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改變大明官場風氣的契機
- 大明悠閑太子
- 風清不夢
- 2043字
- 2025-04-18 14:39:20
趙王府外,紀綱深深的看了一眼趙王府,一臉陰沉的往前走去。
此刻的紀綱,滿腦子都在想著剛才的事情。
“趙王,你想通過這事控制我,你還不夠格!若是漢王,我大不了就應了,但是你,沒有任何機會啊!”
如今那件事是怎么被朱高燧知道的,在紀綱眼中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接下來的站隊。
本來他是準備要站朱高熾這邊的,因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如今的朱高熾,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唯有早早站在朱高熾這邊,他才有生機。
什么作為錦衣衛指揮使不應該站隊,紀綱完全沒有想過,之前的錦衣衛指揮使毛驤與蔣瓛已經充分證明了,不站隊更是會死,他不想。
然而現在朱高燧想要通過這件事控制他,他是打心底的不愿。
因為跟著朱高燧,完全沒有任何出路。
如果是朱高煦,朱高煦有著武勛的支持,再加上他的支持,可能性都還更大一些。
但朱高燧身后有誰支持?有什么勢力?
跟著朱高燧早晚都要死,說不定哪天就被朱高燧給拋棄了,實在是在他眼中,朱高燧斗不過朱高煦,更是斗不過朱高熾。
他本來就不想死,他是在求生,那他還跟著朱高燧做什么?
跟著朱高燧要死,但要是不跟著朱高燧,這些事傳到朱棣耳里,他到時還是要死。
“這真的是一個死結了嗎?難道我就沒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嗎?”
在這么一瞬間,紀綱甚至想到了殺朱高燧,但片刻后就被壓制了下來。
直接殺朱高燧,這是想要自己死得更快啊。
“該怎么呢?我要怎么做,才能有生路?難道要真的跟著朱高燧,然后等死嗎?”
“除非,找到一個靠山,可以讓自己度過這次危難!”
紀綱的腦海不斷在思考著,要重新找一個可以在這件事上幫到他的,只有朱高熾與朱高煦可選了,只有這兩人,他才有那么一絲希望。
而這兩人之中,又是朱高熾出手才是相對最安全的。
“試一試吧,總比等死強,要么生,要么死!”
“解縉又是太子的人,太子總不能無動于衷吧?”
朱高燧讓他干掉解縉,紀綱心中很清楚這件事的難度,因為解縉的處置,朱棣早就已經交給了朱高熾,朱棣已經對他交代過的。
他要是干掉解縉,朱高熾絕對要對他發難,朱棣也不會放過他。
不干掉解縉,朱高燧這里不會放過他。
橫豎都沒有生機,如今他唯有賭一次了,賭贏了則生,敗了則死。
有了決定,紀綱不再去想,當即向著東宮走去。
東宮內,朱高煦已經離開,楊溥正在與朱高熾說著楊士奇的話與解縉。
“殿下,就是這些。”
朱高熾靜靜的思考著,他原本還有些意外朱棣怎么會答應得這么干脆,他都沒有想到,原來高賢寧的入仕還代表著這么一層含義在里面。
想了一會,朱高熾緩緩開口。
“鐵鉉忠義,讓人心生敬佩,這樣的忠義之人,朝廷理應大力宣傳其忠義之心,其忠義之骨,更應該讓天下人廣為學習。
傳孤諭,命戶部撥銀二十萬兩,在山東濟南修建鐵公祀,由工部動工,所有銀子必須全部用于鐵公祀建設,任何人不得貪墨。
鐵鉉忠義之事,往日經歷,刻碑文于鐵公祀內,受萬民敬仰。
此事由禮部起擬文書,廣發天下,務必使得大明人人知曉。
要讓天下人知道大明永樂皇帝之胸懷,要讓天下人知曉朝廷用人之理念,更是要讓所有人知曉,為大明盡忠者,當萬古流芳!”
“其長子鐵福安,詔臨御前,由皇帝慰問安排。”
“其二子鐵福書,據聞避難前往遼東之地,讓錦衣衛與遼東都司合力查探,告知其皇帝已赦免所有罪責,朝廷詔其入宮謁見。”
“其三子鐵康安被人虐待致死一案,由錦衣衛、大理寺、刑部共同提案,所有牽涉之人,不可漏過!”
“其長女鐵秀英,次女鐵蓮英,著高賢寧撫養,務必恩待,另再賜賞賜。”
既然要做,朱高熾就要做得天下皆知,鐵鉉的忠義,對后人的影響同樣無比的深刻。
一直有人說大明的文官不成大事,軟骨頭,有人認為是前元風氣,加之前宋文官羸弱,但在朱高熾看來,也不盡然。
看看大明的那些忠誠吧,沒一個有好下場,誰敢做大明的忠臣?
朱棣殺鐵鉉、方孝孺等人,后面的土木堡戰神殺于謙,后面出了一個張居正,還是沒有好下場。
朱元璋與朱標好不容易讓那些清流士子改變的印象,從永樂一朝開始,又有了。
那些真正的硬骨頭,那些真正有志向與抱負的文人,不屑做大明的官。
再加上這么一些真正忠誠大明的人被殺,試問哪一個做官的敢做大明的忠臣?
在這樣的風氣之下,直到大明中后期,尤其是明末,那些官員跪得比誰都快,造成那個局面出現的,有那些人自身的原因,也有朝廷,以及歷任大明皇帝的影響。
其實朱高熾本來是沒有想到這些的,但楊士奇引出的鐵鉉,偏偏楊士奇還說服了朱棣,讓他看見了一個好時機。
一個讓那些清流士子再度對大明認可的契機,讓他們重新入仕的良機。
大明需要這些人,這些人既是朝廷的上限,更是朝廷的下限。
只有當朝廷真正重視這些人時,這樣的人才會越來越多,而不是那些所謂的羸弱之人甚多。
他要讓天下人都知道,忠臣,是會被銘記的,才會逐漸改變大明文官的風氣。
這些一旦入仕,注定會擠壓那些貪官污吏的生存空間。
終有一日,朱高熾不敢說情況就能徹底好轉,但只要做到了,以后的大明風氣,絕對要比歷史上大明的風氣要好得多。
楊溥聽著朱高熾的話,滿臉的震驚。
從這些話,他感受到了朱高熾改變的決心,這是要準備通過這件事,徹底改變大明官場的風氣。
楊溥很期待,很驚訝,但又有擔憂,因為朱高熾說的這些,會不會讓朱棣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