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變與不變:從“自強”到革命的民族國家建構之路

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首開世襲制先河,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政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的諸侯割據狀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自此中央集權制國家制度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從夏朝建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國國家政權不受外部影響,以自身運行模式發展演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32]。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國,盡管經歷了不斷的王朝更替,卻并沒有出現以“中國”命名的國家,屬于典型的王朝國家。

步入近代,昔日封閉式發展的王朝國家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力的影響,逐步改變了自身的發展邏輯和演進形態。在西方國家打開中國大門的同時,近代民族主義思潮也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民族主義隨之形成、發展、高漲,并逐漸成為抗擊外來侵略的一面大旗。爭取民族解放、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建立民族國家的呼聲日漸強烈,并催生了相應的政治力量走上舞臺,現代民族國家建構已經成為中國國家形態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自強

兩次鴉片戰爭的潰敗,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探尋中國自強的道路,拉開了中國現代化探索的序幕。然而,中日甲午戰爭的潰敗,洋務派的“自強”夢也伴隨著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而石沉大海,中國的知識精英再次從制度層面探求救國真理,變與不變、怎么變成為擺在國人面前的“燙手山芋”。

林則徐是先進的中國人中“睜眼看世界”之第一人,他在廣東禁煙期間,目睹中國落后的武器與洋槍洋炮洋船之間的差距,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主張,并得到了其好友魏源的大力支持,但是他們的主張并沒有受到清政府的重視。而這期間,世界卻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歐洲爆發了1848年革命,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意大利、普魯士結束分裂并開始邁向現代化,日本結束了閉關鎖國的歷史,《共產黨宣言》《物種起源》相繼問世等等,而中國卻白白延誤了大約20年寶貴的現代化時機。

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皇家園林圓明園被燒毀,還有方興未艾的太平天國起義,清政府處于內外交困的局面。清王朝第一次認識到自己的統治面臨的嚴重危機,1860年12月24日,咸豐皇帝頒布了第一個向西方學習的上諭。隨后在1861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由“以商制夷”轉變為“師夷長技以制夷”,提出“自強”“求富”的主張,先是派員采購外國的洋船洋炮,隨后建立起一批機械制造廠、火藥局、子彈局、船政局等官辦企業,隨后擴建海軍,翻譯西學著作,派遣留學生,設立新學堂等,緩慢開啟了中國早期的現代化之路。

從清政府洋務運動開始的時間看,中國現代化的起步也不算晚,但是與同時期成功走上現代化的國家相比,洋務運動沒有進行體制上的改革,而是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宗旨下,不觸動封建官僚階級的根本利益,只是在原有的皇朝體制許可的范圍內進行一些保守的、細枝末節的修補,沒有能夠使自上而下的改革成為全國規模的運動,這種“防衛性”現代化并沒有使中國走上自強的道路。而中日甲午戰爭中,號稱當時“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不能不說是一個絕妙的諷刺。但不可否認的是,洋務運動是中國初始工業化邁出的第一步,現代生產方式和大工業生產方式的引進,催生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其中伴隨的新觀念、新思維方式的出現是難能可貴的。

(二)維新變法:襁褓中即夭折的政治現代化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中國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次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與《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相比,對中國人的情感傷害更重,因為簽訂條約的對象——日本,曾經是中國的“學生”,在唐朝時日本派遣“遣唐使”和僧人,來中國學習政治、經濟制度以及文字,和中國的天朝大國相比,日本也就是一個彈丸之地。然而,就是日本這個曾經的“學生”把中國“老師”打敗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下降,激起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反思這次戰爭失敗的原因。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1901年,清政府與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該條約規定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這是當時4.5億中國人的集體恥辱,中國被逼入亡國滅種的邊緣,大大傷害了中國人的民族感情,國人的民族意識被喚醒,不同派別的先進知識分子紛紛提出各種救亡圖存的改革思想。

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發動在京舉人向光緒皇帝上書,反對簽訂《馬關條約》,這是中國近代以來群眾運動的開端。隨后,康、梁會同嚴復、譚嗣同等在各地宣傳維新思想。譚嗣同在一首詩中寫道:“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33]嚴復翻譯《天演論》,將“進化論”這一與傳統儒家思想完全不同的新觀念介紹到中國來,在當時的思想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暢銷一時的書籍。“物競天擇”的法則激勵著中國的先進分子不甘心處于聽任外國列強宰割的狀態,迫切要求救亡圖存,改變國家、民族的命運。但中國是擁有幾千年文明的國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處于同外界相對封閉的狀態,加上長期形成的農業經濟,“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民族心理在很長時間內保持著近乎遲滯不前的巨大惰性。‘天不變,道亦不變’被人們奉為信條”[34]

“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變”,形勢嚴峻到“法終當變,不變于中國,將變于外人”。[35]維新派深刻認識到,自鴉片戰爭以來,打敗中國的并不是堅船利炮,而是西方先進的制度,必須對現行的皇朝行政體制進行改革,“興民權、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維新變法運動開始了。但是,權力斗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發動政變,為期103天的戊戌變法失敗了。

雖然這是一次流產的政治現代化的嘗試,但維新運動期間,“變”的觀念成為各項主張的理論基礎,激蕩著傳統封建社會“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思想,禁錮人們幾千年的封建思想被打開了缺口,其思想上的啟蒙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清末新政:傳統中孕育的現代化萌芽

19世紀末,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農民為主要力量的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發起了一場群眾性反帝運動。但是,在慈禧太后等頑固派的利用下,盲目排外導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西逃,清政府的統治岌岌可危。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慈禧太后下令變法。

清末新政主要涉及軍事、經濟、教育、行政等方面的改革。軍事方面主要是廢除武科科舉考試,編練新軍;經濟方面,倡導官商創辦工商企業,鼓勵實業;教育方面,廢除科舉制,開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政治方面,改內閣六部為十一部,實行君主立憲。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是中國第一部近代意義上的憲法。

誠然,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整頓中法,以興西法”,公布“憲法大綱”,即使只是統治集團謀求自保的形式上的改變,但正像列寧所說的那樣:“歷史上有這樣一些情況:偽造憲制的機構可以燃起爭取真正憲制的斗爭,并且成為新的革命危機的一個發展階段。”[36]

從新政的主要成果來看,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興辦新式學堂和專門的實業學校,社會風氣煥然一新;鼓勵實業,促使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為新的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經濟基礎;軍隊、政權機構及法律現代化的嘗試,有利于民主思想的廣泛傳播。

(四)辛亥革命:王朝國家向現代民族國家的轉型

相對于西方由君主制向民族國家轉變的國家建構方式,中國建立民族國家主要是受到列強侵略的刺激。列強掀起的瓜分狂潮,使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意識大大覺醒,人們對種族、地理、文化和歷史紐帶聯結在一起的“民族”逐漸有了自我確認,并對確認的“民族”共同體建構共同的社會價值體系、社會制度以及行為規范,在反抗帝國主義的過程中不斷強化了現代國家意識。然而,中國既沒有英國的議會制度,又缺乏美國的《獨立宣言》,只能采取“革命”的方式,通過推翻帝制來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

《辛丑條約》簽訂后,列強對中國的政治控制大大加強,帝國主義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內地,興辦工廠,開采礦山,修筑鐵路,設立租界,壟斷金融,牢牢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清政府腐朽無能,大量出賣國家的權益,來換取外國列強對它的承認與支持,維護本已搖搖欲墜的統治,清王朝在人民心目中已經失去了尊嚴與地位,儼然是帝國主義列強間接統治中國人民的工具,成為“洋人的朝廷”。此時,滿族統治者與漢族民眾之間的矛盾突出,人們把清政府的倒行逆施,統統歸結為“異族統治”的結果,“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有了市場,由此匯合成共同的觀念:必須推翻清朝的統治。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統治,使中國在積貧積弱、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百般欺凌的困境中,邁入了現代國家的門檻,走上了國家民族的整合之路,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聲。它不僅意味著中國從封建王朝向現代民族國家的轉變,也象征著中國人民從“臣民”向“國民”的身份變遷。[37]1912年元月,中華民國成立,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將“中國”兩字作為正式的國名,標志著“一個民族國家的建立,體現了國家是由領土、人民、主權三要素組成的,并按照現代民族國家操作”[38]。此后,中國各項社會變革加速進行,隨著新興平民知識分子的出現,他們推動了一系列新運動,如男女平等、新文化運動、勤工儉學運動、鄉村教育運動等,這些運動都“力圖從開啟民智入手,引導傳統中國轉向西方,尋求新的價值觀——現代性”[39]

然而,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辛亥革命的果實被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所竊取,隨后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又上演了恢復帝制的鬧劇,孫中山組織了一系列反袁復辟的斗爭。袁世凱退位后,北洋政府統治中國,軍閥混戰、內戰頻仍,“地方自治”“聯省自治”的論爭、主張與活動沉渣泛起。同時,國內的民族問題依然相當嚴峻,滿族由于辛亥革命后帝制被推翻而無奈與中華民國合作;外蒙古王公以武昌起義為契機宣布“獨立”,以脫離清廷的名義而逐漸從中國分離出去;內蒙古王公也不是無條件地參加民國,而是要求“保留蒙古王公的爵位、保留旗的權利、能組織自治團體”,否則就會像外蒙古那樣脫離清廷。新疆對參加民國也持保留態度。[40]可見,雖然孫中山倡導“五族共和”,但復雜的民族問題與國民統合問題成為他統一中國的一大障礙。

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孫中山的救國之道提供了新鮮血液,也為三民主義注入了新的內容。1924年,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和推動下,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并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標,形成“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由此誕生。特別是在民族主義方面: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國民族得自由獨立于世界”;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因為國民黨“承認中國以內各民族之自決權,于反對帝國主義及軍閥之革命獲得勝利以后,當組織自由統一的(各民族自由聯合的)中華民國”。[41]其《建國大綱》也宣示:“故對于國內之弱小民族,政府當扶植之,使之能自決自治。對于國外之侵略強權,政府當抵御之;并同時修改各國條約,以恢復我國際平等、國家獨立。”[42]

孫中山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其畢生心血都用于中國革命、國家統一及民族獨立事業,從“排滿”的種族革命到“五族共和”,從“民族同化”到“自決自治”,再到明確的反帝目標,反映了其民族主義“經歷了從情緒到理性、從狹隘到開放的發展過程”[43]。他積極宣講新三民主義,并將其運用于民族國家建構的實踐中,即使生命進入倒計時,仍希望“國民黨在完成其由帝國主義制度解放中國及其他被侵略國之歷史的工作中……在爭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決戰中,攜手并進,以取得勝利”[44]。然而,孫中山認為只有“三民主義”才是救國的真理,并通過改組國民黨、以黨建國、以黨治國達到改造國家、建設國家的目的。這種黨在國上、一黨專政的思想,在孫中山去世后,經過蔣介石等人“一個主義、一個政黨”的發揮,注定與孫中山所倡導的國家建構之路漸行漸遠,中國依然處于嚴重的政治危機和混亂局面之中。

實踐證明,中國封建社會的沉重,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清末新政都無法使中國步入現代國家的行列;中國民族問題的復雜性,辛亥革命后的中華民國也未能真正完成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任務,西方民族主義思潮的“緊身衣”無法適應中國多民族國家的“龐大身軀”。中國革命需要新的動力和活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就是這種新的動力和活力的最好闡釋,使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之旅踏上了新的征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湾县| 波密县| 慈利县| 遂川县| 丹东市| 宾阳县| 新平| 绍兴市| 肥城市| 青川县| 上思县| 绿春县| 道真| 普洱| 陆良县| 印江| 丰台区| 镇平县| 禹州市| 博野县| 定兴县| 乌兰县| 保亭| 靖州| 汉寿县| 修水县| 土默特左旗| 儋州市| 福清市| 兴和县| 西充县| 珲春市| 汉源县| 奉贤区| 贵州省| 六安市| 深水埗区| 攀枝花市| 武川县| 孝昌县| 曲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