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嗩吶 | 拜師風波

  • 江山棋局
  • 蕭火杉
  • 3183字
  • 2025-06-15 08:47:36

阿毛的耳朵貼在門板上,冰涼的木頭硌得他耳廓生疼。灶房里,叔父的嗓門震得油燈焰直晃。

“學嗩吶?你做夢!“劉老四的巴掌拍在桌上,震得粗瓷碗跳了起來,“那是下九流的行當!“

阿母縮在灶臺邊,手指絞著圍裙:“他叔,孩子喜歡……“

“喜歡?喜歡能當飯吃?“劉老四抓起旱煙袋,銅鍋在灶臺上敲得鐺鐺響,“我哥死得早,把崽子托付給我,我就得管!明年開春就跟張瓦匠學手藝去!“

阿毛咬住嘴唇。門縫里飄出紅薯粥的香氣,他的肚子咕嚕叫了一聲。這半個月,他每天寅時溜去麥場跟李三爺學換氣,天亮了才回來,只能趕上點殘羹剩飯。

“再說了,“劉老四的聲音壓低了些,“那李三是什么好人?年輕時跟人爭場子,打斷過腿的!前些年還……“

“他叔!“阿母突然打斷,“孩子在外頭呢。“

門板猛地被拉開,阿毛一個跟頭跌進灶房。劉老四鐵青的臉出現在上方,胡須上還沾著粥沫。

“小兔崽子,學會聽墻根了?“粗糙的大手揪住阿毛的耳朵,“說!這些天死哪去了?“

阿毛踮著腳,耳朵火辣辣地疼:“麥、麥場……“

“跟那老瘋子學嗩吶是不是?“劉老四另一只手抄起燒火棍,“我讓你學!讓你學!“

燒火棍帶著風聲落下,阿母撲過來擋了一下,“啪“的一聲悶響打在她肩頭。阿毛趁機掙脫,退到墻角,后背緊貼著冰冷的土墻。

“夠了!“

沙啞的聲音從院門口傳來。李三爺佝僂的身影立在月光下,藍布衫洗得發白,手里捧著個紅布包。

“劉老四,打孩子算什么本事?“老人跨過門檻,布鞋踩在夯土地面上沒一點聲響。

劉老四的燒火棍僵在半空:“李、李三?誰讓你進我家門的?“

李三爺沒答話,徑直走到方桌前,把紅布包輕輕放下。油燈的光暈染在布包上,映出一片暗紅,像是凝固的血。

“打開看看。“李三爺對阿母說。

阿母戰戰兢兢地解開布包,露出一張鑲在玻璃框里的獎狀。泛黃的紙頁上,“1979年全縣民間文藝匯演一等獎“幾個紅字已經褪色,落款蓋著縣文化局的大紅印章。

“這是……“阿母的手指在獎狀上方懸著,不敢觸碰。

“政府發的。“李三爺挺了挺腰桿,“現在吹嗩吶不是下九流了,是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劉老四的燒火棍慢慢垂下來,鼻子里哼了一聲:“破紙片子……“

“你侄兒有天分。“李三爺突然轉向劉老四,眼睛在油燈下亮得嚇人,“手指長,虎口寬,耳音準。放在舊社會,班主得搶著要。“

阿毛屏住呼吸。灶房里突然安靜下來,只剩灶膛里柴火的噼啪聲。

“那也不能……“劉老四的氣勢弱了幾分,“他得學個正經手藝……“

“嗩吶不是手藝?“李三爺冷笑,“光緒年間,我師祖給慈禧太后吹過《百鳥朝鳳》,賞過黃馬褂!“

劉老四張了張嘴,沒出聲。阿母悄悄把獎狀往油燈前推了推,讓那幾個紅字更顯眼些。

“這樣,“李三爺從懷里摸出個布包,嘩啦啦倒在桌上,“先交三個月的飯錢。“

五塊、十塊的鈔票散在桌面上,還有幾個锃亮的硬幣。阿毛瞪大眼睛——他從來沒見過李三爺有這么多錢。

劉老四的喉結滾動了一下:“這……“

“要是學不成,“李三爺的聲音突然柔和下來,“錢不退,孩子還你。“

阿母突然拽了拽劉老四的袖子:“他叔……“

劉老四盯著那堆錢看了半晌,突然抓起旱煙袋猛吸兩口:“行!但有個條件——不能耽誤干活!早上學完,白天得下地!“

李三爺點點頭,轉身看向縮在墻角的阿毛:“明日卯時,帶上這個。“他從懷里掏出個油紙包,遞給阿毛。

阿毛接過,小心地打開——是一把新鮮的蘆葦桿,截得整整齊齊,切口還泛著青。

“現在,“李三爺整了整衣襟,“說正事。要拜師,得按老規矩來。“

油燈突然爆了個燈花,屋里亮了一瞬。阿毛看見李三爺的臉上浮現出一種他從沒見過的神情,像是戴上了一張看不見的面具。

“阿毛,跪下。“李三爺的聲音變了調,仿佛從很遠的地方傳來。

阿毛膝蓋一軟,撲通跪在夯土地面上。塵土味鉆進鼻孔,他打了個小噴嚏。

“一拜祖師。“

李三爺從紅布包底層請出一幅卷軸,緩緩展開。畫上是位長須老者的半身像,衣袂飄飄,手持藥葫蘆。畫像已經泛黃,邊角處還有蟲蛀的痕跡。

“這是華佗祖師。“李三爺把畫像掛在灶王爺旁邊,“戲班供華佗,一求嗓如洪鐘,二求手指靈活,三求傷病速愈。“

阿毛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響頭。額頭碰地的瞬間,他仿佛聽見遙遠的鑼鼓聲。

“二拜師父。“

李三爺在方桌前坐下,腰桿挺得筆直。阿毛轉向他,又磕了三個頭。這次他聞到了老人身上那股特殊的味道——旱煙、銅銹和某種說不清的草藥味混合在一起。

“敬茶。“

阿母慌忙去倒水,卻發現暖壺空了。李三爺擺擺手,從懷里掏出個小葫蘆,往粗瓷碗里倒了點褐色的液體。

“這是金銀花泡的,清嗓子。“李三爺把碗遞給阿毛,“喝一半,敬一半。“

阿毛雙手捧碗,小心地抿了一口。苦澀中帶著微甜,像吞下一口陽光曬過的草藥。他舉起碗,遞給李三爺:“師、師父喝茶。“

聲音細如蚊吶,卻讓李三爺的眼角皺紋舒展開來。老人接過碗,一飲而盡。

“從今往后,你就是'同樂班'第七代弟子。“李三爺從腰間解下個布包,“這個給你。“

阿毛接過,沉甸甸的。解開布包,是一截棗木桿子,磨得油光水滑,一頭纏著紅繩,卻沒有銅碗和哨片。

“這是……“

“你師祖傳下來的嗩吶桿。“李三爺說,“先練氣,三年后再配銅碗。“

劉老四突然插嘴:“三年?那這錢……“

“管吃管住。“李三爺看都沒看他,“明兒起,阿毛住我那兒。“

阿母“啊“了一聲:“這……“

“早上練功,白天跟你下地,晚上回來學曲牌。“李三爺對劉老四說,“不耽誤干活。“

阿毛緊緊抱住那截棗木桿,手心沁出汗來。木頭溫潤的觸感讓他想起小時候摸過的老棗樹。

事情就這么定了。臨出門前,李三爺突然轉身,從袖子里摸出個東西塞給阿母:“給孩子。“

那是個小小的紅布包,用紅線纏著。阿母解開一看,是顆銹跡斑斑的銅鈴鐺,只有指甲蓋大小。

“系在腰上,辟邪的。“李三爺的聲音突然低下來,“當年……我師父也給了我一個。“

月光下,老人佝僂的背影漸漸遠去。阿毛站在院門口,直到那身影完全消失在夜色中。他低頭看著懷里的棗木桿,突然發現一端刻著兩個小字——“同樂“。

這一夜,阿毛躺在炕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他把鈴鐺系在褲帶上,輕輕一翻身就叮當作響。透過窗戶,能看見麥場方向有顆很亮的星星,一閃一閃的,像是誰在吹嗩吶時眨動的眼睛。

天還沒亮,阿毛就躡手躡腳地爬起來,把幾件破衣服包在包袱皮里。灶房桌上,阿母留了塊玉米餅,底下壓著五毛錢。他掰了半塊餅揣在懷里,剩下的放回鍋里。

推開柴門時,阿毛嚇了一跳——李三爺就蹲在院門外的大槐樹下,旱煙袋一明一滅。

“師、師父?“

“嗯。“李三爺磕了磕煙鍋,“走吧。“

一老一少沉默地走在田埂上。露水打濕了褲腳,涼絲絲的。遠處傳來幾聲狗叫,接著是電子琴的聲音,斷斷續續的,像是有人在試音。

“師父,那是……“

“歌舞廳。“李三爺頭也不回,“馬老板從鄭州買的新家伙,一晚上能掙三十塊。“

阿毛算了算,那得是李三爺給劉老四的錢的十倍還多。

“想學那個?“李三爺突然問。

阿毛連忙搖頭,棗木桿在包袱里戳到了他的腰。

“記住,“李三爺停下腳步,指著東方漸亮的天色,“電子琴千篇一律,嗩吶千人千調。機器是死的,人是活的。“

阿毛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這時,他注意到李三爺的左手一直按在腰間,走路的姿勢也有些別扭。

“師父,您的腿……“

“老傷了。“李三爺擺擺手,“五八年……算了,不提這個。“

轉過麥場,李三爺的土屋出現在眼前。讓阿毛驚訝的是,屋檐下掛著兩盞紅燈籠,雖然有些褪色,但在晨光中依然醒目。

“昨兒翻出來的。“李三爺難得地解釋了一句,“拜師是大事。“

推開門,阿毛瞪大了眼睛——方桌上擺著四碟小菜:腌蘿卜、醬豆、咸鴨蛋,還有一小碟油炸花生米。正中央是那個銅碗,盛滿了小米粥。

“吃吧。“李三爺指了指條凳,“吃完教你認工尺譜。“

阿毛小心翼翼地坐下,捧起銅碗。碗底的“戲比天大“四個字被米粥蓋住了,但他知道它們就在那里。

喝下第一口粥時,一粒米卡在了阿毛的牙縫里。他偷偷用舌頭去頂,突然嘗到了一絲咸味——不知是粥里放了鹽,還是自己的眼淚。

窗外,電子琴的聲音不知何時停了。取而代之的,是早起鳥兒的啼叫,清脆明亮,像是最天然的嗩吶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师宗县| 威远县| 从江县| 广昌县| 肃宁县| 诏安县| 调兵山市| 桐乡市| 成都市| 白水县| 龙游县| 宣武区| 沙洋县| 和林格尔县| 晋城| 腾冲县| 泰和县| 绥阳县| 扎鲁特旗| 湛江市| 道真| 鄱阳县| 布拖县| 舒兰市| 吉木萨尔县| 葫芦岛市| 卢氏县| 定西市| 平利县| 始兴县| 通州市| 博爱县| 贡觉县| 甘洛县| 安义县| 阜阳市| 绥滨县| 通山县| 青河县| 曲靖市| 炉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