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Ⅰ 市場篇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并購市場發展報告

摘要:中國企業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并購正在從快速增長階段進入“減速慢行”階段。2014~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整體呈波動變化趨勢,并購金額從2014年的1760億美元先增長至2015年的2555億美元,再下降至2018年的1754億美元。其中,2014~2017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年均復合增速達到8.2%,是全市場并購增速的2.3倍,并且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在全市場并購金額中的占比提高了近6個百分點,至47.4%。2018年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以及資金面緊張等影響,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進入“減速慢行”期,并購金額和宗數均出現下降。其中,并購金額較2017年同比降低21.2%,并購宗數較2017年同比降低3.9%。從并購地域看,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仍然以境內并購為主,跨境并購占比呈明顯上升趨勢,由2014年的13%上升至2018年的18%,跨境并購區域開始呈現多元化趨勢,以美國為首的并購目的地正在向歐洲和亞洲其他國家拓展。從并購產業看,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為主、生物與新醫藥為輔、其他高新技術產業并購均衡發展的格局。從并購資本市場來看,資本支持是并購成功的關鍵因素,境內上市公司是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的主力軍,現有并購以現金支付為主,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完善將為高新技術產業并購的發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撐,助力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發展。

關鍵詞:并購階段 并購特點 資本支持

2018年全球經濟格局動蕩,多國央行貨幣政策緊縮、英國脫歐、中美貿易摩擦加劇、貿易“逆全球化”等一系列重要變化,均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全球經濟復蘇的動能,加劇了全球金融市場的震蕩。因此,2018年是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一年。

黨的十九大指出,盡管世界大變局充滿著風險與挑戰,但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要善于化危為機、轉危為安,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變壓力為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因此,在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科技創新在新時代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將扮演無可替代的角色,動力轉換能否平穩銜接、持續到位,取決于產業結構優化的成效。而產業并購,能夠幫助企業進行資源的共享、轉移和整合,進而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產業鏈、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最終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并推動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

本報告立足并購市場,根據2014~2018年中國企業在高新技術領域發生的并購交易數據,從并購趨勢、并購產業、并購地域以及資本市場四個維度進行統計分析,揭示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近年來的發展特點,并著重分析2018年全球動蕩的經濟格局對中國企業在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產生的影響。

一 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市場總體分析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并購成為促進高新技術行業整合、提升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徑。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并購可以快速進入新領域,以較低的成本獲得技術資源,提高并購雙方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縮短培養技術人才的時間,獲得協同效應,提高并購方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促進并購雙方長遠發展。因此,在2014年至2017年期間,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的年均復合增速為8.16%,是全市場并購增速的2.3倍,并且在全市場并購金額中的占比提高了近6個百分點,至47.4%。高新技術領域的并購逐漸成為市場上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進入2018年,伴隨全球經濟增速的進一步放緩及企業經營狀況變差,企業并購變得保守和謹慎,全市場并購和高新技術領域并購均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2018年全市場并購金額較2017年下降了18.9%,高新技術領域的并購金額較2017年下降了21.2%。相比2015年的并購高點,高新技術領域的并購金額大幅下降了31.3%,從2015年的2555億美元下降至1754億美元(見圖1)。

圖1 2014~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與全市場并購金額對比

此外,在2018年3月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以及貿易“逆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并購在2018年下半年進一步放緩。西方國家擔憂喪失自身技術優勢,為防止高端技術外流,加大了對外國企業跨境并購的審查力度,高新技術領域的并購更是在下半年大幅縮水。2018年上半年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較2017年上半年有小幅增加,2018年下半年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較2017年下半年縮減了673億美元,降幅高達45%(見圖2)。

圖2 2014~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與全市場半年度的并購金額對比

(一)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特點

1.高新技術產業并購的發展優于全市場,是我國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抓手

2014~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無論是并購金額增長率還是并購宗數增長率,總體優于全市場的增長。其中,2014年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發展最為迅猛,全年并購金額增速高達178.4%,高于全市場并購金額增速約87個百分點;并購宗數增長率為14.1%,高于全市場并購宗數增速10個百分點(見圖3)。

圖3 2014~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與全市場并購金額/宗數增長率

此外,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市場占比與并購宗數市場占比在2014~2018年呈現波動態勢并逐漸趨于穩定。5年內,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占比平均為43.1%,并購宗數占比平均為44.4%。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并購宗數占比達到近五年的最高比例45.2%,并購金額占比也高達46.1%,兩者均高于近五年的平均水平(見圖4),高新技術產業并購發展整體上優于全市場。

圖4 2014~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宗數占全市場比例

高新技術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我國經濟已經從粗放型發展模式轉變為更加注重質量的高質量發展模式。2017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到我國對外出口總額的27.2%[1],高新技術產業在我國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產業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促使高新技術企業不斷通過實施并購獲取并整合新技術和新產品,為后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面向未來,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以及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等因素均倒逼我國企業必須要有自主創新的意識,并加快增強自主創新的實力,通過高新技術領域的并購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并購仍將是我國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手段。

2.受資金面緊張的影響,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進入“減速慢行期”

2014~2018年,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增速整體呈下降趨勢。其中,2014~2015年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增速比GDP增速平均高出104.2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領域并購增長極為快速。但自2016年開始,我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并購增速低于GDP增速,且連續三年增長率為負數,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進入“減速慢行期”。此外,從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占GDP的比例可知,2014~2015年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占GDP的比例在增加,但同樣自2016年開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占GDP的比例持續下降。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占GDP的比例為1.3%,較2014年下降0.4個百分點(見圖5)。

圖5 2014~2018年中國GDP與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增長率、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占GDP比例

從并購宗數看,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自2015年達到高點后,在2016年開始出現負增長,2016年并購宗數較2015年減少71宗,2018年并購宗數較2017年減少3.87%,至1340宗(見圖6)。

圖6 2014~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與全市場并購宗數對比

無論是從并購金額還是從并購宗數看,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均呈現“減速慢行”的趨勢,這主要是由于經濟進入轉型換擋期以及資金面收緊等宏觀背景原因。第一,美國數次加息、中國數次上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全球貨幣政策處于緊縮狀態,企業可支配的資金減少。第二,我國于2017年2月實施再融資新政,明確并購重組不得進行配套融資,對配套融資的用途也提出嚴格限制,配套融資難以用于補充流動性和償還債務,同年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發布,銀行縮表,進一步加劇了市場資金面的緊張程度。第三,2015年、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明確提出,要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在去杠桿、降低負債水平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大股東頻頻出現股票質押爆倉的情況,加劇了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上融資的難度和短期償債壓力。第四,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境外并購難度加大,上市公司并購活動隨之減少。

3.創新驅動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領域轉型

傳統產業長期以來都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2009年傳統產業的企業數量占到我國企業總數的2/3,創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87%和國家財政稅收的70%(2009年)。但是傳統產業毛利率非常低,最為典型的原材料、設備制造業兩個行業,在2005年到2017年的13年間平均毛利率分別低于美股公司12.17%、15.74%(見圖7)。因此,傳統產業亟待轉型升級。

圖7 2005~2017年傳統行業美股公司毛利率與中國公司毛利率的差值

資料來源:興業研究:《打破邊界,傳統產業的轉型創新》,http://vip.stock.finance. Sina.com.cn/q/go.php/v Report_Show/kind/lastest/rptid/4368426/index.phtml。

創新驅動我國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升級,并購承擔著幫助我國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的重要任務,同時,從高新技術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途徑看,在傳統產業基礎上“嫁接”或“裂變”,或者兩種方式的融合是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途徑[2]。2014~2017年,中國企業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的并購宗數增加27%,并購金額增加169%(見圖8)。

圖8 2014~2018年中國企業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的并購宗數與金額

創新驅動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直接體現為我國相關產業增加值的大幅度提升。2016~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均超過10%。其中,2017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3.4%,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2.7%[3]。步入2018年后,我國工業互聯網、智能光伏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出臺,“智慧海洋”工程建設方案實施,同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等高新技術代表產業的產量分別增長68.6%、14.5%、21%。

4.高新技術產業單筆并購金額回落

高新技術產業并購作為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硬科技”落地的重要資本途徑,開始逐漸轉向重視質量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新階段。一方面,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并購宗數近年來基本維持在1300宗左右;另一方面,并購金額增速逐年放緩。2014~2015年,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平均單筆并購金額從1.5億美元提高至2.2億美元(見圖9)。

圖9 2014~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單筆并購金額情況

但隨后高新技術產業進入整合和消化期,圍繞“硬科技”技術突破、產業融合的并購更受企業青睞,高新技術產業并購重質量與產業融合的特征開始顯現。中國證監會于2016年開始加強對并購重組的監管,盲目的跨界并購與“忽悠式”“跟風式”并購受到重點遏制,違規信息披露與內部交易等行為也遭到嚴厲打擊,并購重組在證監會的有效監管下回歸理性,大額并購重組明顯減少。此外,國家發改委于2016年底在新的并購重組管理辦法中,擴大了企業對外出資的監管范圍,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被納入管理框架,超過3億元的投資需要提前完成信息報備。在此背景下,2017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平均單筆并購金額為1.9億美元,較2015年下降0.3億美元。2018年,平均單筆并購金額更是回落到2014年1.5億美元的水平(見圖9)。

2018年中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前二十大并購重組交易見表1。

表1 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重組金額前二十大交易

表1 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重組金額前二十大交易-續表

二 中國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市場分析

近年來,我國高新技術領域的跨境并購漸次興起,企業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源配置的需求強烈。2014~2018年,我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規模不斷擴大,在整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中的占比上升迅速,從2014年的13%增加至2018年的18%。但受宏觀政策影響,我國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整體上波動較大,呈現先增長后下降、整體實現增長的趨勢。

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當前仍然以境內并購為主,并購區域長期以美國為首,但在2018年美國CFIUS審核新規落地和中美貿易摩擦的負面影響下,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意愿開始從美國逐漸轉移到歐洲、亞洲的其他國家,并購區域日趨多元化。

(一)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市場特點

1.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受海外政策影響,增長趨緩

我國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整體上呈現增長趨緩的趨勢。從跨境并購規模看,2016年我國企業跨境并購規模實現爆發式增長,跨境并購金額從2014年的232億美元增長至2016年的1082億美元,增長3.7倍,跨境并購規模在2016年更是與境內并購規模的差距縮小至約107億美元,兩者占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總規模比例分別為48%和52%,創造出歷史最小差值。隨后,我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規模出現嚴重下滑,2017年較2016年同比下降73.4%。2018年跨境并購規模雖然較2017年上升了11.8%,但仍然只有322億美元,不足2016年的30%(見圖10)。

圖10 2014~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境內外并購金額趨勢

從跨境并購宗數看,我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在2016年達到巔峰的217宗,2017年、2018年則連續兩年下降。2018年更是較2017年同比下降近30%,表明我國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在經歷2016年的爆發式增長后呈現趨緩態勢(見圖11)。

圖11 2014~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宗數趨勢

我國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整體上增長趨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跨境并購面臨的國際監管政策收緊。我國企業在世界范圍內大規模進行并購,不斷獲取發達國家標的企業的先進技術、研發團隊和管理經驗,助力我國在高新技術領域逐漸取得全球領先地位,引起了西方國家對喪失自身技術優勢的擔憂。因此,為防止高端技術外流,各國對跨境并購的監管政策不斷收緊。根據聯合國對各國投資法規的調查,2018年各國政府采取的投資規定中有30%是收緊規定,這是自2010年以來的最高比例。第二,匯率寬幅波動下,規范跨境資金流出。2016年以來,我國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寬幅波動,跨境并購增加導致的資本流出在很大程度上給國內匯率帶來較大壓力。為穩定人民幣匯率,進一步引導資金有序流動,2017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局持續規范跨境資金流動,加強了對跨境并購的限制與審查力度。企業跨境并購面臨的資金環境呈現顯著變化,非理性、追概念及追熱點式的跨境并購交易明顯減少。第三,伴隨我國科技實力增強與產業升級,我國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具備了與世界領先國家競爭的實力,高新技術企業對于跨境并購的標的質量與科技含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邁向重質量發展階段,“盲目型”“跟風型”跨境并購減少。

2.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規模占比提升,但仍以境內并購為主

我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從長期看呈現增長趨勢。2014~2018年,中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金額從232億美元增加至322億美元,跨境并購宗數從109宗增加至135宗,跨境并購規模占比也從13%增加至18%,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整體呈擴張趨勢。但近五年來,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境內并購規模約為跨境并購規模的5倍,我國高新技術領域仍然以境內并購為主(見圖12)。

圖12 2014~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境內外并購金額占比

3.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頭部效應明顯

2014~2018年,除2017年以外,中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前十大跨境并購的交易金額占全年跨境并購交易金額的比例增加,且均在70%以上(見圖13)。中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頭部效應明顯,例如,上海萊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為加強全產業鏈血液制造能力和血漿銷售能力,以近400億元人民幣巨資收購天誠德國和西班牙GDS100%股權,成為2018年全市場并購金額第一大交易,同時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醫藥并購交易,該項跨境并購交易占2018年全年跨境并購交易規模的比例高達五分之一;為提升在全球游戲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巨人網絡斥資305億元人民幣收購以色列人工智能公司Playtika100%股權;聞泰科技以339億元人民幣收購安世半導體,以實現資源的互相轉換和產業鏈的深度整合,成為中國半導體史上最大的跨境并購;等等。

圖13 2014~2018年中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前十大跨境并購金額合計占比

4.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平均單筆交易金額高于境內并購

2014~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單筆金額從2.1億美元增加至2.4億美元,而境內并購單筆金額卻從1.4億美元下降至1.2億美元。此外,從近五年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的平均單筆金額來看,跨境并購高達2.5億美元,境內并購僅為1.4億美元,跨境并購約為境內并購的2倍(見圖14)。整體上,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平均單筆金額遠高于境內并購。

圖14 2014~2018年中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境內外并購單筆金額

大規模的跨境并購交易助力我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并獲得高新技術產業技術的關鍵突破,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在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領域,我國已經成為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國家之一。

5.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區域日趨多元

2014~2018年,美國保持著中國企業海外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第一大目的地的地位。其中,2016年是中國企業跨境并購的高峰,赴美并購規模在同年達到巔峰,是赴歐洲并購規模的2.66倍、赴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并購規模的1.64倍。但整體上中國企業赴美并購金額從2014年的89億美元,下降到2018年的88億美元。而歐洲作為中國企業第二大海外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目的地,在四年的時間里并購金額從53億美元上升至78億美元,年復合增速接近10%。在以日本、韓國、新加坡為主的亞洲其他地區,中資企業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的金額也出現1倍多的增長(見圖15)。中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區域日趨多元,以美國為首的并購目的地正在向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拓展。

圖15 2014~2018年中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主要區域并購金額

6.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完成率全面降低

2018年中國企業赴海外并購高新技術企業的完成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赴歐洲并購完成率下降了25.9個百分點至51.5%;赴美國并購完成率下降了19.1個百分點至47.6%,且首次低于50%;赴亞洲并購完成率也下降了0.1個百分點至63.7%,但仍為跨境并購完成率最高的地區(見圖16)。我國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完成率近兩年出現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海外監管政策趨嚴趨緊,并購難度不斷加大。如2018年開始生效的CFIUS審核新規《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不僅進一步擴大了CFIUS的審查范圍,還增加了對特定領域投資的強制性申報以及“特別關注國”名單。而我國位于這份名單的榜首,特定領域也明確指向高新技術領域。在此強監管下,中國企業并購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完成率出現大幅下降。

圖16 2017年、2018年中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主要區域并購完成率

7.中國高新技術領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并購放緩

伴隨著2014年絲路基金設立、2015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簽約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實施,“一帶一路”建設逐步從理念轉化為行動。中國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并購交易日益活躍,2014~2017年共發生并購交易額437億美元,占跨境并購累計總額的23.3%。但2018年我國高新技術領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并購規模只有72.6億美元,約為2017年的三分之一(見圖17)。

圖17 2014~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并購金額

2018年,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高新技術領域的并購規模較2017年同比下降66.9%;在前十大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國家和地區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數量從4個下降至2個,并購金額占比也從2017年的38.5%下降至2018年的22.2%(見表2)。

表2 2017年、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金額TOP10

表2 2017年、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金額TOP10-續表

(二)2018年中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重組前十大案例

2018年中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重組前十大案例情況見表3。

表3 2018年中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重組金額前十大案例

表3 2018年中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跨境并購重組金額前十大案例-續表

三 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產業分析

高新技術產業以科技創新為主,在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蓄勢待發的背景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加快優化經濟結構有著重大意義。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盡管起步較晚,但是在國家戰略的指導和政策扶持下,產業發展非常迅速。2014~2018年期間,我國的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量子通信、深空探測等新興高新技術產業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生物與新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也邁入國際市場的領先陣營,航天裝備、核電設備等領域也取得階段性突破。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并購助力,高新技術企業在技術領先領域通過橫向、縱向并購,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并享受規模經濟的紅利;在技術落后領域則利用資金優勢廣泛開展跨境并購,外購專利和技術實現產業跨越式升級,不斷增強技術實力和國際化競爭力。為順應世界范圍內產業升級的趨勢,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并購熱點也逐漸由制造業向電子信息業、生物醫藥業等具有高技術性質的行業轉移,誕生了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領軍企業。

(一)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產業發展特點

2014~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不斷通過并購重組實現產業整合與轉型升級,產業并購熱點在五年間出現較大變化。并購熱門領域由2014年的先進制造與自動化產業,轉變為以電子信息為主、生物與新醫藥為輔以及其他高新技術產業并購均衡發展的局面(見圖18)。

圖18 2014~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產業分布

從并購金額占比看,2014~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并購占比均值最高的為電子信息產業,其并購金額占比高達46%;排在第二梯隊的產業為生物與新醫藥、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新材料,這三個產業近五年的平均并購金額占比分別為12%、17%、12%;排在第三梯隊的產業為高技術服務、航空航天、新能源與節能、資源與環境,其平均金額占比均未超過5%,其中占比最低的為航空航天產業,近五年并購金額的平均占比只有1%(見圖19)。

圖19 2014~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各產業并購金額平均占比與年復合增速

從并購增速看,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在我國本輪高新技術產業并購浪潮中發展最為突出。2014~2018年,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年復合增速最快的產業為生物與新醫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其中,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穩定,近五年的年復合增速高達26%;生物與新醫藥產業通過并購實現快速發展,并購金額年復合增速高達35%,是高新技術領域并購規模增長最快的產業。

1.電子信息是高新技術領域的領軍產業,產業并購持續活躍

2014~2018年,電子信息產業逐漸發展成為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的領軍產業,年并購金額在整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中的占比分別為22%、45%、40%、63%、55%,提高了約1.5倍。2017年電子信息產業并購達到頂峰,金額高達1399億美元。2018年受宏觀環境和全球經濟形勢的影響,電子信息產業并購金額和宗數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并購金額下降至千億美元以下,為966億美元;并購金額占比也下降了8個百分點至55%。

電子信息產業屬于技術密集、資本密集、人才密集型產業,需要借助并購重組保持產業領先性,推動行業發展。目前電子信息產業正處于結構性調整和技術升級換擋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傳統的消費電子市場如手機、計算機在保持規模優勢的同時,迫切需要通過內生發展或者外延并購獲得創新勢能。另一方面,5G、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等前沿技術研發和商用速度不斷加快,產品逐漸走向高端化與智能化,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機等行業滲透率已超過80%,電子信息產業企業需要借助并購不斷豐富產品線、提升客戶滿意度,并購始終是電子信息產業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深化產業鏈布局的重要途徑。2018年韋爾股份收購北京豪威,豪威主營業務是CMOS圖像傳感器的研發與銷售,韋爾和豪威的主要客戶都集中在移動通信、平板電腦、汽車電子等領域,終端客戶重合度高,此次并購交易不僅可以帶動公司半導體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還可以給公司帶來智能手機、安防、汽車等領域的客戶資源,最終助力公司實現協同創新和產業融合。

面向未來,電子信息產業仍然是各國搶占的戰略制高點,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快速演進,并引發電子信息產業新一輪變革,電子信息產業將成為并長期成為我國實現信息強國的關鍵力量之一,電子信息產業并購將持續活躍。

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電子信息產業并購重組前十大交易見表4。

表4 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電子信息產業并購重組前十大交易情況

2.先進制造與自動化并購助力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與跨越式發展

2014年我國先進制造與自動化產業并購在高新技術領域的表現最為突出,并購金額占比超過一半,達到歷史最高峰。2015年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全面爆發,伴隨其他產業并購的崛起,先進制造與自動化產業并購占比下降到10%的正常水平,2018年我國先進制造與自動化并購迎來一小波高潮,并購金額較2017年增加53%至231億美元。

我國制造業在并購的助推下,轉型升級卓有成效。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上升到25%,較十年前提高了10個百分點以上。但是我國距離制造強國還有一段距離,當前我國半導體設備和3C[4]自動化設備等制造業仍然處于進口替代的初期,加大國產化比例迫在眉睫,市場替代空間很大,因此需要借助并購不斷提升核心技術實力。此外,在工業4.0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服裝、家電、儀表等傳統制造業面臨的轉型升級極為迫切,需要不斷圍繞產業鏈上下游展開智能制造并購,以加強關鍵技術實力,順應時代發展,如杰克股份收購意大利VBM公司,后者是服裝自動化設備全球領先企業,擁有高端自動化服裝設備生產的先進技術,而杰克股份是中國縫紉機銷量全球第一的公司,該收購有助于公司由傳統的“縫制設備制造商”向“智能制造成套解決方案服務商”轉型升級。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的血液,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已經發展到“由大變強”的歷史新起點,未來我國還需要通過并購持續助力制造業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先進制造與自動化并購的活力將源源不斷。

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先進制造與自動化產業并購重組前十大交易見表5。

表5 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先進制造與自動化產業并購重組前十大交易情況

3.布局藍海領域,新能源與節能產業并購潛力巨大

2014~2018年,能源結構性調整使新能源與節能產業成為眾多新興企業聚焦的產業。在國家政策扶持下,風電、水電、光伏等子行業迅速擴張,年并購金額在2015年達到頂峰,為224億美元。此后由于新能源補貼政策趨嚴、產業內部分化淘汰及競爭加劇等因素,2016年新能源與節能產業的并購金額回到2014年48億美元的水平。2018年,新能源與環保產業并購熱度繼續降低,并購金額下降到26億美元,在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總金額中的占比為1.5%。

新能源與節能產業因高科技、高效能、可持續發展的特點,成為推動我國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新能源領域在近年來已形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完整產業鏈,但目前新能源正處于由補充能源上升為替代能源乃至主導能源的過渡期,前期的快速發展滋生了產能過剩等問題,新能源與節能產業需要通過并購重組快速獲取先進技術和有效開發替代能源,最終平穩過渡到主導能源階段。例如,2018年華潤電力收購英國海上風電場Dudgeon,則是看中了Dudgeon作為全球第六大海上風電場的市場渠道和先進風電技術。華潤電力作為傳統的火電巨頭,可借助此項目切入英國市場,并加強自身在風電領域的核心技術,擴大整體的產業布局。

立足全球能源變革發展趨勢和我國產業綠色轉型發展要求,著眼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新能源與節能產業將成為我國綠色低碳產業的支柱。處于成長期并向成熟期過渡的新能源與節能產業,需要通過產業結構重組實現健康發展。在此背景下,新能源與節能產業還將爆發出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增量,產業并購潛力巨大。

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新能源與節能產業并購重組前十大交易見表6。

表6 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新能源與節能產業并購重組前十大交易情況

表6 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新能源與節能產業并購重組前十大交易情況-續表

4.技術與產業的融合需求持續推動高技術服務產業并購的發展

我國高技術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和高端環節,伴隨智能化發展及各行業對高技術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而邁入蓬勃發展階段。但我國高技術服務業尚處于發展初期,存在創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等問題,因此近年來高技術服務企業不斷通過并購的方式推動高技術服務業的快速健康發展,高技術服務產業并購隨之壯大。2015年高技術服務產業并購達到頂峰,金額為237億美元,接近2014年的3倍,雖然2016~2017年交易金額有所回落,但2017年仍然是2014年的1.4倍。2018年受國內外復雜經濟形勢的影響,高技術服務并購金額下降到47億美元,在高新技術領域并購中的占比約為3%。

高技術服務行業是以技術為基礎的智力密集型行業,對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發展、催生新型消費、變革社會生產方式等均有重要意義。伴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領域的發展,高新技術服務業所需的關鍵技術,如軟件與信息技術、電商技術等都得到進一步加強,并且高技術服務業還將借助外延并購實現“技術與產業”的有效融合,進而推動行業發展。例如,2018年互聯網巨頭騰訊和吉利聯合收購中國鐵路總公司旗下動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動車科技),即是為了通過并購實現“產業+服務”的進一步融合。動車科技的主要業務是為中國高鐵乘客提供無線寬帶服務,騰訊和吉利收購后,將有望借助動車科技的網絡業務布局和技術優勢,有效切入高鐵Wi-Fi市場,與其原有的5G智慧協同網絡專利技術實現整合優化,落實軌道交通領域“大數據+互聯網”的戰略構想,最終實現技術與產業服務的有效疊加。

未來,5G、大數據、區塊鏈等關鍵技術的商用進程將持續加速,疊加國家“十三五”規劃及制造強國戰略,高技術服務產業并購在促進技術與產業融合中的角色將會愈發突出,高技術服務產業并購市場前景廣闊。

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高技術服務產業并購重組前十大交易見表7。

表7 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高技術服務產業并購重組前十大交易情況

5.生態建設疊加供給側改革,新材料并購需求上升

2014~2018年,新材料作為我國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并購金額長期維持在100億美元左右。2016年新材料產業并購達到歷史最高的609億美元,占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總金額的比例超過四分之一,高達27%。隨后受下游行業供需波動的影響,新材料產業并購金額出現一定幅度的回落,2018年并購金額下降至126億美元,但較2014年仍然提高了8%。

新材料行業是我國整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基礎,在國家環保政策和下游市場轉型的雙重驅動下,鋰電材料、半導體材料和石墨烯材料等細分領域保持了快速的增長趨勢[5],但我國新材料高端產品仍然缺乏國際競爭力,新材料企業需要通過跨境并購引入先進技術從而實現進口替代、競爭力提高。新材料龍頭企業借助并購實現了資源整合,并推進了產業上下游的協同,有效幫助龍頭企業提升自身實力。例如,2018年楚江新材10.6億元收購江蘇天鳥,是新材料企業轉型邁出的重要一步。楚江新材是國內先進的銅基材料和銅合金制造商,江蘇天鳥是碳纖維復合材料領域的領先企業。通過此次收購,楚江新材成功切入高端碳纖維領域,并以自身優勢彌補江蘇天鳥資金實力不足、下游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等缺陷,兩者形成良好互補。

中國生態環保建設與供給側改革持續推動新材料成為產業升級的關鍵,物聯網、3D打印、人工智能以及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的發展也將促進新材料更為廣泛的開發和應用。面向未來,為順應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提高新材料的基礎支撐能力,力爭到2020年使若干新材料品種進入全球供應鏈,重大關鍵材料自給率達到70%以上[6],并初步實現我國從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的戰略性轉變,我國的新材料并購需求還將持續上升。

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新材料產業并購重組前十大交易見表8。

表8 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新材料產業并購重組前十大交易情況

6.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并購趨勢向好,并購規模擴大

隨著我國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加速升級、行業整合趨勢日益明顯,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并購趨勢向好。2014~2018年,我國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并購的年均復合增速為35%,在高新技術領域中排名第一,比增速排名第二的電子信息產業高出9個百分點。近五年來,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并購規模擴大,并購金額從2014年的95億美元,提高至2018年的318億美元,漲幅超過2.3倍。此外,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并購金額在整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總金額中的占比也從2014年的5%上升到2018年的18%,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并購市場熱度不斷提升。

目前,我國生物與新醫藥技術發展還存在自主原創性成果少、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生物與新醫藥產業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從生物與新醫藥公司的專利藥產品銷量看,美國是絕對龍頭,其開發的專利藥產品銷售額占全球70%以上,我國占比則不足5%。但我國又面臨社會老齡化加劇、國民健康需求持續增長的壓力,因此,生物與新醫藥產業需要切入發展快車道,生物與新醫藥公司大量借助并購重組不斷提高專利藥研發和銷售實力,加速縮小我國與全球領先國家的差距。如鼎暉投資以及H股上市企業遠大醫藥,從競購報價到獲批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對澳大利亞肝癌治療器械生產商Sirtex Medical的聯合收購,獲取了Sirtex Medical的腫瘤介入治療產品和全球肝癌治療器械銷售網絡。

未來,我國生物與新醫藥企業還將通過持續并購不斷獲取原創技術、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構建企業競爭壁壘,最終形成一批在國際上具備核心競爭能力的生物與新醫藥領先公司。

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并購重組前十大交易見表9。

表9 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并購重組前十大交易情況

表9 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并購重組前十大交易情況-續表

四 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資本市場分析

并購需要充裕的資金支持,定價是否合理往往決定并購的成功與否。資本市場不僅具有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還具備發現市場價格的作用,能夠為并購提供非常重要的價格參照,尤其在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純現金支付比例高達75%的情況下,資本市場對高新技術領域并購買賣雙方的支持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民營企業作為高新技術領域并購主體的地位不斷被強化,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完善將為高新技術產業并購的發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撐,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好的金融環境。

(一)高新技術領域并購資本市場發展趨勢

1.上市公司是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的主力軍

從并購宗數看,上市公司長期保持著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的主力軍地位。2014~2018年,以A股、美股、港股為主的境內外上市公司發起的并購年平均高達930宗,非上市公司發起的并購年平均約為400宗,上市公司為非上市公司的近2.4倍(見圖20)。

圖20 2014~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買方上市情況分析(并購宗數)

從并購宗數占比看,2014~2018年由上市公司發起的并購宗數占比長期保持在67%以上,上市公司是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的中堅力量(見圖21)。這是因為高新技術領域的并購交易金額普遍較高且風險較大。而上市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活躍主體,相較于融資渠道狹窄的非上市公司,能夠通過股權質押、融資、借債等多種方式在資本市場募集資金,從而推動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的開展。

圖21 2014~2018年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發起的并購宗數占比

在發起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的境內外上市公司中,2014~2018年由境內A股上市公司發起的年平均并購宗數為774宗,境外港股上市公司年平均并購宗數為120宗、美股為24宗,A股上市公司發起宗數分別是港股、美股的6.45倍、32.25倍(見圖20)。我國高新技術領域近60%的并購由境內A股上市公司發起,境內A股上市公司是高新技術領域并購最活躍的參與者。

2.非上市公司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并購占比提升,且單筆并購的交易規模大于上市公司

從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金額的分布來看,非上市公司的并購規模擴大,從2014年的410億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513億美元,占比從23.3%提高至29.3%,非上市公司并購金額占比在整體上提高6個百分點(見圖22)。

圖22 2014~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買方上市情況分析(并購金額)

從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發起的單筆并購金額來看,除2017年以外,非上市公司在高新技術領域發起的單筆并購金額均高于上市公司。2014~2018年,非上市公司發起的單筆并購金額平均值為1.61億美元,上市公司為1.3億美元。非上市公司平均單筆并購金額高于上市公司約3000萬美元(見圖23),說明非上市公司由于融資渠道受限,在發起并購時更為謹慎,不以頻繁地并購擴張為目的,而更注重并購本身能為公司帶來的業務增值效應,為并購支付的金額也相對更高。

圖23 2014~2018年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發起的單筆并購金額

3.民營企業成為高新技術領域并購的活躍主體

從上市公司民企與國企的并購宗數占比看,2014~2018年,民企發起的并購宗數占比從2014年的67.2%上升至2018年的77.9%,國企發起的并購宗數占比從32.8%下降至22.1%。五年來,民企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并購宗數平均占比為74.8%,遠高于國企的25.2%(見圖24)。

圖24 2014~2018年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并購宗數、并購金額占比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8年11月1日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中提到,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的特征,即貢獻了我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民營經濟是國家經濟血脈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經濟也已經成為我國技術創新不可或缺的主體。

從上市公司中民企與國企的并購金額占比看,2014~2018年,盡管由民企發起的并購金額平均占比為67%,高于國企發起的并購金額平均占比33%;但2018年國企發起的并購金額呈小幅增加趨勢,占比從25.2%升至33.2%,提高了8個百分點(見圖24)。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并購對資金的要求高,在2018年宏觀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民企面臨的資金壓力遠大于國企,民企的重心由“求發展”向“求生存”轉變,并購積極度下降;二是國企改革加速推進,國資上市公司并購逐步升溫,鋼鐵、煤炭、水泥、化工等行業的產能出清邁出實質性步伐,如中國神華與國電電力合作成立煤電合資公司,提高產業集中度,緩解煤電矛盾。

(二)高新技術領域并購資本市場發展特點

1.境內A股上市公司并購占比過半,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并購活躍度相當

2018年,從并購宗數看,境內A股上市公司在中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并購全市場中的占比近56%,超過半數。將境內上市公司所屬板塊按并購宗數進行劃分,發現買方屬于主板市場的并購多達324宗,占比為24%;創業板和中小板不分上下,并購宗數分別為216宗、219宗,占比均為16%(見圖25)。不同板塊代表上市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的并購活躍度相當,表明并購助力高新技術產業在不同階段發展。

圖25 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買方上市情況分析(并購宗數)

圖26 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并購買方上市情況分析(并購金額)

2018年,從并購金額看,境內A股上市公司在中國企業高新技術領域并購全市場中的占比同樣接近半數,為45%;但主板、中小板及創業板的并購規模大小不一,主板并購金額高達495億美元,占境內上市公司并購金額的60%,比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占比之和還要高(見圖26)。其主要原因為:并購的交易金額往往與并購買方的規模正相關,主板上市公司規模大,其能主導的并購規模也相對較大。但整體而言,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并購活躍度不分上下。

2.并購支付方式以現金為主,高新技術領域的大額并購青睞發行股份購買資產

2014~2018年,從并購宗數來看,我國企業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并購平均76.5%采用純現金支付,6.9%采用純股份支付,12.5%采用“現金+股份”支付,4.1%采用資產抵押等其他支付方式(見圖27)。企業并購傾向于采用純現金的支付方式,因此并購對買方的資金籌措能力要求非常高,需要買方在短時間內籌集大筆并購交易支付資金。

圖27 2014~2018年高新技術領域并購支付方式統計(并購宗數占比)

盡管80%左右的并購交易采取了純現金支付的方式,但從2014~2018年三種主要支付方式的平均單筆并購交易金額看,純股份支付最高,其單筆交易額高達9.5億美元;“現金+股份”支付的單筆交易額排在第二位,平均單筆交易額為3.6億美元;純現金支付的單筆交易額則只有0.6億美元。純股份支付的單筆交易額分別是“現金+股份”支付、純現金支付的2.6倍、15.8倍(見圖28)。

圖28 2014~2018年三種支付方式的平均單筆并購交易金額

主要原因在于高新技術領域并購涉及的交易資金一般較大,通常只有大規模企業才能夠負擔,而大規模企業的發展前景好、股份價值高,因此被收購的標的公司有動力以自身股份換取大規模企業的股份。此外,大額交易難以全額采用現金支付,因此企業更傾向于以股份或混合的方式展開并購。


[1] 劉釗宏:《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及對全球的影響》,《價格月刊》2018年第11期,第68~72頁。

[2] 張銀銀、鄧玲:《創新驅動傳統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機理與路徑》,《經濟體制改革》2013年第5期,第97~101頁。

[3]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4] 3C認證實際上是英文名稱“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的英文縮寫,也是國家對強制性產品認證使用的統一標志。主要包括電線電纜、低壓電器、信息技術設備、安全玻璃、消防產品、機動車輛輪胎、乳膠制品等。

[5] 資料來源:《2018中國新材料企業的加速成長之路》,華夏基石新材料研究部。

[6]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阳市| 衡阳县| 莱芜市| 新平| 顺平县| 哈巴河县| 前郭尔| 皮山县| 潞西市| 茌平县| 沽源县| 洪江市| 阜阳市| 隆安县| 扶沟县| 彭州市| 赤城县| 北海市| 同心县| 东丰县| 云南省| 抚远县| 彝良县| 沛县| 溆浦县| 岳阳县| 手游| 太仓市| 荥经县| 宁夏| 达孜县| 曲麻莱县| 体育| 凤山市| 正定县| 江山市| 太和县| 长汀县| 襄汾县| 呼和浩特市| 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