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回到乾清宮時,五更鼓時已響,見張貴垂首站在殿旁,竟沒有察覺到他進來,朱翊鈞甚至能想象慈寧宮中生母對馮保之死的憤怒。
對此,朱翊鈞卻沒有改變想法的打算,權力之爭,向來如此。
“端茶來。”
張貴本來用心極專,在思考內廷變化,乍一聽人說話,嚇了一跳,抬頭見是朱翊鈞,連忙去斟茶端來。
或許是兩世的習慣,朱翊鈞喜歡熬夜,坐下呷了一口茶,望著張貴道,“給朕說說,太后、太妃為何不喜高拱?”
馮保死了,朱翊鈞沒有半分可惜,但對高拱,從內心講,是想讓其留在朝中的。
以能力來說,隆慶開海、俺答封貢,與高拱當朝的努力是脫不開干系的,政績斐然。
以情感而言,高拱侍奉了朱家三代人,護佑了大行皇帝的皇位,他的皇太子、皇帝位,可謂是盡心盡力。
人是驕橫了些,也有幾分擅權,但不是無法饒恕的罪孽,為上者,朱翊鈞有足夠的胸襟包容高拱,讓其在不是內閣首揆大位的位置上發光發熱。
所以,朱翊鈞在太后面前提及高拱,便是希望太后能出言保下高拱,但沒想到,太后佯裝不懂,給出了高拱的懲處和天恩。
顯然,太后、太妃和高拱之間,必然還有更深層次的恩怨,甚而是仇恨。
之前作為乾清宮掌作太監,時刻跟隨大行皇帝左右的張貴,多少該知道一些。
張貴身體一僵,露出了猶豫之色,但見萬歲爺執意詢問,緩聲道:“回奏萬歲爺,奴婢耳塞目閉,不知外界傳說,只聽下面多嘴多舌的奴婢說了幾句,真假難辨,望請萬歲爺恕罪。”
“恕你無罪。”
“謝萬歲爺隆恩。”
張貴順勢跪在了地上,慢慢說道:“圣母李娘娘與高拱結怨,或始于隆慶元年,內閣上疏冊封萬歲爺為皇太子,圣母趁勢請封國丈爺為伯爵,大行皇帝本有意動,召集內閣閣臣商議,但卻被高拱斷然拒絕。
按說不給爵位就不給吧,高拱給圣母好好解釋一番,或是什么都不說都可以,但當時內閣斗爭激烈,高閣老可能心煩,在徐階、李春芳、張居正勸說時,憤然罵道:‘匹夫無功,豈能授爵?’請大行皇帝遵守祖制。
無奈何,大行皇帝這才改授國丈爺為錦衣衛指揮僉事。”
聽到這里,朱翊鈞龍顏微變,敢情高拱失言不是一回兩回了,當著大行皇帝、滿閣大臣的面,公然辱罵國丈爺是個無功的老匹夫,也配封授爵位。
朱翊鈞想起隆慶元年有一日,暴怒的母親把東宮目之所及的東西都摔碎了,好了,事情對上了。
“國丈爺授爵,終究有違祖制,圣母即便心有不甘,卻啞口無言,再說,一次進封不成,再等下次即可,時間一長,圣母未必總會記在心上。”
到底在講述皇帝生母,張貴盡可能在為李貴妃辯解,繼續道:“但在整個隆慶朝,大行皇帝縱欲無度,太后、圣母免不了跟大行皇帝慪氣,因此,太后被大行皇帝以多病為由,搬去了偏僻的慈慶宮。
而圣母也在隆慶六年五月,大行皇帝縱欲難起時,又生了一場大氣,在那種情況下,謠…謠傳高拱建議大行皇帝,用‘鉤弋故事’。”
說到這里,張貴上下兩排牙齒不受控制地在碰撞。
朱翊鈞嘴角有些抽搐,所謂“鉤弋故事”,是漢朝的典故,漢武帝晚年想立劉弗陵做太子,但顧慮劉弗陵的母親鉤戈夫人太年輕,將來“主少母壯”,重蹈呂后專權的覆轍,干脆找個借口,殺了鉤弋夫人。
很明顯,那時的高拱已經看出了大行皇帝無藥可醫、死期將近,必將英年早逝,而皇位,理所當然的由他繼承,擔心現在、將來李貴妃母以子貴,成為太后,擾亂朝政,于是諫言大行皇帝先殺李貴妃,一了百了。
雖然張貴說是謠傳,但此事能傳出來,就證明了部分真實性,或許高拱是想到了本朝英宗皇帝生母的孫太后。
總之,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母親不大可能被蒙在鼓里,如此一來,可就結下大仇了。
封授國丈爵位是公,效法鉤弋故事是私,難怪母親遇到高拱就怒不可遏。
這人要弄死自己,換誰也無法理智啊。
張貴頓了頓,接著道:“再然后,就是皇極殿上,乾清宮中,皇極門前,不必奴婢多說。
而太后與高拱結怨,據說有三件事,一是高拱當朝,出入紫禁城猶如無人之境,太后主持宮闈,非常看不慣高拱這般行徑,認為壞了禮法。
二是太后曾建議大行皇帝削減膳食的場面,以示節儉,大行皇帝原是同意了。
但等事情傳到內閣,在高拱看來,皇帝固然應該節儉,但凡事皆該皇帝、內閣說了算!豈有后宮之人說話的余地。
爾后,就把太后的建議給駁回來了。”
“……”
朱翊鈞語塞,如果說生母與高拱還有幾分私怨,那嫡母與高拱就純屬是公憤了。
為了彰顯身份地位,哪怕是利國利民的事,高拱也能抬上一杠,可能這便是傳說中的“抽象”吧。
“而第三件事……”
張貴咬了咬牙,繼續說道:“大行皇帝在紫禁城縱情聲色,高拱所選司禮監掌印太監陳洪、孟沖等人竭力奉承,在太后眼中,高拱恐怕與陳洪、孟沖等人無二,有…有……”
說不下去了,張貴跪趴在地上,前襟后心的衣裳都被汗水浸透了,不過,朱翊鈞也聽明白了,陳洪、孟沖等人沒少為大行皇帝搜羅美人,這在嫡母眼里,高拱也有“拉皮條”的嫌疑。
事已至此,朱翊鈞基本了解了高拱與嫡母、生母之間的恩怨仇恨,只能說,嫡母不伸手搭救高拱,實屬高拱活該。
朱翊鈞留高拱在朝的想法消失了,金口玉言道:“著旨,黜高拱諸職,京城、新鄭一千五百里,沿途諸省、府、縣衙,凈水潑街,黃土墊道,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