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治現代化報告(2019)
- 公丕祥主編
- 5059字
- 2025-04-07 18:45:52
總序
縱觀世界法治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現代化與法治內在聯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和人治問題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1]近代以來,伴隨著民族國家的建構,現代化與法治化成為國家和社會生活變革與發展的主旋律。然而,這一進程在不同的國家往往具有不同的歷史特點,形成各具特質的法治發展及現代化道路。中國法治現代化是在中國的具體國情條件下所展開的法治變革過程,體現了獨特的內在邏輯。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人以高度的歷史主動性,深刻認識法治這個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堅定不移地厲行法治,深入推進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與法治變革,中國的法治現代化顯示出旺盛的活力與強大的生命力,充分表達了法治現代化的中國經驗。
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法治革命是社會革命的歷史產物,也是社會革命的法治樣式。中國共產黨成立90多年來,領導中國人民堅定推進氣壯山河的偉大社會革命,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社會革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2]這一進程中的兩次前后相繼的法治革命,首先都是一場社會革命。1949年至1956年的當代中國第一次社會革命,在中國大地上創建了社會基本制度及國家制度體系。“五四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證了人民民主與社會主義這兩大原則,創設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國體與政體的憲制基礎,由此形成了當代中國第一次法治革命。1978年開啟的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乃是1949年之后中國第二次社會革命,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八二憲法”及其四個憲法修正案在改革開放的社會變革進程中第一次確立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國家根本法基礎,進而形成了當代中國第二次法治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領域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國法治現代化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3]適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需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加強中國法治發展的戰略謀劃,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重大戰略抉擇的基礎上,召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作出了專門系統的戰略部署,成為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黨的十九屆二中全會是繼十八屆四中全會之后我們黨對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出的又一重大戰略謀劃,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以全會形式專題研究憲法修改問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旨在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革命提供堅強的憲法保障。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充實完善了現行憲法有關制度規定。這些集中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國家發展及現代化的內在需要,明確表達了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憲法邏輯,充分體現了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時代價值。
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偉大社會革命的過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與中國具體法治實際相結合,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國國情不同,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獨特的。”[4]“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么樣的法治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5]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歷史與地理環境諸方面的條件或因素,決定或制約著中國法治現代化進程的基本取向和運動方向。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探索中國法治現代化道路的艱辛實踐,歷史性地生成了法治現代化的中國道路的總體性特征。這些特征主要如下。①在當代中國,作為國家最高政治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在整個國家和社會生活中處于領導地位,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依法治國的全面領導,這是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證。②法治現代化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推進當代中國法治現代化,就是要促進從人治型的國家治理體制向法治型的國家治理體制的歷史性轉變,這是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方略選擇。③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準則,這是中國法治現代化進程最深厚的動因基礎。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準確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對全面依法治國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這是推進中國法治現代化的客觀依據。⑤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法治現代化的宏偉大業,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融入全面依法治國領域,充分展示法治對于保障當代中國發展的時代價值,這是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戰略引領。⑥處于轉型期的當代中國,必須始終高度關注和重視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全面依法治國要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進行,這是中國法治現代化的價值取向。⑦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東方大國,東中西部各個區域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必然影響或制約著各個區域法治發展的進程與實際效果,必須在堅持國家法制統一性的前提下認真對待區域法治發展,這是中國法治現代化的現實路徑。⑧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整體謀劃,統籌兼顧,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這是中國法治現代化的統籌機制。⑨在當代中國,“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6],必須立足法治國情條件,漸進有序地推進法治領域改革,堅持在法治中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⑩在全球治理變革深入推進的歷史條件下,國內法治與國際法治彼此互動、協調發展,以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法治現代化建設的全球方位。
很顯然,在當代中國偉大社會革命進程中逐步形成的法治現代化道路,有著自身獨特的歷史個性和鮮明的中國特征。只有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才能走出一條自主型的中國法治現代化道路。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根植于法律文化傳統創造性轉換基礎上的中華法治文明價值體系,并不是脫離世界法治文明發展大道的孤立的法治現象,而是基于對本國法治國情特點的悉心把握,“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認真鑒別、合理吸收”,“學習借鑒世界上優秀的法治文明成果”。[7]因此,法治現代化的中國方案,不僅記載深厚的中國經驗,融入豐富的中國元素,體現鮮明的中國精神,而且注重把握世界法治文明發展大勢,積極參與世界法治經驗對話交流,辯證吸收世界法治發展有益成果,因而與世界法治文明的普遍準則溝通協調,具有普遍性的世界意義。
當代中國正處在從大國走向強國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鏗鏘步履,“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8]實現中華民族“強起來”的宏偉愿景,離不開法治的堅強保障。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數量龐大、民族眾多、國情復雜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要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長期執政,確保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就必須在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指引下,悉心做好為民族復興籌、為子孫后代計、為長遠發展謀的戰略籌劃,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進而為新時代中華民族“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法治現代化的中國方案,有力體現了新時代從大國走向強國的中國的法治使命和責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標志著當代中國現代化運動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當代中國法治現代化邁進了一個新的社會歷史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的一個重要理論貢獻,就是清晰闡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謀劃。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這一戰略安排蘊含著豐富的法治意義,具有鮮明的法治發展指向,實際上提出了推進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新的“三步走”戰略構想,從而昭示著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的宏偉愿景。第一步,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那時,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得到有效保護。第二步,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比原先的設想提前了15年。到那時,在政治建設與法治發展領域,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第三步,從2035年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在政治與法治發展領域,我國社會主義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國政治文明的全面提升,必然意味著在這一進程中我國法治文明歷時地得到全面提升。法治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二者內在聯系、不可分割,處于同一個歷史過程之中。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同樣表明中國法治現代化的全面實現。這無疑是一幅新時代推進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恢宏畫卷。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進程,賦予法治現代化的中國方案以全新的時代使命。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了以“十個堅持”為主要內容的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七項重點任務,為深入推動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中國法治現代化理論研究、實踐探索和智庫建設的前進方向。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是經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批準、設立在南京師范大學的一所法治智庫。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立足江蘇、面向全國、放眼世界,致力于為黨和國家以及地方黨委政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深化法治江蘇建設提供決策咨詢,注重把握應用性和對策性研究的工作主軸,堅持宏觀層面研究和微觀層面研究的有機結合,側重中國法治現代化領域的戰略層面研究,著力提出具有長遠考量和全局意義的中國法治現代化進程的戰略性預測和發展戰略建議,為黨和國家以及地方黨委政府提供思想和行動方案選擇,努力建設成為全省領先、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中國法治現代化領域的新型高端法治智庫。《中國法治現代化報告》是由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專注于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領域重要問題的連續性的年度研究報告,旨在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面向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偉大實踐,緊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重點圍繞法治中國發展戰略、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推進科學民主立法、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法治社會建設、推動區域法治發展、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中國法治國情調研等領域,推出中國法治現代化領域年度專題研究報告與法治智庫產品,突出理論思考,突出問題導向,突出實證分析,突出咨政建言,努力在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理論建設、戰略研究、社會引領、政策建言等方面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以期為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事業奉獻綿薄之力。
《中國法治現代化報告》的編輯出版,得到了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南京師范大學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全國法學界和法律實務界的熱情指導。在此,謹深致謝忱!
南京師范大學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院長
公丕祥
2019年5月于南京
[1] 參見《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頁。
[2] 參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頁。
[3] 參見《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日報》2018年1月6日第1版。
[4] 參見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6頁。
[5] 參見習近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17頁。
[6] 參見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頁。
[7] 參見《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32頁。
[8] 參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頁。