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序

經過兩年多的策劃和準備,“大夏世界史文叢”終于問世了。本套叢書由三部分組成:資深學者的個人文集、反映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史學科隊伍最新研究水平的論著和著眼于人才培養的教材及讀本。

世界史學科是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的傳統優勢學科。1951年建校時便匯聚了林舉岱、王養沖、郭圣銘、王國秀等一批知名教授。20世紀八九十年代,法國史、二戰史、非洲史、俄蘇史、美國史、德國史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學界都確立了自己的地位,擁有孫道天、馮紀憲、艾周昌、陳崇武、王斯德、李鉅廉、錢洪、孫炳輝、余志森、尤天然、洪波、潘人杰等一批知名學者。1984年,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獲批成立世界史博士點,1987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為改革開放后我國世界史學科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人才。1995年,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史學科又成為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1998年世界史學科設立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2000年獲得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確立了地區國別史、斷代史和專門史(思想史)三個重點發展方向。

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史學科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和影響力與老一輩學者打下的良好基礎密不可分。今天我們編輯和出版這些老先生的個人文集,不僅是重溫他們的學術思想,了解他們的學術發展軌跡,更是對他們治學理念的回顧和傳承,管窺他們對學術的孜孜追求和敏銳的學術洞察力。

進入21世紀后,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史學科發展獲得新的發展機遇。2007年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同年被上海市政府批準為上海市重點學科。在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中,世界史學科也一直作為重點學科建設對象,獲得研究資金和人員配備上的支持。在調整學科布局和保持原學科優勢的基礎上,涌現出以冷戰國際史、中國周邊關系史、地區國別史、全球思想文化史、國際歷史教育比較等為代表的五個學科群。其中冷戰國際史研究已成為國內一流、國際影響較大的學科發展方向,形成了一支實力強勁的優秀研究團隊。繼2016年華東師范大學成立周邊國家研究院后,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尤其是20世紀下半葉的雙邊關系史研究異軍突起,研究團隊幾乎訪問了所有的周邊國家檔案文獻收藏機構,并搜集了數量可觀的周邊國家對華關系檔案,總量達數百萬頁,搭建起了一個周邊國家對華關系文獻數據庫,檔案語種涵蓋越南語、緬甸語、泰國語、馬來西亞語、柬埔寨語、蒙文、韓文、日文和俄文等。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除了給有關部門提交了數十篇高質量的咨詢報告外,還在國內外權威期刊公開發表數篇學術論文。在地區國別史方向,非洲史、德國史和美國史在繼承老先生文脈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其中非洲史側重于中非關系、非洲文化和坦桑尼亞歷史的研究,與達累斯薩拉姆大學聯合成立了“坦桑尼亞研究中心”,密切了雙方的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機制;德國史主要關注20世紀德國歷史的演進,特別是斷代史、社會史、外交史、史學史及中德關系史,鄭寅達教授現任中國德國史研究會會長;美國史則傾向于對美國城市發展過程中內部治理的研究。在國際歷史教育比較方向,引領中國歷史教育走向國際化。本學科從21世紀初開始便積極同國際歷史教育界建立聯系,近四年已兩次召開國際歷史教育工作坊,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與會,討論如“各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等重大話題。孟鐘捷教授當選為國際歷史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成員,多次參加國際歷史教育領域的合作項目。楊彪教授多次前往國際教科書研究所從事研究。2015年起,本學科與德國奧格斯堡大學合作,創立國內首個歷史教育海外研修學校,組織大學教師、中學教師、歷史師范生前往德國進修學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經過60多年的學術積累和發展,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史學科已經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領域和學科布局,并建立了從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學術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在國內同類系科中位于前列,若干研究領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在2016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史學科獲得A+的評價,這既是對我們過去幾十年來不遺余力地發展世界史學科的肯定,也是對我們未來向世界一流學科邁進的鞭策。為此,我們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在繼承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史學科前輩奠定的學科特色的基礎上,放眼全球,努力與當今世界著名高校的世界史研究接軌,重點發展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世界史學科在發展過程中主動對接國家戰略,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提出的新需求。冷戰史、地區國別史、歐洲社會文化史和國際歷史教育比較研究等都涉及國家重大對外戰略與重要學術創新。冷戰國際史研究引領國內學術研究的潮流,同國際上的許多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而密切的學術聯系,成為極具特色和優勢的研究領域之一。結合華東師范大學“引領中國教師教育”的辦學方針,世界史學科積極開展國際歷史教育的比較研究,以“中國周邊國家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作為未來的重大研究課題。學科還積極參與上海市的智庫建設,提交咨詢報告。

二是致力于思考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史學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形成自己的學科特色和目標。那就是致力于培養熱愛祖國,德智體全面發展,專業基礎扎實、能力強、素質高,自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為繁榮歷史科學服務的高級專門人才。其中以兩類為主:一是基礎教育的骨干師資,二是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研究人員。人才培養過程中秉持“寬口徑、厚基礎”的理念,注重科研能力的訓練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要求所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具有較系統的理論基礎和正確的教育思想觀念,熟悉國內外史學研究動態,打好扎實深厚的專業基礎,能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專業領域的學術研究,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畢業后能在本學科領域獨立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或在實際工作部門從事相關工作。博士研究生具有較深厚理論素養和先進的教育思想觀念,熟悉本專業領域史學研究成果和國內外最新研究動態,能夠站在學術前沿,運用先進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進行創造性研究,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畢業后能在本學科領域獨立從事高層次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或在實際工作部門從事相關的較高層次工作。目前,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史學科下設世界斷代史、世界地區國別史、專門史(冷戰國際史)三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同時擁有世界史一級學科的博士后流動站。世界斷代史方向涵蓋了世界上古中世紀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和世界當代史。注重世界通史觀的培養,注意打破各斷代史的壁壘,使學生形成宏觀的世界史認識。地區國別史方向包括非洲史、美國史、德國史、日本史、法國史等,其特色是注意將國別史中的國內史與對外關系史相結合。專門史方向主要為冷戰國際史和中外關系史,目前是國內領先的學科方向,集合了國內頂尖的學者。以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和當代文獻史料中心為依托,將檔案資料的收集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在利用檔案文獻研究社會主義國家關系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史方面已經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同時在研究生培養方面也形成了以檔案文獻整理為特色的理論與實踐課程。

三是努力與國際接軌,及時跟進國際社會世界史學科研究的新進展。早在2013年,就在美國著名智庫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設立了“華東師大-威爾遜中心冷戰研究工作室”。從2017年開始,又陸續在日本早稻田大學、越南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院、德國奧格斯堡大學和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設立了工作站,目的是在世界歷史研究領域內增進雙方在學術交流、學生培養和聯合研究等方面的深入合作。上述五個工作站同時也是開放式的,為中國其他高校世界史的師生進站研究提供必要的相關幫助。

當今國際學術界的世界史研究日新月異,冷戰國際史、全球史、環境史、社會史、婦女史、城市史、醫療史、移民史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史學科在跟蹤這些領域研究動態的同時,也努力展現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為建構中國特色的世界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沐濤

2019年10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台市| 宽城| 清涧县| 平谷区| 秦安县| 田东县| 昌宁县| 务川| 兴城市| 大邑县| 永清县| 茂名市| 佳木斯市| 元朗区| 五台县| 临安市| 鄂托克旗| 江口县| 射阳县| 新郑市| 通渭县| 大渡口区| 松江区| 独山县| 克什克腾旗| 霍邱县| 红桥区| 昌吉市| 辉县市| 玛曲县| 广丰县| 湘潭县| 平远县| 泸溪县| 金塔县| 大悟县| 青铜峡市| 宜宾市| 汶川县| 桃源县| 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