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達摩佛珠,五萬兩紋銀采于金陵,獻李娘娘。
海天霞色錦觀音大士像,兩千兩紋銀采于蘇州,獻李娘娘。
……
朱翊鈞想到了皇極門前母妃手上那掛不釋手的佛珠,輕聲一嘆。
這些年,馮保為了討母妃開心,當真花了不少銀兩,完全可以說,是極盡諂媚逢迎之姿。
而母妃呢,欣然接受。
這位平常就吃花齋,每日里抄經禮佛,被無數人說是觀音娘娘再世的婦人,已經無法以純粹的善惡來界定了。
至于張居正。
在賬冊上,不是收受賄賂的那個,反倒是行賄的那個。
為了祝賀馮保取代孟沖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張居正不顧大行皇帝喪期,命人親至馮保私邸送上了名琴一張、夜明珠兩顆、珍珠簾一副、金八百兩、銀八千兩。
馮保將收受張居正財物賄賂寫的很詳盡,能看得出來,馮保不僅對這份大禮的價值很重視,也對張居正的態度很重視。
朱翊鈞想到這位“挽明五十載”的救世良相,頓時思緒萬千。
此人身上的爭議,恐怕比整個隆慶朝內閣閣老、六部九卿大臣加起來還要多。
無數人以張居正死后抄家家資不過十萬兩紋銀來佐證,張居正絕非貪官。
朱翊鈞也不覺得張居正是貪官,畢竟,以張居正的身份地位,十萬兩紋銀著實不多。
但是,隆慶五年在冊六千多萬大明朝子民歲入也才兩百五十萬兩紋銀啊!
一家之財,占一國歲入的百分之四,如果以大國經濟來論,是幾千億的程度。
當然,這樣類比明顯有些冤枉,但以十萬兩紋銀普世價值來論,至少也是數十億啊。
有功有過,朱翊鈞對這樣的人評價——是個真實的人。
賢時便用,不賢便黜。
朱翊鈞沒有再看下去,事涉母妃,事涉閣老,為了孝道,為了皇家顏面,也為了朝廷穩定,不能細究。
“送到慈寧宮。”朱翊鈞合上賬冊,重新放回張貴手上,沉著聲調道:“再有,自此以后,凡國家政事,關系重大,不許聞風妄行傳說,恐皇太妃聞之心煩。
凡外間閑話,無故向內廷傳說者,即為背法之人。”
既然母妃不愿意體面,那作為兒子的只能幫她體面了。
聞言,張貴瞬間毛骨悚然,萬歲爺這話,充斥著孝道的意味,可卻用孝道將李貴妃“裝”了進去。
什么叫國家政事?什么叫關系重大?
既然沒有明確的定義,那為下者就要自己揣摩,而為了不受懲處,自然是什么事都不會告訴李貴妃。
否則,就要擔心受到嚴懲,如此一來,偌大的慈寧宮,就成了“牢籠”,對外事,李貴妃將一無所知。
而這對一位極度渴望權力的皇帝生母而言,或是無窮的打擊。
“奴婢遵旨。”張貴俯首道。
在張貴下去安排后,其干兒子,也是新晉司禮監秉筆太監田義走進了乾清宮侍奉,就聽到萬歲爺說道:“擺駕慈慶宮!”
……
慈慶宮。
陳皇后未寢。
“內廷變動,請母后勿要擔心,兒臣以列祖列宗起誓,愿意‘以天下養’孝養兩位母親,朝夕問安,風雪不輟。
在大行皇帝移梓就陵后,兒臣會在京師附近修建三個莊園,供母親們居游,入春賞花、入夏避暑、入秋將息,入冬則回紫禁城,如若兒臣有閑,也將與母親們一道出巡天下,等到母親們整壽,兒臣當舉辦萬壽慶典,與國同慶。”朱翊鈞為陳皇后講述著接下來的奉養。
歷朝歷代,除晉朝以孝治天下外,皆以忠、孝治天下,為了天下秩序的和諧,皇帝能有機會表現孝道,其實是個很好的事。
前提是,太后、太妃懂得克制。
李貴妃不懂克制,朱翊鈞以方法勸她克制,這些事,瞞得過外人,卻瞞不住嫡母的陳皇后。
以手段對付生母,難免會讓嫡母感到薄涼,這便是朱翊鈞不避晝夜前來慈慶宮解釋的原因,以免出現誤會。
在聽到皇帝說“馮保已死”、“內廷禁言”時,陳皇后表面顏色沒有發生變化,但心底已經掀起了滔天波瀾。
直到聽到“兩母同尊”、“以天下養”后,陳皇后的波濤才緩緩平靜,望著眼前的兒子,有些陌生,又有些熟悉。
是列祖列宗的影子!
大明朝有幾位年少登基的皇帝,英宗皇帝、正德皇帝、嘉靖皇帝,盡管當時、現在、以后的風評都不太好,但都無法否認,朱家皇帝總是早早地表露了超絕的政治智慧。
陳皇后看著那黑色金龍袍,祖孫的影子在這一刻逐漸重合了,“鈞兒,你很像,很像你的皇祖。”
祖宗保佑!
吾兒當為堯舜。
母子間誤會解除,朱翊鈞便不再提及,轉而請教道:“母后,如今馮保在獄中畏罪自盡,而因恩怨糾葛問罪的閣老高拱還在詔獄中,兒臣請問該如何處置?”
談到高拱,陳皇后的笑容一滯,沉吟道:“高拱入獄后,內閣便呈來了之前被馮保僭越駁回的章疏,那《五事疏》我看了,雖然高拱本意在毀謗徐階、李春芳內閣,陳述新政,但外人看了,不免會心生此乃毀謗大行皇帝的意思。
大行皇帝登基時,徐階等人也曾擬疏擬奏,其中有許多毀謗嘉靖皇帝之處,大行皇帝一時不差,便照準朱批,但在事后,大行皇帝不止一次向我述說后悔,鈞兒,你可知道為什么?”
“母后的意思,始作俑者,豈無后也?”朱翊鈞答道。
“我兒聰慧。”
陳皇后滿眼都是對朱翊鈞的喜愛,溫聲細語道:“不管怎么說,父子休戚與共,父受辱,等同兒受辱,今日鈞兒為子辱父,他日鈞兒為父為祖,焉知是否身后受辱?
高拱縱使無意,也是有罪。
再者,皇極殿上、乾清宮中、皇極門前,高拱頻頻鬧事,足以見得本性傲慢,在朝政敵無數,且親朋門生無數,以致朝綱敗壞,黨同伐異,此人不離朝廷,朝野必將永無寧日。
然高拱數救大行皇帝于水火,大行皇帝以師長奉之,于我大明朝有大功,不可否置,依我看,閣老為國為民,以至多有操勞,精神恍惚,心力憔悴,始至御前不斷失禮,功過相抵,放還家鄉吧,日后年、節將至,鈞兒時常降下天恩,以示寬厚仁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