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勤奮好學的農家子弟

一 風雪夜,一只雛鳥誕生了

時代造就了作家,任何成就卓著的作家,都可以從他所生長的時代找到他所以取得那些成就的充分根據。德國著名詩人歌德在談到時代與人的關系時曾說:“時代給予當時的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真可以說,一個人只要早生十年或遲生十年,從他自己的教養和外面的活動看來,便成為全然另一個人了。”[1]奧地利著名心理分析學家A.阿德勒強調人的“早期的回憶是特別重要的”,認為“在所有心靈現象中,最能顯露其中秘密的,是個人的記憶”。他說:“從兒童時代起便記下的許多事情,必定和個人的主要興趣非常相近,假使我們知道了他的主要興趣,我們也能知道他的目標和生活樣式。這件事實使早期的記憶在職業性的輔導中,有非常重大的價值。此外,我們在其中還能看出兒童和父、母,以及家庭中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2]當然,一個作家的成長和成熟,是在他漫長的人生道路上逐漸完成的。就一個革命作家來說,他的革命實踐經歷對于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文藝觀的形成及其創作成就的取得,尤其起著關鍵的決定性的作用。即使如此,他的故鄉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他的童年時代的生活和記憶,對于他的創作,對于他的思想感情及性格氣質的形成,影響也是非常深刻和重要的。賀敬之曾說:“我的成長主要是在以后的時代。當然,我家里比較窮,小時候在農村生活,雖然那時生活面不寬,但是印象很深,對我以后的創作很有影響。我的詩集《鄉村的夜》里所描寫的,實際上很多都是我小時候生活的記憶,當然不是真人真事,是根據當時農村生活那些記憶加工了的。《白毛女》第一幕里所寫的過年呀,佃戶受壓迫呀,楊白勞自殺呀,那是我小時候從自己的父親、叔叔、伯伯、親戚朋友那里直接或間接得來的那些印象。我沒有到地主家里具體生活過,但是我有時到農民家串門,聽他們說過一些,當然以后的生活補充也很多,要不是小時候那些生活的記憶,我的那些詩啊,劇本啊,就寫不出來。應該說,我對農民特別是貧苦農民的感情和生活知識,都與那時的生活有關系。”[3]

賀敬之于1924年11月5日(陰歷十月初九日)出生在山東省嶧縣賀窯村(今屬棗莊市臺兒莊區薛莊鄉)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里。他于1940年12月在延安寫的一首題為《雪,覆蓋著大地向上蒸騰的溫熱》的詩中,是這樣如泣如訴地描繪了他誕生時的凄涼景象:

……一九二四年,

雪落著,

風,呼號著,

夜,漆黑的夜……

在被寒冷封鎖的森林里,

在翻倒了的鳥窠中,

誕生了一只雛鳥……

于是,在掛滿蜘蛛網的破屋子里,他的祖母跪在屋角,連連地磕頭禱告:“天啊,俺喂他什么吃,——這個小東西!”而他的父親,躲賬在村莊的酒館里,又賒了賬,醉倒在柜臺邊。于是,賀敬之在詩中大聲感嘆:“親愛的同志,這就是我的自傳的第一頁:時代+災難+母親,這,我就生長起來。”[4]

正是在這樣一個災難的時代里,在一位貧寒母親的溫暖的懷抱中,賀敬之生長起來了。也許當他開始能記事的時候,他才得知,在那個大雪紛飛、漆黑寒冷的夜晚,在那間被陣陣刺骨的朔風刮得瑟瑟作響的小茅草屋里,一貧如洗的賀家迎接他這個呱呱墜地的頭生兒子的,只有一塊殘缺的炕席,一把破爛的棉絮;他來到人世的第一聲呼喊,喚起的只是祖母和母親的連聲嘆息。這個窮苦的農家,又添了一張吃飯的嘴啊!

然而,細加考察,賀姓的族系是頗有來歷的。據《賀氏族譜》記載:

賀氏居于會稽,至唐賀知章已五十余世矣。知章之后分居吳(今江蘇蘇州)。吳之后徙居衛州(今河南汲縣),衛州之族繁伙。宋元祐間,賀鑄字方回者,系知章十世孫也。方回仕歸復居于吳,吳之族又繁今……明時,賀氏家族老先人長期在朝為官。1644年明亡,先人希倫、希賢、希圣率子侄宦游北渡(沿運河)來到山東臺兒莊……散居魯南。

魯南臺兒莊地區處于二省(山東、江蘇)六縣(騰縣、嶧縣、臨沂、郯城、銅山、邳縣)的交界處。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該地區具有一種獨特的人文環境。一方面,各地政治勢力極難顧及這塊災難深重、民不聊生的土地,因此這里自古為盜匪出沒之境,其中許多所謂“強盜”“馬子”(土匪)實際上是被殘酷的階級壓迫和剝削逼出來的。另一方面,這里南臨徐州,北依棗莊,西傍微山湖,津浦鐵路縱穿南北,古運河橫貫東西,境域優越,地勢險要,歷代志士仁人輩出,亦為兵家必爭之地。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劉平在嶧縣南部率饑民萬余組成“幅軍”揭竿而起,高呼“劫富濟貧,除霸滅強”的革命口號,攻城奪寨,被太平天國封為“北漢王”。抗日戰爭中,臺兒莊大戰馳名中外,鐵道游擊隊也在這一帶神出鬼沒,活躍異常。

賀窯村就坐落在臺兒莊地區一個三面環山的平原上。歷史上,賀窯村有時屬蘭陵縣,有時屬嶧縣,有時屬銅山縣。這是一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百多口人的相當閉塞而貧窮的村莊。村里住有賀、王、張、韓四姓,賀姓最多。小村東倚翠屏山,北臨大運河。村東約一里有座山叫東山,東山往東南延伸為磨盤山。村南穿過橋頭村和姬樓村可見黑山,這是當地最高的山。橋頭村向賀窯村西北而下有一條水溝叫西河,冬天干枯,夏季東山上泉水汩汩流出,清澈見底。村子四周筑有石頭圍墻,南、北各有兩扇木門。村西有座石頭堆起的樓,四四方方,像個古城堡。那座鑲嵌在村中的茅草屋天主教堂,并未給信奉者帶來任何福音。村民們世世代代主要靠種植高粱、白薯、小麥、谷子等農作物為生。不少農戶還從東山上取來黃泥土燒制缸、盆、碗等陶器銷售,“賀窯村”大概因此而得名。

賀敬之的家在賀窯村南北通道的東邊,一座小院內擠著幾間狹窄低矮的小茅草房,卻生長著楝樹、桑樹、桃樹和一叢石榴樹,一棵高高的香椿樹和一棵大槐樹也從院里探出頭來。大門面南而開,門外是集市。他家的上幾輩本來聊足溫飽,可是到他祖父這輩,兄弟四人分家,各分得土地無幾,很快陷于貧困。家里僅有的一畝多地,主要由祖母和母親耕種。他的父親當糧食經紀人,每年到縣上辦個手續,逢集就在門口給買賣雙方稱量糧食,收取少許手續費,并掃起掉在地上的糧食顆粒,以補家中生計。

賀窯村和賀敬之的家,像當年北方許多貧窮的村莊和農家一樣,有如一葉破舊的小舟,長期在時代的風雨和歷史的浪濤中漂蕩。賀敬之的童年時代,是在兵荒馬亂、饑寒交迫的歲月中度過的。北洋軍閥連年混戰,地主豪強橫征暴斂,國民黨兵痞蠻橫霸道,日本帝國主義者的鐵蹄瘋狂踐踏,在那暗無天日的年代,許多農民被逼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走投無路,甚至鋌而走險。一個個“老爺”“財主”“東家”卻張開貪婪的大口,伸出殘忍的魔爪。多少善良的婦女變成了“女鬼”,多少無辜老人身上烙下條條鞭痕,多少嗷嗷待哺的嬰兒被拋棄在風雪地上奄奄一息,多少血氣方剛的反抗者倒在鮮紅的血泊中。小小的賀敬之,目睹了家鄉父老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悲慘景象,也飽嘗了人世間百般的酸楚與艱辛。一次,國民黨的兵半夜三更闖進家來,拿東西,要大煙抽,把他父親打了一頓。還有一次,那是快要過年的時候,賀敬之的家里為了賣點錢,將辛辛苦苦養了一年的一頭豬宰了,一個國民黨兵見后,硬是掠走四分之一還多,讓賀敬之跟著去連部拿錢,可到了連部,那個兵再也不出來。這個荒唐、痛苦的時代,在賀敬之幼小的心靈深處,留下了一道道無法磨滅的傷痕,萌生出朦朦朧朧的階級意識,也播下了對黑暗舊社會仇恨的種子。

賀敬之的家鄉,對于幼年賀敬之來說,既是凄愴的,也是秀美的,既給了他傷痛,也給了他歡樂。那里淳厚的民俗風情、獨特的自然景觀,在賀敬之兒時的精神家園里,有如大地般的質樸,夢幻般的神奇。土琵琶彈奏出悅耳的曲調,集場上演唱著引人入勝的“拉魂腔”,原野上放牛娃們吹響了牛角伴和著悠揚動人的牧歌,祭灶君時點燃的爆竹噼噼啪啪的轟響,晚風中傳出天主教堂陣陣的鐘聲,還有那高粱葉上蟈蟈的吟唱,綠樹林里知了的長鳴,這些是賀敬之小時候所傾聽和欣賞到的最優美的音樂,最動心的旋律。桃花似火,李花如銀,杏花閃霞,彩蝶翩翩起舞,蜜蜂吹著晨笛,疲憊的村莊散發出濃重的高粱酒味,高粱稈搭成的低矮的瓜屋前的涼棚里撒滿蔭涼,瓜地周圍飄蕩著新瓜蜜一樣的氣味和摻過新鮮麻汁的土壤的清香,流淌不息的小河中魚兒活蹦亂跳,爬在黃牛背上的牧童滾落在河邊的草地上,打水仗,扎猛子……啊,賀敬之兒時記憶的屏幕上,這種種氣息多么濃烈撲鼻,這幅幅畫面是多么美好動人。

一般農家孩子,也許被貧窮的生活重負壓得直不起腰來,也許被美好的風土人情迷醉而不識人間愁苦,而幼年賀敬之高出普通兒童的地方,正是他能在承受生活的困厄中感受大自然的恩惠,在沉迷大自然的美好中省悟人世的辛酸。魯南農村這塊多災多難而又淳厚美好的土地,哺育出自己多情多思而又純樸正直的兒子。賀敬之那倔強而內向的性格,那愛憎鮮明、信理而不信邪的脾性,那內心熾烈如火而行為舉止文質彬彬的氣質,以及流注在他許多作品中的思想感情,都不難從他家鄉那塊土地對他的影響找出最初的印跡。兒童時代的賀敬之那獨特的稟賦和個性,頗受鄉親們的珍愛與器重。他的族叔和小時的同學賀紳謨曾回憶說:“童年時期的賀敬之,長得很討人喜愛。圓胖的面龐,見人常帶著微笑,不好多說話,說起話來很靦腆,有時有些羞澀。他性格善良,對同齡的小伙伴,能和睦相處,從沒有和孩子們打架斗毆的不良行為。當時農村閉塞,沒有學前教育,唯一的識字教育,就是識字卡片。他喜歡看舊小說上的人物畫像。由于這些良好的表現,親鄰長輩都很喜歡他,祖父母更是愛如掌上珠。”[5]

賀敬之,這只風雪夜誕生的“雛鳥”,在魯南農村那塊貧瘠而美麗的土地上,在父母家人溫暖的懷抱中,羽毛一天天豐滿起來。這只小鳥將如何抖翅翱翔,又將飛向何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城县| 德庆县| 安仁县| 奈曼旗| 溆浦县| 弥渡县| 博客| 凯里市| 玉山县| 普陀区| 西吉县| 隆回县| 浮山县| 清涧县| 如皋市| 澜沧| 梁平县| 东台市| 彰化县| 新津县| 庆云县| 邳州市| 保山市| 深圳市| 岱山县| 垦利县| 班玛县| 长泰县| 奎屯市| 金寨县| 衡水市| 原阳县| 铜鼓县| 内江市| 乌拉特中旗| 冀州市| 无棣县| 交口县| 清流县| 五常市| 梅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