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鶴軒看來,熱度最高漲的時候,也就是出門被粉絲和媒體圍堵,使用過的同款都被搶走,出行做事都不方便,言行都要注意。
但是他確實沒想到……李容時遭遇的“被打擾”這么離譜。
李容時起身拉上了陽臺的窗簾。
唐鶴軒見他心情不好,開玩笑道:“你這簡直是巨星待遇了。”
李容時納悶道:“但是我不是明星,怎么會這樣呢?”
三個人都起身,收拾了一下桌面,準備直接到屋里聊天。
而看得最清楚的李清宛,在坐在沙發上之后,才輕聲道:“大眾最喜歡造神。”
她的指尖輕撫著青瓷杯沿,抬眼看向李容時,向來溫和的目光清明如秋水。
“你是被大眾選中的新神。年輕俊美,才華橫溢,文學和音樂上的天才,高考狀元,名校新生,大夏文學杯獲得者,又被發現少年時期的家庭關系似乎很緊張,美、強、慘三個字你全都占了,連人生軌跡都完美得像精心設計過的劇本。”
李清宛說的語氣非常輕柔,自李容時認識她以來,他從來沒有聽到過李奶奶用很重的語氣說話,向來都是柔聲細語。
哪怕生氣,也都是文化人獨有的陰陽怪氣。
現在李容時的胳膊上卻起了一層雞皮疙瘩,一陣寒意爬上脊背,畫面感都有了。
大眾喜歡造神,也喜歡摧毀神。
先是用鮮花和贊美筑起神壇,等哪天發現神像上出現了裂痕,或者腳底沾著泥巴,就會親手把它推倒,再踩上幾腳。
而李容時,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
李容時雙臂環抱,就好像抱住了帥氣的自己一樣。
茶香在沉默中彌漫,李容時垂眸盯著杯中晃動的影子,沉寂下來。
“但是別怕。”
李清宛笑著說,她笑起來時,連眼角的細紋都是那么的溫柔。
“當年他們說唐先生,說我,說葉望奚,說好多老朋友,是‘文曲星下凡’,后來又被罵‘沽名釣譽’……可你看,我們現在不還是活得好好的嗎?”
唐鶴軒說起他們兩個人的過去的時候,沒有說的是,他們受到關注的那些年,文學界的變革動蕩也格外的多,大家好像都在站隊,不停地吃瓜,不停地參與進去,就像是席卷的風暴,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
那個時候被稱作是文學的黃金年代。但是身處其中的人卻要感受到什么是過山車式的心情,今天可能被贊美,恨不得飄到天上去,明天就有可能跌落谷底,仿佛身邊的人都在唾棄自己,千夫所指。
李清宛從茶幾下的抽屜里取出來了一個匣子,里面整整齊齊碼著發黃的剪報。
“這些都是當年別人對我們的‘精彩解讀’。”
她隨意抽出一張,標題赫然寫著《才子夜會神秘女子》,實際上唐鶴軒是在幫鄰居大姨提東西。
李容時看到的一瞬間就勾起了嘴角,忍不住笑出聲。
唐鶴軒坐在沙發的另一邊,探頭過來又縮回去,眨巴了幾下他的大眼睛,說道:“你還留著啊。”
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真的不如李清宛。
李清宛總是很淡定地接受著一切,包括外界的指責、贊美、誤解等,她都全盤接收,并且消化得很好。
但是唐鶴軒不行,他需要屏蔽很多外界的聲音,才能自如地生活和創作。
這些報道,唐鶴軒看都不會看一眼,沒想到李清宛甚至把它們都保存了下來。
李清宛說道:“都是記憶。”
唐鶴軒低聲哼了一聲,他可不認為這是什么回憶。
他說道:“被捧上神壇不是誰的錯,但是千萬別把自己不當人了,別把自己當成什么神啊、別人想象的符號啊、商品啊這些東西,得記著你就是心臟在跳動著的活人。”
他順手拍了幾下李容時的肩膀,手勁兒挺大的,可能是在報復李容時剛才的嘲笑。
李清宛跟著點頭,看著李容時,說道:“你得永遠保持清醒地做自己。”
李容時低頭看著匣子里泛黃的荒唐報道,忽然覺得,那些正在網上瘋傳的生活日常,或許終有一天,也會變成這樣茶余飯后的一聲輕笑。
他看向李清宛,說道:“奶奶,你為什么可以不被影響呢?”
唐鶴軒低頭隱藏住了臉上的笑意。
李清宛的心理強大是強大,在大眾面前表現得也是云淡風輕。
但是每次剛開始看報道的時候,李清宛也會有情緒波動,她是人,又不是真的沒有情感的機器。
而且李清宛發起火來是真的可怕,平時溫溫柔柔的人生起氣來,才是最恐怖的,而唐鶴軒作為李清宛的枕邊人,就是那個最直觀感受到和承受到的人。
李清宛聽到問話,也依舊淡定。
“就像是唐先生說的那樣,發泄情緒,發泄出來就好了。”
李容時點了點頭,問道:“你們一般怎么發泄情緒?”
他有點苦惱,薄星星這時候跳到他的腿上,李容時抱著薄星星,一邊順它身上的毛毛,一邊說道:“我在家發火的話,像是演獨角戲的瘋子,也會嚇到薄星星。”
唐鶴軒說道:“我記得有一次,李女士直接拉著我去玩蹦極。”
要知道,他從來沒有嘗試過極限運動,別說極限運動了,就是游樂園里的過山車,唐鶴軒那時候都沒有坐過,結果直接被自己的女朋友拉著去蹦極了。
李清宛眼含笑意看著唐鶴軒回憶往事。
“哇,太嚇人了,可是跳完之后……”
唐鶴軒扭頭看著李容時,發表了自己的感想:“好爽啊。”
那時候他們都很憋屈,好像怎么拳打腳踢都被框柱了的那種憋屈。
“跳完之后,我發現天也藍了,水也清了。”
唐鶴軒是這樣描述的:“在空中的時候,周圍的風就像是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剖開了長久以來圍繞在我們身邊的、黏著在我們皮膚上的那些他人的窺視、幻想、期待與謾罵。”
他說道:“后面我和李女士還去參加了很多極限運動,但是對我來說,第一次蹦極時的感受,還是最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