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中醫學的世界圖景

第一節 今天的世界圖景——將心安于無限

世界圖景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信念基礎,今天的世界圖景主要是由許多偉大的哲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以及藝術大師為人們構建的。

主客二元論仍是當今世界圖景的基石,在此基礎上加以對因果律的堅定信念,很大程度上構建了世界的物理圖景。

人本能地將自身與周遭分離開,站在主體的角度上探索周遭及自身的坐標。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首先勾畫了物質世界的圖景。世界以物質的空間形態存在,周遭的一切都是物質的構象,甚至包括時間也是物質空間分布的方式。物質的本質是某種特殊的微觀顆粒,這些顆粒通過一些自帶的“力”互相作用和聯系,形成不同的物態以及生命體,意識也主要是這些顆粒運行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些顆粒自身及其不同物態在微觀、宏觀、宇觀、介觀等不同尺度的運動規則均不同,牛頓力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在這些尺度上刻畫了這些顆粒和不同物態的運動方式。尤其是愛因斯坦開辟了物質與能量同一性的境界,將有形的顆粒和無形的“力”統一起來,并通過一定的運動方式而互相轉化。化學及天文學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日月星辰與地球的同一性。同時這些顆粒還通過隨機簡單的、無序的、無組織的運動方式衍生出復雜有序的、自組織的物態和運行方式,從而將隨機、無序、簡單、微觀顆粒與復雜、有序、宏觀和復雜統一起來。生物進化論的發展則將無機物與有機物、非生物與生物、低等生物與高等生物的鴻溝填平,解構了人的某種特殊優越性。特別是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似乎讓人們認為世界以一種嚴密規則的秩序運行,而宇稱不守恒打破了這種絕對性李福利.宇稱革命與“2007宇稱年”[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19-24.,絕對只是形而上學,真實的世界充滿隨機,一切皆有可能!

回到生命,生命的確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存在和方式。現代科學為我們構建了一種關于生命的機械模型,生命是由物質顆粒的特定物態搭建起來的,搭建的規則和力量來自生物物態和周遭環境。例如人的生命體就是以基因為基礎,逐漸搭建分子、細胞器、細胞、組織、器官,最終構成人體,人的生命就是這些物態運動的狀態。至于生命的多樣性、生態的多樣性,是由物質顆粒及其力的多個自由度在運動中形成的。

顯然,這些科學知識極大地減少了人們面對世界的恐慌,使人們有相應的信心面對周遭,從而獲得一定自由。但是,僅僅只有科學知識并不足以支撐人們的生存,尤其是僅僅告訴人們如何正確使用科學知識。人類的靈魂并不在于科學知識,在根本上,這些知識只是告訴我們世界的樣子而沒有告訴我們其所以然的原因,關于世界物理性質的理解并不能導出人的道德和價值規則,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按照“物”的性質來定義“人”的性質。人類社會的道德本質和規則并非源于物理或科學的規則,因為物理或科學規則是其所研究對象的性質決定的,盡管人的肉體生命運行遵循生物學規則,但是人的性質需要從人的整體層面上來理解,需要通過人類社會活動的規律來理解。例如,康德就是將道德問題交給了人的自由意志,由理性主體之人的自律和自由的辯證統一作為道德的起點,康德指出個體自律是其自由的來源,進而以此為基礎提出法律和政治規則等的理論基礎。而人的自由意志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才能表現出來,人的社會活動規律的基礎是人的性質。張彭松,郝思萌.康德從自由意志到自律行為的道德生成探析[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5):43-48.后現代主義對康德理性的解構也正是從人所彰顯的性質的理解進行的。余治平.知性本體論的終結、轉向與解構:從康德、海德格爾到德里達[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61-68.這就要求對道德的理解必須建立在理解人的性質上,而這一點在當今仍然是進行時。一直以來,康德思想捍衛著我們的科學和道德理性,也是我們現代社會的主要理性道德圖景。

康德的世界圖景是以人的理性為起點的,他首先肯定人是一種理性的主體,周遭則將信息不斷嵌入到理性主體中,這就是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將理性主體置于周遭,那么周遭就被區分為可以作用于主體、被主體認識的“現象界”和難以作用于主體、無法被主體認識的“物自體”。理性主體的內在先天規則是人類獲得現實世界知識的內在原因,人具有獲得世界真理的理性能力,也就是說“先天綜合判斷”是可能的。人的先天理性的能力就是能夠以時間和空間兩個內在尺度理解“范疇”,并具有內在的邏輯規則,人利用這些規則通過對范疇的演繹最終認識現象界,這就是“先天綜合判斷”可能的基礎。以此為基礎,康德進一步探討人在理性下的實踐規則,也就是道德的理性規則,由于道德不在現象界,因此現象界的規則并不能導出道德的規則,康德將其求諸人類道德的制定者“上帝”。實際上最終康德還是將道德訴諸理性主體的人的自由意志,并以此為起點論證人的自律和自由的辯證統一性,進而論證保障人的自由意志的法學原理、民主國家原理等,構建了現代法律和國家的重要理論基礎。而人的意志最終源于人自身的生命體驗,也就是人存在和成長的內在驅動力,也就是生命的道德情感。康德最終通過《判斷力批判》回答了人道德情感下對“美”的判斷。康德的三大批判論證了“真”“善”“美”在人類理性中的意義和價值,最終的落足點在于人的理性主導性,或者說人生命道德情感在人類世界中的決定性。康德之后,現象學運動等哲學思潮雖然一定程度上解構了人的理性,突出了人的非理性本質,理性在人性的演繹中更多的是淪為非理性的工具,但現實來講,理性也罷,非理性也罷,其實都是人的生命道德情感的兩個方面。人的生命情感既通過理性來實現,又通過非理性獲得無限的可能性。

以上就是我們現代所秉承的主流的世界圖景,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道德上,都既有精致的規則,也有隨機的多樣性、可能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缙云县| 陆丰市| 朝阳市| 疏附县| 永德县| 凤台县| 肇州县| 云阳县| 疏勒县| 北安市| 临邑县| 定远县| 瑞丽市| 宁武县| 花莲县| 清徐县| 剑阁县| 龙泉市| 三门峡市| 密云县| 康平县| 焦作市| 通山县| 克什克腾旗| 绵竹市| 太原市| 永善县| 湖南省| 天峨县| 遂溪县| 肥城市| 兰溪市| 尼玛县| 八宿县| 南平市| 沙河市| 河南省| 五河县| 阿瓦提县| 太谷县| 泰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