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西學東漸: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

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新中國成立前一百多年的時間,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經歷了一個形成、發(fā)展、高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一些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成為民族主義思潮不斷發(fā)展的標志性事件。

(一)清末民初: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

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思潮是傳統(tǒng)民族主義與西方民族主義思想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主義思想主要包括華夷中心觀、華尊夷卑觀和“夷夏之辨”觀念。英國發(fā)動的鴉片戰(zhàn)爭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閉關自守的局面,也使清政府從“天朝大國”的自我定位中清醒過來。西方列強的相繼侵入,促使中國人開始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中國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各國中的一國。通過這種發(fā)現(xiàn),也促使中國人不斷思考,緣何被中國人稱為“夷”的西方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諸方面都比中國先進?經過對比認識中西方差距,使中國人產生一種民族危機感和民族憂患意識,這正是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產生的基礎??梢哉f,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情況下,中國人為謀求自救而被迅速激活,進而導向建立獨立的現(xiàn)代民族國家目標。

有學者指出,“國際政治格局中的民族危機、國家政治結構中的秩序危機和民眾信仰層面的意義危機,構成了一幅近代中國民族問題的整體圖景”,“要求新的救國理論和新的意義系統(tǒng)”[15],進化論就承擔了這一重要角色。19世紀末20世紀初,達爾文的進化論在西歐風靡一時,將此理論應用于人類社會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更是被應用于人種論而廣為傳播,對中國的知識分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起到了“吹響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號角”[16]的作用。

1895年,嚴復在《直報》上發(fā)表了《原富》一文,認為生物界的適者生存的原理,同樣適用于人種問題。在嚴復看來,“種”是指世界上存在的“黃、白、褐、黑”四大人種,而黃種人并不是弱的種族,但如果民無智、無德,“種將弱,國將貧,兵將弱化”,從而在優(yōu)勝劣汰的法則之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1898年,嚴復翻譯赫胥黎的《進化論和倫理學》,并以《天演論》名稱出版,共30種以上版本在知識分子中間廣泛閱讀[17],對當時救亡圖存的中國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產生了推動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思潮形成的兩種力量,即以梁啟超為代表的君主立憲派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這兩派就中國的前途命運安排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君主立憲派主張“帝國的臣民原本是沒有種族之差別的,如果確立了立憲政治,就能形成多種族的統(tǒng)一的國民”,而革命派主張“雖然現(xiàn)在的中國是多種族的國家,但應該把這一國家重新建立為單一種族等于漢族的國家,因此必須排滿”[18];君主立憲派認為“漢滿不分”,“黃帝是滿漢共同的祖先”,而革命派認為中國是漢族的國家,應該從滿族這個異族的手里恢復漢族統(tǒng)治。然而,不管兩派如何爭論,“其‘謀國’之心其實是一致的,即都為著民族的救亡”[19],對民族主義的認識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

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流亡日本。當時日本擺脫了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成功地走上了“脫亞入歐”的現(xiàn)代化道路,成為亞洲國家“西學東漸”的典型。留日中國人深受日本各種思想理論的影響,大量翻譯有關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方面的書籍。在諸多思想理論中,對梁啟超產生重大影響的莫過于瑞士法學家伯倫知理有關國民與民族的學說,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民族”概念及其理論話語傳到了中國。梁啟超最早使用“民族”“民族主義”“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等概念,是近代中國宣傳民族主義的第一人。

1901年10月,梁啟超在《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一文中說:“民族主義者,世界最光明正大之主義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國也,人之獨立;其在于世界也,國之獨立?!泵鎸ξ鞣搅袕姷那致裕菏现赋觯骸爸艘缘蹏髁x來侵之可畏,而速養(yǎng)成我所故有之民族主義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國民所當汲汲者也?!睆牧簡⒊瑢τ诿褡逯髁x的論述中不難看出,他對民族主義寄予厚望,希望可以團結人心,抵抗帝國主義,維護民族獨立。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發(fā)表《論民族競爭之大勢》一文,首次闡釋建立民族國家問題,提出:“今日欲救中國,無他術焉,亦先建設一民族主義之國家而已?!?a id="w020">[20]1902年,梁啟超提出了“中華民族”概念,對于國民成分多元的中國來說,其解讀“成為中國社會由傳統(tǒng)王朝體制向現(xiàn)代民族國家轉變中的關鍵詞”[21],因為它直接決定著“中華民族”指的是漢族還包括少數(shù)民族在內的全體國民,也決定著清王朝統(tǒng)治是否“正統(tǒng)”。1903年,梁啟超訪問美國,深感共和政體存在弊端,后來他的思想發(fā)生了很大改變,由原先力捧的民主共和與排滿革命,轉為君主立憲。同年,梁啟超發(fā)表《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一文,對原先提到的民族主義做了很大修正,那就是民族主義不是建立現(xiàn)代國家的唯一途徑。由此開始,梁啟超反對排滿,認為聯(lián)合漢、滿、蒙、苗、藏,組成一個大民族一致對外,才是中國救亡圖存的正確道路。

從梁啟超的上述主張中可以看出,他主張國內各民族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目的是集合國內各個民族的力量抵抗帝國主義侵略,以爭取民族國家獨立,達到救亡圖存目的,梁氏后來稱之為“大民族主義”,該思想對中國近代政治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也是深刻論述民族主義的思想家。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將“種族革命”作為宣傳和動員革命的策略,以“排滿”為口號的民族主義話語,滿足了當時社會的心理需求。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等均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加上清政府日益腐敗無能,一些人士將中國的積貧積弱歸咎于清政府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性質,推翻清朝統(tǒng)治成為當時仁人志士實現(xiàn)強國之路的迫切愿望。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當時興中會的誓詞是“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一直到廣州起義的策動,再到1905年同盟會成立,這一階段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均持反滿的態(tài)度[22],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狹隘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窠臼之中。

同盟會成立后,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誓詞作為其綱領,并將《民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孫中山在《〈民報〉發(fā)刊詞》中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政治主張,將民族主義放在其政治主張之首,足見其對民族主義的重視程度。孫中山認為,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因為它“促進中國之國際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經濟地位平等,使中國永久適存于世界”[23]。而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因為在孫中山看來,“中國自秦漢而后,都是一個民族造成一個國家”[24]。此時其革命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推翻清政府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建立民主共和國,可以說,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已經初步具備近代民族國家的思想。在《民報》創(chuàng)刊周年慶祝大會上,孫中山發(fā)表講演,強調革命并非“盡滅滿洲民族”,而是“不許那不同族的人來奪我民族的政權”[25],“揭示了近代民族主義的進步內質”[26]。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開啟了中國民主共和政治的大門。孫中山在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的宣言書中說:“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tǒng)一。”[27]在孫中山看來,隨著中華民國的建立,國內各民族間不再存在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能夠相互融合成為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但民族融合的實現(xiàn)途徑,以及存在的問題,孫中山并沒有給出回答。

從“排滿”到“五族共和”,體現(xiàn)了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從狹隘民族主義轉向國家民族主義,建立獨立、民主和多民族國家成為革命派和立憲派的共識并得到確立,則標志著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最終形成。[28]

(二)五四運動: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fā)展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著名的以青年學生為主體,廣大市民、工商界等中下層人士共同參與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它對于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思潮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青年學生中掀起了留學日本的熱潮,日本“脫亞入歐”目標為西方思潮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使西方思潮大量傳入中國成為可能。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青年學生率先接受了這些新的思想,為他們后來在運動中成為先鋒力量奠定了思想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會議,就戰(zhàn)敗國問題進行協(xié)商,中國作為協(xié)約國成員之一參加了巴黎和會,與會代表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取消“二十一條”,但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的正義要求,全然不顧及中國的戰(zhàn)勝國地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此消息一經傳開,青年學生群情激憤,隨后工商業(yè)者、教育界和愛國團體紛紛譴責帝國主義國家的無理行徑,并通過示威游行、罷工、請愿等方式表達愛國熱情。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出席簽字儀式。

從五四運動發(fā)生的國際背景看,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趁列強忙于歐洲戰(zhàn)場無暇東顧之機,獲得了獨霸中國的機會,對中國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尤其在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之后,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最大威脅。在國家陷入危機的情況下,中國國內的民族情緒進一步被調動起來,全中國團結一致反對日本的侵略,同時明確了救國不僅要反帝,而且還要鏟除封建軍閥和賣國賊。在巴黎和會召開之前,國人對和會標榜的公理、正義以及對威爾遜十四點和平計劃的高度期許,變成了山東權益交涉失敗后的失望,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點燃了國內早已熾熱的民族情緒”,“國家主權觀念和民族獨立、領土疆域完整的責任感在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中獲得更多新的理解”[29]。

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中下層群眾參與的運動,表現(xiàn)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性,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無產階級力量壯大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賦予了近代民族主義思潮新的內涵,對于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思潮的發(fā)展有著重大的轉折意義??梢哉f,五四運動振奮了中華兒女的愛國熱忱,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并作為升華了的愛國精神為后人傳承。

(三)抗日戰(zhàn)爭:救亡圖存背景下中華民族由“自在”走向“自覺”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日本經濟遭受重創(chuàng),經濟蕭條導致嚴重的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日本趁英美國家忙于應付本國經濟危機以及中國國內蔣介石大規(guī)?!敖斯病敝畽C,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悍然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在我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序幕,東北軍民的抗日運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聯(lián)軍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序幕。

國民政府為避免與日本沖突擴大,采取了妥協(xié)政策,致使日本野心不斷擴張。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日本侵略者在戰(zhàn)爭中犯下了滔天罪行,無論是令人發(fā)指的南京大屠殺,還是對抗日根據(jù)地的大掃蕩和“三光”政策,抑或是喪心病狂的細菌戰(zhàn)、化學戰(zhàn),都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激發(fā)民族意識、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抵抗日本侵略成為該時期民族主義思潮的最強音。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使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在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中華兒女在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國共兩黨以民族利益為重,冰釋前嫌,聯(lián)合農民、工人、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等一切政治力量,建立了全民族參加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抗日戰(zhàn)爭的全面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廣大學生進行游行示威,“一二·九”運動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社會各界積極抗日,愛國人士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艱苦的多年抗戰(zhàn),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生命及財產損失,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得到空前加強,國家觀念也大大增強。

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面侵略,使中華民族到了亡國滅種的“最危險的時候”,各族人民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中,結成了命運共同體,不斷強化的“中華民族”認同,成為各族人民共同接受的民族實體。正如費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xiàn)的”[30]。更為重要的是,抗日戰(zhàn)爭中形成的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就是不畏強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國的奉獻精神、統(tǒng)一抗戰(zhàn)的團結精神、堅持到底的自強精神,為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發(fā)展掀起了新的高潮。

近代民族主義思潮是伴隨著中國大門被打開而傳入中國的,它經過先進的中國人早期譯介得到廣泛傳播,并隨著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zhàn)爭這些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不斷形成、發(fā)展、高漲,“民族主義意識已經在中國深深地扎下了根:‘中國’已經是一個國家,‘中國人’這個字眼已經有了確實的涵義,而‘中華民族’則是把國家和人民聯(lián)系起來的共同體”[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安区| 民勤县| 达日县| 姚安县| 奉贤区| 房山区| 青海省| 鹤庆县| 荔浦县| 广平县| 曲阜市| 星座| 连平县| 施甸县| 施甸县| 大兴区| 锡林浩特市| 开平市| 茂名市| 南安市| 巴彦淖尔市| 镇江市| 霸州市| 拜城县| 静乐县| 商河县| 金秀| 咸阳市| 泗水县| 行唐县| 册亨县| 峡江县| 榆社县| 荣昌县| 阜南县| 安平县| 衡阳县| 徐水县| 烟台市| 遵化市|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