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內憂外患:近代中國民族問題的產生

隨著近代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社會性質由曾經獨立的封建國家,蛻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王朝國家的衰微與中國社會的轉型,必然帶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即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轉變為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伴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以及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產生了嚴重的民族問題,深刻改變了中國的命運。近代中國的邊疆民族問題,除沙俄、英國等始作俑者之外,各國列強也都對我國各地區有所干涉,是帝國主義國家在華爭奪各自利益的結果。它們全面侵入我國民族地區,從東北三省、內蒙古地區,到寧夏、甘肅、青海,再到云南、貴州、四川、廣西,一直到新疆、西藏、臺灣,所到之處充斥著帝國主義列強的種種暴行,其中集中表現為蒙古問題、西藏問題和新疆問題。

(一)蒙古問題:沙俄對我國北部邊疆地區的覬覦

1.沙俄對外蒙古的侵略

近代之前,整個蒙古地區均為中國領土,且一直處于清王朝的統治之下。清王朝以戈壁沙漠為界,以北稱為外蒙古,以南稱為內蒙古。清朝在外蒙古地區設有庫倫辦事大臣、烏里雅蘇臺將軍、科布多參贊大臣和阿爾泰辦事大臣等各級軍政機構。其中庫倫(今外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地理位置“界于圖拉河塞爾必川兩流域之中心,可以四通八達”,且“平曠無際,地質膏腴”。[6]可以說,沙俄對于外蒙古地區垂涎已久。

17世紀初,俄國就對我國西部的額魯特和北部的喀爾喀蒙古地區進行過殖民活動,他們搶占牧場,建立堡寨,強納貢稅,侵占了大塊的中國領土。

19世紀中葉,沙俄制定了明確的侵略蒙古地區方針,即或吞并之,或使之“獨立”并成為沙俄的保護國。1854年,沙俄駐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公然表示,如果中國將來發生政變,蒙古應當受到俄國保護,以避免中國建立的新政權將權力擴張到蒙古。他還進一步指出,如果蒙古百姓有明確加入俄國國籍的“意愿”,俄國會幫助他們實現這一“正當要求”。[7]可見,沙俄對蒙古的野心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19世紀60年代,沙俄通過與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8]不斷擴張其在外蒙古的勢力,先后取得了在蒙古通商全境免稅和在庫倫設立領事館的權力。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沙俄順理成章地將蒙古劃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并采納所謂的“巴達瑪耶夫計劃”[9],在外蒙古建立了沙俄駐庫倫領事館和“巴達瑪耶夫商務公司庫倫辦事處”,并以此為據點進行間諜活動。他們不斷游說蒙古上層人士,大肆挑撥蒙古與清廷之間的關系,積極培植親俄勢力。外蒙古政教最高首領——庫倫活佛哲布尊丹巴是沙俄籠絡、收買的重大目標,庫倫也成為沙俄將侵略魔爪伸向蒙古的跳板。

隨著帝國主義列強在華利益的爭奪,各大國之間也進行了利益重新分配。日、俄兩國盡釋前嫌,于1907年、1910年分別簽訂《日俄密約》,不惜犧牲中國主權與利益,兩國在相互“妥協”中實現了各自在華利益,蒙古地區成為沙俄獨占的勢力范圍。在蒙古地區,沙俄設立銀行、修筑鐵路、開采礦山,極盡經濟掠奪之能事;拉攏宗教上層、挑撥民族關系、煽動民族分裂,成為策動外蒙古“獨立”的幕后操盤手。

2.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與“自治”

除了外蒙古地區,沙俄還將侵略之手伸向了我國東北地區的呼倫貝爾。呼倫貝爾與俄國隔額爾古納河相望,西南部同外蒙古交界,戰略地位重要,資源富集。沙俄插手呼倫貝爾,是其吞并整個蒙古地區的重要一步。

清朝末年,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新政”,在蒙地實行“移民實邊”政策,蒙古封建王公的利益受損。呼倫貝爾地區的封建王公也極力反對改制新政,對清政府的離心傾向日盛。辛亥革命爆發后,革命風暴隨即席卷全國,清王朝大廈將傾。沙皇尼古拉二世認為俄國吞并外蒙、插手內蒙古地區的機會不容錯過。1911年12月1日,在沙俄的鼓動下,哲布尊丹巴集團正式宣布獨立,并逐漸控制了整個外蒙古地區。同時,哲布尊丹巴還要求內蒙古六盟以及呼倫貝爾、歸化土默特、察哈爾等盟旗呼應其“獨立”。在沙俄的煽動和支持下,1912年1月14日,額魯特總管勝福等人組成“大清帝國義軍”,響應外蒙獨立,宣布成立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取代呼倫貝爾兵備道,以副都統衙門統轄呼倫貝爾地區,勝福任“參贊大臣”及呼倫貝爾“總督”。

沙俄通過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集團牢牢控制呼倫貝爾勝福傀儡政權,大肆掠奪呼倫貝爾地區豐富的物產資源。為捍衛領土主權,北洋政府同沙俄就呼倫貝爾問題進行了多次交涉。1915年11月6日,中俄簽訂《中俄會訂呼倫貝爾條約》,簡稱《呼倫條約》。該條約的簽訂,雖然在形式上中國仍對呼倫貝爾行使主權,但沙俄仍然享有多項特權。[10]呼倫貝爾由“獨立”改為“特別區域”,雖有蒙旗上層王公“自治”之名,但實為沙俄政府多方控制。隨著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垮臺,呼倫貝爾“自治政府”因失去靠山而被取消,沙俄策劃的呼倫貝爾“自治”鬧劇才匆匆收場,但它給蒙古問題、民族關系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很深的。

(二)西藏問題:英國殖民擴張的惡果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土地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1/8,毗鄰新疆、四川、青海、云南,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西藏地區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代中央政權都對西藏地區實行有效管理。直到20世紀初期,藏語中尚沒有“獨立”這一詞匯,更遑論西藏“獨立”的意識和行動??梢哉f,所謂的西藏問題,是帝國主義國家侵略的結果,而最先插手西藏事務的國家便是英國。

早在18世紀后期,隨著英帝國已把印度作為殖民地之后,就有將西藏納入其殖民體系的打算。英國這步棋可謂一舉多得。一是可以將西藏作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二是通過西藏打開中國的西南門戶,進而直逼中國腹地;三是將西藏作為沙俄與印度之間的緩沖帶,阻隔沙俄勢力伸向印度。為此,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打著通商的幌子,企圖繞過清朝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直接接觸。此計劃遭到清朝政府、西藏地方和藏區人民的強烈反對而破產。

鴉片戰爭后,英國以印度為跳板,逐步將勢力滲透到喜馬拉雅山脈一帶,控制了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地,在西藏周圍形成半月形包圍之勢。英國政府還借傳教、探險、游歷等名義,派遣大量間諜深入藏區,勘探地形、測繪地圖,取得了大量有關西藏的一手資料。1888年,做好充分準備的英國發動了武裝侵略西藏的戰爭,西藏人民奮起反抗卻遭到失敗。戰后,中英兩國先后簽訂了《藏印條約》和《藏印條款》,通過這兩個不平等條約,英國不僅正式吞并了中國的屬地哲孟雄,而且割占了中國西藏南部的隆吐、捻納至則利拉一帶的領土;中國開放亞東為商埠,英國由此攫取了在亞東自由通商、派駐官員、租賃房屋、貿易免稅5年及領事裁判權等特權。[11]這兩個條約的簽訂,為英國進一步插手西藏事務提供了便利。

除了武裝侵略西藏之外,英國還采取各種手段拉攏和收買達賴、班禪以及西藏上層人士,培植親英勢力,挑撥西藏和清朝政府之間的關系。1907年,英俄兩國簽訂《英俄同盟條約》,英國首次將中國在西藏的“主權”改為“宗主權”,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其意義卻大相徑庭,意味著西藏在歷史上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中國只擁有“宗主權”,英國也有權力將西藏控制為“保護國”或“獨立國”。對此,藏學家楊公素一語中的:“宗主權是英國帝國主義分子侵略西藏發明的,它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要直接與西藏當局交往以圖控制西藏;二是在需要與可能時,將西藏地方變成在它保護下的‘獨立’國?!?a id="w012">[12]于是,在英帝國主義的煽動下,西藏地方政府會逐漸產生離心傾向,企圖將西藏逐步劃入它的勢力范圍。

(三)新疆問題:沙俄侵略野心的再度膨脹

新疆,古稱“西域”,歷史上就與中原政權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漢朝張騫出使西域一時傳為佳話,“西域都護府”的設置,標志著新疆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組成部分,以后大多數王朝中央政權都沿襲著對西域地區的有效管理。清代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以后,為行使對天山南北各地的有效管理,清政府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并分設都統、參贊、辦事、領隊大臣等職務負責管理各地軍政事務。

清末民初新疆民族問題的產生與發展,也都緣于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早在19世紀40年代,沙俄通過武裝入侵,在新疆構筑軍事堡壘、通過移民等方式,強行進入新疆巴爾喀什湖東南地區。1851年,沙俄強迫清政府同意其在伊犁、塔城通商后,又通過簽訂《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這個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在伊犁、塔城免稅貿易、設立領事并享有領事裁判權、居住和建房等一系列特權,使沙俄得以向新疆地區進一步擴張。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沙俄自恃調停有功,與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以及《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又割占了中國西部的大片領土。1871年,沙俄趁中亞阿古柏匪幫入侵新疆的機會,武裝侵占了新疆伊犁地區,后經左宗棠收復新疆,中俄開始交涉有關伊犁歸還問題。1881年,中俄雙方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沙俄雖然歸還了伊犁,但又取得了割地、賠款、貿易、設立領事等特權。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各國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因利益分配不均,沙俄和日本兩國矛盾激化并爆發戰爭,沙俄的潰敗使其在中國東北和西藏的擴張受限,由此加大了在新疆擴張的勢頭,大肆攫取在新疆的各項權利。經濟上,通過在新疆各主要城鎮開辦“洋行”,利用商品的價格差賺取了高額利潤,包括罪惡的鴉片貿易;軍事上,利用清末民初政治動蕩之機,出兵伊犁、喀什噶爾和阿爾泰,加緊對新疆的武裝侵略。沙俄對新疆的插手,不僅造成中國嚴重的邊疆民族問題,而且對日后中俄邊界的劃定也埋下了隱患。

由于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統一多民族的王朝體系陷入瓦解,邊疆危機成為現代中國民族國家建構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不僅要完成從王朝國家到民國這樣的民主革命任務,以實現主權在民的政權性質的轉換;同時需要借助過去的王朝體系保住國家的疆域版圖,以實現多民族國家的統一?,F代中國的民族國家建構必須是兩個任務同時完成,盡管兩個任務都不容易,而且尚未完全轉換成功。縱觀清末民初的中國民族問題,從國家層面講,中華民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從國內層面講,中國境內各民族之間產生了嚴重的沖突與矛盾。然而,從造成中國民族問題的根源看,“中華民族與以國外列強為主的民族矛盾始終主導或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也主導或影響著中國國內民族問題的發生和發展”[13]。中國民族問題的兩個層次,決定了近代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兩個任務,即對外反抗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擺脫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命運,實現國家的主權獨立;對內消滅階級壓迫,推翻封建主義的大山,實現民族解放與民族平等。然而,國內層面民族問題的解決有賴于由列強入侵引起的國家層面的民族問題的解決,這就迫使中國由王朝國家參與到主要是由民族國家組成的世界政治格局之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阳县| 旬阳县| 木兰县| 仙桃市| 乳源| 江阴市| 阆中市| 塔城市| 沽源县| 博野县| 胶州市| 固始县| 望谟县| 古交市| 政和县| 宁乡县| 平凉市| 吴堡县| 玛沁县| 固原市| 治多县| 固原市| 普定县| 贡觉县| 临澧县| 古蔺县| 湖南省| 东明县| 扶余县| 精河县| 益阳市| 海阳市| 永吉县| 班戈县| 东阿县| 高雄县| 竹山县| 固安县| 宁南县| 安庆市| 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