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史研究(第14輯)
- 李慶新主編
- 9694字
- 2025-04-07 17:01:52
專題論文
論希臘化時期羅德島海上勢力的興衰
徐松巖 李杰[1]
從公元前4世紀末葉到前2世紀中葉,在東地中海歷史上,羅德島戰略地位甚為重要,由于地處希臘化三大王國之間,一直是三國垂涎的海上要地,加上海盜活動日益猖獗,羅德島的生存和發展時常面臨嚴重威脅。現代研究者往往籠統地強調羅德島與外部敵對勢力的斗爭,但對于斗爭的過程以及對羅德島國力興衰的具體影響則有待于深入探析。在與馬其頓、塞琉古和海盜集團等勢力的互動與博弈中,這些外部因素一方面刺激羅德島,使其海權意識增強,從而推動其海上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成為其對外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出發點。筆者擬主要以古典史料為依據,著重從羅德島與外部勢力互動、博弈的視角,探究其海上勢力的興衰及其原因。
一 羅德島海上勢力發展概況
據考證,希臘黑暗時代晚期,多利亞人移居羅德島(指島嶼),先后建立三個城邦:林多斯(Lindus)、雅麗索斯(Ialysus)和卡米洛斯(Camirus)。古風時代,這三個城邦由僭主統治,公元前490年臣服于波斯。公元前478年,它們加入提洛同盟,遂成為雅典的屬國,公元前412/411年,與開俄斯等邦一起,反抗雅典的統治,投向斯巴達。公元前408/407年,可能出于安全和商業上的考慮,三個城邦宣布聯合,史稱羅德島國[2]。公元前4世紀初期,羅德島建立民主制,把城邦居民編入德莫(村社)。馬其頓王國興起并征服希臘后,羅德島一度受制于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逝世后,“繼業者之戰”遂起,羅德島趁機獨立。之后,“繼業者”們紛紛興建新城,建立各自的政治中心。許多東方城市的新建或重建,使東地中海的貿易趨于繁榮,[3]羅德島趁勢發展。至公元前2世紀中葉,其海上勢力的發展達到極盛,成為愛琴海乃至整個地中海地區重要的海運中心和海上強國,同時亦成為影響希臘化諸王國之間、羅馬和希臘化諸國之間博弈的重要因素。羅德島的海上勢力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層面均有所發展。
其一,就政治層面而言,羅德島實行中立政策,憑借雄厚實力和良好聲譽,多次出任“仲裁者”角色,[4]不僅是諸希臘化王國拉攏的對象,[5]還是希臘化三大強國矛盾沖突的“緩沖閥”、海上城邦獨立自由的“捍衛者”。從公元前3世紀到前2世紀中葉,羅德島多次調解各國沖突,如在拜占庭沖突期間,羅德島在托勒密和塞琉古之間斡旋,成功地勸服托勒密釋放安德羅瑪科斯(Andromachos,塞琉古王子)[6];第四次敘利亞戰爭期間,安條克三世進逼埃及,羅德島應埃及請求,積極參與調停、仲裁;[7]公元前220年到前217年,希臘爆發同盟戰爭(Social War),羅德島擔心馬其頓王國趁勢做大,便極力調停,促成和談;[8]第一次馬其頓戰爭期間,羅德島與托勒密、雅典等國一道再次參與調停,取得一些成果。[9]羅德島調停地區爭端、維護區域和平,實質上是為了維護自身海運貿易的暢通,提升其在區域政治中的影響力。若其核心利益受到威脅,羅德島亦不惜動用戰爭手段予以維護;公元前220年,拜占庭對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船只征稅,此舉損害了包括羅德島在內相關邦國的利益,一些城邦紛紛求助于羅德島。羅德島遂以海上諸邦領袖的身份,派遣使者前往拜占庭交涉,遭到拒絕后,領導海上諸邦向拜占庭宣戰,同時使出外交手段從中斡旋,[10]拜占庭被迫接受和談,放棄之前的要求[11]。羅德島對此次沖突強硬且靈活的處置,不僅維護了自身及其他城邦的海事利益,也借此鞏固了其海上強國的地位,提升了在東地中海地區的政治影響力。
其二,就經濟層面而言,羅德島依憑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海運貿易。羅德島擁有數個天然良港,組建了一個大型奴隸市場。據狄奧多羅斯(Diodorus Siculus)記載,商人們時常往返于羅德島和埃及之間,羅德島為此獲利豐厚,埃及已然成其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12]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隨著埃及海上勢力的衰落,羅德島繼而成為東地中海地區的海運中心,尤其在馬其頓衰敗之后,其海運中心地位更為穩固,加上有羅馬庇護,羅德島貿易航線四通八達,其商人的蹤跡東到敘利亞、腓尼基、奇里乞亞和潘菲利亞,西到西班牙、非洲和高盧,東北至克里米亞的希臘城市,北及喀爾巴阡山區。[13]除了保衛本國海運貿易的安全外,羅德島海軍也為他國海運護航,從中獲取酬金。公元前178年,羅德島應帕爾修斯的請求,派遣一支艦隊護送其新娘(塞琉古四世的女兒)前往馬其頓,獲得不菲的酬金。[14]此外,羅德島頒布《羅德島法》作為海運航行的準則,此法令得到東地中海所有商人的遵守,[15]為后來羅馬的海商法和拜占庭帝國的《羅德海商法》(Rhodian Sea Law)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羅德島打擊海盜雷厲風行,從而贏得了“商人之友”的美稱。[16]
其三,就軍事層面而言,羅德島融合希臘三列槳戰艦和海盜的二列槳希米奧里亞戰船的優點,造出三列槳希米奧里亞戰艦;此種戰艦機動性較強,成為羅德島海軍的主力戰艦。從古代史家的記載中,尚難以確定羅德島戰艦的總數,但亦可一窺其非凡的海軍實力。據波利比阿(Polybius)記載,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前夕的一次海戰中,羅德島以損失3艘戰艦的微小代價,擊沉馬其頓大小艦船50艘,俘獲7艘艦船及其船員,重創馬其頓海軍。無怪乎波利比阿稱羅德島為“海洋事務的主宰”。[17]據斯特拉波(Strabo)記載,羅德島大力建造兵工廠,制造各式武器設備,尤其對造船廠的管理甚為嚴密;他認為羅德島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控制著海洋。[18]實際上,從公元前3世紀末葉至前2世紀中葉,羅德島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愛琴海地區的制海權,其強大海軍既是打擊海盜和維護海運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制服他國和海上擴張的堅實后盾。
二 與列強博弈中不斷壯大海上勢力
從公元前4世紀末葉到前2世紀中葉,羅德島逐漸從一個彈丸島國崛起而成為愛琴海地區的海上霸主,掌握愛琴海制海權達半個多世紀。羅德島的海上勢力實際上是在與外部諸強的互動、博弈中發展起來的。
其一,德米特留圍攻戰對羅德島海上勢力的發展影響深遠。公元前306年,馬其頓王子德米特留奉其父安提柯之命,派遣使者前往羅德島,要求羅德島與其締結盟約,提供戰艦,共同對抗托勒密;在遭到羅德島斷然拒絕后,德米特留便決定對其用兵。公元前305年,他率領龐大艦隊(包括200余艘戰艦和170多艘運輸船)圍攻羅德島,島上軍民同仇敵愾;在托勒密、卡山德等外部勢力的援助下,[19]德米特留圍攻一年未果,損失慘重,只能撤離,羅德島這一蕞爾小國抵擋住了強大的安提柯勢力。
這場戰役對羅德島海上勢力的崛起意義重大。第一,戰爭的勝利既向外界表明羅德島保持中立政策的可行性,[20]也體現了其維護國家獨立的能力和決心,增強了其當政者與軍民對于中立政策的自信心。第二,戰爭的勝利鞏固了羅德島的獨立地位,提升了其國家聲譽。在某種意義上,德米特留圍攻戰是羅德島歷史發展的轉折點,[21]標志著羅德島開始從默默無聞的島國轉變為愛琴海上重要的政治力量。第三,戰爭的經驗教訓對羅德島之后發展海軍的政策意義深遠。在戰爭中,羅德島海軍實力有限,但作戰勇敢、策略得當,起了關鍵作用。[22]有學者指出:“德米特留的失敗主要在于無法封鎖羅德島的港口,切斷其與外部的聯系……”[23]事實上,羅德島此后建設強大海軍、發展海運貿易的國策,與此戰的經驗、教訓不無關系。第四,此戰爭激發了羅德島軍民的愛國熱忱,增強了國家的凝聚力,實現空前團結。[24]第五,在某種程度上,此戰推動了東地中海地區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為羅德島發展海上勢力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德米特留本欲攻占羅德島,擴大海軍實力,借以對抗托勒密,但圍攻戰的失敗重挫了安提柯的銳氣,打亂了德米特留的戰略構想。戰后,雙方雖簽訂盟約,但前提是不聯手對付托勒密,[25]由此推動了馬其頓、托勒密和塞琉古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其二,海盜行為對羅德島海上勢力的發展有特殊的意義。一方面,與海盜的博弈促進了羅德島海洋意識的增強,推動了其國家機器的完善和海上勢力的發展。在反海盜過程中,羅德島加強了對海洋的管控,包括頒布有關航運準則的《羅德島法》以及建立軍港、訓練海軍、完善戰艦裝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打擊海盜行為,羅德島綜合海盜的二列槳希米奧里亞戰船和希臘三列槳戰艦的優點,造出三列槳希米奧里亞戰艦,此種戰艦輕巧快捷,成為羅德島海軍的主力戰艦,亦是其掌控愛琴海制海權的重要利器。另一方面,羅德島以打擊海盜為“政治宣傳”口號,為發展海上勢力提供了道義上的依據。在對外戰爭中,羅德島往往樹起反海盜大旗,污化對手,聚攏勢力,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當為其對克里特島上幾個城邦的戰爭。公元前3世紀末葉,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鼓勵克里特部分地區實施劫掠,愛琴海諸島國受到威脅,羅德島遂以此為理由,聚集同盟的力量,予以打擊,結果克里特海盜紛紛投降,希拉皮特那(Hierapytna)等城邦也被迫與羅德島簽訂不平等的互助條約,羅德島至此控制了愛琴海地區的海盜行為,并將其勢力擴展至克里特島一帶。
其三,在與希臘化諸國和各城邦的互動博弈中,羅德島秉持中立政策,但又總會予以靈活變通、適時調整,為羅德島海上勢力發展提供政策保障。一方面,羅德島奉行中立政策,竭力在大國之間尋求平衡。由于其地處希臘化三大王國之間,與任何一國結盟都意味著要得罪另一國甚至另外兩國,如若處置不當,便有可能引來滅頂之災,因而羅德島以“仲裁者”身份自居,逐漸成為愛琴海諸島國的“海上領袖”。另一方面,在其核心利益受到大國威脅時,它又適時調整戰略,借助他國勢力予以抗衡。它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和安條克戰爭時期的政策調整可以為證。公元前3世紀末葉,馬其頓先鼓動克里特部分城邦實施海盜劫掠,后又與塞琉古密謀,意欲東西并進,瓜分埃及領土,致使羅德島的國家安全受到重大威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羅德島明知引入羅馬勢必會使東地中海局勢愈加復雜,但還是采取務實政策,向羅馬求援,這正印證了貝特霍爾德(Richard M. Berthold)的看法:“維持均勢并非羅德島的目的,而僅僅是達到最終目的的手段,其最終目的便是維護和促進商業貿易、國際影響以及獨立與安全。”[26]之后,在羅馬干預下,克里特的海盜紛紛投降,羅德島基本上清除了愛琴海地區的海盜。隨后,羅德島與羅馬、帕加馬聯合對抗馬其頓。馬其頓大敗后,羅德島不僅獲得尼西羅斯(Nisyrus)、佩里亞(Peraea)等土地,而且建立了以自己為盟主的“海上聯盟”(Nesiotic League),將愛琴海島國大都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27]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的結束,標志著羅德島將在地中海發揮更大的仲裁者作用。[28]公元前2世紀初,安條克三世意欲西進,復興塞琉古王國,羅德島再遭威脅,它隨即調整戰略,憑借羅馬之力予以抗衡,塞琉古慘敗,安條克三世被迫接受《阿帕米亞和約》(“Treaty of Apamea”),憑借戰爭中的突出表現,羅德島獲得呂西亞和卡里亞南部地區,其勢力達到極盛。
從公元前3世紀末葉到前2紀中葉,羅德島成為愛琴海海上勢力中心。政治上,羅德島既是愛琴海諸島國的領袖、東地中海的海上霸主,對于諸希臘化王國之間、羅馬和希臘化勢力之間的博弈也時常產生重要影響;經濟上,羅德島海運貿易四通八達,繼埃及之后,成為東地中海甚至整個地中海地區的海運中心;軍事上,羅德島注重海軍建設,掌握了愛琴海地區的制海權。但第三次馬其頓戰爭后,羅德島海上勢力日漸衰微,淪為羅馬東擴的工具。
三 羅馬的敵視與羅德島的式微
第三次馬其頓戰爭前夕,腓力五世之子帕爾修斯在東地中海地區不斷擴充實力,此事引起羅馬擔憂;在帕加馬的吁請下,羅馬進入希臘,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爆發,結果帕爾修斯戰敗,馬其頓被肢解。戰后,羅馬對羅德島在戰爭中猶豫觀望的態度甚為不滿,對其實施嚴厲的懲罰:剝奪所屬地卡里亞、呂西亞的土地;免費開放提洛島;向羅德島課以重稅。
羅馬的敵視態度、懲罰措施致使羅德島國力日益衰落。就政治層面而言,有如下影響。其一,羅馬剝奪卡里亞、呂西亞等地的舉措,無疑使羅德島在小亞細亞大陸上的政治影響力遭到毀滅性打擊。[29]其二,與羅馬交惡致使羅德島國內外生存環境急劇惡化;第三次馬其頓戰爭后,正當羅德島派遣使者前往意大利謀求羅馬諒解之際,考努斯(Caunus)的附屬城市發生叛亂,與此同時,米拉薩(Mylasa)和阿拉班達(Alabanda)攻擊羅德島的北部領土,占據了歐洛姆斯(Euromus)的眾多城市。[30]羅德島雖平定了這些動亂,但無疑付出了巨大代價。其三,在某種意義上,羅德島逐步淪為羅馬的附屬國。羅馬的敵視態度致使羅德島深感不安,多次遣使向羅馬示好,請求加盟,[31]羅馬最后雖同意其加盟,但所謂“加盟”意味著其獨立地位基本喪失[32]。就經濟層面而論,卡里亞、呂西亞等地的暴亂本已使羅德島遭受了重大的經濟損失,而羅馬的經濟制裁更使其雪上加霜。公元前167年,羅馬免費開放提洛島港口,大批商船從羅德島轉停提洛島,羅德島的港口稅收驟減,從之前的100萬德拉克馬銳減到15萬德拉克馬,同時羅馬向羅德島課以重稅。這些舉措終致羅德島財政拮據,難以維持龐大海軍,更無法鎮壓海盜。[33]羅德島的海上勢力從此逐漸衰敗。公元前155年到前153年,羅德島在第二次克里特戰爭中遭到慘敗。[34]之后,羅德島逐漸淪為羅馬進一步東擴的工具,在羅馬打擊米特拉達梯、剿滅海盜的過程中效力。公元43年,羅德島正式被羅馬吞并。
至于羅馬為何嚴懲羅德島,國外學者有多種解析。[35]事實上,羅馬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從公元前2世紀初開始,雙方利益沖突所致。
第一,二者嫌隙由來已久。呂西亞叛亂和羅德島護送帕爾修斯新娘之事,導致雙方產生隔閡。呂西亞地區原為安提柯三世控制,公元前189年,隨著安提柯戰敗,羅馬將其贈予羅德島,呂西亞對此大為不滿,遣使向羅馬申訴,羅馬為了安撫雙方,并未在此問題上強硬表態,只聲稱呂西亞應“作為禮物”贈予羅德島,但雙方都對此說法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闡釋:呂西亞人聲稱獲得了自由,羅德島人則宣稱呂西亞歸屬于自己。[36]由此,呂西亞發生叛亂,而羅馬并未給羅德島以支持。公元前178年,羅德島歷時十年,耗資巨大,終于鎮壓了叛亂,但就在這一年,羅德島應帕爾修斯的請求,派遣一支艦隊護送其新娘前往馬其頓,[37]此舉可能引發了羅馬的疑慮和不滿。[38]此時,恰逢呂西亞再度遣使向羅馬元老院申訴,聲稱本國遭到羅德島的殘酷虐待,羅馬便借機宣稱:呂西亞不應被作為臣民遭受虐待,而應該將其視為朋友和同盟者。[39]羅馬的聲明無疑是引發沖突的誘因;不久,呂西亞再度叛亂,并得到帕加馬國王歐麥尼斯(Eumenes)的積極支持,羅德島無視羅馬聲明,出兵鎮壓。羅馬開始懷疑羅德島的企圖和“忠心”,羅德島則對羅馬在呂西亞問題上反復無常的表態甚為不滿,“反羅馬”情緒漸生。[40]
第二,雙方因政治利益發生沖突。第二次馬其頓戰爭之前,羅馬和羅德島在抵制馬其頓與塞琉古崛起、維持地中海均勢等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但戰后,尤其是《阿帕米亞和約》之后,地中海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其一,馬其頓和塞琉古相繼遭到削弱,埃及則由于內亂一蹶不振,而作為羅馬戰時盟友的羅德島則獲利甚多,不但獲得大片海外領土,還鞏固了在愛琴海地區的海上霸主地位,對外政策的獨立意愿也變得更加強烈。其二,對羅馬而言,戰爭的勝利激發了其進一步征服、擴張的欲望,對外政策變得更加蠻橫[41],對希臘事務大肆介入[42],雙方政治利益間接上發生沖突。在第三次馬其頓戰爭中,雙方的政策主張明顯不同,羅馬多次失利,幾易主將,仍力圖徹底打垮馬其頓,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而羅德島國內則出現分歧,[43]加上呂西亞問題的影響,“反羅馬”呼聲漸起,部分官員試圖抵制羅馬東擴,維持地中海均勢。筆者認為,羅馬之所以削弱羅德島,主要是因為羅德島的均勢政策已“變相阻礙”其東擴。此外,對羅德島勢力增長的擔憂亦是羅馬對其懲罰的重要動機。[44]
第三,雙方經濟利益的沖突。對羅德島而言,四通八達的海運貿易一直是其海上勢力賴以發展的基礎,為了營造海運的安定環境,羅德島一直以來極力維持地區和平,堅定奉行打擊海盜的政策。但從公元前2世紀起,羅馬擴張造成地中海局勢十分混亂:其一,戰爭造成大量流民無家可歸,流落海上;其二,羅馬打垮了東地中海地區原有的政治勢力之后,并未承擔起維護海域安全航行的責任,反而有意裁減海軍、廢棄軍港。[45]這些因素促使海盜活動東山再起,從而對羅德島的海運貿易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對羅馬而言,羅德島對東地中海海運貿易的壟斷可能引發了羅馬商人集團的嫉妒和不滿,[46]元老院受到商人階層的壓力,才對羅德島施以嚴厲制裁。
羅馬對羅德島的削弱和壓制并非偶然,而是雙方矛盾長期集聚的結果。羅德島在第三次馬其頓戰爭中的態度,為羅馬采取削弱行動提供了借口。二者關系的惡化,實質上反映了地中海霸主羅馬與區域性海上霸主羅德島的利益沖突,表明羅馬對羅德島的對外政策的不滿和羅德島對羅馬擴張的憂慮。
羅德島地處希臘化三大強國之間,時常遭受海盜襲擾,但不可忽視的是,羅德島的海上勢力恰恰是在與馬其頓王國、塞琉古王國、海盜勢力等外部勢力的互動、博弈中逐步成長起來的。可以說,外部環境尤其外部敵對因素刺激了羅德島海洋意識的覺醒,促進了其國家機器的發展與完善,推動了其海上勢力的崛起。
但羅德島自身國土面積狹小、國力有限,無法憑借一己之力與任何大國相抗衡,只能審時度勢,借助外力謹慎周旋。在埃及、馬其頓、塞琉古等勢力紛紛衰敗之后,羅德島繼而成為羅馬東擴中的又一個障礙,最終難逃被征服的命運。
O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Maritime Force of Rhodes during the Hellenistic Period
Xu Songyan,Li Jie
Abstract:Rhodes is the fourth largest island in the Aegean sea.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Mediterranean civilization,it is a maritime hub linking up Asia minor,the Greek mainland and Egypt. From the end of the fourth century BC,Rhodes,being among the three great hellenistic kingdoms,has been a strategic area coveted by several great powers. Increasingly active piracy has threatened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Rhodes. But the maritime force of Rhodes has developed gradually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foreign powers such as hellenistic kingdoms and the pirates. By the middle of the second century BC,Rhodes,following the kingdoms of Macedonia and Seleucid,was another obstacle to the eastward expansion of Rome. Owing to Rome’s sanctions,Rhodian maritime force fell gradually.
Keywords:Hellenistic Period;Rhodes;Maritime Force;the Siege of Demetrius;Piracy
(執行編輯:徐素琴)
[1] 徐松巖,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希臘研究中心教授;李杰,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本文是重慶市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羅馬與海盜:共和時期羅馬海上勢力的發展”(CYS18101)階段性研究成果。
[2] 英文文獻中的“Rhodes”一詞有地域觀念的“羅德島”和國家觀念的“羅德島國”兩種含義。本文所說“羅德島”,如未另加說明,皆指羅德島國。
[3] Michael I. Rostovtzeff,“The Hellenistic World and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 41,no.2(Jan.,1936),p.236.
[4] 一個國家或個人能否成為仲裁者,依據的主要條件便是其聲譽,仲裁者的聲譽越高,其仲裁結果越有說服力,羅德島因其良好聲譽,成為希臘城邦中最負盛名的仲裁者。參見Sheila L. Ager,Interstate Arbitrations in the Greek World,337-90 B.C.,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p.12。
[5] Diodorus Siculus,Library of History,trans. Russel M. Geer,20.81;以下所引古典作品,凡未另注明者,皆據哈佛大學“洛易卜古典叢書”(“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翻譯。公元前227/226年,羅德島發生地震災害,希臘化王國和許多城邦紛紛援助,參見Polybius,The Histories,trans. W.R.Paton,1923,5.88-90.4;Klaus Bringmann認為,希臘化王國和希臘城邦之所以援助羅德島,主要在于雙方擁有共同的利益。參見Klaus Bringmann,“The King as Benefactor:Some Remarks on Ideal Kingship in the Age of Hellenism,” in Anthony Bulloch et al eds.,Images and Ideologies:Self-Definition in the Hellenistic World,Berkeley,Los Angele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p.13,p.15。
[6] Polybius,The Histories,trans. W.R.Paton,1922,4.51.1-6;托勒密,即托勒密埃及王國。
[7] Polybius,The Histories,trans. W.R.Paton,1923,5.63.
[8] Polybius,The Histories,trans. W.R.Paton,1923,5.100.9-11.
[9] Livy,Roman History,trans. F. G. Moore,1943,27.30.3-5.
[10] Richard M. Berthold,Rhodes in the Hellenistic Age,Itii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4,pp.95~96.
[11] Polybius,The Histories,trans. W. R. Paton,1922,4.51.5-52.9.
[12] Diodorus Siculus,Library of History,trans. Russel M. Geer,20.81.4.
[13] Michael I. Rostovtzeff,“The Hellenistic World and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p.242;Lionel Casson,“The Grain Trade of the Hellenistic World,” p.172;隨著埃及在愛琴海海權的衰落,羅德島繼而興起,成為愛琴海地區的海運中心。羅德島的陶罐遍布希臘海岸,這充分表明羅德島海運貿易曾經的興盛局面。參見Vit Bubenik,Hellenistic and Roman Greece as a Sociolinguistic Area,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gs Publishing Company,1989,p.52;在亞歷山大里亞所發現的雙耳陶罐中,來自羅德島的陶罐就占據5/6;此外,在雅典等地也發現許多來自羅德島的雙耳陶罐。參見Fran?ois Chamoux,Hellenistic Civilization,trans. Michel Roussel,Blackwell Publishing Company,2002,pp.311-312.
[14] Polybius,The Histories,trans. W.R.Paton,1926,25.4.8~10;Appian,Roman History,trans.,Horace White,1912,Macedonian affairs,11.2.
[15] Michael I. Rostovtzeff,“The Hellenistic World and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p.242.
[16] Diodorus Siculus,Library of History,trans. Russel M. Geer,20.81.3-4;Pilip de Souza,Piracy in the Graeco-Roman Worl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49.
[17] Polybius,The Histories,trans. W. R. Paton,1922,4.47.1.
[18] Strabo,The Geography of Strabo,trans. H.L.Jones,1929,14.2.5.
[19] Diodorus Siculus,Library of History,trans. Russel M. Geer,1954,20.88.7-9,20.96.1-3.
[20] Richard M. Berthold,Rhodes in the Hellenistic Age,p.79.
[21] Richard M. Berthold,Rhodes in the Hellenistic Age,p.80.
[22] Diodorus Siculus,Library of History,trans. Russel M. Geer,20.93.2-5,20.97.3-6;Plutarch,Lives,Demetrius,trans. Bernadotte Perrin,1920,22.1.
[23] Richard M. Berthold,Rhodes in the Hellenistic Age,p.78.
[24] Diodorus Siculus,Library of History,trans. Russel M. Geer,20.98.4-9,20.84.2-5;決戰之前,不愿參與守城的外族人遭到驅逐,陣亡將士的孩子得到安置,愿意參與守城的奴隸得到釋放,其他羅德島人或負責后勤保障,或操作戰艦,或為輕裝步兵。斯特拉波認為,羅德島政府很關心平民,所以得到人們擁護,戰時不缺乏人力,參見Strabo,The Geography of Strabo,trans. H.L.Jones,1929,14.2.5。
[25] Diodorus Siculus,Library of History,trans. Russel M. Geer,20.99.1-3;Plutarch,Lives,Demetrius,trans. Bernadotte Perrin,1920,22.4.
[26] Richard M. Berthold,“The Rhodian Appeal to Rome in 201 B.C.,” The Classical Journal,vol. 71,No. 2(Dec.,1975-Jan.,1976),pp.106-107.
[27] Richard M. Berthold,Rhodes in the Hellenistic Age,p.142.
[28] Sheila L. Ager,“Rhodes:The Rise and Fall of a Neutral Diplomat,” Historia:Zeitschrift für Alte Geschichte,Bd. 40,H. 1(1991),p.23.
[29] Richard M. Berthold,Rhodes in the Hellenistic Age,pp.202-203.
[30] Strabo,The Geography of Strabo,trans. H.L.Jones,1929,14.2.3;Livy,Roman History,trans. Alfred C. Schlesinger,1951,45.25.11-13;Polybius,The Histories,trans. W.R.Paton,1927,30.5.11-15.
[31] Polybius,The Histories,trans. W.R.Paton,1927,30.5.1-4,30.19.14-16,30.21.1-2;Livy,Roman History,trans. Alfred C. Schlesinger,1951,45.25.4-7;Diodorus Siculus,Library of History,trans. F. R. Walton,1957,31.5.1-2b.
[32] 參見Fran?ois Chamoux,Hellenistic Civilization,trans. Michel Roussel,Blackwell Publishing Company,2002,pp.118-119。
[33] Polybius,The Histories,trans. W. R. Paton,2012,30.31.7-13;M.Grant and R.Kitzinger,Civilization of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Greece and Rome,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88,p.841.
[34] Diodorus Siculus,Library of History,trans. F. R. Walton,1957,31.43-45;Polybius,The Histories,trans. W. R. Paton,2012,33.17.
[35] Helmut Koester認為,羅馬懲罰羅德島,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經濟動因。他認為,羅馬元老院受到商業游說集團的強大壓力,所以向羅德島施壓,要求對方放棄對小亞細亞大陸土地的所有權,并嚴格限制貿易活動,以便符合羅馬人占主導地位的提洛島的利益。參見Helmut Koester,History,Culture and Religion of the Hellenistic Age,New York and Berlin:Walter De Gruyter,1995,p.19;Sheila L. Ager認為,羅馬懲罰羅德島主要是出于政治動機。他認為,馬其頓和塞琉古衰敗之后,羅德島對于羅馬而言,已不再具有之前的價值。參見Sheila L. Ager,Interstate Arbitrations in the Greek World,337-90 B.C.,pp.336-337。
[36] Polybius,The Histories,trans. W.R.Paton,1926,22.5.1-8.
[37] Polybius,The Histories,trans. W.R.Paton,1926,25.4.8-10;Appian,Roman History,trans.,Horace White,1912,Macedonian affairs,11.2.
[38] Richard M. Berthold認為,羅德島護送帕爾修斯新娘一事引起了羅馬的不滿,羅馬由此借呂西亞問題來警告羅德島。參見Richard M. Berthold,Rhodes in the Hellenistic Age,p.176;Peter Derow認為,菲利普五世之后,帕爾修斯繼位為馬其頓國王,他與許多邦國建立了同盟關系,在愛琴海地區的影響力大增,成為愛琴海地區一支重要的勢力,羅馬對此甚為憂慮,而羅德島護送帕爾修斯新娘一事更是直接觸碰了羅馬的敏感神經。參見Peter Derow,“The Arrival of Rome:From the Illyrian Wars to the Fall of Macedon,” in Andrew Erskine,eds.,A Companion to the Hellenistic Worl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p.67。
[39] Polybius,The Histories,trans. W. R. Paton,1926,25.4.1-7;Livy,Roman History,trans. Evan T. Sage and A. C. Schlesinger,1938,41.6.8-12;Appian,“Roman History,” trans. Horace White,The Mithridatic Wars,1912,9.62. 很顯然,羅馬依據與羅德島關系的親疏變化,做出完全相異的表態,使自己成為羅德島和呂西亞之間糾紛的仲裁者,而呂西亞實際上已成為羅馬手中的一枚棋子。起初,羅馬以犧牲呂西亞拉攏羅德島,隨后,在與羅德島關系惡化時,又鼓動呂西亞“反叛”,借此懲罰、牽制羅德島。參見Sheila L. Ager,Interstate Arbitrations in the Greek World,337-90 B.C.,pp.277-278。
[40] Richard M. Berthold,Rhodes in the Hellenistic Age,p.178.
[41] 羅馬在呂西亞問題上,完全以羅德島和呂西亞之間糾紛的仲裁者自居,把呂西亞作為牽制羅德島的工具。參見Richard M. Berthold,Rhodes in the Hellenistic Age,pp.174-176。
[42] 第二次馬其頓戰爭中,埃及、羅德島等國引入羅馬以抑制馬其頓和塞琉古的擴張勢頭。在一定程度上,羅馬因此成了希臘城邦的“保護者”。從此,羅馬大規模介入希臘事務,成為東地中海地區地緣政治中不可或缺的勢力。參見Arthur M.Eckstein,Mediterranean Anarchy,Interstate War and the Rise of Rome,Berkeley,Los Angele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306。
[43] 對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的態度,羅德島內部出現兩種聲音:其一,派兵支持羅馬,對抗馬其頓;其二,采取觀望態度,試圖從中調停。Erich S. Gruen認為,羅德島內部只是對兩種外交策略的選擇存在不同看法,而非在選擇依附者方面有所沖突,兩派本質上殊途同歸,都是為了維護羅德島的獨立和穩定,而最后羅德島執行的政策也恰好是兩派折中的結果,即:有限支持羅馬,試圖從中調解。參見Erich S. Gruen,“Rome and Rhodes in the Second Century B.C.:A Historiographical Inquiry,” The Classical Quarterly,vol. 25,No. 1(May,1975),pp.70-71。
[44] Richard M. Berthold認為,隨著馬其頓、塞琉古的衰敗,羅馬不再需要羅德島、帕加馬這些“二流國家”的好意,并可能將它們視為其東方秩序的威脅。參見Richard M. Berthold,Rhodes in the Hellenistic Age,p.205。第三次馬其頓戰爭之后,羅馬對帕加馬也日益敵視,Peter Derow認為,這是因為二者在某些方面產生沖突,尤其帕加馬的崛起對羅馬在東方的影響力有所沖擊。參見Peter Derow,“The Arrival of Rome:From the Illyrian Wars to the Fall of Macedon,” in Andrew Erskine,eds.,A Companion to the Hellenistic World,p.69。
[45] C. G. Starr,The Infleunce of Sea Power on Ancient Histo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61.
[46] Helmut Koester,History,Culture and Religion of the Hellenistic Age,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