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思想史論叢(第1輯):概念的流動
- 孟鐘捷 李宏圖主編
- 2158字
- 2025-04-07 18:28:23
前言
2016年,在和巴黎高師文化遷變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歷史學家埃斯巴涅教授主持一項合作項目時,我就曾經提出以“概念的流動”為主題展開合作,自此之后,概念的全球性流動、概念在不同文化空間里展現的內涵變化,以及不同文化區域的人們如何思考和界定這些概念等內容一直成為我個人及一批學界同人的研究興趣,希望由此來探討人們,特別是不同空間的人們對世界的不同認知,以及在此過程中所形成的思考方式。2019年6月,華東師范大學全球思想史研究中心成立。我和中心主任孟鐘捷教授、世界歷史研究院執行院長沐濤教授,以及同人周保巍副教授等商議后,一致同意以此為主題編選一本論文集,借以體現中心的研究宗旨,同時把很多同人對此的研究成果集中展示。正是由于諸位同人的共同努力,本論文集現在終于面世。
本書主要圍繞全球思想史,特別是“概念的流動”這一主題展開,具體而言,我們選擇了帝國、財產權和體育等概念,以及關于思想史與概念史理論和方法論等問題。在此,我想在本書出版之際,對本書所關涉的理論和方法論做一說明。由此既可以理解本書的價值與意義,也便于更好地理解本書所涉及的內容。
近十年來,全球史在歷史研究領域異軍突起,成為異常醒目的研究潮流。在思想史研究領域,為呼應全球史研究的取向,一些學者也響亮地提出思想史的國際轉向,甚至直接使用全球思想史這一概念。對全球思想史,目前還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是國際轉向,還是思想觀念、文本和概念的空間擴展?但毫無疑問,有一點被大家廣泛接受,就是需要對概念以及文本的全球性流通和接受進行研究,從而考察辨析人們是如何認知世界或者說如何展開對世界的思考的。因此,全球思想史并非僅僅考察某一概念或文本等具體內容的全球性流動,更為重要的是要解釋與揭示這一流動背后的機制和動力,以及這一流動與移位對人們的影響,進而塑造和建構他們的價值觀,以及在社會實踐中如何按照自身方式注入其意義。
以本書所選取的“帝國”概念為例,盡管帝國的觀念和概念古已有之,但到19世紀,隨著歐洲國家,特別是英國成為“日不落”的世界性帝國,帝國這一概念才被賦予新的內涵,同時在全球性流動與移位中被其他區域的人們所接受。因此,對這一概念的考察,就需要在兩個維度展開:一是歷史性的維度,探討帝國概念的歷史演變,例如,在歐洲,帝國的概念以及內涵是什么,在中國又是如何理解帝國的;二是在全球空間的維度下探討另外一個文化區域的人,例如中國如何對此做出理解。這樣,在歷史性和空間性中思考概念的內涵變化,以及人們如何通過對概念的理解與界定形成認知世界的方式。
同樣,這一雙重維度的研究也推動了概念史的前行。以往的概念史研究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流派,形成了兩種理論和方法論的范式,一是以劍橋學派的昆廷·斯金納為代表,二是以德國的考斯萊克為代表。對這兩種不同的研究范式,英國思想史研究者蒙克教授指出,昆廷·斯金納所追求的是聚焦于奧斯汀和塞爾的“言語行動”分析的模式,以及概念史模式。他還認為,英語世界的概念史模式與德語世界的概念史模式之間顯而易見地水火不容——在英語世界里,人們強調需要有一種廣闊的共時性語境,以便能辨明特定的概念;而在德語世界里,為了歷時性分析的需要,人們則試圖把個體概念從其共時性語境中剝離出來。在英語世界的概念史中,人們強調人的能動性;相反,在德語世界的概念史中,人們則更強調歷史過程。實際上,兩種不同的概念史范式可以歸納為,斯金納借助于奧斯汀和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從修辭和言語行為方面進行概念史研究;而考斯萊克則借助于闡釋學理論,從社會史的維度來進行概念史研究,從而將概念作為社會的顯示器和推進器。如果從大的學科范圍來說,斯金納是在思想史的范疇中進行概念史研究,而考斯萊克則是在社會史的范疇內展開概念史研究。但無論哪一種研究范式,它們都是僅僅聚焦英語世界或者德語世界展開的,就連斯金納自己也坦陳,他對概念如“自由”和“國家”等的考察都局限在英語世界,這難免偏狹。的確,如果引入空間的維度,即可突破僅僅固定與局限在某一文化區域來考察概念的歷史演變,可以在更為寬廣的空間里看到概念在流動中所形成的種種新的歷史情形,從而豐富我們對概念的理解,以及深化對歷史的理解。
辨析這些話語表達以及被這些話語所界定的帝國概念的內涵,從而理解其思想世界和價值取向就非常重要,也自然是學術研究應當要做的一項工作。本書對帝國概念的歷史性考察即體現了這一研究旨趣,并期冀實現這一學術目標。同樣,進入19世紀后,財產權這一現代社會的基礎性核心概念也發生了變化,是依然如18世紀法國《人權宣言》所宣稱的“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還是財產可以為了社會的“共同善”而被再分配?新的社會現實要求有新的話語表達,以及對“財產權”這一概念做出新的界定。因此,概念有自己的歷史,概念也總是在流動,并被不斷再定義以及再概念化。
應該看到,此書的出版并非對這一主題研究的終結,實際上它意味著我們的研究剛剛開始,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課題。隨著全球化的行進,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力量也日益活躍,概念在全球性的流動中會引發什么樣的回響與激蕩?未來是走向“文明的沖突”還是“文明的融合”?歷史學特別是思想史研究應如何回應和解釋這些現象?找尋未來“文明”發展的新范式,我想這是思想史研究者理應承擔的歷史性重任。
李宏圖
2019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