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產業競爭力的相關理論

產業競爭力是產業經濟學領域一個核心的概念對象,長期以來,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展開的內涵界定始終大同小異。最早對產業競爭力進行系統研究的是美國戰略管理學大師邁克爾·波特。他首先從國家環境因素的角度,將產業競爭力界定為:與國家環境密不可分的、來源于企業與產業的競爭優勢。在此基礎上,國內學者周健(2001)進一步從環境視角將產業競爭力界定為:在客觀環境下產業實現自我生存與成長發展的能力。同時,金碚(2002)、藍慶新(2003)、張鐵男(2005)等學者從利益獲取能力視角,將產業國際競爭力界定為:一個國家某特定產業,在國際自由貿易環境下,相對于競爭對手而向國際市場提供更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且能持續盈利的產品的能力。此外,張超(2002)從綜合能力視角,將產業競爭力界定為:面對相同的國際自由貿易條件,不同國家同類產業在生產效率、生產創新能力及終端產品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綜上可見,無論哪一種對產業競爭力的界定,都存在的共同點是:首先,產業競爭力是一個相對概念,體現為在相同條件下,同一產業相對于競爭對手所表現出的更優的競爭能力;其次,產業競爭力的比較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比較研究只能在貿易開放的國際市場和一定區域范圍內才能展開。

一、比較優勢理論

運用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研究國際競爭力問題,最早源于18世紀的國際貿易理論。布倫喬爾森等人(2003)的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國家間生產效率比較優勢影響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兩國之間在生產某種商品效率上具有絕對差異時,則參與國進行國際貿易時,具有絕對優勢的一方就是占優的一方。之后,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其學生俄林在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提出了要素稟賦理論。該理論認為,國與國之間要素稟賦的差異是形成比較優勢的重要原因,一國發展本國最豐富和充足生產要素的產業是最有競爭力的,也就是國家之間要素稟賦的差異決定了貿易流動方向(張定勝,2003;曹明福,2006)。

從比較優勢理論的分析可以看出,生產能力或資源方面的潛在絕對或相對比較優勢能轉化為產業國際競爭力優勢(趙春艷,2010;林毅夫,2003)。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R. Krugman)從規模優勢、企業專業化分工及技術創新角度提出內生比較優勢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不存在要素稟賦差異的情況下,一國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和專業化生產提高效率,達到規模報酬遞增引致的產業規模優勢(Richard Florida,2002)。區別于規模經濟理論,張定勝等人(2003)進一步從專業化和分工角度研究內生比較優勢理論,提出分工與交易成本理論。該理論認為,內生比較優勢來源于個人專業化和分工,而非企業。個人專業化使個人不斷積累生產經驗,會產生遞增報酬。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個人專業化分工的收益小于分工所帶來的交易成本,導致比較優勢不強;隨著經濟發展和專業化程度增強,分工所產生的收益就會超過交易成本,從而產生比較優勢。李博英(2019)基于比較優勢理論,運用中韓貨物貿易細分行業,研究中韓兩國的產業國際競爭力,發現中韓兩國產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雙方的比較優勢在世界競爭格局中得到提升。金芳等人(202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構建了制造業細分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測度和分析了山東省細分產業結構特征和產業競爭力狀況,發現新興產業競爭力比較弱。

競爭力和比較優勢這兩個概念是彼此相容的關系。林毅夫(2002)通過引入企業自生能力概念,建立了競爭力和比較優勢兩個概念之間的邏輯聯系,即在開放的競爭性市場中,在沒有外部扶持的情況下,一個產業部門獲得的利潤達到外部投資的預期,則企業就具備自生能力,在競爭性市場經濟中具備自生能力的企業能存活,而不具備自生能力的企業則會消亡。蔡昉等人(2003)構建了一個比較優勢和產業競爭力的模型,發現一個擁有豐富勞動力資源的國家,若要充分發揮其比較優勢,則應具備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工業結構;而一個擁有豐富資本的國家,則應具備以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工業結構。這表明提高一個國家的工業總體的競爭力應遵循比較優勢原則。

影響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呈現出了綜合性、動態性和層次性特征。綜合性反映了影響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因素,包括內在的驅動因素和外部的環境影響。動態性指影響產業國際競爭力是時變的,因而構建評價產業國際競爭力模型需考慮產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影響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因素還具有層次性特征,在評價產業國際競爭力時,需分離出影響因素的主次和影響程度,給各因素合理匹配權重。王剛等人(2010)從外顯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基礎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四個維度,采用基于熵權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方法(Entropy-Topsis)構建了我國林業產業綜合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發現我國林業產業競爭力的省際分化明顯,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朱芳陽等人(2020)采用生態位態勢測度方法,基于我國“一帶一路”重點省份的面板數據,從資源、技術和市場三個維度構建物流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分析各省份的綜合生態位及排名。

二、競爭力理論

競爭力理論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于20世紀90年代初,基于比較優勢理論所提出的,具有革命性的重要意義。為了闡述競爭力、競爭優勢的內涵,波特發表了具有深遠影響力的“競爭力三部曲”著作,詳盡分析了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在各個產業上的競爭優勢,發現任何一個國家,無論經濟水平如何,政府管理者制定各項政策的目的都是為企業營造適合企業生存、發展、壯大和激勵企業增強競爭力的外在環境和要素提供。因此,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強弱,關鍵在于該國是否有能力創建有效的競爭環境。良好的競爭環境不僅能提高產業規模和優化要素投入配置等,還能激勵企業研究產出影響行業發展乃至世界變革的差異化創新型產品。

波特構建了鉆石模型,系統地提出了產業競爭力的影響要素的邏輯框架(圖1.4)。該模型有機整合了生產要素、相關產業、文化需求條件和企業戰略這四個關鍵要素,分析各要素對產業競爭力的交互作用,通過厘清各要素間的作用,可有效地促進行業內競爭主體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產品生產,推動提升國家產業競爭力優勢和技術創新(Volintiru,2015)。

圖1.4 波特鉆石模型

通過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力理論的概念及內涵,發現兩大理論之間既有差異性,又具有較強的內在邏輯關系。比較優勢理論的主流觀點認為,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性會引致國家或地區在市場競爭中形成潛在比較優勢;而競爭力理論則認為,各個國家或地區在國際競爭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優勢,是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比較優勢與管理、政策、機遇等多種相關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West,2015)。兩理論間的側重點不同,比較優勢理論側重于相關產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互補性,而競爭力理論則強調各個國家或地區產業間同類產品的替代性(Yanhong,2018)。波特還進一步發展出包含現有競爭者的競爭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同行業產品的替代能力、供應商的定價能力、購買者的定價能力這五個要素的波特“五力”模型。同時,將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形成原因歸結于特殊資源優勢、競爭優勢的種類與數量、競爭優勢的持續改善與自我提升能力三個要素(Porter,1990)。

在此研究之上,國內學者展開了一系列關于產業競爭力的討論與研究。肖淼(2005)在研究競爭力形成機制時認為,差異化競爭力形成的原因在于產業生產要素的不同組合及不同集聚程度,從生產要素到產業投資再到創新創造,共同構成了驅動競爭力提升時間效應。羅元青(2006)通過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實證研究,發現產業組織結構對產業競爭力的形成與提升有著顯著積極影響。張偉等人(2012)在研究城市競爭力時,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的創新能力與資源利用進行了研究,發現城市競爭力的提升需注重對生產要素的優化、對政府作用的強化以及對市場需求的有效刺激。方世川(2013)、魯小偉(2014)等人基于評價指數,利用數據包絡分析(DEA)三階段模型、主成分分析法等,從環境、政策、資本、文化、人才等方面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進行了評估,其中政策、人才、環境對競爭力有著顯著影響。王宏起等人(2019)研究指出,在創新驅動力、需求拉動力和政策引導力三重動力作用下,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導優勢特色不斷升級并持續積累產業核心能力。趙繼新(2014)在鉆石模型的基礎上,重新構建了包含生產要素、產業運作、需求要素、創新能力、相關產業及政策法規六大因素的新模型,并最終完成了對北京、上海之間產業競爭力的對比性研究。競爭優勢理論指一國通過創造良好商業環境讓該國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是在國際競爭環境下不同國家或地區間的某一產業所形成的市場競爭能力(王福軍,1999;陳衛平,2002)。該理論彌補了比較優勢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傳統經濟理論對產業競爭力的解釋的不足。

三、價值鏈理論

隨著商品市場的出現和社會分工的細化,原材料經過生產和交換的各個環節形成產品,國際化生產模式正向全球價值鏈轉變。全球價值鏈通過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將產品研發、制造、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分布在全球各地,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價值增值鏈條。各國企業一般在某一生產階段進行專業化生產,從事價值增值過程中的某一具體環節。有研究表明,在全球價值鏈中所處的地位,不僅關系到企業的經營績效,還會影響到一國的經濟發展質量,甚至決定一國在全球中的經濟地位(Baldwin和Robert,2014;Kummritz等,2017;Johnson,2014;倪紅福等;2016)。

目前,關于全球價值鏈的研究,學術界主要聚焦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出現的功能專業化現象。如Duranton和Puga(2015)通過構建不同城市之間功能分工差異的區域模型,基于經濟地理的相關理論,從區域層面解釋了區域間由產業分工轉型為功能分工的內在機制,研究地區主要經濟活動的功能專業化的機制。Markusen和Venables(2013)基于李嘉圖比較優勢,從產業層面解釋功能專業化的成因,從微觀企業維度探討了國家間產業層面的功能專業化。二是全球價值鏈治理模式的研究。學者們從三類治理模式拓展至五類治理模式(Humphrey,2002),提出以市場交易和供給能力為標準的市場型、領導型、層級型等五類治理模式,并認為生產者和購買者是價值鏈的主要驅動力(Tamar,2016)。三是價值鏈地位的量化測度的研究。Koopman等人(2010)拓展已有的垂直專業化方法,基于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鏈特征,構建了適宜于中國和墨西哥等國家的測度模型(聶聆,2016),考慮產業鏈下游的附加值因素,進一步完善了Koopman等人(2010)的研究。

還有部分學者研究全球價值鏈攀升的影響因素,諸如制度特征、智能化發展、傳統要素稟賦、外商投資及影響機制等。Hausmann等人(2007)發現當區域成本產生知識溢出時,專業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確定性,從理論和實證上說明了一國生產的商品組合可能對價值鏈攀升產生重要影響。李強和鄭江淮(2013)基于產品內分工的視角研究我國制造業價值鏈攀升的影響機制,發現研發水平、人力資本和制度環境顯著促進了所有類型制造業價值鏈攀升,外商直接投資顯著促進了總體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價值鏈攀升。Zhang和Yang(2016)研究知識產權保護對價值鏈攀升的影響,結果表明:在發展中國家,外商直接投資和進口在知識產權保護與價值鏈攀升之間起中介作用;而在發達國家,相應的中介效應依賴于研發和外商直接投資。高翔等人(2019)基于價值鏈分工和增加值貿易的雙重視角,驗證了中國制造業存在價值鏈嵌入位置和出口增值能力之間的“微笑曲線”關系。國內還有一些學者從人力資本結構、研發強度、智能化發展等方面對我國價值鏈攀升展開了深入研究(耿曄強和白力芳,2019;劉亮等,2020)。

隨著新興數字技術與數字化生產方式的迅猛發展,價值鏈各個環節的數字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分工越來越復雜和精細,全球生產網絡和全球價值鏈正在重塑。發展中國家中參與全球價值鏈的企業可能將受到重組供應鏈、生產遷移本國等因素的極大影響。Andreoni和Anzolin(2019)在其研究中指出,數字化供應鏈中的協調和治理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市場寡頭壟斷的形成。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數字化無形資產在國民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針對全球價值鏈的數字化,Baldwin(2016)提出“第二次拆分”的概念,即全球制造環節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以更低的轉移成本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地區,信息技術使得區域間的協調管理實現低成本銜接。Cedric Durand和Wiliiam Milberg(2018)基于新技術的規模集聚和網絡特性,研究了無形資產對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影響機制。他們指出,在數字經濟中無形資產的流動性和可交易性顯著增強,而全球價值鏈中的自然壟斷進一步加劇了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發展平衡。國內學者亦對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全球價值鏈展開了積極研究。徐金海和夏杰(2020)提出數字貿易的發展改變了全球價值創造模式和全球價值鏈收入分配格局,推動了數字產品嵌入全球價值鏈。詹曉寧和歐陽永福(2018)認為數字經濟跨國企業使得全球價值鏈呈現數字化、服務化、去中介化等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數字經濟領域發達國家的對外投資優勢重新得到提升。鄭江淮和鄭玉(2020)在全球價值鏈分工框架下納入中國現實情況,分析提出了我國中間創新產品要素驅動的全球價值鏈攀升的路徑與機理。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滲透,價值鏈理論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價值鏈理論多運用于研究企業的決策支持系統、所在價值鏈體系定位、市場競爭中的利潤分布和競爭力優勢獲取。21世紀是知識經濟和網絡信息化時代,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國家和地區間的競爭日趨嚴峻,在互聯網技術和電子商務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結合當前我國數字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和特征,研究數字創意產業的價值鏈重構十分必要。因此,對傳統價值鏈理論加以拓展和優化創新,運用價值鏈理論研究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下對數字創意產業的新的態勢,提升我國數字創意產業的產業鏈位置和國際競爭力,更有現實緊迫性。

四、產業競爭力的經典模型

1.產業競爭力“鉆石”模型

產業競爭力的鉆石模型,是最早系統研究產業競爭力的基本框架模型,由美國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教授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他認為產業競爭力由廠房條件、需求供給要素、市場競爭環境和產業戰略四大因素決定。后來有學者增加了政府行為和機遇作為影響產業競爭力的共同要素。學者們在鉆石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拓展研究。Cartwright(1993)在鉆石模型中加入國際市場影響因素,構建了多因素鉆石模型。Dunning(1993)考慮跨國經營因素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在鉆石模型基礎上提出了國際化鉆石模型。Rugman等人(1993)將相鄰開放型國家經濟相互促進的現實情況納入鉆石模型中分析,提出了雙鉆石模型。Moon(1998)將適用于北美國家的競爭力研究雙鉆石模型拓展至適合小國經濟的一般化雙鉆石模型。在物力要素的基礎上,Dong Sung等人(1999)采用人力要素模型對競爭力進行了分析,將人力要素納入產業競爭力分析。Hwy-Chang(2000)和Moon(2009)等人在Dong Sung的研究基礎上,將全球化因素的影響納入模型分析,提出雙重雙鉆石模型來全面分析國家競爭力。國內學者將鉆石模型拓展至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胡心宇,2020)、地方特色產業(楊惠芳,2017)等,研究產業競爭力構建及影響因素。

2.產業競爭力“層次”模型

以花建教授為代表的不少學者在討論產業競爭力時強調,產業競爭力指的是一個產業的綜合競爭力,進而應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等不同層次的競爭力要素。具體而言,宏觀層面的產業競爭力,體現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在經濟、科技、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綜合競爭能力。中觀層面的產業競爭力,體現為某一具體產業環境在生產要素與生產資源上的高效配置與轉換能力,以及能夠更穩定、更持續地生產出優于競爭對手產品與財富的能力。微觀層面的產業競爭力,體現為以企業為主體的競爭力,如數字創意企業層面直接影響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技術研發能力、生產控制能力和市場管理能力等。這種對產業競爭力的分層化處理,不僅指出了產業競爭力的層次結構,還進一步明確了不同層面的具體競爭力內容與特征。學者們認為,競爭力在從微觀到中觀再到宏觀層次不斷延伸的過程中,其特征也將從具體性向綜合性、從經營性向社會性轉變,進而從簡單的利潤效應等經濟類指標,發展為強調均衡發展、和諧共建等綜合性指標,相關內涵也更加豐富紛繁。

以文化產業競爭力為例,學者們將其競爭力根據不同層次需求,具體劃分為體現產業實力的市場擴張能力、體現產業盈利與相關性的成本控制能力、體現產業資源與能力的整體創新能力,以及體現產業結構與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王嵐(2008)根據競爭力評價理論,結合我國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階段和現實,運用網絡層次評價分析法構建評價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數理模型,分析影響地區文化產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李雪茹(2009)明確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創新性和稀缺性等眾多影響要素間的層次關系和作用結構,構建了一套新的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以突出文化產業的社會屬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孫才志(2014)利用沿海地區11個省市2006年至2011年相關數據,采用層次分析法和非線性回歸與組合分析(NRCA)對沿海省市的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對各省市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分析,提出培育和發展海洋產業、提高海洋產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邵云飛(2019)構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衡量我國各省級行政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揭示不同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的差異與原因。總之,產業競爭力的層次模型首次以“系統論”作為指導展開分析,并從不同層面、不同維度進行描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過往分析的主觀性與隨意性,科學性得以充分體現。但在對文化產業等獨立經濟門類進行分析時,與產業獨特性質相關的個性化競爭力內涵并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有待未來進一步改進。

3.產業競爭力“份額”模型

產業競爭力的份額模型是國內學者基于前人的研究而創造性提出的又一經典模型。該模型認為一個產業的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應包含從外到內的不同層面份額。如第一層面即產業競爭力,第二層面是以市場份額及相關影響因素為內涵的競爭性結果因素,第三層面則是相關競爭性結果的進一步份額細化。如市場績效及其變化指標共同組成市場份額指標,市場地位及其分散特征又共同組成市場績效指標等。份額模型的核心,即將產業競爭力的判斷指標及提升目標定位于市場份額的擴張。

份額模型與其他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所涉及的產業競爭力主要關注門類層面,主要研究產業內外部因素對產業競爭優勢的影響機制,擁有著更加具體、細致的討論指標,這無疑在執行層面具有更強的操作意義。另一方面,其不足在于僅關注了靜態的市場份額指標,對其他諸如產業文化建設、產業體制創新、產業人才培訓等要素考慮不足。要想在數字經濟時代有更強的應用價值,則還需要進一步豐富模型指標內容。

國內較多學者采用市場份額模型,從不同角度對我國產業競爭力展開了深入研究。汪琦(2005)采用固定市場份額模型將我國1998年到2003年間對美國、日本、歐洲市場的出口增長分解成特定市場進口增長效應、出口產品結構效應和產業競爭力效應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實證研究了我國產業間由于競爭優勢的不同,而出現的對出口增長的貢獻差異及相應帶來的問題。閆亮等人(2012)運用市場份額模型對2000年至2011年中國對美國高科技產業產品的出口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了各類高科技產業競爭力變化的原因及其發展趨勢。彭虹(2014)采用市場份額模型對2004年至2016年中國食用菌出口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中國食用菌的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國際食用菌進口需求、食用菌產業競爭力的影響;鮮貨鹽水腌制品和干品的整體競爭力提升是促進其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還有一部分學者基于市場份額模型對我國陶瓷業的競爭力(桂拉旦,2009)及碳排放交易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趙勇,2012)進行了深入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化县| 鹤岗市| 蓬溪县| 天等县| 北碚区| 西峡县| 山东| 肇东市| 寿阳县| 香格里拉县| 武义县| 离岛区| 肃北| 项城市| 鹤庆县| 卢龙县| 寿光市| 中江县| 巴林右旗| 大方县| 安图县| 屏山县| 汪清县| 如皋市| 颍上县| 安顺市| 孟州市| 红安县| 桐柏县| 修武县| 太和县| 沽源县| 上林县| 崇义县| 潜山县| 枞阳县| 巴楚县| 石河子市| 赫章县| 绥中县| 青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