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網絡聯結組合的治理與演化
- 韓煒
- 2330字
- 2025-04-08 15:43:18
前言
網絡研究并不是一個新穎的話題。組織研究領域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了對網絡這一組織形式的關注,其研究的逐步推進歸功于社會學、人類學理論的貢獻。然而,近年來關于個體、群體以及組織間網絡和關系的研究蓬勃發展,網絡不僅會對個體行為產生影響,而且會對組織的管理方式、競爭優勢的保持以及可持續發展產生影響。甚至有研究指出,“網絡重塑了全球的經濟結構”。特別是在互聯網和數字經濟背景下,網絡被賦予了新的外延和內涵。互聯網催生的創新商業模式使企業邊界變得模糊,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與其他組織建立網絡聯結,從而使網絡規模不斷擴大,多樣性逐步提高。在這一背景下,企業特別是創業企業如何利用網絡來獲得成長成為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我對企業網絡特別是創業網絡進行了長期研究。從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到面上項目,再到博士后基金項目,我始終對創業網絡抱以濃厚的興趣。本書即本人所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創業網絡聯結組合的構成、治理與異變過程研究”(71472159)的最終成果。通過對文獻的梳理,我發現關于創業網絡的研究仍較多地聚焦于網絡的結構特征,且圍繞“結構-績效”的研究較為普遍,但這些研究以創業網絡已經建成為起點,探討什么樣的網絡更能發揮作用。然而,對于“創業網絡從何而來”“如何治理創業網絡從而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等關鍵問題卻沒有系統的理論解釋。帶著這些疑問,我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以技術創業為切入點,著重分析了新技術企業創業網絡的形成過程與治理機制。
在將創業網絡作為整體探究其運行規律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創業者可能出于資源儲備或關系儲備的需要建立了大規模的社會網絡或企業間關系網絡,但當其實施具體的創業行動或執行特定的新項目時,僅僅會調用網絡中的一部分。建立較多的網絡關系并不意味著創業企業擁有管理網絡的資源并具備一定的能力,而是采用期權的思路先期建立關系,以備不時之需。這恰與Jack(2010)關于休眠聯結(Dormant Ties)的觀點不謀而合。而創業行動需要調用某種資源時,與之相關的資源提供者聯結將被激活,構成創業行動或創業項目所需的“聯結組合”。從形態上看,聯結組合像是網絡的局部,但其本質在于組合中的多條聯結由于某種原因而存在交互關聯性。正如Ozcan和Eisenhardt(2009)所指出的,聯結組合的形成是多條聯結的同時建立而非單一聯結的逐步建立,其蘊含跨聯結間的協同。出于對聯結組合這一現象的好奇,以及對其交互、協同特性的疑問,我利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著重研究了創業網絡聯結組合如何構造交互特征從而創造協同,以及創業企業如何管理這種協同。
在從事博士后研究的過程中,我對創業網絡演化過程給予了較多的關注,特別以關系為切入點,探討了不同類型的關系行動對創業網絡演化的推動作用。與以往的過程研究拘泥于過程描繪、階段劃分不同,我的博士后基金項目研究立足行動層面剖析創業網絡演化過程的機理,突破前期僅從路徑角度解讀網絡演化的局限,轉而識別出創業網絡演化前端過程的行動序列。該項目基于關系傳遞的視角,利用關系接觸、關系交往、關系調試、關系建立所構成的行動序列剖析創業網絡的演化過程,其中蘊含不同主體間、不同形式的關系傳遞,為本書基于聯結組合層面探討聯結組合的演化過程提供了理論基礎與研究證據。
隨著研究的推進,看似簡單卻具有挑戰性的研究問題不斷引發我的思考。首先,具有什么樣構成內容的創業網絡聯結組合更有利于創業企業成長?早期的研究側重于援引成熟企業網絡的結構變量,多從數量維度解讀創業網絡的構成,對于何種內容,如主體多樣性、資源結構等如何影響創業網絡聯結組合的治理方式,如何影響聯結組合的有效異變等問題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書第三章圍繞聯結組合資源匹配回答了這一問題。其次,如何對創業網絡聯結組合進行管理?大多數研究仍借鑒網絡治理理論解釋創業網絡治理問題,對于關注科層還是市場治理、關注契約還是信任治理,并沒有深入探討多聯結協同的聯結組合適應性治理機制。事實上,在創業網絡情境下,契約與信任更多地表現為互補關系,從而形成有別于單一聯結情境下適應聯結組合的混合治理機制。本書第四章利用項目研究過程中建立的二手數據庫,實證檢驗了聯結組合治理機制的選擇。最后,創業網絡聯結組合有效的演化過程是什么?已有圍繞創業網絡過程的研究側重于時間維度下從衍生到成長、發展的過程,而沒有關注創業網絡過程的自發性與目的性,呈現行為驅動下創業網絡從一個均衡狀態至另一個均衡狀態的演化過程。本書第五章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探索了聯結組合的演化,形成了對這一問題的解答。
未來,創業網絡研究仍然具有廣闊的前景,主要體現為數字經濟、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的新形態與新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可能表現為平臺、生態系統等新形態,這不僅是概念上的差異,而且是企業利用網絡創造價值的邏輯差異。從形態上來說,由網絡概念拓展而來的企業生態系統呈現“匹配結構”(Alignment Structure),而不是交易結構(Transaction Structure),這一結構依賴價值共識形成結盟,而不是契約或信任。生態系統中蘊含多邊關系,這就需要將多主體參與的價值共創作為分析單元,而不像傳統網絡分析那樣以雙邊聯結為分析單元。更進一步,利用這樣的“網絡”,創業企業創造價值和獲取價值的方式也會發生變化,網絡中的節點企業都成為價值創造的參與者而不僅僅是資源提供者,它們參與價值共創,同時也參與價值分配。上述獨特性復雜而有趣,同時也引發我們思考,需要在新的情境下探索“網絡”新的主體與資源構成、聯結與治理方式以及網絡整體的價值創造模式。
一直想把自己近年來對創業網絡研究的發現與成果集合成書,如今終于完稿。本書還在最后部分附上了我在研究過程中對相關文獻的整理,以供對創業網絡聯結組合感興趣的同人參考。
韓煒
2018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