涵。”
城門口,臨別之前,李善長拱手道:
“日后再見時,咱必備下酒水,與朝宗兄痛飲一番!”
汪廣洋也抱拳笑道:“那咱就等著那一天了!”
“到時候一定不醉不歸!”
兩人分別之后,李善長前往軍營找朱元璋談心,汪廣洋則是前往府衙交差。
雖然前不久剛剛經歷過戰亂,但是城內早已恢復了風平浪靜。
商戶紛紛開門營業,街道上小販挑著擔吆喝叫賣自家產的各色貨物。
李善長給軍營哨兵出示自己的路引之后,哨兵這才為其帶路,踏入軍營。
隨著軍隊擴編正式展開,軍營當中也開始了大興土木。
無數的磚石、木方,堆積在校場上,來來往往身著軍服的戰士們,正在搬運建筑材料。
朱元璋則在一處空閑的校場,考核新兵。
一個個肌肉分明的士卒,脫光了衣物,只穿一條短褲,依次在朱元璋面前走過。
接受朱元璋的檢查。
朱元璋率領的義軍第一師,將承擔外線作戰的艱巨任務,必須都是精銳中的精銳。
每一個士兵,都由朱元璋親手挑選。
“大帥!”
李善長深深彎腰,躬身行禮道:“善長此前一時糊涂,說了些胡言亂語,還望大帥能原諒善長失心之言!”
“善長此來,不為前程,只愿能在義軍之中討個差事,繼續為大帥效力!”
朱元璋心中詫異,不明白李善長為何突然向自己致歉。
難道他真的知道此前那番話錯在哪了?
朱元璋臉上不動聲色,微微一笑道:“先生說的哪里話!”
“咱們之間,何須如此客套,那不過是件小事罷了。”
“若不是先生提起,咱早就將這事給忘了!”
“如今義軍初創,正是需要先生這般人才的時候。”
“我這就帶先生去見李平安,讓他給你安排!”
言罷,朱元璋暫停了新兵的選拔。
正好也到了午飯時間,讓他們先到軍營中的飯堂去吃飯。
尋常百姓一日不過兩頓飯,或是早飯、晚飯兩頓,又或是早飯、午飯兩頓,除了地主們以外,鮮少有人吃三頓飯。
不少人參加義軍,就是沖著義軍能一天吃三頓,吃飽肚子而來。
朱元璋則拉著李善長去找李平安。
義軍的諸多衙門,幾乎都靠在一起,散落在軍營附近。
有什么事情想要找人,半刻鐘內就能找到人。
李平安正坐在公堂上,執筆飛速批閱公文,一旁汪廣洋正在進行匯報。
李平安一邊審查各地交上來的糧稅賬冊,一邊聽取汪廣洋的匯報。
“平安!李先生如今也加入義軍之中,你給他找個差事吧!”
朱元璋進來后,直截了當道:“李先生能寫會算,想來在你這比在我那要有用得多!”
李善長第二次見到李平安,已經收起了之前對他的輕視。
甚至是極度重視自己和他的一言一行。
李善長揮揮袖,認真跪下,準備行大禮。
卻被李平安直接從書桌前站起,將他給拉了起來:“李兄,漢人之間不興這些胡禮!”
“男兒膝下有黃金,跪天跪地跪父母祖宗,至于旁人都不值得我們跪!”
李平安起初有些詫異,隨后才反應過來,儒家禮儀當中跪拜禮乃是大禮,輕易動用不得。
只是胡人入主中原后,跪拜禮才如瘟疫一般蔓延開來。
幾乎任何場合,都在使用這樣的大禮。
李善長自己甚至都已經忽略了這點!
被胡俗所同化!
“多謝提醒!”李善長恭敬抱拳道:“漢人復興,著實有許多事去做。”
“哈哈哈!”李平安笑道:“李兄所說不錯,我輩不僅要推翻元廷在中原的統治。”
“還要全面復興華夏衣冠禮儀!”
“任重而道遠啊!”
這時,一旁的汪廣洋也笑道:“善長兄,此前曾言你我二人再見之時,要不醉不歸,不曾想竟然這么快便見面了!”
李善長這才注意到,站立一旁的汪廣洋,充滿歉意道:
“朝宗兄,此前還未注意,沒想到你竟也在此處!”
汪廣洋捧著賬冊道:“我來向李相公交差,順便幫他核實賬目,自然在此!”
李平安拉過李善長,將他帶到辦公桌前道:“義軍之中事務眾多。”
“不過眼下最重要之事,便是夏糧稅收。”
“正好你也精通數算一道,便一起將這些賬目都給理清楚。”
李善長自無不可。
他本來就很好奇義軍的收入情況,畢竟義軍在鄉間的基礎那么深厚,應該能收上來許多糧食。
各地交上來的糧食稅收賬目,非常簡陋,就是一本流水賬。
記錄了張三、李四、王五各家應交多少,實際交了多少,因什么原因免收多少。
李平安腦海中當然存在著更加先進的記賬方式。
也嘗試過向義軍官吏們普及新的記賬方法,但卻失敗了。
官吏們的普遍受教育程度太低太低,讓李平安覺得后世的小學生應該都比他們強得多。
他們勉強只能算是幼兒園水平。
但就是這樣幼兒園水平的官吏,義軍也只能找出幾百號人來!
勉強管理著義軍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地盤。
幾人鏖戰數天數夜,終于將各地收上來的稅糧數目清點、統計完畢。
“天長縣共收夏糧一萬三千六百二十二石。”
“真州共收夏糧兩萬八千九百四十石。”
“六合縣共收夏糧四萬六千七百石!”
......
一串串數字,從李善長的嘴中報出來,隨后被汪廣洋一一記下。
數秒鐘后,望著自己筆下的數字,汪廣洋微微愣神,然后才說道:
“一共收得夏糧二十八萬五千石!”
李平安點了點頭,面色不變,二十八萬石糧食看起來很多,但對于即將要建成的十萬大軍而言,還是少了一些。
十萬大軍一個月就要近八萬石糧食。
收上來的這些糧食,頂多夠大家吃三個月時間。
好在,夏糧收完沒多久,就能收秋糧。
秋糧才是豐收的時節,總產量往往也會是夏糧的數倍,乃至于十倍!
李善長則是萬分驚訝,沒想到義軍竟然光靠三成稅收,就能收上來這么多糧食!
要知道,義軍的地盤中,高郵、揚州東路等地,都是新打下來的。
產量基本都不高,總共也沒能收上來多少賦稅。
這些糧食,都是從六合、來安、滁州、盱眙等義軍老根據地內征收而來!
光看征收數量,義軍一季收上來的糧食,就趕得上元廷三年的數額!
“義軍有民心在身,何愁大業不成!”李善長不禁心中感慨:“看來加入義軍,當真是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