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月曦國的明鏡
書名: 日日都有寓言故事作者名: 弦音行云QD本章字數: 2015字更新時間: 2025-03-26 20:10:46
在唐朝貞觀年間,西域有一個小國,名為月曦國,國土不大,但物產豐饒,人民安居樂業。月曦國坐落于沙漠綠洲之中,四周環繞著連綿的山脈和廣袤的荒漠。這個國度有一種奇特的礦石,照在月光下會發出微微的光芒,因此得名“月曦”。
月曦國的王宮莊嚴宏偉,宮殿前有一座巨大的明鏡,據說是用神秘的月曦礦石打造而成,光滑無比,能清晰地映照出人影。這面明鏡不但能反射外貌,還能映出人的內心。這是一件奇寶,但也因它的特殊能力而引發了許多故事。
相傳,這面明鏡是月曦國的開國國王從山神手中得到的。山神告訴國王:“此鏡能映人之心,善者見之,內心平和;惡者見之,心生慚愧。若能善用,必能使國泰民安;若濫用,則會召來禍患。”國王虔誠地答應了山神,并將明鏡供奉于宮殿前,用以警示自己和臣民。
這面明鏡的名聲傳到了西域各國,甚至遠至中原的唐朝。許多商人、僧侶和使者慕名而來,只為一睹明鏡的風采。據說,凡是照過明鏡的人,都會重新審視自己,或悔改錯誤,或更加努力向善。
然而,月曦國的繁榮背后并非完全沒有陰影。國王手下有一位宰相,名叫烏勒罕,他表面忠誠正直,實則貪婪無度。他靠徇私舞弊積累了大量財富,還暗中勾結外邦,謀取私利。
烏勒罕雖然聽說過明鏡的傳說,但他從未敢直視明鏡。每當經過宮殿前,他總是低頭快步走過,生怕自己的內心被鏡子揭露。有一天,一位年輕的大臣無意間提到:“宰相大人為何從不照明鏡呢?難道是心中有鬼?”這句話傳入了國王耳中,引起了他的懷疑。
于是,國王下令召集文武百官,站在明鏡前一一照鏡。他心想,若烏勒罕果真清廉,便可消除自己的疑慮;若他有不軌之心,鏡子必會顯露真相。
到了那一天,所有大臣都站在明鏡前接受“內心的審視”。輪到烏勒罕時,他的額頭滲出冷汗,雙腿發抖,卻不得不上前。他勉強抬頭一看,卻大驚失色——鏡子中映出的并不是他的臉,而是一張猙獰的野獸面孔,雙眼布滿血絲,嘴角還滴著鮮血。
大殿上一片嘩然,眾人指指點點:“宰相果然心懷鬼胎!”烏勒罕跪倒在地,痛哭流涕:“陛下饒命!我確實貪污受賄,但我愿將所有財富歸還國家,從此忠心為國效力!”
國王冷冷地看著他,說道:“明鏡能揭露人心,但真正的審判在于人的行為。烏勒罕,朕給你一個機會,限你三日之內將所有贓款歸還,否則后果自負!”
烏勒罕連連磕頭,回去后將多年積攢的金銀財寶悉數上交,還交代了自己與外邦勾結的細節。三日后,他再次站在明鏡前,這次鏡子中顯示的卻是一張普通的人臉,雖然略顯憔悴,但沒有了猙獰的野獸之相。
這件事過后,明鏡的名聲更盛了。然而,有一天,一個年輕的樵夫來到王宮,請求國王允許他照明鏡。國王很奇怪,問他:“你不過是一名平民,為何要照這面鏡子?”
樵夫誠懇地說:“陛下,我聽說明鏡能映人之心。我從小家貧,最近靠砍柴為生,但我的內心卻充滿了怨恨。我怨恨命運不公,怨恨他人比我富有,甚至想過偷竊或傷害他人。我不想成為一個壞人,所以我想看看鏡子里,我究竟是不是一個惡人。”
國王聽后,點頭答應了他的請求。樵夫站在鏡子前,看到自己滿臉污垢,眼神中透著一股陰郁的光芒。他低下頭,默默流淚,說道:“原來我真的變成了一個丑陋的人。”
國王走到他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孩子,鏡子只是揭示真相,但改變的力量在你自己手中。去吧,勤懇勞動,善待他人,你會發現自己的模樣會變得越來越美。”
樵夫深受感動,從此改掉了怨天尤人的習慣,努力工作,最終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商人。他常常告訴別人:“鏡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敢直視自己的內心。”
然而,明鏡的威力讓國王漸漸感到不安。他發現,許多人開始過度依賴鏡子來判斷他人,甚至有人故意陷害他人,聲稱“某某人在鏡子前顯露了丑惡的面孔”。國王意識到,若繼續濫用明鏡,國家可能會陷入混亂。
于是,國王召集群臣,宣布了一項決定:將明鏡封存于王宮深處,不再公開使用。
多年之后,月曦國的一位年輕王子聽聞了明鏡的傳說,對它充滿了好奇。他問年邁的國王:“父王,既然明鏡如此神奇,為什么您要將它封存呢?如果我們能用它來區分善惡,不是能讓國家更加清明嗎?”
國王沉思片刻,緩緩說道:“孩子,明鏡雖然能映照人心,但它終究只是一個外物。人若心生敬畏,自會自省而改;但若心懷僥幸,便會因鏡生恐懼,卻不知悔改。更何況,倘若人人都只看鏡中他人之惡,誰又能真正專注于反省自身呢?鏡子最大的意義,不是用來評判他人,而是教我們懂得內心的審視和修正。”
王子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他后來繼承了王位,雖未曾使用明鏡,卻將父王的教誨銘記于心。他常常勸誡臣民:“不要等著外物來揭露你們的內心,而要學會自己面對內心的善惡。最好的明鏡,永遠在你們的心中。”
于是,月曦國的人民漸漸養成了自省的習慣。雖然那面明鏡從未再次出現,但它的精神卻深深地融入了這個小國。
這個故事也提醒了我們:真正的成長與改變,源于內心的覺醒,而非外物的強迫。無論外界多么紛擾,我們都應在自己的內心找到那面“明鏡”,用它去審視自己,修正自己的行為,從而成為一個更加善良、更加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