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編者前言
- 文學理論前沿(第21輯)
- 王寧主編
- 4845字
- 2025-04-03 13:56:38
經過數月的組稿、審稿和編輯加工,《文學理論前沿》(第二十一輯)很快就要與專業文學理論工作者和廣大讀者見面了。我像以往一樣在此重申,本集刊作為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的會刊,由學會委托清華大學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負責編輯,開始幾年一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前幾年改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由于目前國際文學理論學會尚無一家學術刊物,而且該學會秘書處又設在中國清華大學(王寧任該學會秘書長),因此經過與學會主席希利斯·米勒教授等領導成員商量,決定本集刊實際上擔當國際文學理論學會的中文刊物之角色。自2019年起,由于本刊主編王寧被北京語言大學外語學部聘為特聘教授,因而本刊將由北京語言大學和清華大學兩大名校聯合主辦,這應該說是一種卓有成效的強強聯合。值得我們欣慰的是,本刊自創刊以來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反響,不僅讀者隊伍日益壯大,而且影響也在逐步擴大。可以說,本刊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第一步已經實現。在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從2008年起,本集刊已連續四度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列為來源集刊。前幾年,新聞出版總署又對各類集刊進行了整頓,一些集刊由于種種原因而停刊,本刊則得以幸存,而且自前幾年改為半年刊。這些無疑是對本刊的極大鼓勵和鞭策,我想我們今后的任務不僅是要繼續推出高質量的優秀論文,還要爭取在國際學術界發出中國學者的強勁聲音。
正如我在第一輯編者前言中指出的,我們辦刊的立足點有兩個:一是站在國際文學理論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對當今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推出我們的研究成果,同時從今天的視角對曾在文學理論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但現已被忽視的一些老話題進行新的闡釋;二是著眼于國際性,也即我們所發表的文章并非僅出自國內學者之手,而是在整個國際學術界物色優秀的文稿。鑒于目前國際文學理論界尚無專門發表高質量的反映當今文學理論前沿課題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大型集刊,本刊的出版無疑填補了這一空白。本刊本著質量第一的原則,現在改為每年出版兩輯,也許今后會出版三輯或四輯。與國內所有集刊或期刊不同的是,本刊專門刊發2萬~3萬字的既體現扎實的理論功力又有獨特理論創新的長篇學術論文10篇左右,最長的論文一般不超過40000字。所以對于廣大作者的熱心投稿,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但同時不得不告訴他們,希望他們在仔細研究本刊的辦刊方針和研讀各輯所發論文之后再寄來稿件。此外,本刊除特殊情況外一般不發表合作的稿件,因為我們都知道,人文學者的論文大多是作者獨立思考的結晶,而且體現了作者本人的行文風格,因此一篇獨具個性的優秀論文是不可能由多人合作寫成的。本刊每一輯發表境外學者論文為1~2篇,視其來稿是否與該輯主題相符,或者直接向國外學者約稿。國內及海外學者用中文撰寫的論文需經過匿名評審后決定是否刊用。現在每一輯的字數為20萬字左右。
讀者也許已經注意到,本輯與第二十輯的欄目設置略有不同。第一個欄目依然是過去沿襲下來的主打欄目“前沿理論思潮探討”。這一欄目的第一篇文章出自中年學者陳世丹之手,所探討的是一個較為新穎的話題:后現代文學倫理學。陳世丹從哲學的高度論證,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后現代西方倫理學解構和批判了現代性和現代西方倫理學,旨在重建后現代道德價值體系,重構自我尊重他者、自我尊重自然的道德關系,這對于指導人以及人類共同體的行為、促進全社會乃至國際社會的和諧,發揮了而且正在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由此而衍生的后現代文學倫理學批評便從西方后現代倫理學視角闡釋后現代主義文學文本,揭示文學文本通過虛構的人與社會所表現的后現代被接受和認可的倫理關系,以及在這種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的道德秩序和維系這種秩序的各種規范,揭示文學文本所表現的后現代倫理關系和道德秩序的變化及其引發的各種問題和導致的不同結果,為后現代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經驗和教誨。這自然對我們從后現代的理論視角參與國內外關于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討論有著某種導向作用。接下來的兩篇文章都是圍繞當下國內外文學理論界的前沿課題而作。王琦的文章探討的是法國哲學家南希的文學共通體思想,作者認為這是南希對非功效的共通體之思考的進一步深化。通過哲學思辨式的推演,作者指出,文學共通體指涉的是共通—中—存在本身,溝通并不意味著文學共通體必須具有某種可溝通性、可理解性或可傳遞性,而是將文學移交給那個無限交流著的界限。在文學共通體的溝通、分享和分聯中,獨一存在成了它自身的真理,成為它尚未成為并且正在到來的它自身。毫無疑問,南希對文學共通體既聯結又分離的雙重性的強化,實際上解構了以表征或完成為鵠的的主體化過程,使政治與文學各自向著彼此敞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南希關于文學共通體的思想,極大地擴展了解構哲學的分析領域,對我們反思文學終結和審美自律等問題,有著重要的啟迪。耶魯大學的亞歷山大·C.杰弗瑞的文章用符號學中的像似性概念探討了文化社會學的一些重要問題,如意義與物質的關系、物質在意義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等。作者指出,像似性符號作為象征的濃縮,以具體的物質形式產生一般的社會意義,通過審美形式將無形的抽象道德包攝進來,使意義獲得形象上的可視性;在感官即像似性體驗的作用下,當具有美學形態的物質性指稱社會價值時,就會產生像似性意識,而后者可以用來解釋意義的生成。故此,杰弗瑞的文章主要從物質的地位、美學的地位、道德的地位、現實的地位和精神的地位出發,比較了像似性意識與上述諸范疇的異同。劉佳慧的文章雖然討論了語義批評這個西方文論史上的老的批評流派,但是她從今天的立場出發追溯了語義批評的源流以及其對當代西方文論中的結構主義、原型批評和解構主義產生的影響。作者認為,語義批評本身也在不斷地發展流變,雅各布森對“詩學功能”的探究,以及弗萊引入“文類”和“傳統”的要素,均突破了語義批評過于注重具體文本的語義分析的局限。接著,作者從中西比較文學的角度,探討了語義批評對中國詩歌及詩學研究產生的深遠影響:朱自清、錢鍾書和葉嘉瑩等人都是將語義批評運用于中國詩歌研究的代表性學者。這些都說明,語義批評仍然是一股“被遮蔽的”潛流,它也許在未來的批評理論和實踐中將有所作為。
本輯的第二個欄目“馬克思主義與世界文學研究”仍有計劃地選發一些圍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寫出的研究論文。本輯這個欄目選發的是都嵐嵐和楊林的文章,都嵐嵐文從經典馬克思主義對世界文學的闡述和當代比較文學界對世界文學的討論入手,認為應從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觀中得到啟示,將世界文學看作一個具有事件性特點的動態發展過程。文章重點審視了女性主義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勾勒女性寫作如何在女性主義文論的蓬勃發展中重構世界文學經典,并具體以中國當代女作家王安憶的作品在英語世界的跨文化傳播為例,說明中國文化產品走向世界的具體路徑,認為其跨境流通的作品影響和改變了目標語文化語境中的讀者。應該說,該文是在中國的語境下首次將王安憶的作品放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文學背景下考察,并探討其在海外的傳播的嘗試,對國內這方面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將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楊林的文章則討論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路易·阿爾都塞提出了“癥候閱讀”的概念,該文從細讀阿爾都塞的一系列著作入手,詳細地解讀并分析了阿爾都塞對馬克思進行“癥候閱讀”這一方法,進而闡釋了“癥候閱讀”如何啟發“文學是對意識形態的生產”的理論,同時說明并論述了“癥候閱讀”與后現代文學批評實踐的關系。該文對我們深入了解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修正和發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本輯的第三個欄目“亞非文學的理論闡釋與建構”是首次設立的,特選發兩篇從后殖民的理論視角探討亞非文學的論文,孫曉萌和胡燕的文章討論了尼日利亞作家索因卡的少數族裔文學思想。作者認為,索因卡同時對神話儀式癡迷和對現實社會政治予以關懷,但這并不構成對立的矛盾關系。在他的作品中,非洲現實與本土神秘主義因素相融合,西方經典被借鑒改寫后經歷了時空移置,這恰恰體現了索因卡文學創作和批評思想的包容與多元特征。作者從德勒茲的關于少數族裔文學中的多元性與異質共生的理論出發,觀照了索因卡文學作品與批評理論中的政治性問題,探索其政治書寫在微觀權力構型中產生的效應,闡明索因卡通過少數族裔語言與文學的應用,試圖構建多元共生的文學批評思想,從而打破了二元對立結構,消解了權力中心,并且實現了非洲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逃逸。作者通過詳細的論證試圖證明,這位非洲文學巨匠對非洲文學話語重構以及非洲文學主體地位建構的重要意義;同時通過對德勒茲微觀政治理論的具體應用,對非洲后殖民文學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作了新穎的解讀和闡釋。另一篇文章出自美國學者科瓦庫·A.吉雅西之手,探討了后殖民語境中的語言、文學與寫作之關系,并涉及了世界文學辯論中的翻譯問題。這些新的觀點對于我們在中國的語境下深入研究世界文學的世界性和可譯/不可譯性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
本刊第四個欄目為“文學閱讀與理論闡釋”,發表了兩位青年學者的文章。楊肖的文章討論的是20世紀的法國文學中出現的文學流派——“新寓言”派。作者從三個方面對這一流派作了探討。第一,“新寓言”派探宗,重點梳理他們對啟蒙時代文學家和存在主義哲人的寓言性哲理寫作傳統的繼承。第二,研究“新寓言”派的創作旨歸:首先,借助本雅明的寓言理論分析出“新寓言”派世俗性的“希波克拉底面容”的寫作特點;其次,在寓言性作品的言與意的關系上,指出他們擅長以模糊性來拓展寓意的維度,并印證本雅明針對“象征”這個“篡位者”展開批評及對寓言給予肯定的合理性;最后,剖析他們在互文性寫作基礎上建構的“寓言+”的層疊樣態。第三,從莫迪亞諾的“迷宮”看“新寓言”派的“寓言”自覺以及哲理之光。這種從文本細讀入手總結概括出理論思想的方法值得提倡。王珊珊的文章則從今天的女性主義視角揭示了早期現代英國文學史上的一種獨特的女性寫作——私人化寫作。作者以瑪麗·羅思夫人的私人化寫作為個案,通過細讀她的一些愛情詩,認為羅思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創作彼特拉克體十四行詩和散文體浪漫傳奇的女作家,她將她與表兄的戀愛關系寫進書中,其寫作帶有明顯的自傳性質。面對書寫愛情與公開發布的禁忌,羅思與她書中的女主角潘菲利亞一樣,采取了迂回的空間策略。十四行詩中的詩人是以封閉而隱秘的姿態出現的愛人形象,在詩中羞澀而隱晦地容納進情人,到最后退出公共表意。在作者看來,浪漫傳奇則是從在沒有風險的私人空間寫作到在公共空間適度展示,吸引到目標讀者后又回到私人空間。因此作者認為,這種獨特的女性寫作在某種意義上預示了當代女性主義的私人化寫作,具有鮮明的女性寫作特征。
本輯的第五個欄目“批評理論與爭鳴”發表了肖建華對“場外征用”說的批判性討論文章。作者首先指出,“場外征用”是張江近幾年構建的“強制闡釋論”理論的核心概念。在這一概念的使用中,張江強調了一種自在論的文學觀,這種自在論的文學觀主張一種以文本為核心的本體闡釋。為了維持其自在論文學觀所希冀的文學場的獨立性、純粹性,張江事實上走向和選擇了一種形式主義的文論。他對“場外征用”的反對和其所持的自在論的文學觀當中有一些局限,這些局限一是沒有認識到各文化生產場域之間的相互指涉、相互影響導致文學本體所具有的復雜性和復合性特點,二是沒有充分認識到“場外征用”在文化生產活動中所應該具有的重要地位,三是在論述過程中不能堅持理論的徹底性,從而導致了一些論述上的自相矛盾。最后,作者總結道,無論從文學本體的復雜性、復合性特點來看,還是從文學闡釋者的歷史性、主觀性來看,文學闡釋都是可以進行各種場內理論和場外理論的征用的。對各種場內理論和場外理論的征用,使得文學闡釋始終具有一種“有界而無邊”的特點。這些觀點的提出進一步深化了圍繞“強制闡釋論”進行的討論。
本刊的編定正值2019年秋季學期結束,大家都已開始寒假前的準備工作,我在此謹向為本刊的出版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輯人員致以深切的謝意。我們始終期待著廣大讀者的支持和鼓勵。
王寧
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