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下定決心復興大唐
南唐宮廷,華燈初上。李煜坐于御書房內,案幾上燭火搖曳,映照著一份文書,正是《新唐戊辰變法總體部署方案(969 - 989年)》。
李煜目光落在文書上,那字跡瞬間吸引了他。只見大字矯如游龍,筆畫剛勁有力,仿佛是用利刃截開的竹木,透著一股雄渾之氣;小字則如聚針釘般細密精致,每一筆都蘊含著巧思。他一時間竟出了神,思緒飄飛。他本身便是愛字之人,自己獨創的金錯刀體,瘦硬挺拔,別具一格。而眼前這字,雖與自己的金錯刀體不盡相同,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看這字跡,他心中暗自揣測,能寫出這般好字之人,年紀應該和李仲寓差不了幾歲。
李仲寓自幼便由李煜親自教導書法,習得金錯刀體,如今也已有了七八成功力。但與眼前這份文書上的字相比,卻還是遜色了許多。
此時,李仲寓留意到李煜的神情,心中明白他是被這字吸引了。他趕忙上前,恭敬地說道:“陛下,這方案乃是兒臣的伴讀邱旭所書寫。”
李煜微微點頭,目光仍停留在字跡上,問道:“這邱旭是何人?”
李仲寓趕忙介紹:“邱旭即將年滿15,乃是北方流亡士族之后。在韓在熙的安排下,他今年即將在國子監畢業,拿到生徒的身份,來年便有資格參加春季禮部貢院舉行的中央省試。”
李煜心中一動,明白李仲寓此舉是在為邱旭鋪路。不過,他此時更關注的是這份變法方案。
回過神來,李煜開始仔細研讀方案。他看到方案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主題和改革事項。他深知,這場變法將面臨著巨大的阻力和困難,但他也堅信,只要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實現南唐的復興。李煜喜不自禁的念了出來,內政集權與經濟復蘇階段(969 - 973年)。革新吏治。李煜看著方案中關于吏治革新的內容,腦海中思緒萬千。需開始清算黨爭,逐步邊緣化徐鉉、張洎等權臣集團。這談何容易,這些權臣在朝堂經營多年,勢力盤根錯節。三省六部制進行重大調整,將中書省起草權與門下省審核權合并為“政事堂”,由改革派主導。這樣一來,雖能減少權臣對朝政的干預,使得決策更加高效,但必然會引起權臣們的強烈反對。
將吏部考核權收歸尚書省,加強對官員的管理和監督。設立“澄心堂監察院”,職責是嚴查地方貪腐與藩鎮異動,直接向皇帝匯報。李煜想到李平,此人為人正直,敢于直言。他喃喃自語:“可先任命李平兼任監察御史。”李平上任后,必定能迅速開展對地方官員的調查,許多貪污腐敗的官員會被繩之以法,地方的政治風氣也能得到明顯的改善。同時,還能安排新的官員補位,為朝廷注入新鮮血液。
科舉改制與人才選拔。擴大進士科錄取至每年30人,增設“農稅實務”“軍械制造”等專科考試。這一舉措可使科舉考試更加注重實用性,為朝堂選拔更多的專業人才。寒門錄取比例提升至40%,將打破士族對仕途的壟斷,為寒門子弟提供上升的通道。
李煜仿佛看到許多寒門士子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朝廷,他們滿懷壯志,成為變法的堅定支持者。朝堂上的風氣也將因此而改變,不再是士族的天下,更多有才能的人將為國家效力。
機構精簡與職能優化。裁撤九寺五監冗余官職,合并大理寺與刑部司法職能,逐步減少機構的臃腫,提高行政效率。設立“度支司”統籌財稅,更加集中和規范管理國家的財政,為經濟改革奠定基礎。
李煜深知,機構臃腫是國家發展的一大阻礙。裁撤冗余官職,雖會觸動一些人的利益,但為了國家的長遠發展,必須要痛下決心。“度支司”的設立,將使國家的財政管理更加有序,為后續的經濟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土地與財稅改革。土地與財稅改革是經濟復蘇的關鍵。限田均賦,規定江南豪族田產不得超過500頃,推行“均田限豪令”。沒收貴族逾制土地,按丁口分給無地農民,每丁限田50畝,超限部分課以重稅。超額土地收歸國有后分授無地流民,免稅三年。
這一政策的實施,將讓大量無地農民獲得土地,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也能打擊豪族的勢力,增加朝廷的稅收。但豪族們必定會強烈反對,他們會想盡辦法維護自己的利益。李煜想象著,大量無地農民獲得了土地,他們滿懷希望地在田間勞作,臉上洋溢著對未來的憧憬。
鹽鐵專營與貨幣改革方面,在洪州、宣州設鹽鐵轉運使,實行鹽鐵專營。這一舉措可以加強朝廷對鹽鐵等重要物資的控制,預計年增國庫收入30萬貫。發行“保大通寶”銅錢取代鐵錢,規定江南絲、茶、瓷器貿易須以官方貨幣結算,通過貨幣的統一和穩定,促進商業貿易的發展。
稅制改革與商業發展上,改革稅制為“兩稅法+實物折銀”,減少中間盤剝。設立“常平倉”平抑糧價,保障百姓的生活。開放明州(寧波)、泉州為通商口岸,與高麗、日本建立海上商路,換取戰馬和硫磺。海上貿易的發展,可以為朝廷帶來豐厚的利潤,也能加強與周邊國家的交流和合作。
軍事基礎重建。水軍擴編與裝備研發是軍事基礎重建的重點。以鄱陽湖為基地,建造樓船200艘,訓練水軍5萬人。在洪州(南昌)設立“軍器監”,研發連弩、火油柜(原始火焰噴射器),并仿制契丹“旋風炮”。這些先進的武器裝備,可以提高水軍的戰斗力。
推行“保甲連坐法”,每十戶為一甲,強化基層控制與情報收集。在汴京、揚州設立商號“廣陵行”,以茶葉貿易為掩護滲透北宋軍政系統。通過這些情報網絡,能夠及時了解北宋的軍事動態,為軍事決策提供重要的依據。在與北宋的軍事對抗中避免大規模正面交鋒,采用游擊戰術,利用地形進行騷擾、破壞補給線、水軍突襲、堅壁清野。
李煜深知,這5年的改革將面臨著巨大的阻力和困難。權臣集團不甘心失去自己的權力和利益,他們會暗中抵制改革,制造各種麻煩。地方豪族對限田均賦政策不滿,有可能紛紛聯合起來反對改革。北宋朝廷也會對南唐的變法十分警惕,會加強對南唐的軍事壓力。但他堅信,只要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實現南唐的復興。
軍事革新與外交破局階段(974 - 978年)。持續推進變法深化科舉改革。增設“財稅科”“水利科”,考題以南唐田賦改革、長江防汛為案例,錄取比例提升至30%。這一舉措可以進一步提高科舉考試的實用性,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李煜想象著未來朝堂上有更多精通財稅、水利的官員,他們將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
限制藩鎮勢力。地方節度使幕府任職滿3年者,需通過吏部“策論試”可轉入中央,限制藩鎮私人勢力的擴張。這一措施將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變法的成果。但藩鎮勢力根深蒂固,他們不會輕易放棄手中的權力,必然會進行抵制。
軍制體系重構。火器研發與應用,招攬閩地火器匠人,在鄱陽湖孤島設“霹靂院”,試制燃燒彈與投石機適配彈藥。火器的研發和應用,將幫助南唐的軍事裝備得到進一步的升級。李煜意識到,火器的發展將改變戰爭的格局,南唐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在軍事上取得優勢。
府兵改制與兵力部署。推行“三丁抽一”募兵制,組建10萬常備軍“神策軍”,分設弩兵營(配備改進型床子弩)、火器營(研發猛火油柜)。將全國兵力分為禁軍(20萬駐金陵)、邊軍(10萬屯淮南)、廂軍(10萬屯江南),輪換駐防。這一軍制改革可以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和機動性。
將領培養與戰術創新。在廬山白鹿洞設立武學院,編纂《衛公兵法》融合水戰、城防戰術。組建“橫江軍”水師(200艘車船),配備改良石油噴射器,控制長江制水權。通過這些措施,為朝廷培養一批優秀的將領,創新軍事戰術。
軍事行動與擴張。攻滅閩地殘余勢力,聯合吳越攻滅閩地殘余勢力,控制福州至泉州海岸線。擴大南唐的領土,增強了南唐的實力。但與吳越的合作也存在著不確定性,吳越是否會真心與南唐合作,還是會在關鍵時刻為了自身利益而背叛,這些都需要李煜仔細考量。
吞并湖南部分地區,以“助剿”名義進駐湖南,吞并武陵、澧州,切斷北宋與大理的聯系。進一步削弱北宋的勢力,為北伐創造有利條件。但這一行動必然會引起北宋的強烈反應,可能會引發更大規模的戰爭。
外交縱橫戰略。北聯契丹,推動太子李仲寓迎取契丹皇族貴女,歲賜絹10萬匹、茶5萬斤為條件,換取遼國在幽州牽制宋軍。以茶葉、絲綢換取契丹戰馬,每年輸入良馬3000匹,組建“鐵鷂騎兵”。通過與契丹的聯盟,減輕南唐北方的軍事壓力,增強軍事力量。但與契丹的聯盟也存在著風險,契丹可能會趁機提出更多的要求,南唐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制于契丹。
南撫諸國,與吳越簽訂《潤州互市條約》,以瓷器、絲綢換取戰馬;支持南漢對抗宋軍南征。通過這些外交手段,穩定南方的局勢,擴大影響力。但吳越和南漢也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南唐需要小心應對,以免陷入外交困境。
經濟縱深布局。優化兩稅法,按土地肥瘠分三等征稅,江淮膏腴之地稅率提至15%,邊遠丘陵降至5%。這一稅收政策的優化,使得稅收更加公平合理,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但這也可能會引起一些地方的不滿,需要做好解釋和安撫工作。
長江漕運與水利建設。疏通蕪湖至江州航道,疏浚太湖至長江水道,設立沿江50里官辦驛站,商稅收入年增20萬貫。開墾洞庭湖、鄱陽湖淤田200萬畝,推廣占城稻與雙季耕作,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經濟的發展。
官營工坊與商業票據。在歙州(黃山)、饒州(景德鎮)設立官營礦場、瓷窯,壟斷銅、瓷產業,在升州(南京)設“軍器監”,年產鐵甲2萬領、弓弩5萬張;景德鎮官窯產能提升至年產瓷器30萬件。發行“鹽引”“茶引”票據,允許商人憑引跨區販運,稅收預繳至金陵國庫。官營工坊的發展和商業票據的發行,促進商業的繁榮。
這5年的進一步改革,將使南唐的軍事力量得到極大的提升,外交上也將取得重要的突破。在經濟方面,農業、商業和手工業都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國家的實力不斷增強。但改革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李煜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及時應對各種挑戰。
戰略反攻與領土擴張階段(979 - 984年)。北伐籌備。攻占嶺南韶州,從洪州出兵攻占嶺南韶州,打通贛江至珠江商路,獲取熱帶作物與礦產。這一行動可以擴大南唐的領土,還能為朝廷帶來豐富的資源。但嶺南地區地勢復雜,宋軍在那里也有一定的防御力量,攻占韶州并非易事。
輿論造勢,重訂《大唐宗譜》,宣稱趙匡胤“篡周悖唐”,發布《討宋檄文》。通過輿論造勢,激發南唐百姓的民族情感,為北伐營造良好的氛圍。李煜深知輿論的力量,他希望通過這些宣傳,讓百姓們團結起來,支持北伐戰爭。
兩路出兵計劃,東路選一上將軍率水軍10萬攻揚州;西路選一上將軍領步騎15萬出武昌,切斷宋軍荊南補給線。這一兩路出兵的計劃,能夠充分考慮南唐的軍事優勢和北宋的戰略弱點。但戰爭的局勢變幻莫測,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計劃失敗。
關鍵戰役。淮南爭奪戰,利用水軍優勢控制巢湖,切斷宋軍淮河糧道,逐步收復滁州、和州等淮南十四州。淮南地區是北宋的重要糧倉和軍事戰略要地,南唐收復淮南,可以對北宋造成沉重的打擊。但宋軍也不會輕易放棄淮南,他們會進行頑強的抵抗。
荊襄滲透戰,策反宋守將,以漢陽為據點控制漢水航運。荊襄地區是連接南北的交通要道,通過控制荊襄,為進一步北伐創造有利條件。但策反宋守將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一旦被發現,不僅計劃會失敗,還可能會導致人員傷亡。
建立反宋根據地,安排白鹿洞武學院畢業的學員到北宋鄉村、山里建立反宋根據地,為全面北伐攻宋做好準備。這些學員年輕有朝氣,充滿了愛國熱情,但他們缺乏實戰經驗,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成長。
李煜想著,這5年的深化改革,可以使得南唐的勢力范圍得到極大的擴大,增強南唐在中原地區的影響力。同時,也可以對北宋形成巨大的壓力,改變雙方的戰略態勢。但北伐戰爭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北宋的軍事力量依然強大,南唐在戰爭中也會遭受一定的損失。長期的戰爭會給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需要在戰后進行恢復和發展。
全面北伐統一與制度鞏固階段(985 - 989年)。全面北伐戰爭。加強與北周貴族聯系,承諾南唐皇室成員與原北周皇族聯姻,統一后保留北周貴族的經濟待遇,利用北周貴族從內部逐步瓦解北宋的統治。李煜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削弱北宋的內部團結,為北伐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但北周貴族是否會真心與南唐合作,還是會為了自身利益而搖擺不定,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全面開戰,消滅(招降)北宋的有生力量,以戰養戰快速結束統一戰爭。這是一場決定南唐命運的戰爭,李煜深知其中的風險。但為了實現南唐的復興,他必須要勇敢地邁出這一步。
遷都北方中原(關中)地區,宣告統一的正統性。關中地區是歷史上許多朝代的都城所在地,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義。遷都關中,可以顯示南唐統一全國的決心,也能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區。
高度強化中樞集權。三省合一,撤銷尚書省,設“總政院”統轄六部。這一舉措可以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提高決策效率。廢除節度使,改設“道、州、縣”三級文官體系,北伐結束后,軍隊實行“兵將分離”,消除地方割據的隱患,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這一系列改革必然會觸動一些人的利益,需要李煜謹慎處理。
編纂法典,頒布《法典》,確立“農工商并重”原則。綜合唐律與南唐案例,明確土地、軍功、科舉等新法條款,刻版印刷全國推行。使得國家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善,為長治久安提供保障。
凝聚人心文化整合。宣揚“復唐正統”,借修復唐皇陵(如南京南郊李昪陵)之機,宣揚“復唐正統”,發行《大唐中興賦》。通過這些文化活動,激發百姓對唐朝的懷念和對南唐的認同感。李煜希望通過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讓百姓們更加支持南唐的統治。
科舉歸一,設“天下貢院”,推行“南卷北卷”分區錄取制度。通過科舉歸一和分區錄取制度的推行,促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選拔更多的優秀人才。
唐禮復興,修訂《開元禮》為《建隆禮》,強制契丹、吳越使臣行唐制朝儀。唐禮的復興,體現南唐對唐朝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增強文化軟實力。
這5年的徹底改革,通過中樞集權的強化和法典的編纂,建立一個高度集中、穩定的政治體制,為國家的長期發展提供保障,避免地方割據和政治動蕩的發生。為將來的對抗北方少數民族和開疆拓土做好準備。
李煜逐字逐句地念完這份讓他心潮澎湃的方案,連說三個“妙”字。他心里面更加堅定要推動改革,哪怕他不能全部完成,也要為李仲寓未來繼承大統后完成復興大業打好基礎。
當即,李煜下定決心,在御書房召見太子李仲寓、鄭王李從善、右內史侍郎陳喬、內史舍人潘佑、尚書令李平以及名單上的其他參與人員,商議改革總體部署。
次日清晨,陽光灑在宮殿的琉璃瓦上,閃爍著金色的光芒。御書房內,氣氛嚴肅而莊重。太子李仲寓、鄭王李從善、右內史侍郎陳喬、內史舍人潘佑、尚書令李平以及其他參與人員早已齊聚一堂,靜靜地等待著李煜的到來。
不一會兒,李煜邁著沉穩的步伐走進了御書房。眾人紛紛起身行禮,齊聲道:“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煜抬手示意眾人坐下,然后緩緩說道:“今日召大家前來,是為了商議這份變法方案。朕深知改革之路困難重重,但為了南唐的復興,我們必須勇往直前。大家有什么想法,盡管說出來。”
話音剛落,內史舍人潘佑便站起身來,說道:“陛下,臣以為此方案切中時弊,若能實施,定能使我南唐國富民強。如今我南唐雖偏安一隅,但周邊強國環伺,若不改革,恐有亡國之危。改革乃是我南唐復興的唯一出路,臣全力支持!”
潘佑的話得到了尚書令李平的響應。李平說道:“陛下,潘大人所言極是。改革雖有風險,但不改革則是死路一條。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大膽改革,以圖中興。”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對改革持樂觀態度。鄭王李從善皺了皺眉頭,說道:“陛下,改革固然是好事,但也要謹慎行事。此方案涉及諸多方面的利益調整,若處理不當,恐會引發社會動蕩。而且,改革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我南唐如今國力有限,能否承受得起改革的成本,還需仔細考量。”
李從善的話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鳴。有人開始小聲議論起來,臉上露出擔憂的神情。
李煜認真傾聽著每個人的意見,不時點頭表示認同。他知道,改革之路充滿了挑戰和風險,但他更清楚,不改革就沒有出路。
“鄭王所言有理,改革確實需要謹慎行事。但我們不能因為害怕風險而停滯不前。如今我南唐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若不改革,遲早會被歷史的車輪所淘汰。朕決心已下,改革勢在必行!”李煜堅定地說道。
太子李仲寓站起身來,說道:“父皇,兒臣愿全力支持您的改革大業。兒臣相信,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實現南唐的復興。”
李煜欣慰地看著李仲寓,說道:“有你這句話,朕就放心了。大家不必再猶豫,我們要團結一心,共同為南唐的未來而努力。”
在李煜的鼓舞下,眾人紛紛表示愿意支持改革。接下來,大家圍繞著變法方案的具體實施細節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李煜總結道:“改革勢在必行,但我們也要謹慎行事。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盡量減少改革帶來的負面影響。我相信,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實現南唐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