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競賽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1985年,中共中央頒發《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激發高校辦學活力,釋放高校辦學自主權。1989年,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拉開了我國高校學科競賽的序幕。設計學科競賽可追溯到1980年成立的中國包裝技術協會(現中國包裝聯合會)設計委員會于1983年創建的中國之星設計藝術大獎,此時的設計學科競賽發展緩慢。2000年以后,隨著設計學科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設計學科競賽才開始陸續發展起來。設計業內影響力較大的競賽有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等主辦的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首屆于2005年舉辦)、教育部計算機類教學指導委員會等主辦的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首屆于2008年舉辦)、中國包裝聯合會主辦的中國包裝創意設計大賽(首屆于2009年舉辦)、中國包裝聯合會設計委員會主辦的中國之星設計藝術大獎(首屆于1983年舉辦)等政府和協會主辦的競賽。2004年7月,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舉辦全國第一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的通知》(教體藝函〔2004〕6號),明確指出藝術展演活動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促進高校學生審美素質的提高,引導大學生提升人生境界,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營造高雅藝術氛圍,構筑良好育人環境;體現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特點,展示高校藝術教育改革和發展成果。此后,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大約每三年舉行一次,不斷推動高校藝術教育、美育工作的深入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積極推進學生素質全面提升,并強調重視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實際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必要的、現代的、以創新為核心的教育改革方向。此外,《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更是將創新素質教育作為現代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改革充分體現了我們國家對于教育發展的高度重視,政策導向明確,給藝術設計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和展望。關于教育改革政策實施路徑的細化方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強化創新創業實踐、改革教學和學籍管理制度、加強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建設、改進學生創業指導服務、完善創新創業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體系等多種舉措。明確了教育改革的操作路徑,包括教師隊伍建設、教育內容改革、教育方法改革等方面,對藝術設計教育改革有著深遠影響。

2017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研究專家工作組在杭州正式向社會預發布《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評估結果》,共篩選了19個競賽項目納入排行(表1.1),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估模型,模型包括競賽貢獻和組織貢獻兩個方面,從“競賽項目等級”“競賽項目形式”“競賽項目歷史”和“競賽項目獎項數量”四個維度對競賽貢獻進行綜合評價,從“競賽秘書處”“競賽承辦單位”“優秀組織單位”和“優秀指導教師”等多方面對組織貢獻進行綜合評價。在后續的競賽評估中,還將考慮學科競賽拓展、延伸的內容,包括高校學科競賽類教學成果獎、學科競賽類教學改革論文等。該評估結果對競賽進一步規范管理,推動學科競賽類活動在教育教學、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是我國第一個專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成果的排行榜,針對高校學科競賽的研究工作與第三方評估正式拉開帷幕。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積極推動競賽育人,通過制定競賽政策和組織相關活動,促進高等院校競賽育人工作的規范化和高效化,學會提倡多學科交叉和跨學科融合,通過競賽平臺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依托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榜單中的藝術類賽事,不僅培養學生具有獨特藝術設計理念以及新穎的設計手法,同時也為學生展示專業能力提供高水平的平臺。

表1.1 納入排行的19項競賽清單

隨著我國藝術設計學科的發展,學科競賽呈現井噴之勢,在藝術展演實踐的基礎上,相關的理論研究也呈現爆發的趨勢,截至本書出版前,經知網搜索藝術競賽的文章達3880篇,在理論研究上也不斷推動了學科競賽的發展。藝術類高校在競賽育人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現階段我國的競賽育人模式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的特征:一是結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二是體現了以問題導向為特征的PBL(問題導向法,Project-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三是設計類競賽命題多樣性,四是引入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以文化傳承為視角的設計競賽育人模式,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生機,它尊重并包容傳統,將其美學理念和藝術表現形式注入設計中,使之在設計競賽中廣泛傳播,這種模式在推進傳統文化大眾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問題導向為特征的PBL教學模式在此過程中得以應用,相較于傳統的知識灌輸,這種方法鼓勵學生通過自我探索和實踐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實踐技能和獨立思考能力,學生在參與設計競賽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獲得知識,而且還能真正學習到如何運用這些知識。

設計競賽的多樣性也增加了教育的吸引力,包括概念設計競賽和實踐設計競賽。概念設計競賽側重于知識和理論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創新并把握設計的主觀性;實踐設計競賽則強調實踐能力的提升,讓學生通過互動和實踐來提高他們的設計技能。快速發展的三維數字化技術極大地支持了設計競賽育人模式的實施、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創新,使學生在參與設計競賽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從而挖掘和發揮自己的潛能。總的來看,新時代我國教育政策為競賽育人的藝術設計教學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和指導,為教育實踐者打開了一扇探索和實施新型教育模式的大門。在具體實踐中,可以積極采納政策倡導的創新理念和教學方法,深入實踐與研究競賽育人策略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將更寬廣的世界視野和多元化的國際視角引入,以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素質能力。

中國藝術設計專業發展至今,仍舊處在不斷探索、不斷發展的初級階段。目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水平在不斷提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時,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問題。

一是課程體系落后。大部分“雙一流”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存在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這往往體現為兩個極端:一種是課程設置較為陳舊,多年來基本一直在沿用建院伊始的課程設定模式,致使學生無法及時有效地接收到最新的設計思想和理念,導致最終培養出的人存在審美落后、能力不足、學無致用的情況;另一種與社會需求脫節則體現在藝術性與設計性之間的失衡上,設計類專業學生的教育應當更偏重用設計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創造藝術品,因此部分課程中存在大量將藝術形式凌駕于設計價值之上的問題,這對學生未來在設計領域的解決問題方面并無較大的推動作用。

二是教育模式陳舊。目前大部分“雙一流”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過于傳統,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師本位制,大部分課程的授課模式依舊為老師講、學生聽。這種機械式的教育模式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接受能力降低,這無疑會對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想象力產生影響,進而導致輸出人才創造性不足的問題。

三是忽略交叉學科知識。藝術設計專業涉及的內容多,關聯的專業領域比較廣,未來需要接觸的行業更是不勝枚舉。因此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素質培養更需要注重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多媒體軟件、新媒體技術、三維立體思維、理科思維等多方面知識都應當是藝術設計專業涉獵的部分。但由于課程體系和教育模式陳舊,目前大部分“雙一流”高校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依舊不夠完善。

四是學生創新能力弱。目前“雙一流”高校內,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存在較為嚴重的創新能力弱的問題,這一方面是由于授課模式僵化,讓學生覺得該專業與自己當初選擇專業時想象的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國內高考制度以及家長對知名學府的過分追求,導致一部分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對藝術專業并沒有興趣,只是因為藝術類考生有專業考試加分制度而選擇了藝術道路。很多學生僅在省考前突擊學習美術知識,之后憑借專業分加高考分的制度進入“雙一流”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因此可以說,目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存在參差不齊的問題。

五是競賽管理不夠規范。一些協會為競賽而競賽,呈現表演化與形式化傾向,而失去學科競賽培養人才的本質;個別競賽商業氣息十足,喪失競賽的育人功能;一些競賽過于強調個性,追求概念,將設計等同于藝術;還有個別競賽片面追求量大面廣,缺乏專業權威性;部分設計協會不規范,山寨協會頻被曝光,甚至出現交費即可獲獎,連帶“專業培訓”與“專業認證”的亂象。以上問題除了民政部定期曝光山寨協會之外,亟待國家教育、文化、民政、工商等相關部門聯手規范管理,將競賽級別進行分類,競賽主辦單位進行規范,競賽內容進行引導,推動各項競賽朝著科學、合理、專業的方向發展。

二、調查現狀

1.中國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分類調查

(1)政府主辦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

近些年來,藝術設計行業的發展越來越為政府部門所重視。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國家部委舉辦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例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辦的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教育部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的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辦的未來設計師·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等國家級重點賽事。與此同時,各地方政府也積極地舉辦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例如,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等相關單位主辦的GDC Award、山東省教育廳主辦的大學生創新創意設計大賽、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等相關單位主辦的“泰達杯”青年創意設計大賽等省級優秀賽事。政府主辦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專業性強,具有權威性、延續性,依托網絡線上和線下參賽平臺,具有國際性的影響。依托競賽平臺,我國涌現出了一顆顆耀眼的設計明珠。筆者精選了一些近些年來國家部委主辦的非臨時性競賽并進行整理,以便于對競賽相關信息進行直觀的參考和分析(表1.2)。

表1.2 政府主辦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統計表

續表

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辦的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以下簡稱大廣賽)為例,該比賽屬于高水平的國家級學科競賽,每兩年舉辦一次,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大廣賽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單位設定分賽區,以校為單位進行作品報送,競賽主題為廣告創意設計,將企業的營銷課題引入競賽內容,為高校學生和市場間搭建了一個平臺,也成為企業和高校的人才資源平臺。目前,全國已經有多所高校將大廣賽引入專業課程建設和日常教學中,成為高校“以賽促學”的重要實踐教學平臺,為高校教學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政府主辦的高質量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已經成為多方合作交流的平臺,以高校學生和作品為中心,促進了產學研融合,實現了一舉多贏的創新局面。

(2)協會主辦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

在推進藝術設計學科建設和相關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協會組織積極地參與到學科競賽的組織工作中,對我國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中國美術家協會作為藝術界的權威組織,舉辦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具有多樣性,其中“設計之星”全國大學生平面設計競賽為平面設計類國家級重點賽事,“為中國而設計”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大賽為環境藝術設計類國家級重點賽事。中國廣告協會、中國包裝聯合會、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等行業協會作為市場和政府溝通的橋梁,舉辦了各類行業相關重點賽事,其中中國廣告協會主辦的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學院獎、中國包裝聯合會主辦的中國包裝創意設計大賽、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等相關單位主辦的中國設計紅星獎作為設計界備受矚目的國家級權威性競賽,每年都在行業中掀起波濤洶涌的創意浪潮。筆者精選了近些年來國家級協會主辦的一些非臨時性競賽并進行整理,以便于對競賽相關信息進行直觀的參考和分析(表1.3)。

表1.3 協會主辦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統計表

(3)依托名人主辦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

為了鼓勵設計者,海內外有許多名人依托自身名氣和資源優勢設立了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這類競賽依托名人名氣,具有先發優勢。與此同時,名人自身資源亦成就了賽事的資源平臺,往往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著名設計師靳埭強先生于1999年設立了靳埭強設計獎,靳埭強設計獎鼓勵創新設計理念,推崇具有本土精神的原創作品,從而推動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引導大學生的設計思維和設計理念,在全球華人間頗具影響,是藝術設計界的權威獎項。全國設計“大師獎”由設計教育改革者林家陽教授于1997年主持創辦,截止至2020年,已成功舉辦了19屆。全國設計“大師獎”旨在構建中國創新教育改革平臺,將機構、政府、企業和學生的創意、實踐與應用進行有機聯結,提高全國藝術設計類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大賽與德國西門子公司、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等機構和著名企業密切合作,不僅成為國內權威大賽,還逐漸產生了國際性的影響。此外,2021年,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等相關單位主辦的“常沙娜設計獎”隆重開幕,向全球征集設計稿件,集結多方資源,為培養創新人才、發展敦煌藝術發軔。

(4)商業機構主辦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鼓勵校企合作,促進產學研融合。隨著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藝術設計越來越為企業界所重視。越來越多的商業機構開始主辦或贊助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從而提升自身的設計水平,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主辦的時報金犢獎、筑鼎方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辦的筑鼎獎等常設性競賽,以及江小白系列產品共創設計大賽、榮耀全球設計大賽等在年輕人群體中頗受歡迎的著名企業舉辦的臨時性競賽受到了高校學生群體的踴躍參與。其中,時報金犢獎是全球華人地區規模最大的學生廣告活動,為海內外學子所歡迎,參與的師生近60萬人,專業設計師500人,被行業稱為“青年創意的奧斯卡”,具有國際性的影響。

2.中國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區域調查

根據“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藝術類競賽指數”統計結果來看,東部地區獲獎優勢明顯。在前100名中,東部地區獲獎數量排名在前100名的院校同樣最多,占前100名院校數量的41%,中部地區為28%,西部地區為24%,東北地區為7%。

(1)中國發達地區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區域調查

經濟越發達的地方,藝術設計也越發達。北京、上海、廣州等我國主要城市以及東南沿海地區藝術設計相關行業的發展較全國其他地區更加成熟,設計相關的活動更加活躍。依托于地方雄厚的文化、經濟資源和地緣優勢,我國發達地區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數目多,常設性競賽多、影響大、規模大、競賽水平較高。

我國的北京、上海、深圳、武漢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被授予了“設計之都”的美稱。北京作為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高校教育資源十分雄厚。于北京舉辦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數目眾多,在競賽平臺搭建、資源整合方面北京也頗具優勢。2020年,北京文化創意大賽主要賽事和獲獎項目納入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北京國際設計周作為國家推進創意設計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旗下的獎項正式命名為“北京設計獎”,包括經典設計獎、傳統工藝設計獎和服務設計獎三大常設獎項,依托設計周的文旅IP平臺,對于打造地標文化、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具有積極意義。2020年,上海國際設計周針對藝術設計相關的多個領域推出了八大獎項,其中未來之星中國設計獎、匠心中國設計獎、新銳中國設計獎都受到了高校學生和行業人士的踴躍歡迎。廣州國際設計周旗下競賽紅棉中國設計獎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市場上芳名遠播,是我國最具有影響力的獎項之一。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等相關單位舉辦的GDC Award作為全國優秀賽事,也受到了海內外設計者的歡迎。根據GDC Award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2019年,GDC Award共收到8136件參賽作品,決選出384件入選作品,入選率僅為4.7%,對比2017年和2015年的數據,競賽難度、賽事影響和競賽競爭力逐漸擴大。GDC Award正沖出華人地區,逐步邁向全球重要設計獎項。在發達地區舉辦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相關資源豐富,平臺更加廣闊,評審團成員更為專業,具有其他地區不可多得的先發優勢。

(2)中國中部地區及二、三線城市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區域調查

近些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中部地區及二、三線城市在對外開放上迎來了歷史機遇,經濟文化發展更進一步。依托于地方企業產業升級和城市文旅IP的打造,中部地區及二、三線城市對于藝術設計行業和學科發展的需求與日俱增,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數目逐步增加,競賽水平逐步提升。地方經濟文化發展使然,相較于經濟發達地區,我國中部地區及二、三線城市設計行業發展程度較低,常設性競賽數目相對較少,臨時性競賽較多。

安徽省工業設計大賽、江西省工業設計大賽、“江西之星”創意設計大賽、“河南之星”設計藝術大賽等常設性省級競賽認可度逐步提升,發展勢頭強勁。其中“河南之星”設計藝術大賽截止至2020年已經成功舉辦了25屆,競賽主題涵蓋藝術設計各專業方向,大賽專門劃分了學生組和專業組,設立了教學成果獎和優秀指導教師獎,以鼓勵高校學生的新創意、新創造,促進藝術設計學科教育的創新和完善。與此同時,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中國農谷·屈家嶺文化IP全球征集大賽、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等單位主辦的“錦繡瀟湘”湖南文化旅游創新創意大賽等設計競賽的舉辦對于打造當地文旅IP、發展文旅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湖北武漢是新晉的設計之都,2020年,武漢首屆城市集創大賽——設計之心VI視覺設計大賽、第二屆武漢創意設計大賽、第二屆武漢青年時尚設計創新創業大賽于武漢成功舉辦,展現了武漢超前、創新的設計文化。

(3)中國少數民族地區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區域調查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具有豐富的民族地域文化。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較低,設計行業起步晚。伴隨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別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作為重要的設計元素融入當地的文化IP,對于推動地方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藝術設計競賽作為打造文化IP的重要途徑,近些年來發展火熱。西藏文創旅游商品大賽、內蒙古旅游商品大賽、新疆哈密文化旅游創意產品創新設計大賽等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的舉辦,作為文化旅游產業的推力,為打造民族地區文旅品牌提供有益的助力。2020年,“一帶一路”敕勒川文創獎在內蒙古自治區舉辦,競賽規定所有優秀文創設計作品將由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文化創意園進行孵化,推動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內蒙古經濟社會實現對接。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基礎較好,舉辦的競賽數目較多,競賽主題較為廣泛。在2019—2020年期間,內蒙古自治區不僅舉辦了各色文創設計競賽,還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舉辦了“節約糧食,反對浪費”漫畫網絡展征稿活動、內蒙古自治區“脫貧攻堅海報設計展”作品征集活動等臨時性藝術設計展賽活動以及內蒙古蒙古包設計大賽等民族特色建筑環境設計競賽,大大刺激了省內高校學生和設計從業者的設計熱情,促進了內蒙古設計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

3.中國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學校活躍度調查

根據“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藝術類競賽指數”統計結果來看,理工類院校在藝術類競賽上表現最突出,有37所進入前100名,121所進入前300名;其次是綜合類院校,有31所進入前100名,76所進入前300名。其中,“雙一流”建設院校略勝一籌,59所建設高校進入前100名,69所進入前300名。首輪藝術類競賽指數顯示,傾向于“數字+藝術”的學科競賽獲獎數據呈現穩定上升趨勢,這或許意味著藝術類競賽背后存在學科多元融合趨勢和學科賽事的多元交叉發展。

(1)中國一流大學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調查

我國一流大學有著優質的教育資源、優秀的專業人才、優秀的教學團隊和廣闊的實踐平臺。一流大學學生和教師的專業水平較高,交叉學科資源豐富,不僅在國內的專業競賽中斬獲殊榮,還屢屢斬獲國際性獎項。東北大學學生獲得了未來設計師·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中國環境設計學年獎、伊朗德黑蘭覺醒世界獎等國內外知名獎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作品斬獲唐絲中國國際生態纖維面料設計大賽、寶馬集團NEXTGen Moving Tomorrow Pitch國際挑戰賽等著名設計獎。與此同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將教學課程與專業競賽相融合,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教學成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本科生SRT(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Students Research Trainning)課程作品,獲國際競賽“Circle of Life:Urban Cemetery Design Challenge”(生命循環:重解未來城市公墓)榮譽獎。近些年來,部分一流大學積極促進學科競賽與課堂相結合,建立了完善的學科競賽管理機制。浙江大學為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等學科競賽設立了專項競賽經費,頒布了競賽管理章程,建立了“院—系—基地”三級競賽管理機構,配備了一整套完善的競賽激勵機制,并將學科競賽納入高校第二課堂教學活動中。長此以往,浙江大學在學科競賽領域獲得了豐富的教學成果,并且在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方面建樹頗豐。根據浙江大學求是新聞網報道,2006—2020年期間,浙江大學學生曾先后多次獲得了德國if設計獎、德國紅點獎、美國IDA國際設計獎、靳埭強設計獎、Asia Design Prize亞洲設計獎等國內外著名設計獎項。一流大學具有平臺優勢以及交叉學科優勢,相信在未來,我國一流大學的專業建設將會不斷進步和完善,在國際領域展現中國設計、中國創造的無上風姿。

(2)中國藝術設計類高校專業競賽調查

在藝術設計學科教育方面,我國實行雙軌制教學,綜合類大學和專業性的美術學校各有所長,共同發展和完善我國藝術設計學科的教育機制。作為藝術設計類高校,美術學院相比于綜合類大學,藝術氛圍更加濃厚,設計教學資源更為集中,教師團隊專業性更強。我國藝術設計類高校競賽參與度高,屢屢在國內外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中展現高超的設計水平。2020年,在紫金獎·第二屆中國(南京)大學生設計展中,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等藝術設計類高校皆榜上有名。近些年來,魯迅美術學院學生獲得了美國IDA國際設計大獎、美國ADC設計大獎等國際性獎項,在國際性專業競賽中頻頻嶄露頭角。如今,藝術設計類高校基本建立了一整套的學科競賽管理制度,對于競賽層次、競賽組織和管理、競賽激勵制度等方面具有明確的規定。魯迅美術學院將課程教學和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相結合,以專業方向工作室為單位,以跨方向團隊組合的方式參加學科競賽,屢次獲得時報金犢獎最佳學校稱號,學生作品多次獲得金犢獎平面類獎項。湖北美術學院以省級精品課程廣告招貼設計為基礎,以展賽為手段,為課程教學設計實踐搭建了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實踐交流平臺——“東西”大學生國際海報雙年展,以展覽為依托,通過大賽評選優秀課程作品,形成了獨特的教學特色。部分院校不僅積極參與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還依托院校名氣和資源,踴躍主辦、承辦優質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例如,白金創意國際大學生平面設計大賽由中國美術學院承辦,自2000年開始,截至2020年,已經成功舉辦了21屆,在高校間聲名遠播。中國藝術設計類高校專業能力強,具有高深的文化藝術底蘊,作為中國優質的藝術平臺,藝術設計類高校在校學生、畢業生將發揮獨到的審美優勢和創意能力,以具有人性、藝術性、實用性的設計作品說話,推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發展。

(3)中國民辦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調查

民辦高校相比于公立大學,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辦學理念多為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但是民辦高校相較于具有資源優勢的公立大學,存在實踐項目不夠先進、教學模式固化、學生自身審美能力及創作水平有限等不足狀況。民辦高校獲獎情況相對于“雙一流”高校和藝術設計類院校,競賽成果處于較為劣勢地位。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作為設計專業課程建設的突破口,聯結市場、政府和高校的資源整合平臺,為民辦高校提供了提升教學水平、鍛煉學生能力的機遇,受到了民辦高校的重視。很多民辦高校或將競賽融入課堂,或開設以競賽為主題的相關課程,從而提升專業競爭力。以長春光華學院為例,該校以學科競賽為主導方向,融入教學中,建立了以賽促學的教學機制,取得了優良的教學成果,學生作品在亞洲大學生攝影大賽、全國3D大賽等學科競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近些年來,隨著民辦高校的不斷發展建設,民辦高校的設計水平逐步提升,屢次在國內外知名賽事中嶄露頭角。2020年,武昌理工學院學生獲得了國際級獎項——德國if設計新秀獎,吉林動畫學院學生獲得了國家級獎項——中國國際動漫節“金猴獎”。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進步、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學科建設的不斷完善,民辦高校將會進一步發揮其自身優勢,在專業教育領域摘得累累碩果。

(4)中國高職高專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調查

2019年1月,國務院頒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我國高職高專院校以教授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為主要授課活動,其間輔以校企合作等實踐活動,具有實踐性強、行業敏感度高等優勢。高職高專院校將專業課程和職業技能大賽相結合,根據競賽狀況調整課程進度,取得了良好的課程效果。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完整的職業技能競賽管理機制,對于競賽組織管理、競賽遴選、競賽學生選拔等方面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和管理。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建立了一整套“以賽代練,以賽促學,以賽興教”的教學方法,獲得了百余個國內外各級設計獎項。近些年來,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專業建設逐步增強,獲得了國內外權威競賽獎項的事跡屢見不鮮。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廣東省輕工職業技術學校分別獲得了省級獎項——廣東之星創意設計獎和時報金犢獎的優秀組織獎。

4.中國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結論分析

(1)競賽層次分析

我國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數目繁多,規模水平參差不齊。按照競賽層次劃分,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可以粗略地分為國際級、國家級、省級三個層次。國際級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是國際上具有知名度的權威性競賽,如德國紅點獎、德國if設計獎、美國IDA國際設計獎等國際知名競賽。國家級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是由國家級協會或中央直屬政府部門(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廣告協會等)發起、面向全國征集稿件的設計競賽,如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學院獎、“設計之星”全國大學生平面設計競賽等專業權威性競賽。省級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由省級協會或省政府發起、面向全省征集稿件的藝術設計競賽,如江西省工業設計大賽、“河南之星”設計藝術大賽、廣東之星創意設計獎等備受歡迎的專業競賽。除此之外,很多商業機構也積極地舉辦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面向全國甚至全球征集稿件,但因其缺乏影響力、連續性等問題導致競賽水平參差不齊,不能單純以“國家級”“國際級”等一言以蔽之。當代高校學生在吸收日常專業課程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面對種類繁多、級別不一的專業競賽時,要根據自身專業能力、學習進程、個人喜好盡量選擇具有社會影響力和連續性的優質競賽,在完成課堂任務的同時,以優質競賽獲獎作品為目標,完善自己的專業能力。

(2)競賽區域分析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各地區經濟水平和藝術設計相關行業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在我國發達地區,藝術設計行業發展起步較早,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水平高,設計人才聚集,藝術設計活動較為活躍。發達地區的藝術設計競賽類別數目繁多,個別賽事依托于地方的先發優勢,將影響力輻射至全國乃至全球,產生國際性的文化影響力。深圳作為較早被評為“設計之都”的城市,其地方政府注重發展“設計之都”的城市IP,著力于營造設計文化名城的文化藝術氛圍,主辦了設計之都(中國·深圳)公益廣告大賽、GDC Award等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中部地區在發達地區行業輻射的基礎上,發展較為穩定,藝術設計活動穩步增加,各類藝術設計競賽層出不窮,但競賽影響力相對較小,連續性競賽相對較少。中部地區以文旅IP打造和文創設計助推相關產業發展的方式,將藝術設計和當地經濟發展牢牢地綁在一起,謀求共同發展進步,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效。經濟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又反作用于專業教育發展,提升高校藝術設計學科建設水平。我國欠發達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相對不發達,藝術設計行業發展較晚,藝術設計活動較不活躍。云南、陜西等地區和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歷史文脈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近些年來,立足于當地文化的藝術設計競賽越來越多,利用藝術設計競賽集合藝術設計人才的巧妙方式來打造特色文旅IP,對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舉辦藝術設計類競賽的方式,可以實現高校和高校、高校和行業資源、高校和政府之間的聯結,一定程度上打破地域和空間的界限,依托于網絡實現藝術設計人才的流動,實現藝術設計專業發展的共同進步。

(3)競賽高校分析

近些年來,我國藝術設計學科發展速度較快,各層次的高校都相繼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但目前一些比賽僅面向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本科生,如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則對無法參加本賽的全國高校的碩士研究生、高職高專院校沒有相關數據統計;而像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未來設計師·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等賽事,對競賽高校的數據統計具有顯而易見的對比性。總體來說,我國一流大學、藝術設計專業高校具有教育資源優勢、平臺優勢和人才優勢,競賽參與度高,往往易在國家級、國際級專業競賽中獲得成績。民辦高校、高職高專院校具有人才實踐性強、應用能力強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后發優勢,近些年來不僅在職業技能競賽、國內省級比賽中嶄露頭角,還在國際級比賽中獲得殊榮。自2017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研究專家工作組發布《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分析報告》后,其中包含普通本科院校大學生競賽榜單、高職院校大學生競賽榜單、省份大學生競賽榜單等,對各類高校的競賽進行了詳細的梳理,為高校競賽分析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4)競賽水平分析

近些年來,我國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備受各層次高校和設計行業人才的推崇,高校競賽活躍度不斷提高。學科競賽成果作為衡量高校專業水平的標準之一,也被當作了教學目標建設的一部分。全球每年舉辦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數不勝數,而不同級別、層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筆者精選了一些國內外知名的非臨時性競賽進行整理,以便于對競賽相關信息進行直觀的參考和分析(表1.4)。

表1.4 不同級別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統計表

國際級競賽專業水準高、業界認可度高、獲獎難度高、參賽群體范圍廣,很多國際級著名賽事已經超出了設計競賽的范疇,成為全球一流的設計中心。以德國if設計獎為例,if設計獎自1953年成立,如今已經成為提供設計服務的全球性專業平臺,其提供給獲獎者的if標志,成為國際聞名的設計標志,在經濟和設計領域,已經成為衡量設計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通過參加國際級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競賽,高校學生拓寬了視野。通過在參賽過程中以國際設計水準為要求不斷完善作品,高校學生精進了自身的設計水平。依托于國際賽事的廣闊平臺,高校學生不斷進行自我完善,為日后成為優秀設計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國家級競賽參賽群體一般包含全國高校學生和設計行業從業者,相比于國內各層次的藝術設計競賽,國家級競賽專業水準較高,獲獎難度較高。國家級競賽在國內行業認可度較高,因其面向全國高校學生,所以往往作為學科競賽受到高校師生的重視。目前,許多國內高校都將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未來設計師·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等國家級競賽納入課堂,成為課程學習的一部分,圍繞競賽組建跨學科、跨方向的師生參賽團隊。與此同時,高校面對競賽的反饋結果,對課程內容、形式作出適當調整,完善了藝術設計教學機制。通過參加設計競賽,學生增強了對項目整體的把控能力,提升了實踐能力、設計能力以及對相關行業、市場的敏感度。

省級競賽作為各省的設計交流平臺,受到了各省高校的認可。目前,許多省級競賽都打破了省際界限,面向全球征稿,依托地方的人才優勢和經濟文化優勢不斷擴大自身影響力,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準。例如GDC Award、東方創意之星設計大賽等省級競賽在國內外設計群體中知名度逐年提高,為提升我國高校學生的設計水平、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得益于藝術設計教育機制的不斷完善、藝術設計行業的發展進步以及產學研加速融合,我國高校學生參賽作品質量不斷提升,在國內外藝術設計競賽中不斷締造出創意十足的“中國設計”“中國創造”。

三、研究意義

針對藝術創新與競賽展演的專門研究,旨在從國家戰略、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層面解決育人質量問題。

1.迎合國家創新發展戰略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要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分類建設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學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學校分類發展政策體系,引導高等學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加強創新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加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比重。加強高等學校創新體系建設,建設一批國際一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全面提升高等學校原始創新能力。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面向人人,建立常態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制,大力推進惠及全體學生的合唱、合奏、集體舞、課本劇、藝術實踐工作坊等群體性展示交流。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每年開展大中小學生藝術專項展示,每3年分別組織1次省級大學生綜合性藝術展演。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要求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要系統提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創新水平,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進入世界一流行列。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改進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探索建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

以競賽為載體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培養方式,正體現了以上國家相關政策的宗旨。要以競賽為載體,通過競賽驅動型、壓力式、競爭式和危機感教育模式,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設計競賽,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效可行的育人模式。

2.迎合“一流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戰略

“一流大學”需要一流的人才培養,學科競賽是一流人才培養的引擎。為促進競賽成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流大學”相繼出臺相關大學生學科競賽管理辦法、教學改革項目管理辦法等。以全國普通高校競賽典型高校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為例。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出臺《上海交通大學本科生科技創新活動管理辦法》,詳細規定了學科競賽辦法,對競賽范圍、競賽組織、競賽經費、學生與教師的鼓勵政策方面給予詳細規定,目的是推動學科和專業的建設和發展,為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浙江大學2011年出臺的《浙江大學本科生參加學科競賽的若干規定》,對參賽項目認定、參賽組織管理、參賽經費、參賽獎勵、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等給予具體規定,旨在造就21世紀“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協調發展的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國內的“985”高校及現在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均設立創新創業學院或相關部門開設創新教育課程。

大學生學科競賽是一流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是一流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和舉措,是檢驗高水平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檢驗創新型“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指標,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助推劑。

3.推動設計教育改革與發展

2017年12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了《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評估結果》,將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等19項比賽納入競賽評估,按照本科、高職和省份分類共發布了《2012—2016年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結果(本科)TOP300》等12個排行榜單,對規范學科競賽和促進“一流大學”建設及學科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激發大學生的非凡創新力、引導學生創新智慧轉化為科技生產力具有重要價值。競賽治理的要點是優化競賽布局,為多樣化的大學生群體提供多樣化的競賽供給,讓所有大學生在全國性學科競賽中有展現自己的機會,提高競賽的導向性和輻射度。由此可見創新人才培養對國家發展、“一流大學”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學科競賽作為推動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無疑成為推動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和途徑。以競賽為載體探索創新育人模式,可以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改、賽教結合的目標,設計新的育人構想,建立人才培養目標,完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不斷凝練教學成果、擴寬育人形式、豐富教學手段、樹立拔尖卓越創新型競賽育人品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原市| 南昌县| 景洪市| 安乡县| 东安县| 喀喇沁旗| 突泉县| 察哈| 鸡泽县| 宁河县| 山西省| 石河子市| 图木舒克市| 凤城市| 天峨县| 淮北市| 什邡市| 太仆寺旗| 攀枝花市| 漠河县| 石门县| 武威市| 兰考县| 武定县| 文水县| 中牟县| 北碚区| 雷波县| 安龙县| 永和县| 孟州市| 视频| 麻江县| 丹江口市| 琼结县| 康马县| 获嘉县| 贡山| 疏附县| 临邑县| 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