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正本清源論古今,簡便廉驗中成藥

提到“吃中藥”,很多人的腦海里會浮現這樣的畫面:某人端著一碗黑黑的、濃濃的藥湯,捏著鼻子喝下去,喝完還喊苦。這碗藥湯的處方是由當地有名的老中醫通過望聞問切、根據患者的病情開出來的。患者按方抓藥后,將多種飲片(經過加工處理切制而成的片、絲、塊、段狀中藥加水熬成藥湯喝進肚子里。

中成藥簡便廉驗,適合現代人使用

中醫開方講究一人一方,屬于個體定制,體現了靈活性的特征,但每次服藥時需要提前熬煮飲片,費時費力。

與還需熬煮的飲片相比,中成藥有許多優點,如配方固定、易攜帶、易保存、使用方便,能準確治療某種或某類疾病。概括起來就是“簡便廉驗”。

中藥、中藥材、中成藥,三者有區別

想要了解中成藥,就需要明白中藥、中藥材、中成藥的區別。

人參飲片是常見的保健品,一些體虛的老年人用它泡水喝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中藥,古稱“本草”,是指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用來防治疾病的藥物。主要為天然藥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動物、礦物及部分化學或生物制品等。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等。

中藥材,即未經加工或未制成成品的中藥原材料,如人參、杜仲、金銀花、甘草等。

中成藥,即中藥成方制劑,是將中藥飲片按照一定的配伍原則、處方、工藝、標準加工制成的藥品,如逍遙丸、烏雞白鳳丸、六味地黃丸、理中丸、云南白藥等。中成藥一般有固定配方和固定劑型,劑型有丸劑、散劑、膏劑、膠囊劑、片劑、顆粒劑、膠劑、糖漿劑、合劑、酒劑、酊劑、露劑、茶劑、注射劑、栓劑、氣霧劑、噴霧劑等。中成藥是我國歷代醫藥學家經過千百年醫療實踐創造、總結的有效方劑的精華。

很多常見中成藥是根據著名方劑制作而成的。如逍遙丸是根據《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逍遙散制成的,有疏肝解郁之效。

中成藥最早的記錄出現在商代

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上,就有“鬯其酒”(“鬯”讀作chàng,是用香草和黑黍釀成的酒,用于祭祀)的記載,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關于中成藥的記錄。

在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中成藥兼收并蓄、創新開放,實現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合統一,蘊含了中華民族深邃的哲學思想,也體現了中華文明積極進取的特征。

《黃帝內經》記錄了13首方劑

《黃帝內經》(現分為《素問》《靈樞》兩書)是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由于成書年代早,全書只總結了13首方劑,但涉及丸、散、膏、丹、酒等多種劑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四烏鲗骨一藘茹丸”(“鲗”讀作zéi,“藘”讀作lǘ。此方是《素問》里的第一方,而《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醫藥典籍,所以此方堪稱中醫史上的“最中之最”)。烏鲗骨就是烏賊骨,藘茹是茜草,四烏鲗骨一藘茹丸就是將烏賊骨和茜草按照4:1的比例制成的藥丸。此丸用于治療月經不調,是非常標準的中成藥。直到今天,四烏鲗骨一藘茹丸仍在婦科處方中使用,可謂歷久彌新。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說明中成藥在漢代已得到廣泛應用

到了漢代,中成藥的品種和劑型開始豐富起來。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里,專家們發現了包括丸、餅、曲、酒、油膏、丹、膠等多種劑型在內的固定成方。此時,中成藥不僅在中原地區使用,在邊疆地區也得到了廣泛推廣。在我國居延遺址出土的漢簡里有這樣的記載:西域軍事要塞的士兵生病了,醫生巡診,給他們服用各類中成藥,解決了邊疆地區缺醫少藥的問題,士兵們服藥也更加方便。

居延漢簡被譽為20世紀中國檔案界的“四大發現”之一。

醫圣張仲景著述的《傷寒雜病論》
記錄的中成藥數量豐富、貼近生活

東漢末年,醫圣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書中處方數量豐富,記載了數十種中成藥,涉及丸劑、散劑、酒劑、洗劑、熏劑、栓劑等劑型,貼近百姓生活。這說明東漢時期中成藥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

《傷寒雜病論》是世界上第一部經驗總結性的臨床醫學著作,是舉世公認的優秀醫學專著。原書已散佚,后經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

宋朝官方編制

世界上第一本中成藥標準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了宋代,中成藥被推向專業化高峰。公元1076年,北宋朝廷主導開設“太醫局熟藥所”,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建立的中成藥制藥廠,歸太府寺管轄,負責中成藥的制作、保管和出售。公元1103年,熟藥所增至七所,其中兩所改名“醫藥和劑局”。1136年,南宋朝廷在臨安重建藥局五所,后改名為“太平惠民局”。官辦藥局制作的中成藥品質高、價格親民,不僅面向達官貴人,更惠及百姓。中成藥產業給宋朝官方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也給普通百姓的健康帶去了保障。

后來,和劑局將官方中成藥方整理匯總,編制成一部著名的方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官方主導編纂的中成藥標準書。此書記載了700多首中成藥,包含藥名、組成、功效、主治等內容,還記載了中成藥炮制、制劑、調劑等方面的技巧。今天廣為人知的逍遙丸、藿香正氣水、平胃散、十全大補丸、參苓白術丸、二陳丸、小活絡丹等藥均出自此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我國第一部成藥典。

明清時中成藥體系日趨成熟

經過元、明、清幾代醫家的努力,中成藥體系越來越成熟。明代的《普濟方》(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方劑書籍)記載了6萬多首藥方,其中有相當比例是中成藥。

現代建立了中成藥研發和創新體系

到了現代,中成藥的傳承與發展呈現出蓬勃生機。廣大中醫科研院所與醫藥企業,對傳統中成藥進行深入研究和創新,新工藝、新輔料、新技術得到長足發展,中成藥的質量控制和檢測方法、藥理和成分分析研究等都取得豐碩成果,中成藥工業化生產體系成功建立,很多優秀的中成藥走向世界,蜚聲海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平市| 内黄县| 甘肃省| 津市市| 德昌县| 广昌县| 西昌市| 乐陵市| 青铜峡市| 将乐县| 平潭县| 怀安县| 穆棱市| 青田县| 新化县| 赤峰市| 公安县| 通海县| 阳曲县| 曲沃县| 南昌县| 瓮安县| 安阳市| 仁寿县| 泾源县| 滦平县| 阳谷县| 乌苏市| 临颍县| 武鸣县| 邹平县| 大新县| 丰台区| 治县。| 乳源| 尼勒克县| 正安县| 女性| 萍乡市| 济宁市| 金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