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地方政府效率研究報告(2019)
- 江西師范大學管理決策評價研究中心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編
- 1350字
- 2025-04-08 19:53:52
二 我國營商環境優化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優化營商環境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存在不少突出問題,民營企業辦事便捷感、政策獲得感和財產安全感還不強。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莊聰生,2019)。
首先,政務服務不佳依然是地方政府改善營商環境面臨的突出問題。盡管“放管服”改革成果明顯,但是審批慢、環節多、服務差等政務服務不佳問題,不作為、亂作為、亂執法等不正之風問題,不相信市場、不接受開放等思想固化保守問題,仍是不少民營企業反映的主要“痛點”。近年來,各級政府積極轉變政府職能,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簡政放權,取消或下放了很多審批事項,充分釋放了改革紅利。但是,仍有一些項目放得不到位、管得太細太具體。比如,企業投資審批環節仍然偏多,一些建設項目地方政府最清楚情況,然而中央部委并沒有把相關權限整體下放給地方;個別地方放權“換湯不換藥”,以備案、登記、注冊、目錄、年檢、監制、認定、認證、專項計劃等形式變相設置審批;企業注銷辦理難、耗時長,經常需要在工商、稅務、社保、銀行等多部門來回跑;等等。這使得一些群眾和企業辦事依然煩瑣,營商環境有待改善。
其次,公平對待各類市場交易主體仍然面臨挑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得到了極大拓展,但是由于所有制的歧視和思想觀念的束縛,民營企業享受不到公平待遇,在土地、資金、人才、信息、技術、能源等各種生產要素的獲取上,往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價,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在政策層面上對民營企業基本上實現了“非禁即入”,許多產業領域國家沒有明文規定不準民營投資經營,但由于存在各種顯性和隱性壁壘,民間資本往往難以進入或者難以充分進入。據統計,一些行業對民營資本的投資存在隱性障礙,尤其是在電力、電信、石油、軍工、鐵路、港口、金融、保險、水利設施、城市及農村基礎設施等方面表現更為明顯,產業準入壁壘較高,“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卷簾門”現象普遍存在,使得民營企業無法進入一些壟斷領域并參與市場競爭,極大地制約了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不利于營商環境的改善。
最后,營商環境政策落實仍然面臨“最后一公里”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已經形成了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但是,多種原因導致了政策不落實或落實不到位、落實走樣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有些部門和地方對國家鼓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發展的大政方針認識不到位,工作中存在不應該有的政策偏差;有些政策制定過程中前期調研不夠,沒有充分聽取企業意見,對政策實際影響考慮不周,沒有給企業留出必要的適應調整期;有些政策相互不協調,政策效應同向疊加,或者是工作方式簡單,導致一些初衷是好的政策產生了相反的作用。比如,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過程中,有的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惜貸不敢貸甚至直接抽貸斷貸,造成企業流動性困難甚至停業;在安監、環保等領域微觀執法過程中出現簡單粗暴,搞“一刀切”或“切一刀”。這些問題制約了我國營商環境的改善。
因此,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我國各級政府還需要以刀刃向內的態度和勇氣啃硬骨頭,瞄準民營企業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出臺、落實更多實實在在的舉措,在體制機制弊端上做減法,在加強服務和產權保護上做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