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價值

(一)研究背景

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如何打破壁壘、謀求發展已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在中國的國情下,國有資本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支柱地位。國有資本投資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不僅為市場經濟資源配置提供了重要手段,也為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發力施加了強大的引擎。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伴隨多元化投資主體的確立,投資體制的改革一直滯后于經濟體制的改革,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我國的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改革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刻,投資體制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要求,如何適時調整投資的政策、結構和導向等,如何更好地融入經濟全球化以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都是擺在眼前亟須研究的重大課題。因此,有必要對我國國有資本投資體制的歷史變遷及現狀進行全面的剖析,并對投資體制的深化改革展開系統的研究。

(二)研究價值

當前,我國的國有資本投資體制存在盲目投資、重復建設、投資效率低下等諸多嚴重問題。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改革既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現實需要,也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建立與完善現代市場經濟的題中之義。國家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十分重視投資體制改革的關鍵作用。綱要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投資對調整經濟結構的關鍵作用,通過優化投資結構來提高投資效率。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提出深化我國的投融資體制改革,要重視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本書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改革的歷程,通過對歷史變遷的原因和規律進行分析,為現行的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改革提供歷史借鑒和經驗教訓。

首先,研究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是我國走出當前經濟結構失衡困境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直受到結構失衡的困擾。近年來,在全球化的沖擊下,經濟結構失衡問題再次凸顯。工業品重復投資的規模過大、新興產業產能過剩、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等投資結構問題,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國有投資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明顯。因此,從頂層制度設計入手研究我國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是我國走出當前經濟結構失衡困境的需要。

其次,考察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是我國保證市場主導型的投資體制的需要。

國家主導型的投資體制主要是以政府的利益作為根本動力,通過計劃經濟“自上而下”的思路規劃國有資本投資。然而,以計劃經濟的改革思路來指導國有資本投資體制,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有必要通過考察國有資本投資體制的歷史變遷,總結其成敗得失的自然規律,明確市場主導的投資體制是我國國有資本投資體制的發展趨勢。

再次,考察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是我國參與構建國際投資規則體系,謀求在全球投資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的需要。

伴隨著中國成為國際投資雙向大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及第三大資本輸出國,中國在全球投資治理體系中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凸顯。因此,國有資本投資體制的深化改革研究,對我國參與構建全球投資治理體系、樹立在全球投資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以及共同推進全球投資治理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義。

最后,研究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是鞏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就要堅定不移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國有資本投資體制作為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鞏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只有通過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改革,對國有資本投資的布局和結構進行戰略調整,才能不斷增強國有資本的投資競爭力,進而鞏固和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而為了使投資體制改革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重塑投資體制的改革模式顯得尤為必要。

二 研究綜述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研究范圍覆蓋了投資體制歷史變遷、投資體制改革、國有投資效率以及配套體制等主要領域,形成了一批有針對性、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為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改革研究奠定了基礎。國有企業雖然已經成為很多學者的重點關注對象,但國外學術界對我國國有資本投資體制的關注度顯然不夠。主要原因是研究中國國有企業的專家在西方國家屬于少數群體,而研究中國國有資本投資體制這個三級學科領域的就少之又少了。關于我國國有企業的研究成果大多是由中國學者完成的,正如中國的其他問題一樣,只能由中國的學者在實踐中深入研究,別國無法給予我國準確的答案。

總結國內外學者關于國有資本投資體制問題最為緊密相關的研究,其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我國投資體制變遷為主要內容的研究。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階段劃分,依據的標準不同,劃分的階段也不一樣。

王耀中[1]將投資體制的歷史演變分為兩個階段,即改革開放以前的高度集中的計劃投資體制的形成與發展階段和改革開放后以市場為導向的投資體制變革階段。張成、梁一新[2]把我國的投資體制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1949~1978年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投資體制、1978~2004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的投資體制及2004年后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投資體制。他們強調了在投資體制的歷史變遷進程中,政府的投資職能逐漸由“全能”向“有限”轉變,淡化了經濟職能,加強了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汪同三[3]從經濟體制改革的角度將改革開放的投資體制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1978~1984年的經濟體制改革的起步階段、1984~1992年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階段、1992~2002年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入軌階段、2002~2010年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階段。龍麗梅[4]將投資體制的歷史變遷劃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1949~1978年計劃經濟式的投資體制階段、1979~1984年傳統投資體制改革的探索階段、1984~1992年協調計劃與市場體制的改革試水階段、1993~2002年投資體制初步改革階段及2003年至今的投資體制深化改革階段。她指出我國的投資體制的歷史變遷實質是投資體制逐步市場化的過程,政府投資的職能由全能向有限轉變的歷史進程。吳亞平[5]根據國家頒布的投資體制改革的相關政策措施將改革開放后的投資體制改革歷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即1978~1987年的起步階段、1988~1992年的探索階段、1993~2003年的轉軌階段以及2004年至今的深化階段。

(二)以我國投資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研究。國內學者對投資體制改革的研究主要從國民經濟運行、政府職能改革、配套制度等角度展開。

第一,從國家經濟運行的角度來研究投資體制改革。史正富[6]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化解投資膨脹問題。投資膨脹源于投資供給制度,在投資供給制度下,企業的發展或停滯不取決于企業的經營能力,而取決于國家是否對其進行無償投資。企業爭奪國家投資的持續動力形成了投資膨脹。馬建堂、李曉帆和曹忠[7]指出,我國投資體制的改革在取得進步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弱化高度集中的投資體制并沒有解決基層組織投資權限少的問題。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地方政府投資的積極性,卻導致了投資膨脹加劇和投資結構畸形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投資體制改革措施。國家需要將政府投資職能轉移作為進一步投資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國家應當分類擴權,首先擴大企業的投資權限。陳彩虹[8]提出國家是最重要的投資者。在原有制度下,國家投資的實現是簡單直接的,投資資金和投資商品的交換直接由國家決定。實踐證明,這種省去市場環節的投資過程導致了低效的投資效益,有必要對投資體制進行改革。趙吉國、姚萬順[9]指出,高度集權的投資體制在一定時期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但導致了投資規模膨脹、投資結構畸形、投資效率低等后果。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投資權限和范圍沒有在中央、地方及企業之間得到合理的劃分;沒有劃清財政資金和銀行信貸資金;投資決策的責任權利脫節。因此,國家需要改革當前的投資決策體制,積極轉變政府管理職能,建立相應的配套金融體系,才能解決體制更替中出現的新問題。張漢亞[10]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投資體制改革改變了以往過度管理、缺乏活力的格局,引入市場機制對我國投資體制改革產生了非常有益的影響。姜作培[11]認為,投資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投資活動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結構和效益。他從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的角度探討了經濟轉型問題。劉俊霞[12]通過分析投資制度及其變化的原因、投資體制優化的條件及其前提,以及投資制度對投資主體行為動機和行為環境的影響,詳細闡述了投資制度對投資結構形成的影響。朱愚、朱泉[13]認為我國投資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把全社會的資金引入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將市場機制應用于投資、融資、退出、建設、運營和管理等各方面,形成有效的社會資源配置。羅云毅[14]指出,投資體制改革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建立新的投資調控模式。首先,應該重新客觀評估我國的經濟能夠適應的外部性標準的范圍。其次,應該盡量減輕調控模式可能對社會和經濟生活產生的負面影響。最后,國家要提高外部控制系統的門檻,保證新調控模式的實施。單超[15]認為,發展適應市場經濟的投資體制還需要其他改革措施的配合。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投資行為會受到更合理的約束,進而有利于形成新的投資體制。

第二,從政府職能的視角對投資體制改革的研究。陳申申[16]通過分析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變遷,指出經濟體制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投資體制的改革。原有的經濟管理體制以中央政府投資為主,投資者之間沒有貿易活動,也缺乏改革動力維護買賣間平等的法律關系。他通過分析研究我國投資中體現出的經濟關系,指出我國現階段投資主體應具有一個多元化的結構,與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相適應。建立與商品經濟相符的投資體制必然要求實行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形式,落實投資責任,實現責權利的統一。張漢亞[17]指出,《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是改革開放后我國最全面系統的投資體制的改革方案,也指明了我國的投資領域今后的改革和發展方向。它的實施標志著我國投資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徐湘瑜、欒華、藍穎文、劉志東[18]認為,政府轉變管理職能是《決定》的核心內容。《決定》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并為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企業應努力轉變觀念,加強內部建設,在不斷改善的宏觀外部環境中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周國棟、周偉[19]認為國家應當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盡量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管理。政府要不斷完善項目審批流程,全面加強負面清單制度下的事中事后監管,讓市場充分發揮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第三,從政府改革的角度研究投資體制改革。雷應全[20]指出,中國當前的投資體制改革嚴重滯后,投資審批手續煩瑣復雜、管理松散、法制落后等問題導致投資體制改革難以落到實處。張傳焱、馬立波[21]認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合理調控固定資產投資,這與政府直接投資體制密切相關。我國必須大力調整政府投資占主導地位的投資體制。張漢亞[22]分析投資體制改革滯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缺少一個整體的戰略部署、缺少相應的配套體制、缺少適用的調控手段、缺少有效的執行監督體系及缺少嚴格的約束機制等方面。他提出國家應當重點管控占全社會投資總量60%以上的國有企業。沙治慧[23]認為我國的投資體制改革經歷了計劃經濟時期與改革開放時期,已基本形成以市場經濟為目標的投資體制改革。我國在探索中逐步向市場化經濟體制前進,從根本上改變了改革前我國投資體制單一化的局面,構建了多元化投資主體的新局面。我國政府應當繼續以市場化為目標,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劉志東、徐湘瑜、欒華等[24]認為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必須完善企業外部環境,與融資體制改革相配套,單一的投資體制改革很難取得成效。錢維[25]認為當前的投資體制改革受制于沖突的利益機制、慣性的計劃投資體制、滯后的機構運行體制。就政府投資體制改革而言,市場化是改革方向,決策法制化是基礎,制度創新是關鍵,監管體系是保障。楊飛虎[26]認為政府對國有經濟的依賴、尋求自身利益是我國投資體制改革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他建議必須以市場化為導向,積極轉變政府投資職能來推進投資體制改革。國家要通過積極轉變政府投資職能,建立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通過大力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建立高效的資本利用機制,提高投資效率。汪文祥[27]提出國家要穩步推進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必須首先完善頂層制度的設計,再進一步推出改革的詳細方案,按照先易后難的方式進行。首先要完善政府投資管理體制。其次要繼續推進中央投資與地方投資、政府投資與市場投資的分權改革。最后再積極推進適應市場的不同投資需求的融資體系改革。

第四,從較為全面系統的角度研究我國的投資體制改革。耿明齋[28]指出,我國經濟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新的投資體制和投資運作規則尚未建立。對解決如何建立獨立的管理體制和金融投資活動的運作規則,如何使投資活動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管理體制轉變等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研究。王耀中[29]在投資體制分析的總體框架中,將中西投資的主要理論政策、發展戰略和不同投資方式的比較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對投資理論、投資政策、歷史變化和投資環境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比較。同時,他探討了我國投資體制改革的重點和特點,并對最新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提出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投資體制改革思路和政策取向。李一花[30]不僅對地方政府投資的理論基礎進行深入研究,而且緊密結合了國內外的實際情況,對地方政府融資、投資規模、投資機構、投資管理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地方政府投資研究的相對完整的體系。

第五,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配套制度方面的研究。賈康[31]認為投資體制改革的牽動面很大,需要同時推動多層次的配套制度改革,建議進行財政的“分稅制”改革,健全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企業經營機制。徐錦文[32]認為當前不完善的財政體制和信貸體制制約了投資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因此要建立與投資體制相適應的財政體制和信貸體制。汪同三[33]認為投資體制改革的相關配套制度不夠完善,財政制度、稅收制度、知識產權制度改革的滯后阻礙了投資體制改革的順利開展。他指出國有投資體制改革作為綜合的系統改革工程,離不開各個配套系統改革的支持。

(三)以某一具體投資制度安排及其變遷為主要內容的研究。李建業[34]運用博弈論解釋我國區域投資制度的歷史變遷,指出改革開放前采取的投資制度是在綜合考慮了公平和效率的基礎上做出的科學決策;改革開放后采取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杜沔[35]運用制度變遷理論闡釋了我國風險投資公司制度的歷史變遷路徑,提出我國風險投資體制的創新需要將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相結合。董志凱[36]認為改革開放后伴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與改革,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大致經歷了1979~1988年的以發展輕工業為主的加工制造業階段、1989~1991年的加強基礎工業的階段、1992~2001年的投資結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的階段。郝中中[37]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制度變遷劃分為四個階段,即1978~1991年的萌芽階段、1992~2000年的初步探索階段、2001~2007年的戰略起步階段、2008年至今的快速擴張階段。他提出國家要加強與國際投資制度接軌,盡快制定統一的對外直接投資管理法,并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務機制等制度建議。

(四)以國有資本投資效率為主要內容的研究。從國內外研究現狀看,關于國有資本投資體制的爭論,大多是從國有企業投資是否有效率的角度出發的。目前學術界沒有對“國有資本投資效率”給出統一的完整定義。我國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對國有資本投資效率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辛清泉、鄭國堅、楊德明[38]發現企業集團的效率對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的推動作用有限,地方政府的干預是企業集團成效變化的決定原因之一。張桂玲[39]重構了國有經濟投資效率的評價架構,實證分析國有經濟投資效率的演變,進而對提高國有經濟投資效率提出了相關建議。從國有企業是否有效率的觀點出發,樊綱[40]以產權和委托代理理論為基礎,從國企產值占GDP比重、全要素生產率等角度說明國企是“非效率”的。他認為民營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優于國企,得出國有資本必須讓位于私人資本的結論。常玉春[41]通過對大型國有企業的實證分析,揭示了當境外企業資產達到一定的臨界點時,境外投資可以獲得回報。中國企業要想取得國際上的成功,必須提前積累海外擴張的核心競爭力。何婧、徐龍炳[42]通過實證發現政治關聯會削弱境外上市企業的效率,但在不同的股票市場上表現不同。政治關聯不會影響在中國香港、新加坡和英國上市的中國企業的投資效率。他們發現,改善監管環境和信息披露有助于削弱政治關聯的影響。葛順奇、羅偉[43]認為國有企業進行境外投資的概率大于非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競爭力越強,境外投資的可能性越大。而國有企業的利潤率、債務率、出口強度、企業年限、地域等因素影響了其境外投資的決策。陳艷利、遲怡君[44]通過實證考察發現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過度投資行為,提出了擴大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能有效抑制國企過度投資行為的觀點。姚戰琪[45]指出我國在參與境外直接投資中存在產業鏈脫節現象,影響了境外投資效率。

西方學者研究投資效率問題取得了相對豐碩的成果,對我國提高國有資本投資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Jensen和Meckling[46]發現當管理層權力擴大時,他們會利用職權謀求利益,投資虧損的項目,從而降低了投資效率。Shleifer[47]指出官員為完成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通常會利用權力干預企業。企業綜合考慮到政權帶來的隱性福利,會選擇接受投資非營利性項目。Gugler和Yurtoglu[48]認為獨立董事能有效抑制管理層的不當投資行為。當管理層盲目投資虧損項目時,獨立董事通過監督管理層從而防范不恰當決策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企業的投資效率。La Porta[49]認為法治水平的提高能夠通過規范金融市場投資主體的行為,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綜上所述,我們在肯定研究成果的同時,還應發現當前研究中存在的空缺。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在研究內容方面。我國的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改革經歷了多個階段,而現有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某一個階段的研究。事實上,投資體制改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在一個大的體系框架中分析各個階段,才能更深入地分析我國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改革的路徑。第二,在研究方法方面。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主要基于主觀的定性分析,并沒有下沉到應用層面提出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深化改革的實踐路徑。同時,也缺少對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改革評估的關注,只在其中少量涉及而且尚缺乏有針對性的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

三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書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相關理論知識,主要考察了改革開放以來國有資本投資體制的歷史變遷和改革歷程,并歸納總結了各階段模式。在歷史考察的基礎上,通過對現行的國有資本投資的運行效率進行實證分析,判斷現階段國有資本投資體制的特點和變化趨勢。在借鑒市場經濟國家投資體制的相關經驗的基礎上,本書分別從五個戰略維度提出了改進我國國有資本投資體制的總體對策與實踐路徑。本書研究的邏輯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本書研究的邏輯框架

(二)研究方法

1.理論分析法。本書主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為指導,適當吸收借鑒西方經濟學有關理論的科學成分,綜合使用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的公有制理論、財政分權理論、制度變遷理論闡釋了國有資本投資體制的歷史變遷。

2.運用經濟學與歷史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我國特殊的國情和歷史傳統之上的,因此采用歷史學的視角研究我國的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是必要的。本書充分運用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對收集的歷史材料進行深入剖析,并綜合運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對經濟現象進行動態分析,全面闡釋了國有資本投資體制運行的規律。

3.實證分析方法。采用單一定性的研究方法不能科學合理地得出結論,因此本書先后通過運用FHP理論模型、PVAR模型對當前的國有資本投資體制的運行效率進行實證分析,并綜合運用AHP層次分析法和PSO粒子群優化算法構建了當前的國有資本投資體制的評價指標體系。

4.比較分析法。本書選取與我國具有可比性的市場經濟國家的投資體制進行比較分析,橫向考察了新加坡、波蘭、挪威的投資體制模式,在總結其歷史教訓的基礎上吸收借鑒其成功經驗。

5.文獻分析法。本書收集了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大量的公報、年鑒、報告等文獻,包括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國財政統計年鑒、中國投資報告、世界投資報告等,作為研究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歷史變遷的重要依據。

四 創新點與尚待研究之處

(一)本書的創新點

1.本書通過專家問卷法征詢專家意見,在專家咨詢和綜合判斷的基礎上進行指標篩選,最后構成了擁有5個二級指標、19個三級指標及74個四級指標的國有資本投資體制評估指標體系,為客觀評估我國國有資本投資體制的現狀提供了分析工具,并為國有資本投資體制的深化改革提供了決策基礎。

2.本書站在系統論的角度考察國有資本投資體制內部各個分系統的歷史演變,在總結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改革現階段歷史特點的基礎上,分別從投資決策機制、投資動力機制、投資調控機制、投資運行機制及投資信息機制五個空間維度解析了國有資本投資體制的深化改革路徑。

(二)尚待研究之處

由于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所限,本書對國有資本投資體制的深化改革的研究不夠全面,今后還需要在以下幾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1.如何保證國有資本投資方向的民生化

改革開放后,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民生事業領域則發展相對緩慢。在當前國內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如何合理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引導國有資本投向民生事業領域,是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改革進程中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

2.如何合理確定國有資本境內外投資的比例分配

我國開始全面實行對外開放戰略后,國有資本的對外投資規模總體上逐年攀升,國有企業開始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在當前逆全球化趨勢的背景下,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加強對外開放的重要步驟,也是深化境外投資體制改革的關鍵舉措。如何合理確定國有資本境內外投資的比例分配則成為我國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改革中值得研究和探討的。

3.如何保證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改革的平穩過渡

在當前我國面臨著逆全球化挑戰的背景下,我國必然經歷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改革的瓶頸,如何保證國有資本投資體制改革的平穩過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就不同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調整策略,而這些尚待進一步的研究。


[1]王耀中:《中國投資體制轉型研究:一種中西比較的新視野》,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第57~62頁。

[2]張成、梁一新:《投資體制的變遷與政府職能的轉變》,《當代經濟》2005年第11期。

[3]汪同三:《中國投資體制改革30年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第108~158頁。

[4]龍麗梅:《從投資體制六十年之變遷看危機下政府投資的規范性》,《求是》2009年第2期。

[5]吳亞平:《投融資體制改革:何去何從》,經濟管理出版社,2013,第61頁。

[6]史正富:《根治投資膨脹與改革投資體制問題初探》,《上海經濟研究》1985年第1期。

[7]馬建堂、李曉帆、曹忠:《實行分類放權和促進金融集團的發育——我國投資體制改革的深化》,《南開經濟研究》1987年第6期。

[8]陳彩虹:《投資與經濟周期》,《經濟研究》1988年第2期。

[9]趙吉國、姚萬順:《談投資體制與金融配套改革》,《金融理論探索》1988年第2期。

[10]張漢亞:《投資體制改革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改革》1995年第4期。

[11]姜作培:《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中央財經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12]劉俊霞:《投資制度變遷與投資結構優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

[13]朱愚、朱泉:《投資體制改革與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縱橫》2004年第12期。

[14]羅云毅:《投融資體制改革新突破》,《投資北京》2005年第2期。

[15]單超:《利率市場化與推進我國投資體制改革》,《改革與戰略》2006年第2期。

[16]陳申申:《我國投資體制的演變及其對開放政策的影響》,《社會科學》1987年第10期。

[17]張漢亞:《破譯投資體制改革歷程——促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的近期措施》,《中國投資》2004年第1期。

[18]徐湘瑜、欒華、藍穎文等:《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19]周國棟、周偉:《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宏觀經濟管理》2015年第4期。

[20]雷應全:《市場經濟下的投資體制改革》,《四川財政》2001年第11期。

[21]張傳焱、馬立波:《改革政府直接投資的模式是投資體制改革的關鍵》,《人口與經濟》2002年第S1期。

[22]張漢亞:《我國投資體制的問題與改革方向》,《宏觀經濟研究》2003年第5期。

[23]沙治慧:《市場化:投資體制改革的必由之路》,《經濟體制改革》2004年第3期。

[24]劉志東、徐湘瑜、欒華等:《政府在投資中的定位問題研究》,《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25]錢維:《政府投資體制改革的方向:市場化》,《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26]楊飛虎:《經典模型對投資與經濟增長問題的詮釋及我國借鑒價值》,《經濟問題探索》2009年第3期。

[27]汪文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中國經貿導刊》2013年第16期。

[28]耿明齋:《轉軌時期的投資體制和投資運作方式》,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第23頁。

[29]王耀中:《中國投資體制轉型研究:一種中西比較的新視角》,人民出版社,2002。

[30]李一花:《對地方政府退出競爭性投資領域的再思考》,《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31]賈康:《配套推進投資體制改革》,《中國改革》1987年第10期。

[32]徐錦文:《以提高投資效益為中心、強化投資體制配套改革》,《湖北社會科學》1990年第10期。

[33]汪同三:《中國投資體制改革30年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第365頁。

[34]李建業:《我國區域投資制度變遷的博弈解釋》,《現代企業》2004年第11期。

[35]杜沔:《我國風險投資公司制度創新——一個制度變遷理論的視角》,《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36]董志凱:《新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歷史研究概述》,《經濟思想史評論》2007年第7期。

[37]郝中中:《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制度變遷及特點分析》,《對外經貿實務》2014年第11期。

[38]辛清泉、鄭國堅、楊德明:《企業集團、政府控制與投資效率》,《金融研究》2007年第10a期。

[39]張桂玲:《投資體制改革對國有經濟投資效率的影響研究》,《財會月刊》2011年第15期。

[40]樊綱:《通貨緊縮、有效降價與經濟波動——當前中國宏觀經濟若干特點的分析》,《經濟研究》2003年第7期。

[41]常玉春:《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績效的動態特征——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例的實證分析》,《財貿經濟》2011年第2期。

[42]何婧、徐龍炳:《政治關聯對境外上市企業投資效率的影響》,《經濟管理》2012年第8期。

[43]葛順奇、羅偉:《中國制造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母公司競爭優勢》,《管理世界》2013年第6期。

[44]陳艷利、遲怡君:《央企投資效率與資本運營:由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觀察》,《改革》2015年第10期。

[45]姚戰琪:《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的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效率問題研究》,《國際貿易》2016年第2期。

[46]Jensen M C,Meckling W 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M].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76,3(4):305-360.

[47]Shleifer A,Vishny R W.Politicians and Firms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4):995-1025.

[48]Gugler K,Yurtoglu B B.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vidend pay-out policy in Germany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3,47(4):731-758.

[49]La Porta R,Lopez-De-Silanes F,Shleifer A,et al.,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 [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蓥市| 鄂州市| 东至县| 鞍山市| 定西市| 平湖市| 财经| 潮安县| 盘山县| 呈贡县| 朝阳县| 洪江市| 赣州市| 应用必备| 芦溪县| 永平县| 新营市| 夏津县| 德江县| 左云县| 吉林市| 石城县| 晋州市| 连城县| 信阳市| 蓬溪县| 万山特区| 湾仔区| 辽阳县| 建宁县| 长沙县| 绥棱县| 双城市| 平遥县| 天气| 甘泉县| 万盛区| 梧州市| 鲜城| 台湾省| 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